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刘先平 著,李珍英 摄 页数:196
前言
叽里咕,叽里咕——童年片断我的童年应到故乡的沙滩、草滩、芦苇丛中去寻找。我的故乡是巢湖北岸的一个小村,在长临河镇西,叫西边湖村。家门一开,湖面上浩渺的滔天波浪、蓝天上悠悠的白云、姥山岛上雄伟的宝塔以及浮在湖中的孤山都会映入眼帘。村里的乡亲们多以种菜为生,偶尔也会通过打鱼捕虾来补贴家用。旧社会的苦难、父亲的早逝以及连年的水灾,使我的童年生活充满了不幸。然而在那里,还有着另一个世界,一个带给我欢乐、也引导我开始思索的世界。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夏天是被南风吹来的。风卷着堆雪般的浪涛,日日夜夜地轰鸣着。人还末走到湖边,飞溅的水花已像蒙蒙的细雨一样洒来,惬意极了。波峰浪谷也是我们嬉戏的运动场。敢于跳浪,是会令同伴竖起大拇指的。当山岳般的波浪压来时,我们都纵身跳起,探身波峰,再稳稳地落到浪谷。这是一件多么冒险而又舒心的事!说是冒险,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从波峰落下时,身子要稳稳当当的,否则,如果脚一歪,细沙一抽,整个人就会跌入水中,被大浪卷走!不过,凡是玩过跳浪的人都不怕晕船,都敢于在狂风巨浪来临时驾着一叶小舟出湖!细软的金色沙滩,简直是我们这帮孩子的魔毯。我们不仅可以在沙滩上寻找甲鱼-上岸的踪迹,从沙堆中捉住它们,还可以展开一切稚嫩的想象,用沙砌起城堡、亭台楼阁,开掘河流,布防攻战。等到大浪来抹平一切,我们也累了,随身一歪就躺到沙滩上。看着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悠悠地飘动,我仿佛感到了母亲的爱抚,听到了外祖母推着摇篮时的低吟。我对于建筑和雕塑的最原始的印象,大概就是从沙滩上得来的。我从中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冬天,湖水退去,裸露出来的褐色湖滩便成了大雁的居留地。翌年,经过几场软软的风、细细的雨,蓼叶吐红,柳条发青,芦笋冒尖儿,平展的湖滩上又铺了层茵茵绿草。悠然自得的放牛伢子骑着牛来了,扎着红头绳的小丫头挥着竹竿把鹅群赶来了……湖滩就成了别具情调的牧场,也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的乐园!我们在这里捉蟋蟀、挖茅根、拔茅翎、闯关、打仗……对我们最有诱惑力的是找云雀的窝。云雀二边婉转地叫着,一边打着旋往天上飞。这时,我们总会拍着小手,和着它的叫声,唱道:叽里咕,叽里咕,我在烟囱理个窝,大姐烧火燎了我。叽里咕,叽里咕,我在芦柴缝理个窝,只怕大风刮翻窝。叽里咕,叽里咕,我在树洞理个窝,又被蛤蟆占了窝。叽里咕,叽里咕,只好在草窠理个窝,担心害怕放牛哥。叽里咕,叽里咕,……我们那一双双小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目光紧紧追着那飞旋的云雀。等到它变成一个小黑点儿,我们的脖子就酸得撑不住了,眼睛也涩得难受极了。然后,一个恍惚,那小黑点儿消失了,只有云雀的叫声还在湛蓝的天空中,犹如轻梦一般飘荡着。 不久,那银铃般的叫声像是融入了云霄,我们只能听到风拂过湖面时的低语。突然,从蓝天白云中掉下一个黑点儿,愈来愈大——啊,是那美丽的云雀!是它唱累了,还是那悠悠的白云散了?眼看它就要砸到地上……就在我们为它的命运担忧得心都要蹦出来的时候,云雀却一下子张开翅膀,掠过柳梢、芦尖儿,贴着低低的青草,消失在绿茵中。我们像是被湖滩弹了起来似的,立即向云雀跌落的地方跑去,想在那里找到云雀的窝。可哪里有什么云雀窝?就连云雀也不见了,难道它钻进了土里?抑或是它仍然留在茫茫的天际,而跌落的只是它的影子? 这个美丽而又神出鬼没的精灵,不知牵动了我多少情思!直到我四十来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在内蒙古草原上捕鸟的人,才解开了在我脑海中存留了几十年的谜。他告诉我,找云雀窝,应是“看起不看落”。也就是说,人们在云雀起飞处的附近才能找到它的窝,而当云雀要降落时,它便会制造种种假象,迷惑对它心怀叵测的敌人…… 这或许就是吸引我观察鸟类的原因吧。 只要是闷热的夜晚,我总会死乞白赖地要跟随隔壁的大爷去“罩生”。 浅浅的湖滩是鱼的产卵场。当夜幕降临时,在湖滩的粼粼波光中,鱼群来了。鲫鱼一路噼里啪啦地撒着欢儿,而鲤鱼则沉稳得多,只是冷不丁地打了个响响的水花。最有趣的是胡子鲇,别看它平时张着大嘴专吃小鱼,这时却温顺极了。它翻转过来,将蛋青色的肚皮露出水面,摇摇晃晃的。 我帮大爷提着马灯,他则提着篾罩,在刚刚没过脚面的水里追着鱼群。我们有时一罩能罩住四五条胡子鲇。有一天,天太黑了,还飘着蒙蒙的细雨,大爷不想带我去,就给我讲了很多“鬼打墙”的故事,以及他能想得起来、编得出来的关于湖滩的恐怖的故事。于是我犹豫了,畏惧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大爷用绳子拖回了一条20多斤的大青鱼,当他叙说着如何和大青鱼搏斗了几小时,终于罩住它的时候,我懊恼极了——真后悔没有亲眼看到那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机会看到那样壮观的场面,只能将它作为永远的向往和懊悔留在心里。 这个充满生机、熙熙攘攘的湖边世界,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无比深厚的爱的种子。此后,我常常去崇山峻岭、大漠戈壁、雪峰冰川以及江河湖海,寻找生出的绿叶、开出的紫色小花、飞出的鸟群、起航的白帆以及五光十色的幻想。 或许这就是我在写作时,为何笔端常常含有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希望寻找童稚的原因……
