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胡开宝 编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前言

  上海交通大学翻译与词典学研究中心分别于2006年5月12日至15日和2007年3月30日至4月2日举办了“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及“语料库与译学研究”等专题国际学术会议(为方便起见,下文中称前者为06年会议,称后者为07年会议)。英国曼彻斯特大学Mona Baker教授、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克非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学者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并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分别从文化研究与翻译和语言学与翻译等视角探讨了不同学科理论在当代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当代译学非常显著的跨学科研究态势。  1.文化研究与翻译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译学界开始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翻译学的文化研究日益成为当代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研究正越来越转向文化研究,并成为文化研究的一部分”(Luise Von Flotow 1997:1)。06年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55篇,占这次会议论文总数的30%,这正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缩影。  1.1文学理论与翻译  翻译与文学创作有许多共性。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常常被视为创作。两者不仅都涉及作者、文本与读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都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以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理论常常应用于翻译研究之中。在06年会议上,代表们从叙事理论、后殖民主义、巴赫金对话理论和解构主义等角度研究翻译的作用、翻译与政治的关系、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以及翻译策略等。  翻译一直被视为不同语言文化间沟通的桥梁,但在曼彻斯特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Mona Baker教授看来,翻译所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她在题为“叙事学理论与翻译中冲突的处理”

内容概要

  本书为2006年5月和2007年3月胡上海召开的“翻译与跨学科研究”及“语料库与译学研究”等专题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收入论文24篇,分别从文化研究与翻译、语言学与翻译等视角探讨了不同学科理论在当代译学研究中的应用,体现了当代译学显著的跨学科研究态势,对翻译工作、翻译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三部分:    上篇 文化与翻译:包括10篇论文,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及翻译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中篇 认知与翻译:包括4篇论文,运用象似性和意象等认知语言学基本概念以及图式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翻译的策略、方法及过程;    下篇 语料库与翻译:包括10篇论文,探讨语料库在翻译共性研究、译者风格研究以及翻译教学等方面的应用。

书籍目录

论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趋势与问题(代序)  上篇 文化与翻译 从巴赫金的对话性看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文化旅行视角 复译的解构主义阐释之维 距离合法性视角下译者当译之本的知情选择与情感同构 论晚清翻译与时代精神的契合 翻译误区与汉语的畸形欧化 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儿童文学作品中词汇汉译——以《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译本为例 当代翻译学系统演化观——用系统观考察当代翻译学发展模式的尝试 试论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批判及其哲学意蕴中篇 认知与翻译 诗歌翻译的认知意象编码 关于翻译研究的图式理论阐释 从象似性角度看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心思维”在翻译中的工作机制下篇 语料库与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习语及其翻译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句级对齐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爱的徒劳))汉译本中人称代词人际意义的 构建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称呼语的翻译研究 Phraseology and Idiomaticity: A Progress Report 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wo Contemporary Chinese Versions of Cervantes' Don Quixot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ranslator's Style: A Case Study of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Hemingway's Work Investigating Simplification in Translated Chinese: A Corpus-Based Study Translation Density: A Numerical Measure of Conciseness in Translation Sentence Opening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Translations: Some Quantitative Findings An Evaluation of Yang Bi's Translation of Vanity Fair with a Special Reference to Semicolon in Use

章节摘录

  从巴赫金的对话性看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胡全生  摘要: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是种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作者创作时必须揣摩读者的统觉背景。同样,从译者在翻译时也是创作来说,译者与其读者的关系也是种对话关系。但是,由于译者是个有限的创作者,所以译者翻译时既要揣摩其读者,也要在与原作者对话时聚精会神地听——二者均是为了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顺利对话这一最终目的。  关键词:译者;读者;对话性;统觉背景  1.巴赫金的对话性  什么是对话性?  先来看看什么是对话:“用巴赫金的话说,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董小英1994:3)。  “尽管对话是对话性的基础,但并非对话性”(同上:6)。巴赫金自己给对话性下的定义是,“对话性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同上:7)。对此定义,中国学者董小英解释说,“如果不是在对白中,而是在独自陈述中,在人与人的意识的关系中,也出现这种同意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就叫作对话性”(同上:18)。  巴赫金的对话性是与他的语言论分不开的。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的第五章篇首,巴赫金指出自己的分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的”,而是“属于超语言学”,“超出了——而且是完全正当地超出——语言学的界限”(Bakhtin 1981:181)。他解释说:  在作为语言学对象的语言里,没有也不可能有对话关系:这些对话关系不可能存于语言系统的元素之间(比如,存于词典的词汇之间,存于词素之间,等等),也不可能存于以严格的语言学方式来探讨的“文本”的元素之间。这类关系既不可能存于单一层次的单位之间,也不可能存于不同层次的单位之问。当然,它们还不可能存于句法单位之间,比如以严格的语言学方式来探讨的介词之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跨学科视域下的当代译学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