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

出版时间:2010-06-02  出版社:外语教研  作者: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  页数:303  译者:李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艺复兴》是佩特历年发表的关于欧洲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的研究论文的汇编,研究的对象包括皮科、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乔尔乔内画派、杜倍雷、温克尔曼等著名人物,在有限的篇幅里,佩特为我们勾勒出了他心目中的文艺复兴的全貌,构成了一种对文艺复兴的总体性认识。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 译者:李丽
作者沃尔特·佩特,是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作家,也是19世纪晚期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挣脱道德条件的限制自由成长。他的差ungzuoshejiduogeshidai,对包括古典传统、文艺复兴、浪漫主义风格和19世纪文学在内的作品都有涉及;他的作品类型多样,包括短篇小说、随笔、论文集等。他对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也是法国作家作品的热心读者。沃尔特·佩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艺术和生活中纯粹感官快乐的接纳,当时的公众也将其视为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践行者。他也深深地影响了王尔德。

书籍目录

两则早期法国故事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桑德罗·波提切利
卢卡·德拉·罗比亚
米开朗琪罗的诗歌
列奥纳多·达·芬奇
乔尔乔涅画派
乔基姆·杜·贝莱
温克尔曼
结论

章节摘录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  关于文艺复兴的记述中如果不包括一些有关15世纪意大利学者调和基督教和古希腊宗教尝试的记载,那么这些记述就是不完整的。调和乍看互不相容的情感形式,在一种多元的理性文化中调整人类思维的各种产物,使它们彼此适应,提供给心灵和想象力尽可能多的人文关怀,作为其养分,这些都属于那个时代的宽厚的本能。而这之前更为单纯的一代在希腊诸神的故事中看到了许多邪恶的神灵。这些虽然战败,但仍未消亡的黑暗宗教的聚焦点,他们和光明王国的抗争,也并不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渐渐地,由于异教故事本身的魅力对野蛮中形成的思维重新产生了影响,它原有的宗教意义消失了,逐渐变成了纯粹的艺术或诗歌创作的主题。但不可避免的是,理性思维会不时地抬头,在被异教故事的美丽和力量所打动的同时问自己,希腊宗教是否真的是基督教的对手。因为古代的诸神已然复生,人类却已忠贞于不同的神。15世纪是一个激情迸发的时代,它如此热烈而严肃地追求着艺术,把与艺术有关联的一切都视如宗教一般神圣。复苏的希腊文学,至少在柏拉图的著作中,已使人熟悉了一种关于早期诸神的表述风格,这种风格带有基督教赞美诗的温暖甜美的味道。它对这种语言太熟悉了,无法将神话仅仅当作是故事,而且它又过于严肃,不会拿宗教开玩笑。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艺复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我一定要去意大利弗洛伦萨!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呀!
  •   唯美主义的代表性论著。极其富有启发性。这类书是偶地最爱。
  •   唯美主义
  •   特别好看的一本书,只能说“美”啊
  •   简装不简单。内容是自己想要已久的。英汉对照。专业性较强。适合精读。
  •   不错的一本书,启迪!
  •   我很喜欢这本书,了解历史思考现在
  •   关于霍去病的内容很全,很有阅读的趣味感,很合心意。
  •   这本书在图书馆借过 很好
  •   质量很好,我在当当买了很多书,倒还都不错
  •   翻译的比较到位,封面设计和装帧都不错,纸质尤其好。内容挺不错的,但是理论性的东西偏多,一般读者要慎重。
  •   经常在当当上买东西的。
  •   这本书有点就是读到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英文,有时候就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但是,书里没有配图,讲到绘画或者雕刻艺术的范例的时候,要么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一番,要么自己去找图,感觉很不方便。
  •     佩特啊佩特(1839-1894),维多利亚时代唯美运动的代表,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就一EQ拉低一街区,社交能力为负(貌似很像某人啊~)、审美力奇绝(想想卷福被追捧。。。)的老腐男+雨果粉。
      