内容概要
七天七夜生死漂流,塔里木河究竟有何魅力?九月飞雪,数十年不遇的天山奇景下隐藏着怎样的危险?生长了数百年的陇南杨树王为何要被伐去主干?幽幽瑞香、巍巍秃杉王……怒江大峡谷峭壁陡立的两岸雕刻着多少传奇?
作者简介
刘先平:
他曾经两次走进帕米尔高原
他曾经三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他柠经四次探险怒江大峡谷
他曾经五上青藏高原
他三十多年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九次荣获国家级奖项
他被誉为“我国现代意义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
他被推选为2010年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
他就是“人个子探险家”——刘先平
刘先平,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三十多年来跋涉于大自然中,致力于大自然文学创作,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共荣获国家级奖项九次: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等。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列为国际安徒生奖候选人。201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并授牌“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
书籍目录
塔里木河漂流记孟获村险遇天麻九月一日飞雪过天山 ——穿越玉希莫勒盖冰达板陇南杨树玉怒江大峡谷探险记 穿越怒江大峡谷 瑞香盛开在普拉河河谷 巍巍秃杉王 高黎贡山女神
章节摘录
为了考察大熊猫生存的状况,我们已在大小凉山,大小相岭地区走了多日。按考察的日程安排,今天要去彝族区栗子坪一带。胡教授特意说了一句话:“孟获城就在那边。”“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孟获?”我问道。还能有另外的孟获?转而一想,才觉得刚才问的问题有点可笑。孟获与诸葛亮周旋于泸水,泸水不就在这一带吗?短短的对话,立即为今天的考察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考察队的小魏和小王也连说,他们是四川人,这几年为考察大熊猫走的地方不算少,却从未到过这么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一路欢笑。中途我们在一个小镇上休息。小镇上南来北往、憨厚质朴的彝族同胞们,或穿着深色的毡衫,或披着毛织的大坎肩,他们有的在小店里购买货物,也有的在兜售蘑菇、木耳。街后的民居多为巴铺屋——以竹席或瓦板盖顶。瓦板的制作原料是粗壮的云杉,以锛子将云杉锛成薄板,盖在屋顶,当地人称之为瓦板。巴铺屋采取了大披水,但墙不高,因而在高处看村落,就只能看到黑黑的一片。深山里突然来了我们这一群奇装异服的人,这当然会引起彝族同胞们的围观,殊不知我们对他们也很好奇。眼下,我正打量着一位老乡的裤子,裤子虽然是那种普通的蓝士林布制成的,但裤脚很是奇特,异常肥大,就像是演员的特殊服装。原以为这只是他个人所好,谁知至少有十几个人穿的都是这种裤子。考察队中小王最年轻,说起了俏皮话:“这种裤子凉快。应该把'两人合穿一条裤子'的俗话,改成'四人合穿一条裤子'。”同行的县林业局老李忙来解释道:“大脚裤是一种身份的标志,还有一部分彝族同胞穿的是小脚裤。你们现在看到的不算大,听说过去做一条这样的裤子,要一丈二尺布呢。”一种民族服饰总是和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具体的关系,县林业局的老李也回答不上来,他抱歉地说:“我没有研究过。”车在山中绕行,路边多为次生林,远山才见葱郁的一片。此时正值6月雨季,道路艰险。虽然今天难得晴朗,但处处可见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在一个山口处,林木被掩埋在泥石中,只露出些许树梢。公路上堆积的泥石也是最近才清除完。一谈到泥石流,司机马上就变了脸色,他曾亲眼见过那缓缓而来的沙、水、石的混合物所向披靡,顷刻之间就将一个村寨掩埋。