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旅痕

出版时间:2007-09-01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玉华  页数:243  

前言

  《冬春旅痕》说的是从寒冷到春意盎然的变化及其过程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伪满,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与共和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的变革与经历。它表现为思想意识和生活中的变化:恐怖,逃亡,革命,学习,工作,斗争和希望的交叉;它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了他对历史各个阶段和不同时期的感受、体验和对事务的分析。它写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许多史实是文献中不易找到的,这也是历史,记载着百姓的真实。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记载了时代变革过程中的一位老人的前半生。这是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在伪满残酷统治下,痛苦、挣扎、逃亡、斗争,以及迎接春天的历史记录。他经过历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也经历了民族的复兴;他亲眼看到并体验了敌人的残暴、野蛮和无人性的灵魂;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人们;他也曾经历了民族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他一生曾经过痛苦、困惑、彷徨、兴奋、希望、奋斗、探索、创新;他一生中有成功,也有错误和失败,更多的是它们交织起来的成果。应该说:他的一生逃过不少劫难,也还算是幸运的。尽管他不是什么名人,但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普通的知名教授,一个老百姓中较有成就的一员;他的一生值得记录在老百姓和知识分子的历史中,那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他是一位科学家,尊重科学与事实。这里记录的是历史的真实,不是编写出来的故事或小说,它是回忆录,是一位老教授自传的一部分。他的一生经历了我们祖国历史上最悲惨、最残酷的年代,经历了我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杀戮、奸淫、掠夺最为猖獗的日日夜夜。他要让自已的子孙后代记住这段历史,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祖国人民遭受过多大的耻辱,要让孩子们了解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让他们展望未来,对祖国负起责任,不要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要争口气,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佼佼者,不再为外寇所欺。  《冬春旅痕》是回忆录的上篇,叙说从伪满经逃亡,辗转于国统区、解放区至天津解放的历程,记载了他的学习与留学生活;下篇将描述解放后一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政治生活中的复杂经历。这是充满着政治色彩的一位普通科学家的一生,是战乱年代里中国青年成长的艰辛历程,是在充满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及其它形形色色的矛盾海洋中拼搏的人生。  历史背景:  1928,张作霖被害,张学良易帜, 1928,生于长春市  1931,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   1941,吉林省怀德商业学校  1932,伪满洲国成        1944,河北省昌黎汇文中学  1936,西安事变         1947,北京市山东中学  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     1948,天津水产专科学校  1945,8.15日本宣布投降  1951,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1946,全面内战;        1955,北京外国语学院  1948,天津解放         1956,苏.列宁格勒大学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61,吉林大学  这是一个奋斗的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它又体现了一个人可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又不随波逐流,按他父亲的遗愿,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为此。他比普通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内容概要

  《冬春旅痕》说的是从寒冷到春意盎然的变化及其过程所反映的时代变迁:伪满,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与共和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的变革与经历。它表现为思想意识和生活中的变化:恐怖,逃亡,革命,学习,工作,斗争和希望的交叉;它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了他对历史各个阶段和不同时期的感受、体验和对事务的分析。它写的是老百姓的故事,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史,许多史实是文献中不易找到的,这也是历史,记载着百姓的真实。  这是一个奋斗的和不断进取的人生,它又体现了一个人可以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又不随波逐流,按他父亲的遗愿,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为此。他比普通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书籍目录