      您把文艺复兴开端移到法国,是为了大讲特讲您热爱的两位死后还棺材移位,在地下永结连理好基友吧;您讲皮科,果断跳过男主和美帝齐家儿媳的ooxx直奔妖僧萨福那罗拉,奔吉罗拉莫∙贝尼威尼,外加《神圣的爱》;最后一篇他还特意送给文艺攻温克尔曼,扼腕叹息青年才俊歌德和温大师的失之交臂,要不要把两位比作但丁和维吉尔这么有爱哇哈哈哈哈哈。
      
      所以,读者诸君如果指望从刺书获得一丝半点专业建议,只能着急上火,诅咒摔书。还不如把腐大叔当成奇葩党,则朵朵花中不乏智慧之眼。他写奥林匹亚众神被充公,“让自己在德国当上了伐木工以获取工资,被逼着啜饮啤酒来代替琼浆玉液”——让沃尔夫林情何以堪啊~又言米开朗基罗的巴库斯“雕的不是酒神的欢乐,而是它的倦怠,它的活力和它的深沉的梦态”,眼力极佳,这是腐国人民的敏感吗,但请不要脑补威廉布莱克和雨果是米开朗基罗精神上的儿子好不好[捶地]。
      
      当然,比大叔奇绝的还有编辑。。。不知道是谁别出心裁的为本书加上百余张插图,姑且用心险恶的归到可怜的编辑名下吧。。。(反正翻译已经有人技术宅的轮吐过一翻了[坏笑])讲文艺复兴引来一堆肥肉大臂膀鲁本斯欲哭还笑;错写皮科的死期(46页)和拉斐尔的画名(88页);还有啊还有,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的《圣母之死》,你以为就是米开朗基罗了吗(102-03页)~~~教坏小朋友嘛~~~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5421/
      《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张岩冰
      
      腐国人民说得好,书不可以貌相。嘿,说得可不就是这本沉甸甸的《文艺复兴》(插图珍藏本)么。别说封面设计得像《希尔顿出浴图》(洗尽铅粉美如菊),人家好歹是名社手笔,身价逼百。别说副标题studies in art and poetry的译法大谬,自曝家丑:art显然应翻作“美术”,包括绘画(如Botticelli、Giorgione)和雕塑(如Luca della Robbia),要知道人有失蹄,马有失手,谁不会偶尔冒一脸青春痘?这样一本大气璀璨上档次的画册,内容才是王道!不信?一起来看半篇波提切利吧。
      
      
      
      第一段:
      In Leonardo's treatise on painting only one contemporary is mentioned by name--Sandro Botticelli.
      在列奥纳多的绘画理论中,只有一个同时代人的名字被提到,他就是圣多罗•波提切利。
      评:如果望文生义翻成“论文”你就大错了!
      
      This pre-eminence may be due to chance only, but to some will rather appear a result of deliberate judgment; for people have begun to find out the charm of Botticelli's work, and his name, little known in the last century, is quietly becoming important.
      这种突出可能仅仅是出于偶然,但它更可能是一种审慎的判断的结果,因为人们已经开始发现波提切利的作品的魅力,而他的名字也由一个世纪前的鲜为人知而悄悄地变得重要起来。
      评:in the last century等于“一个世纪前”,这既不是天然呆,也不是人工傻:“它更可能是一种审慎的判断的结果”。
      
      In the middle of the fifteenth century he had already anticipated much of that meditative subtlety, which is sometimes supposed peculiar to the great imaginative workmen of its close.
      15世纪中叶,他已经预见到,深思熟虑的精巧的大部分将终结,这些精巧有时被认为是伟大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的特性。
      评:抓住了句子主干anticipated its close,疏通文路,剩下的自然是易如反掌。
      