他现在就很担心泥石流堵塞了前方的路。拐过山口,山势险峻。由于塌方,前面留下的路只有窄窄的一条,上面还没有任何新的车轮痕。胡教授看了看悬崖崩塌处的断面,给小魏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没发现大的裂痕。但小魏还是把我们都撵下了车,然后才小心翼翼地往前驾车。我们见车安全走过险段,高兴得鼓掌雀跃起来。要是车通不过,我们就得返回,就无缘顺道去探访孟获城了。“这边是大营盘,那边是小营盘。”老李指点左右。宽阔的盆地上,没有一幢建筑物,左右只有两块稍平的坪地,坪地上面长满了芜杂的荒草和小灌木。老李说那就是古代屯兵处,而我们刚过的山口就是古代的关隘铁闸口。从地形看,相峙左右的两山,如被斧劈开一般,中间留有的窄窄的出口,被称为铁闸口。背后的大、小营盘呈掎角之势,共同守卫着身后富饶、繁荣的土地。我们推测,那营盘足以驻扎有上万人马的浩大的兵营。《三国演义》写孟获率兵与诸葛亮激战时,动辙即是数万人。如此荒僻的地方,竟是古代征战的沙场,这不禁令我们心绪幽幽。我们环看四周山野,也未见到莽莽的森林。我们又行了大约5公里后,老李说孟获城到了。下车一看,眼前却只是一片坪地,上面只有芜杂的荒草、矮小的灌丛和横卧的碎石,没有任何城郭的迹象。老李说:“到近处就能看到残留的城基。”初步的观察已证实了这一点。《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七擒孟获”中,孟获统率的大军是以洞为单位的,并未涉及到城池。当然,这不一定是因为溶洞地貌,而很可能是一种建制。由于历史问题、民族差异等原因,罗贯中未必知道孟获城。然而,要建立和维持那样庞大的队伍并进行频繁的战争,古时此地一定是较为繁荣发达的。那么历史是如何演化成现状的?迎面有一处高崖,崖面直立,冲积层、沉积层、黑土层等层次鲜明,俨如人工地质考察的剖面。我和胡教授紧紧盯着这块历史的巨碑,希望能从它的上面读懂一些什么。“伐木是人类的文明,但也是破坏自然的开始,这里原是茂密森林环绕的富饶盆地,后来森林遭到过度砍伐,导致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这里才渐渐荒废。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胡教授说。再行路时,车上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都还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思和对现实的忧虑中。大熊猫所面临的噩运,追根溯源,也是人类滥伐森林所致。保护区所在地,就是原来的伐木场。它周边已见不到一棵大树,只有一条哗哗流淌的小溪,上面横卧着两棵粗大的云杉。斑驳的树干依稀存留着昔日原始森林的痕迹,树身则布满了厚厚的苔藓。为了保护大熊猫,林区已停止了砍伐。我们沿着一条平阔的沟尾——大熊猫典型的栖息地,寻找大熊猫的踪迹。这里的竹种多是空柄玉山竹。看来,之前那场竹子枯死的灾害在这里并不严重,我们偶尔才见到一两片枯叶。然而,我们爬了好久的山路,不停地在竹丛中寻找,却找不到一点儿大熊猫采食的痕迹。胡教授沮丧地站住,转过身子,指着山下说:“你们看这儿,现在多是桦树和红柳,它们是原始森林被砍伐后空地上的先锋树种。这说明竹林虽然茂密,但已经失去了森林的庇护,这儿已不适合大熊猫生存了。返回吧!这和孟获城消失的道理一样。”返回的途中,胡教授没有说一句话。他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大熊猫保护事业,我深知大熊猫在他心目中的位置。直到保护区的人拿出昨天刚捡到的大熊猫的粪团时,他才露出了笑容,并立即着手进行各种测量。大熊猫是著名的“囫囵吞枣”型食客,粪便中残存的全是未消化完的笋。笋节每段长约3厘米,依此可以推测大熊猫的齿式,估计这只大熊猫的年龄在3岁左右。幼年大熊猫的存在,说明这一地区的情况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午餐时,主人把蜂蜜掺在白酒中,这使得嗜酒的胡教授连连称赞。屋外就有好几只用整段圆木挖空的蜂桶,蜜蜂嗡嗡地飞进飞出。突然,晾晒在铁丝上用线穿起的一排排马铃薯引起了我的好奇。这马铃薯晒干后还能做什么样的美味?到近处,我才发现它们原来不是马铃薯。颜色虽然很像,但皮是纵纹的,并显得粗糙;形状也不是圆形,而是扁圆的,很像一个大鹅蛋从侧面被压平了。我研究了半天,仍然不知它是何物,只好向胡教授请教。“它可是个珍贵的物品,知名度很高,你一定知道它的大名。它是这里的特产。”大概是见我那急切的神态,胡教授故意卖起了关子,“要认识它,还是到生它、养它的土地上去吧!到大自然这套百科全书中去查!”P39-47
编辑推荐
《大自然探奇系列:飞雪过天山》为“大自然探奇系列”之一,是继“我的山野朋友系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刘先平大自然文学书系,是作者在大自然中跋涉三十年留下的珍贵笔墨,辑录了作者多年来探险生活的奇闻奇遇。讲述了大自然的险峻,内容多为纪实小短篇,侧重真实性、报导性和瞬间的感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