自序一、故乡的梦1.家与孩童时代的故事儿童时代的家乡老母鸡和它的鸡雏“鬼子钻裤裆”孩子自己的“宝贝们”2.我爹和他的“遗嘱”3.善良的妈妈4.一个神秘的邻居二、记忆中的东北1.黑油油的土地,甜滋滋的泉水2.“出荷”的背后3.被鬼子扼杀了的“乐亭帮”4.“经济犯”是日本侵略者斩杀中国人的“上方宝剑”5.大烟馆抽大烟的学问6.灯红酒绿的“老胡同”7.“托龙”的故事8.鬼子楼9.能显灵的“孝子坟”10.“满洲国”内的日本“杀人场”追记:我东北人遭受日本侵略之苦,可不是从“九一八”才开始的!三、尚有所留恋的小学生活1.幸运儿的母校2.感受“体罚”,也算校园生活3.叛逆性格4.叠罗汉,快乐的春节叠罗汉从春节活动,看中华民族的希望自身强大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四、苦难的中学时期1.带有伤痕的“远足”2.野蛮的惩罚:“循环嘴巴”3.日本人天天羞辱你4.我一生难忘的“醉酒”5.“勤劳奉仕”被占领者的劳役我们曾与祖国“对抗”给鬼子“献血”——又一个逃亡的“召唤”消极的抵抗6.爱国思想的启蒙我的思考五、逃亡1.决定命运的时刻2.“王道乐土”空中回荡着的惨叫声3.奔向希望的曙光我们是中国人前夜4.穿越“鬼门关”在逃亡列车上5.别了,“满洲”别了,“满洲”6.“审查”7.祥和的老家我爹有意安排的“家访”?8.离别六、硝烟迷漫中的华北逃亡生活1.第一次任务2.欢呼抗日胜利3.又一个决定未来命运的一天畅游碣石山碣石夕照4.学潮5.龙家堡6.校园花絮校园趣事蒋介石的书流弹的故事“厅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剧团校园里的老师怀念母校昌黎汇文中学7.解放区见闻(洗礼)第一次参加选举“跑敌情”“围扰”“发面了”的妇女队长8.被迫退学,挺进北平“赈灾”被迫撤离插班川岛芳子,抱着小猴受审的国际大间谍9.第二次被解放苦闷的岁月天津解放是这样进行的10.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迷上了“科学试验”读书开始成为我的生活之重要元素七、我的大学1.清华、北大——逃亡的终点?清华趣事美丽摇篮的历史沧桑周总理,我们永远的怀念圆明园里的实习课中秋夜,未名湖畅想2.风雨中的留苏生活苏联的震撼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伏尔加之旅苏联的历史功绩让友谊之树长青导师缺席的答辩感悟人生:不是结束语的“结束语”