      Leaving the simple religion which had occupied the followers of Giotto for a century, and the simple naturalism which had grown out of it, a thing of birds and flowers only, he sought inspiration in what to him were works of the modern world, the writings of Dante and Boccaccio, and in new readings of his own of classical3 stories: or, if he painted religious incidents, painted them with an under-current of original sentiment, which touches you as the real matter of the picture through the veil of its ostensible subject.
      在抛弃了一个世纪以来的乔托的追随者们的简单的宗教信仰和由此生长起来的简单的仅画些花花鸟鸟的自然主义后,他在属于他的时代的作品——但丁和薄伽丘的作品中寻找灵感,在他自己对古典故事的全新阅读中寻找灵感,或者是把一种潜藏的原始情感注入他所画的宗教事件,这种情感是画中透过主题的表面现象而真正打动你的东西。
      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亚平宁半岛上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看来能够加强气势,“真正”打动你的东西可不只有排比句。
      
      What is the peculiar sensation, what is the peculiar quality of pleasure, which his work has the property of exciting in us, and which we cannot get elsewhere?
      什么是这种特殊的感觉?什么是这种快感的特殊品质?他的作品拥有什么样的令我们兴奋的财富是我们在别处无法获得的?
      评:几年前上博的意大利“吾覅七”藏品展大家去了伐?意大利人说了,你们中国人再怎么有钱,波提切利的遗作《三博士来朝》就是不卖!这就是“令我们兴奋的财富”!
      
      第二段:
      Criticism indeed has cleared away much of the gossip which Vasari accumulated, has touched the legend of Lippo and Lucrezia, and rehabilitated the character of Andrea del Castagno.
      批评已经清除了许多瓦萨利积聚起来的漫谈色彩,开始接触利波和卢克里齐亚的传奇风格并重新审视了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的人物。
      评:看吧,批评家的作用真的蛮大的,简直无所不能,无所不干。
      
      Only two things happened to him, two things which he shared with other artists: he was invited to Rome to paint in the Sistine Chapel, and he fell in later lif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avonarola, passing apparently almost out of men's sight in a sort of religious melancholy, which lasted till his death in 1515, according to the received date.
      他身上只发生了两件事,两件与其他艺术家相同的事:他被邀请至罗马为西斯特教堂作画;他晚年生活深受萨伏那罗拉影响,直到1515年这个一般认为是他去世的日子,他怀着那种宗教的忧郁,看上去几乎消失于人的视野之外了。
      评:我本以为“度日如年”是夸张说法。可怜的波提切利,花了一年时间才去世。
      
      But it seems strange that he should have lived on inactive so long; and one almost wishes that some document might come to light, which, fixing the date of his death earlier, might relieve one, in thinking of him, of his dejected old age.
      但是他长时间的消极生活看上去很奇怪,人们几乎希望会有一些文件被发现,证明他死得要早一些,使他忧郁的寿数缩短一些,想到他时,这种想法可使人稍感宽慰。
      评:咦,document后面是不是漏了个s?
      
      第三段:
      He is before all things a poetical painter, blending the charm of story and sentiment, the medium of the art of poetry, with the charm of line and colour, the medium of abstract painting. So he becomes the illustrator of Dante.
      他首先是一个富于诗意的画家,将故事与情感的魅力结合,将诗歌艺术的媒介与绘画的抽象媒介——线条和色彩结合起来。所以他成了但丁的插图作者。
      评:所以,“线条”是“诗歌艺术的媒介”,“色彩”是“绘画的抽象媒介”?波提切利果真富于诗意。
      
      Giotto, and the followers of Giotto, with their almost childish religious aim, had not learned to put that weight of meaning into outward things, light, colour, everyday gesture, which the poetry of the Divine Comedy involves, and before the fifteenth century Dante could hardly have found an illustrator.
      乔托和乔托的追随者们,怀着近乎孩童的宗教目标,没有学会将意义置于外在事物、光线、色彩、日常姿态之中,而这种意义正是《神曲》这首诗所具有的,所以,15世纪以前,但丁不可能找到插图作者。
      评:永远都不会有人学会“将意义置于外在事物、光线、色彩、日常姿态之中”。
      
      
      
      Botticelli's illustrations are crowded with incident, blending, with a naive carelessness of pictorial propriety, three phases of the same scene into one plate.
      波提切利的插图中挤满了事件,他用一种朴素恰当的不经意,形象化地将一个事件的三个阶段表现在一张插图之中。
      评:“插图中挤满了事件”,这一妙笔被谷鸽、摆渡等专业翻译公司收入其语料库,供世人享用。
      
