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史纲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吉林大学  作者:程妮娜  页数:74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地方史纲》时间范围起自夏商周三代,迄于清朝末年,跨度达数千年;所论内容,包括各时期中央王朝的国家体制与对地方的统治、管理形式,民族分布和形成状况,边疆民族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各区域经济状况,文化状况,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等。可谓方面极广,史实丰富多样,凡所论列,确实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用的知识。然则著者为读者提供的决不仅限于史实的论列、知识的陈述,著者为自己确定了更高的目标:要进而探求和阐释历史变迁之底蕴,和中华一体多元格局形成、演进之轨迹;要让读者确实地获得关于在中国国家一体的治理、吸引、推动之下,各地区在悠久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而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和特点,又是如何推进统一国家更加发展、壮大、坚强有力。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节 中国古人类的起源第二节 中国原始人类分布与原始文化的分区一、远古居民主要分布地区二、边远地区第三节 传说时代的原始部落集团一、“三皇”时期二、“五帝”时期第二章 早期国家时期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各民族的分布与迁徙一、夏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二、商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三、西周王朝民族分布与迁徙第二节 夏商周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一、夏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二、商朝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三、西周的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第三节 夏商周时期区域经济与人口一、夏朝的区域经济二、商朝的区域经济三、西周的区域经济四、夏商周时期人口数量与分布第四节 夏商周时期区域文化一、华夏文化区二、东夷文化区三、北方文化区四、东北文化区五、苗蛮文化区六、巴蜀文化区七、百越文化区第三章 诸侯国分立迭起时期第一节 诸侯国的分布与纷争兼并一、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与纷争兼并二、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与兼并战争第二节 华夏族的形成一、华夏族的孕育二、华夏族的形成三、华夏族的发展第三节 边疆民族的分布格局一、东方民族二、北方民族三、西方民族四、南方民族第四节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一、春秋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二、战国时期国家结构与统治形式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区域经济和人口一、黄河流域经济区二、长江流域经济区三、东北经济区四、北方草原经济区五、西北经济区六、西南经济区七、人口数量与分布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区域文化一、诸侯国文化区第四章 第一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时期第五章 分裂割据与民族大迁徙时期第六章 第二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时期第七章 多王朝、政权并立时期第八章 第三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前期-元明时期第九章 第三次中央集权王朝统治后期-清帝国时期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中国原始人类分布与原始文化的分区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原始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石器时代革命”,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新石器时代。关于这一划时代变革的重要标志,一般认为是农业的出现,在石器制造业中出现了磨制技术,以及陶器的产生。在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村落疏密不一,多沿河谷分布,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异,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文化所呈现出的区域性,在新石器时代区域性文化的特征更加鲜明,并且同一区域内居民的社会活动又因各种原因创造出不同的文化类型,这些丰富多彩的原始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发展,孕育了中华大地上的文明曙光。  一、远古居民主要分布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与文明的起源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前,学界流行中国文明起源“一元论”,一些外国学者强调外国史前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北来说”、“南来说”。50年代末,由于考古文化的新发现,安志敏、张光直、石邦兴三位先生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豫西、晋南和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广泛开展,一些碳14数据逐步发布,人们认识到核心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不比边缘地区早。于是,核心地区起源说很快被“区域文化多元说”所取代。到20世纪末,中国各地已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对于原始文化分区的认识,学界有多种观点。  最有影响的首推苏秉琦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新石器时代人们以血缘为纽带,强固地维系在氏族、部落之中,这样,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必然有其独特的特征。他通过对新石器时代考古材料的研究,提出“区系类型”理论,据此将人口分布密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系:  (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广义的北方为西北、北方和东北,狭义的北方包括辽东、辽西、内蒙古河套地区、河曲地带、陇西等5个亚区系,各亚区新石器考古文化各成区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地方史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