章节摘录

  家与孩童时代的故事  儿童时代的家乡  我儿时的家,住在东北大平原中心的一个城镇里(公主岭市,范家屯镇)。这里是东北大平原的脊柱,是东北中心,又是分水岭。南边的水通过辽河流人渤海;北面的水属于松花江水系,进入黑龙江后奔向遥远的北方。这里有黑油油的土地,盛产大豆、高粱和玉米。那是一个铁道线上的城镇,距伪满首都“新京”(现在的长春)只有一站之遥,是当年的一个粮食集散地,商业相当繁华。大粮栈、烧锅(酒厂)、布庄、饭庄等都有一定的规模,而且业务兴隆;另外还有远近驰名的骡马市,坐落在铁道北,它与它所带动的旅店业、饭馆业、铁匠炉(通常带修马掌)等,形成另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街区。从这个街区往北走,不远儿就到了“乱死岗子”;再往北约三四里地就走到一片低洼地带,这就是附近著名的“八大泉眼”,它不断喷涌出清澈、优质的泉水;过了“八大泉眼”可就到了一望无垠的黑土地——东北粮仓的一角。  城镇有一条与铁路平行的,笔直而较为宽敞的大街,街的中部是商业区,它连结着西区的日人居住区和尽东头的华入穷苦劳动入民居住区;孩子们可以汇集在这条中心街上,到东头中国学校或西区的日本小学校去读书。在东西两区交汇处左右,建有火车站、汽车站、商会办公小楼,以及一个牵动人们神经的,人们称之为“大衙门”的警察署。在中心街南面还有一条街道,那里有粮栈和集市场。遗憾的是,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镇公所在哪个地方。  在范家屯火车站前,路西有个小公园,不大,也没有许多好玩的,只记得有个网球场;在公园南边相邻的地方建了一个神社,平时没有人祭拜,似乎有过祭祀,还满热闹。那是日本的庙,祭祀时强迫中国人也去参加。小时候我去看过热闹,平时还在周围玩过。长春有个更大的神社,也在火车站前不远的地方,现在是吉林省政府第一幼儿园。  在这个城镇上,有给富人开的窑子,给穷人开的当铺,给百姓开的点心铺等,都应有尽有。小作坊、小商店、小工匠零散地坐落在中东部一带。还有一种没有门市的行当,那就是他们都在袖筒子里头说话的经纪人队伍。在儿时的记忆中,这里在大街上还公开开设有吸食人血和毁人精神和灵魂的大烟馆。范家屯街东头,有一个没有烟火的寺庙,小时候曾和同学到里面玩过。在一块大石碑的碑文中,我发现有我爹的名字,这大概算是一个有头有脸人物的标识吧,他们和贫苦老百姓在日本鬼子的眼里是不一样的。日本鬼子和鬼子的帮凶们,对他们多少客气一些。在这些人里自然有我爹的“朋友”,其中一位姓苏的,就是当时当地的“协和会长”,他们见面都很客气,但是,我爹和另外的朋友在一起谈话时,他们从未说过这个姓苏的“会长”好话,但,选会长时,还是非他莫属。  我是一九四四年底离开家的。在这前后,时局有了很大的变化,青少年时代我所认识的人们,也有许多变化:我家邻居,房客高家,在日本投降前就搬到天津,后转到北平定居;隔一条小胡同的一个姓石的邻居,叫石镇九,当时是镇警察署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日本投降前“荣升”为华北山东一个县城敌伪县太爷,没等日本投降就被枪毙了;那位姓苏的会长,在解放后,得到了跟姓石的同样下场。我家附近的一些老人多数不在了,他们的后代我几乎全不认识了;那时也有一些突然“失踪”的人,我没有机会去调查,在这儿就先叫他们暂时“失踪”吧。这就是我少年生长、居住的城镇。在我逃离这个城镇之前,这里已经不那么景气了。人们生活必需品:粮食、布匹、食糖、烟酒都实行配给制,市场因而也就萧条了,往日的繁华,现仅存于儿时的记忆之中。  我出生在长春三马路的一个大院落里。在我还不记事儿的时候,日本鬼子侵占了东北。由于世道险恶,父亲决定把家搬到交通方便的“新京”的外围城镇,并买了有二十来间平房的院子,选三间正房,就住了下来。这个镇上只有一个警察署,上下当官的少,容易打点,正中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话,鬼小,花钱少,不管什么样的鬼,花上钱,都是可以给推磨的。  我的出生地长春,过去是东北一个重要城市,叫宽城子,伪满成立后,改为“新京”。“新京”的工业非常落后,最大的工业就是我们乐亭老乡、汀流河刘氏家族开的益发合面粉厂,最大的百货商店是泰发合(解放后的长春第一百货商店)也是他们刘家的买卖。日本入侵后,在新区建了比较大的三井百货和宝山百货,是现在的长春百货大楼和中兴百货原址。那一带的街道规划得很好,建筑有西方规格的,有和式的,都很坚固,就是窗户一直到现在,人们的议论中都嫌它小了些。在那时中国人逛了新区之后,回来都暗自叫娘,“他妈的,真打算安家立户了!”他们没有骂错,日本鬼子侵占东三省可是做了长久打算的,有了万全的准备。有一项工程就可以说明一切。那就是由火车站到市南端兵营的宽敞的中央大街,地面上有五条道:人行道、慢车道、中央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快慢道之间有绿化隔离带,这是全国最现代化的街道,给来访人的印象是:到今天也不落后。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央大街的地下,建有一条能开两辆军车的秘密而且坚固的地下通道。它连结军营、各大部、中央银行、关东军司令部并直达火车站。说是安家立户不假,但,当强盗的,占据了别人的家,怎能心安理得?所以,还是准备要逃跑的。  日本人还在火车站前修建了一座神社,里面供奉日本的什么神位。日本人经过那里都要停下脚步,作揖、行礼、膜拜;坐汽车或电车路过时,也要摘帽、致意。