      The grotesques, so often a stumbling-block to painters, who forget that the words of a poet, which only feebly present an image to the mind, must be lowered in key when translated into visible form, make one regret that he has not rather chosen for illustration the more subdued imagery of the Purgatorio.
      对于那些不知道诗歌语言只是心灵形象的虚弱表现,在将心灵形象变为可视形象时必须减少其重要性的画家来说,怪异通常是一种阻碍,因而人们很遗憾波提切利没有为想象性成分更少一点的《炼狱》做插图。
      评:“怪异”通常是一种阻碍,因而我很遗憾译者没有为“想象性”成分更少一点的《芬尼根的守灵夜》做翻译。
      
      Yet in the scene of those who "go down quick into hell," there is an inventive force about the fire taking hold on the upturned soles of the feet, which proves that the design is no mere translation of Dante's words, but a true painter's vision; while the scene of the Centaurs wins one at once, for, forgetful of the actual circumstances of their appearance, Botticelli has gone off with delight on the thought of the Centaurs themselves, bright, small creatures of the woodland, with arch baby faces and mignon forms, drawing tiny bows.
      在人们“赶快下地狱”的场景中,在翻转向上的脚底上燃烧的火中,仍然有一种创造性的力量,这证明,他们不是但丁语言的翻译,而是画家真正的创见;在马人取得胜利的场景中,波提切利忘记了他们出现的真实情况,怀着对马人自身的欣赏性想法,他脱离原作,把他们画成了有着顽皮的孩子脸和木樨的外形,拉着小弓的森林里的小动物。
      评:不知“在翻转向上的脚底上”,有三颗痣,还是“反清复明”?the Centaurs wins one at once,看似漏了one at once,事实上译者怀着对波提切利自身的欣赏性想法,脱离原作:这是她真正的创见。
      
      
      
      第四段
      Botticelli lived in a generation of naturalists, and he might have been a mere naturalist among them.
      波提切利生活在一代自然主义者之中,他是他们的主要成员。
      评:波提切利本来或许只能成为其中一员,但是译者考证后发现,他是他们的主要成员。
      
      There are traces enough in his work of that alert sense of outward things, which, in the pictures of that period, fills the lawns with delicate living creatures, and the hillsides with pools of water, and the pools of water with flowering reeds.
      他的作品中有着足够的证据说明他对外在事物保持着清醒意识,在那个时代的画中,草地上满是鲜活柔弱的动物,山边是池水,池水中生长着花一样的芦苇丛。
      评: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译者的法眼,通通是“证据”。我活了这么久,还没见过“花一样的芦苇丛”呢,怪不得人家都说读书长见识。
      
      But this was not enough for him; he is a visionary painter, and in his visionariness he resembles Dante.
      但这些对他还不够,他是个幻想型画家,他的幻想与但丁相似。
      评:把马人画成“木樨的外形”,能不是幻想型画家嘛。
      
      Giotto, the tried companion of Dante, Masaccio, Ghirlandajo even, do but transcribe, with more or less refining, the outward image; they are dramatic, not visionary painters; they are almost impassive spectators of the action before them.
      但丁的竭力追随者乔托,甚至马萨齐奥、吉兰达约所做的只是用或多或少的修饰来描绘外在事物的形象。他们是戏剧型而不是幻想型画家,面对面前的事物,他们几乎只是一些被动的旁观者。
      评:要怪就怪tried和tired长得忒像,依我看,一定Pater哥的笔误。翻译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怎么办?译者说,认半边:impassive=passive=被动的。
      
      But the genius of which Botticelli is the type usurps the data before it as the exponent of ideas, moods, visions of its own; in this interest it plays fast and loose with those data, rejecting some and isolating others, and always combining them anew.
      以波提切利为典型的天才,在材料成为思想、情绪、它自身形象的解释者之前,篡夺了材料的地位;出于这种兴趣,他们对材料既随便又不贴近,随意抛弃或者支解,但最后又总是将它们重新组合。
      评:天才也有如此暴戾的一面。
      
