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于春英,衣保中 著  页数:321  

前言

  我国东北地处边陲重地,地域辽阔,物产丰饶,沃野千里。自古以来,就有诸多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生息、繁衍,为开发东北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东北边疆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长期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东北古代农业开发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古代农业经济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发展。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大批关内移民涌入东北,东北土地开发全面展开,农业商品化开始起步,农垦经济逐渐兴起。进入20世纪,东北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土地开发日益深化,农业商品经济全面繁荣,并率先引进和推广了近代农业技术,使东北由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商品粮基地,成为中国近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农业的掠夺与“统制”,使东北近代农业经济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走上畸形发展的殖民地经济道路,使东北农业农业近代化遭遇挫折。  东北地区近代农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农业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农业的典型范例,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剖析、探索和深思。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问题历来是兴国安民的根本性问题。因此,要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了解过去的农业历史,借鉴历史经验,以确定当今农业开发的优势,作出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当前,我国正在推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系统地研究近代东北农业的历史变迁,不仅对于研究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史及东北经济史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振兴东北经济,加快东北农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内容概要

  《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和伪满时期三大部分对东北近代农业体系展开全方位的立体研究和系统的综合考察。

作者简介

  于春英,女,1969年生,山东省日照人。20O4年获东j匕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获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史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东北经济史、东北农业史研究,先后在《中国农史》、《农业考古》、《东北亚论坛》、《北方文物》、《历史教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二部,并被《中国社会科学烈文索引》、《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栽弓l用,主持完成省厅级项目3项。  衣保中,男,1962年生,黑龙江省木兰县人,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研究生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访问教授;中共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东北区域经济、东北农业史研究,发表和出版有关论著近二百篇(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项目及中日合作项目12项。

书籍目录

上篇 清末时期东北近代农业的肇兴第一章 清后期官荒放垦与土地开发第一节 封禁渐弛与官荒丈放第二节 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节 水田开发的初兴第二章 清末东北官庄旗地的破坏及私人地主经济的兴起第一节 官庄的经营及破坏第二节 旗地的私有及升科第三节 私人地主经济的兴起第三章 清末东北农业垦殖公司的产生第一节 富商揽荒与私营农垦公司的出现第二节 清季兴办实业与官办农牧垦殖公司的设立第四章 清末东北粮豆贸易的发展与农产商品化第一节 营口开港与粮豆贸易的发展第二节 农产加工业的兴起与农产流通市场的逐渐形成第三节 农产商品率提高与东北商品粮产地的初步形成第五章 清末东北种植结构与作物布局的变化第一节 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加第二节 养蚕业的兴起第三节 “南豆北麦”商品粮的基本格局及其成因第六章 清末东北近代农业技术引进的开端第一节 农业试验机构的兴办第二节 农业试验与技术引进第三节 提倡农学与技术传播第七章 清末东北农村经济关系的变化第一节 租佃方式与地租额第二节 雇工经营的渐兴第三节 赋税制度的沿革小结中篇 民国时期东北近代农业的发展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放垦、移民与土地开发第一节 民初的招民垦荒第二节 民初奉吉两省的水田开发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垦区续展第二章 民国时期官庄旗地的丈放与地主经济的发展第一节 民初东北官庄旗地的丈放第二节 20年代官田旗地的续放第三节 庄头霸地及庄头地主的发迹第四节 地主经济的发展与大土地所有制的扩展第三章 民国时期东北农牧垦殖公司的发展第一节 民初东北农垦企业的发展第二节 20年代东北农垦经济的演进第三节 农牧垦殖公司在东北土地开发中的作用第四章 民国时期东北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第一节 农产加工业与农产商品化的发展第二节 农产品流通与市场经济的活跃第三节 农产品的贸易、价格与商品率第四节 农产品的加工、运输与市场机制第五节 盛极而衰——东北农业商品经济危机的出现第五章 民国时期东北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布局的变迁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发展第二节 蚕业的发展与繁荣第三节 粮食生产布局的变化第四节 东北商品粮产地北移及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第六章 民国时期东北农业技术的演进第一节 农业机构的中衰与增设第二节 农业试验推广工作的新进展第三节 农耕技术的改良与提高第四节 品种改良与肥料、农机的推广第七章 民国时期东北农业生产关系的变迁第一节 租佃关系的发展第二节 富农经济的发展_第三节 田赋改革与高利贷盘剥第四节 农民负担与生活状况小结下篇 伪满时期东北近代农业的畸变第一章 东北殖民地农业形态的形成第一节 东北殖民地农业形态的初步形成(1932-1936第二节 东北殖民地农业形态的深化(1937-1945年)第二章 东北殖民地土地关系的变化第一节 东北殖民地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第二节 东北殖民地土地所有权的变化第三节 东北殖民地土地经营的变化第三章 东北殖民地剥削关系的变化第一节 租佃关系第二节 雇佣关系第三节 苛捐杂税第四节 高利贷盘剥第五节 粮谷出荷第四章 东北殖民地农业生产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与耕地的变化第二节 粮食生产的变化第三节 经济作物的畸形发展第五章 东北殖民地农业科技的变化第一节 生产工具第二节 水利技术第三节 品种改良第四节 推广化肥第五节 病虫害防治小结

章节摘录

  第三章 清末东北农业垦殖公司的产生  1860年营口开港后,东北的自然经济开始分解,官庄旗地日趋破坏,农业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传统手工业开始向具有某些资本主义特征的工场手工业转化。19世纪80年代东北又出现了具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矿企业。所有这一切都为东北地区农业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准备了有利条件。而清末大规模丈放官荒,则为东北农业资本主义企业的诞生提供了最直接的契机。  第一节 富商揽荒与私营农垦公司的出现  清政府在东北丈放官荒,主要目的是增加荒价收入,以弥补财政亏空。因此,在放荒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政策,成千上万垧的官荒被大片大片地廉价丈放,荒价收入迅速增加。但实际上这些荒地多被官员富商包揽,大部分没有实际垦辟。1908年,黑龙江巡抚周树谟云:“江省频年招民垦荒,迤东如绥化、海伦、巴彦、余庆一带,存臻繁庶。然统计全省面积,开放之荒尚不及十分之二;放而已垦者,亦不过十分之三。其富商巨户,揽荒渔利,久以习为固然。荒一人手,高价居奇,零星小户,无力分领,积年累月,终成芜旷。”①这种现象不仅黑龙江省十分普遍,在吉、奉两省也大量存在。  由于荒地成了商人投资转卖的商品,促使地价迅速上涨。从清末到民初的十年间,东北荒地价格增长了十余倍以上。以致“贫苦小民,实力垦辟者,领荒之难,有若登天焉”。②由于土地投资额愈来愈大,没有资金或资金很少者,就很难领得荒地,从而为富商巨贾垄断土地创造了条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东北农业历史的变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