也叫中国人照着做。奴化了的中国人就“认贼作父”,把敌人的牌位,当自己的祖宗来礼拜;有的人不甘心做亡国奴,假装不懂或者假装没看见,转过头去,或者干脆,一上车就把屁股朝着神社站着。也有的“抗日分子”,路过时行个礼,为的是逃过特务的盯梢。  日本人规定中国人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还规定溥仪要这样,要那样。有一件事,是最耐人寻味的。即,溥仪的伪皇宫中,有所谓的“天照大神庙”供奉日本的祖先,溥仪这个儿皇帝,真的是“认贼作父”了。而伪皇宫里却没有溥仪祭祖的地方(见: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中国文史,2005,46页),可见,日本人标榜的“忠”、“孝”到底是什么货色!  伪满经济发展是畸形的,日本人定的经济条例使中国人的商业根本无法与日商抗衡(后面谈到的范家屯糖业株式会社的特权,很能说明问题)。“新京”日本人开设的明亮、宽敞、货物齐全的大百货商店开业后,中国人很少光顾。新区走动的人都很少,老百姓都惧怕日本鬼子,包括那些很有礼貌的日本女人。当时“新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还得说是泰发合一带。富有的、贫苦的中国人,都喜欢狭窄的、看起来杂乱的“新民胡同”。那里有吃的,有玩的,也有说大鼓的、唱戏的;有舞剑、弄枪的,也有卖艺的和卖大力丸的;有养鱼、卖鸟儿的,其中有的鸟儿会唱,有的鸟儿会说,更有黄雀儿会给你抽帖、算命;吃的有:南北大菜,也有烤白薯、炸高粱米面丸子、煮花生和刚出锅的杂和面窝头;自然少不了跑堂的吆喝声,划拳酒令声,顾客走了,跑堂的送到门口,喊了声:“小费两角!”,“谢!”大堂里面的、正在端盘子的、擦桌子的…一齐喊着。这是中国传统的欢送方式。饭馆门口也往往是中国式的酒吧台,上面摆着白酒和黄酒坛子,也有蛇酒和参酒;他们有的供奉关公或财神的。自然这附近不会少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窑姐儿们的身影,和她们做“生意”的什么“堂”,什么“班”之类的场所……新民胡同是中国人休闲、娱乐、购物集中的地方。当然,这里也免不了有地痞、无赖和军警、特务的足迹。  这里的小巷虽然狭窄,但人气兴旺,拉洋车的可以把你送到要去的地方,是吃,是喝,是嫖,是赌,尽管您选,都会把您送到;讲究的洋车有擦亮了的铜装饰,冬天还有棉布帘儿给乘客挡挡风寒;那年代还有拉脚、出租的马车,是当时东北中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车夫不管是冬是夏,外面都穿一件布背心,上面缝着他们的标识。  鬼子进来之前,我家就曾住在距此有两个街区左右的一个大杂院里。那是一个大院落,有一个大门,有看门的,代管环境卫生。院内有四十间左右的住房,有十多户人家,两三间一户,各有各的小院子,又各有自家的小角门,即或是临街的住户,出入的角门,也都开向大院内。阳面朝街也只开个小窗户,窗户上按上铁栏杆。这是当时东北城市中,特有的住宅风格。市中心的房子多半是砖瓦结构,偏远一些的房子多数是平房,有灰顶,也有的是土顶,即用土和谷草掺盐和的泥抹成的房顶,它既不漏雨水,又不长青草。这种院落比较安全,夜间关上大门,遇到闹“胡子”时,人们可以搞联防,有的还拿出枪,在屋顶上与匪徒周旋,有的院子往往容易逃过一劫。大院内各户关系相处都非常友好,不像现在的高楼大厦中的居民,有时对门住着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在长春住时的大院里,我们家有个邻居,刘大爷和我们家相处甚密,我们家搬到范家屯镇之后,还一直保持友好往来。我爹妈到长春去,常住在刘大爷家。我还看见过刘大爷给他们按摩,那种按摩真是有医道,应该叫推拿更合适,在全身推拿,似乎根据脉络原理。推拿完了,会让你感受到全身轻松,颇有“精神焕发”的“舒坦”之感。似乎刘大爷还会针灸,我发现他家有针灸用的长针。到今天,我家与刘大爷的晚辈还有来往。  我们在范家屯的家,也是这种院落格式,这里也是一个大院,也有三十多户人家。后来,大院的路南建了警察署,硬把大院拦腰截断,中间开了一条胡同,为了让日本警察的“电驴子”通行。我家这一半,砌了墙,成了较小的中等院落,住有十几户人家,有两个门,住户分为南北两部分,中间有四百平方米的空场。那里堆放着各家以秫秸为主的柴火垛,有的柴火垛,堆得比房还高,起脊,像瓦房那样,这种草垛不漏雨水。有的人家买得多,可以用二三年。也有很小的谷草垛,那是预备抹房顶(土房顶)用的。

编辑推荐

  这是一篇回忆录,它记载了时代变革过程中的一位老人的前半生。这是一个爱国青年学生在伪满残酷统治下,痛苦、挣扎、逃亡、斗争,以及迎接春天的历史记录。他经过历了中华民族的灾难,也经历了民族的复兴;他亲眼看到并体验了敌人的残暴、野蛮和无人性的灵魂;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为之奋斗和牺牲的人们;他也曾经历了民族内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他一生曾经过痛苦、困惑、彷徨、兴奋、希望、奋斗、探索、创新;他一生中有成功,也有错误和失败,更多的是它们交织起来的成果。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冬春旅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