      To him, as to Dante, the scene, the colour, the outward image or gesture, comes with all its incisive and importunate reality; but awakes in him, moreover, by some subtle law of his own structure, a mood which it awakes in no one else, of which it is the double or repetition, and which it clothes, that all may share it, with visible circumstance.
      对他来说,就像对但丁一样,场景、色彩、外在形象或姿态,这种情绪的现实存在中同时具有清晰性和错杂性,但是,由于他自身的特质,使得一种情绪在他身上觉醒了,它不可能在别人身上觉醒,它是一种加倍或重复,穿着一件可见的外衣,人人都可分享它。
      评:自从《皇帝的新衣》深入人心后,大家都吓怕了不可见的外衣。
      
      第五段
      But he is far enough from accepting the conventional orthodoxy of Dante which, referring all human action to the simple formula of purgatory, heaven and hell, leaves an insoluble element of prose in the depths of Dante's poetry.
      但是,他离接受但丁的正统思想还很远,但丁将人类行为简单化地交给惯常的炼狱、天堂和地狱,但在但丁的诗的深处,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散文成分。
      评:融进去了,那就不叫“散文成分”了。
      
      One picture of his, with the portrait of the donor, Matteo Palmieri, below, had the credit or discredit of attracting some shadow of ecclesiastical censure.
      他的一幅将捐赠者马提奥•帕尔梅里的肖像画在下面的画,由于遭到了传教士的责备而获得荣耀或者说失了面子。
      评:敢问哪个传教士这么牛逼或者说放肆?!
      
      This Matteo Palmieri, (two dim figures move under that name in contemporary history,) was the reputed author of a poem, still unedited, La Citta Divina, which represented the human race as an incarnation of those angels who, in the revolt of Lucifer, were neither for Jehovah nor for His enemies, a fantasy of that earlier Alexandrian philosophy about which the Florentine intellect in that century was so curious.
      这位马迪奥•帕尔梅里(两个模糊形象在当代历史中出现在这个名字之下),被认为是未刊行的诗《神圣的人》的作者。这首诗将人类描绘为某些天使的化身,这些天使在撒旦的叛乱中,既不站在耶和华一边,也不站在他的敌人一边,它表现了先此的古希腊后期哲学的奇思妙想,那个世纪的佛罗伦萨的智者对此很好奇。
      评:该死的意大利文!
      
      Botticelli's picture may have been only one of those familiar compositions in which religious reverie has recorded its impressions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beatified existence--Glorias, as they were called, like that in which Giotto painted the portrait of Dante; but somehow it was suspected of embodying in a picture the wayward dream of Palmieri, and the chapel where it hung was closed.
      波提切利的画可能只是那些将宗教的沉思镌刻在美的事物的各种外形之上的熟悉的作品中的一种,它们被称作“赞美诗”。乔托画的但丁肖像就是这样。但是,这幅画不知怎地被怀疑是表现了帕尔梅里随意的梦境,挂着这幅画的小教堂也被关闭了。
      评:译者强大的文字梳理能力,实在让人望尘莫及。
      
      But Botticelli, who wrote a commentary on Dante, and became the disciple of Savonarola, may well have let such theories come and go across him.
      但是,这位写过但丁评论并成为萨伏那罗拉追随者的波提切利,可能也反反复复地接触过这些理论。
      评:上文刚说“不注意哲学理论”,为什么又“反反复复地接触过这些理论”?麻烦译者给大家理一理Pater的伦敦地铁线路网状图般的同时具有清晰性和错杂性的思路吧。
      
      True or false, the story interprets much of the peculiar sentiment with which he infuses his profane and sacred persons, comely, and in a certain sense like angels, but with a sense of displacement or loss about them--the wistfulness of exiles, conscious of a passion and energy greater than any known issue of them explains, which runs through all his varied work with a sentiment of ineffable melancholy.
      无论正确与否,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他的特殊情感,他将其巧妙地注入渎神或敬神的人物中,这些人物很体面,有点像天使。然而,他也意识到了他们的措置与缺失。离乡者的沉思,对一种比任何已知的他们所释放的能量都要大的热情和能量的意识,构成了对他作品中所贯穿的难以捉摸的忧郁情感的解释。
      评:看到中文前,我真的不知道英文在说什么。
      
      张老师在后记里提到:“这是一本非常难翻译的书,一是因为其所涉及的思想史、艺术史和文学史知识相当广泛;二是由于其语言上的特色,佩特作为一个文体家非常讲究语言的节奏和韵味,且其中还夹杂着许多拉丁文、法文(包括古法语)、希腊文和德文的词句。虽然译者多方求教且翻阅了大量思想史、艺术史和文学史的资料,但以译者目前的学识,还不足以译好这本难译之作,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好友张新颖直接促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在译书的过程中,许多师长和朋友给过我很多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我再一次为译者的谦逊精神所折服。她虽然翻出了如此清通达意的译文,但毫无邀功请赏之心,淡泊名利。有此一代译师,实乃翻译界之大幸。
      
  •     在中国图书网买的书,当初因为折扣很低就买了。
      插图印刷还可以,只不过。。完全与文内容独立。
      
      这本书语言非常优美。可以想象原文的流畅韵律。翻译得应该不太好。想读原文。
      有些时候读得很流畅,甚至心里震动;有些时候很艰涩,一句话读很多次也不通;有些时候一组句子看不明白深意为何。
      前言和后记都尤其精彩。
      
      很多观点似乎打通了一些窗口。也有很多引人争议的地方。
      
  •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112332724627/
      
      
      
      我为什么突然读起书来;我又为什么突然想节选以下的这些篇幅。也许,艺术并不在于形式,绘画、雕塑、音乐和诗歌。很多时候,电影也被我定义为一种现代视觉艺术。
      这篇序言里讲到了一个审美批评者应持有的态度以及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审美批评者。这也许是我节选这段文章的原因。自勉,以及共勉;如果我恬不知耻,我也可以给我们这些尴尬的影评人下一个定义——审美批评者。如果,电影真的可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对我们所喜欢的电影做出精辟的解读。
      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那么乐此不疲地写那些电影评论呢。这篇序文,给了我一个足以解惑的答案。
      ——火神纪。节选前题。
      节选《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序
      ■文: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
       ■译:张岩冰
      通过研究艺术和诗歌来给美下一个抽象的定义,用最带普遍性的术语来表述美、为美找到一些普遍适用的公式,这是作家们付出许多努力的事情。这些努力的价值往往在于他们未涉及正题时谈到的一些有启发性、有见地的东西,这样的探讨对于我们欣赏艺术和诗歌的精华少有助益,不能让我们辨别其中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稍逊一筹的,也不能使美、优秀、艺术、诗歌这样的名词比其他场合更具精确的含义。美,如同作用于人类经验的其他品质一样,是相对的,其定义越抽象,越无意义。尽可能用最具体而不是最抽象的术语来界定美,不是发现美的普遍公式,而是找到最充分地表现美的这种或那种特殊显现的公式,这是美学研究者的真正目标。
      “照其原来的面目看待事物”,这一向是大家公认的所有文艺批评者的真正目标。在审美批评中,照本来面目看待事物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印象的本来面目,对之加以辨析,前明确地把握它。审美批评所针对的客体音乐、诗歌、人类生活的完美形式确实包容着许多动力和力量:它们像大自然的产物那样,拥有许多的美质和特性。这首歌、这幅画、这些出现于生活中或书本上的讨人喜欢的人物,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在我身上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给我快感吗?如果有快感,那又是何种程度的快感?由于它的出现和影响,我的天性有什么改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审美批评家不得不面对的基本事实,而且,正像对光、德行、数字的研究那样,研究者必须亲自把握这些原始材料,否则,一切研究便无从谈起。那些对这些印象有强烈感受并直接致力于区分和分析它们的人,根本不必费心费力去考虑美本身是什么、美与真理或经验有什么精确联系这一类抽象问题,同在其他领域一样,形而上学的问题在这儿是毫无意义的,他可以将这些能够回答或不能回答的问题统统当做他没兴趣的问题置之不理。
      审美批评家把他必须涉及的对象,即一切艺术品以及自然和人类生活中较优美的形式,看作产生快感的动力和力量,每一种都或多或少有其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性质。他感受到了这种影响,并希望通过分析它、将其简化为各种元素来对之加以解释。对他来说,绘画、风景、生活或书本中的讨人喜欢的人物《乔康达》[即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卡拉拉的群山、皮科•德拉•米兰多拉等,就像我们说到一种香草、一种葡萄酒、一块宝石时那样,都因为它们各自具有使人产生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快乐印象的特质而弥足珍贵。伴随着我们对这些印象的感受力的逐渐深入,我们所受的教育也相应变得完善了。一幅画、一处风景、生活或书籍中的一个讨人喜欢的人物,通过其优美而使人产生独特的美感或快感,审美批评家的作用就在于区分、分析这些优点,将这些优点同其附属物分离出来,指出美感与快感源自何处,在何种情况下被人感知。当他将这些优点挑出来,像化学家对自然元素一样对自己也对他人说清楚之后,他的目的才达到。最近,一位叫佩韦[Sainte-beuve(1804-1869),法国文学批评家。]的批评家用极其精确的语言论述了想达到此目的的人应该遵循的原则:“只要深入地认识那些美丽的事物,就能用它们培养出高雅的爱好者和成熟的人道主义者”。
      为知识界确立一个正确的有关美的抽象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批评家要有某种气质,具有被一个美的客体的出现而深深感动姝能力。他将永远牢记,美以多种形式存在。对他来说,所有时期、所有类型、所有流派的鉴赏趣味自身都是等同的,所有时代都有优秀的行家里手,都有一些优秀作品。他提出的问题永远是:时代的动荡、天才和情感体现在什么人身上?使之得以提炼,升华和鉴赏的场合何在?“一切时代都是平等的”,威廉•布莱克[Willian Blake(1757-1827),英国著名诗人和画家。]说,“但天才永远位居他的时代之上。”
      将这种优点从较粗糙的因素中分解出来,往往需要高度的精确性,因为二者可能是扭结在一起的。艺术家、甚至哥德或拜伦,很少能够十分明确地对之进行区分,抛弃一切残渣,仅仅把他们的想像力发出的热量所完全熔合改变的东西留给我们。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的天才的能量进入作品,在一部分作品中结晶,但也仅仅是一部分,在那庞大的诗歌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会被人们遗忘的。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能从诗篇的各个部分中不时地发现作者独特而无法言传的才气的发挥,它有时融合和改变整个布局,《决心与独力诗章》,或者《童年的回忆之歌》就是这样;有时则仿佛是随意地让珠玑散落各处,并不刻意去追寻或用心改变整个作品的质地。作者的这种能力,是对自然事物中某种生命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的生命所产生的奇特而神秘的意识,它能从乡土风物,从山川河流的景象和声音中吸取力量、色彩和性格。不错,那就是华兹华斯诗歌的优点和其生机盎然的原则,华兹华斯的批评家应该起的作用就是遵循这一生机盎然的原则,分析它、并标示出它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贯彻到何种程度。
      …………
      
      思维活动的各种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这些活动绝大部分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出发,并走过了互不相干的道路。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确实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特征,并不自觉地互为证明;但是作为那些创造者本人的产物,每一组形式都是孤立的,思维上的互相隔绝可能对它们有利,也可能不利。艺术和诗歌、哲学和宗教活动以及其他居于世界显著地位的充满高雅乐趣的生活,每一种都局限于自己的意念之中,从事其中任何一种活动的人一般来说对其他人的思想并无好奇心。…………
      …………
      
       (1873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图书资料扩展链接。
      书名:《文艺复兴:艺术与诗的研究》
      作者:[英]沃尔特•佩特(Walter Pater)
      译者:张岩冰
      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印刷:北京佳信达艺术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15.625
      字数:120千字
      版本:2000年10月第1版(全铜版插图珍藏本)
      印次:2001年2月第2次印刷
      印数:8501-14500
      定价:88元
      ISNB:7-5633-3076-3
      
  •     在商场的书里随便买下来,本来是因为当时手上在翻译的东西里面多处提到文艺复兴:圣马克大教堂,威尼斯画派,波提切利,安吉里科……所以随便买一本看看。
      但是回去细读却发觉很不得了,原来此佩特既是Walter Pater, 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和代表人物。这本书曾经为他带来过巨大的声誉,受到当时的唯美主义者的狂热欢迎,王尔德曾称之为“金子般的书”,并且能够全文背诵本书结语。
      佩特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一生生活乃至衣着都极为正统谨慎,书中却提倡激情和享乐主义。他一度因为道德考虑,将自己的书中的这些部分删掉,但又欲罢不能,毕竟还是加了回去。
      书中写到皮科,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乔尔乔内画派,杜贝雷和七星社,以及温克尔曼等人。并不是全景式的描绘,也不是学理性质的阐述,更多是激情所至的随笔(我比较偏好的一种)并阐发自己的观点。个人觉得写得最好的是写温克尔曼的一篇,以后有时间会重读,写达芬奇的也不错。
      结语中的最后一段话或许可以概括他的观点:
      “巨大的激情也许能给与我们生命的脉动加快的感觉,给与我们爱情的狂喜与伤痛,给与我们各种无私或自私的热情洋溢的行动——这些行为是我们中的许多人自然而然会产生的。不过请相信,只有激情才能产生这种意气风发、千姿百态的意识之果。诗的激情、美的欲望、对艺术本身的热爱,是此类智慧之极。因为,当艺术降临你的面前,她会坦言:她除了在那稍纵即逝的时刻为你提供最高美感之外,不再给你什么。”
      插图不知道是原版的还是出版社自己配的,有些似乎和文章内容对不上。大都是很很经典的雕塑和油画作品,可惜是黑白的。以前大都见过,有两张没见过的印象很深刻,一张是达芬奇工作室的酒神,年轻俊美且魅惑之极,奇怪自己以前怎么居然没见过。
      另一张是不出名的人的圣赛巴斯蒂安就义图,圣人裸体被捆在柱子上,身中数箭,躯体极美,但却丝毫不见痛苦之色,相反感觉很挑逗。
      开始的时候感觉这本书翻译得并不好,很多地方看起来很费劲。感觉译者自己似乎都有些晕头转向,力不从心。但到了后来觉得进步显著,很不错,似乎译者也在进步和渐入佳境。
      
  •   楼主若真爱此书,不妨将上文所述写成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寄给译者或责编,相信必能对他们大有造就,于此书的中文版也将大有裨益。
    公开批薄,未为上策。 =)
  •   看了楼主的贴,感觉该翻译中文还是得再练练……
    这译文看得,真是晕头转向。
  •   倒是很想单纯读一读译者的翻译
  •   嗯,我也是被译者弄得晕头转向,所以买了几年,一直读不下去,今晚要坐班,再拿出来试着啃啃,还是只能被酒神魅惑,文字嘛,还是让我发晕.
    不过,这本书有精装版,是全彩页的,在同事处见过.5
  •   我看的是彩页的,不过由于大多时候图文不符,所以对插图的印象都不是很深刻,有时候还会干扰阅读:)
  •   翻译我觉得已经尽力了,鉴于翻译的难度,译文还是不错的。
    当然如果想要体味原汁原味的精彩,还是要看英文原版。
  •   原来Walter Pater是这个人啊。。。我现在住在他住过的房子里,今天才想到来查查是谁。。。回家买一本看看去
  •   我看的是全彩的,除了翻译的问题,其他还好!可能我看的目的是想了解文艺复兴,所以对他激扬的文字,不是很感冒!或许我应该换个角度去看这本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