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到哲学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周光庆  页数:387  
Tag标签:无  

前言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部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终于隆重推出“现代汉语词汇学丛书”,第一批出十本。序齿列锦: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语文学习》1955一1957;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武占坤、王勤《现代汉语词汇概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  刘叔新《词汇研究》(新选论文集)。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新选论文集)。  周光庆《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新著)。  张绍麒《汉语结构词汇学》(新著)。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周荐、杨世铁《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  遗憾的是,因为版权关系,有些书不能如愿编入本丛书。如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开山之作孙常叙的《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  本丛书的作者老少年龄相差43岁,有国学渊博的宿将,也有中坚和新星。出版时间先后相差46年,内容有开垦探索的讲话,承前启后的概论,别树一帜的描写,朴实创新的分析,思辨独特的新论,务实严谨的史论。总之,有传统的平实,现代的新潮,当代的前卫。  本丛书是现代汉语词汇学的轨迹史册,是语义学的一条源水,是信息处理的一块基石,是语文辞书的一支血管。一个语文辞书出版单位的信誉,是跟其出版物的学术含量成正比的。

内容概要

收入丛书的十种著作都是经与有关学者反复商议而定的,大体反映了现代汉语词汇学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但也有遗憾,由于丛书规模的限制,有些原本很优秀的著作未能收入,或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未能拿到出版权,最后只好忍痛割爱。这是要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由于这套丛书的编选宗旨主要是反映已然的历史成果,所以我们对原书采取的处理原则是尽量保持原有面貌,编辑的改动仅限于个别文辞的调整。像周祖谟先生的《汉语词汇讲话》从报纸连载到现在差不多快五十年了,书中所举的许多语言材料尽管在当时是最新词语,但半个世纪过去了,词汇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出现同当时作者的“预见”截然相反的情况。书中的个别观点和语言表述在今天看来也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其他一些著作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很正常,因为这些著作“史”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论”的价值,大可不必强改故书以就今论,希望读者理解。    第三,这套丛书还收入了几部未曾出版过的新著,目的是在作历史总结的同时也能反映当今词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汉语词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从表层的描写转为深层的解释,从词的结构分析转为语言理据的探求,从单个的语义分析转为对汉语语义系统整体结构的认识,从平面的语言研究转为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立体考察。这些转变标志着传统词汇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全面革新。另外,我们还想借最新入选的论著向读者表明,本丛书是一个开放的系列,还会有更多的词汇学新著走入这个系列。

作者简介

  周光庆,男,1944年生,湖北黄冈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汉语历史词汇学和中国古典解释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古汉语词汇学简论》、《汉语与中国新文化启蒙》、《中国读书人的理想人格》、《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主编了《古代汉语教程》,参与主编《文化语言学》、《文化学通论》;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应用》、《孔子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书籍目录

汉语词汇研究感言第一章 基于“互动中介”的语词符号论  第一节 人与生存空间互动的中介系统  第二节 从互动的中介系统看语词符号  第三节 基于“互动中介”的词汇研究思路第二章 汉语词汇研究的多维思路  第一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认知学基础    一 分类与所指事物的类型化    二 概括与所指事物的词义化    三 表征与所指词义的词符化  第二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解释学路径    一 解释学路径的周遍性与独特性    二 词汇的形成发展对存在的解释    三 词汇的运用接受对存在的解释  第三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文化学视角    一 文化的创造发展与词汇的创造发展    二 文化的超越方式与词汇的运用解释    三 文化的内在秩序与词汇的内在秩序  第四节 汉语词汇研究的哲学目标    一 确立词汇研究哲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二 实现词汇研究哲学目标的基本思路第三章 汉语词汇认知——哲学的专题研究  第一节 汉语命名造词中的哲学意蕴    一 从目的与功用看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    二 从分类与概括看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    三 从理据与表现看命名造词的哲学意蕴  第二节 隐喻: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机制    一 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动力    二 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方式    三 隐喻作为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效应  第三节 汉语一词多义中的认知规律    一 从一词多义的形成动力看    二 从一词多义的“家族遗传”看  第四节 汉语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心理    一 探讨词义引申中文化心理的理论依据    二 从词义引申看古代价值系统    三 从词义引申看古代思维方式    四 从词义引申看古代审美意识  第五节 词义的召唤性与解释的创造性    一 词义的召唤性及其形成与功能    二 解释的创造性及其根据与效应  第六节 汉语成语中介意象符号论    一 成语中介意象符号的发现与证明    二 成语中介意象符号的类型与功能第四章 汉语词汇认知——哲学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教”族词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蕴    一 “教”系同源词的形成及其文化哲学意蕴    二 “教”系同素词的形成及其文化哲学意蕴  第二节 名词“时”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蕴    一 名词“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哲学意蕴    二 名词“时”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哲学意蕴    三 名词“时”词系衍生中的文化哲学意蕴    四 衍生词词义引申中的文化哲学意蕴 ……第五章 汉语词汇书写符号的认知——哲学研究 第六章 汉语词汇研究的历史启示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四,本来,鉴于我国悠久的学术传统,我们在研究古代汉语词汇时,一向重视对于疑难词语的训释,重视对于传统训诂等成果的发掘、借鉴和转化。可是,由于受到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视角的限制,对于训诂学以外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汉语词汇哲学的宝贵成果,缺乏应有的认识,很少进行发掘、借鉴与转化。其结果,不仅使先哲先贤首创的优秀学术传统有中断的危险,而且使我们的研究实践失去一种应有的参照,更使人们开拓研究途径、建设词汇理论的努力缺少一种可贵的借鉴。  当然,此外,我们或许更加应该注意,尽可能地拓展自由的学术空间,培养自主的原创精神,激励与世界平等对话的志气,提倡多元,提倡尝试,提倡争鸣,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史“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与学术精神。 学术兴亡,学人有责。每位学人责任的大小应该取决于自己的志向能力和条件。如果他怀有适当的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就能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本人虽然一直在热切地关注汉语词汇研究的趋势,既为学者们的优秀成绩而高兴,也想担负起自己的一点小小责任;但是自知不能对汉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或“窄而深”的研究,又多好奇之心和任率之性,时时都会想见春秋战国时代自由争鸣中哲人学者的人格风采,于是就到当今汉语词汇学苑的边缘地带,作些垦荒式的尝试。这些系列性的尝试,使我逐步认识到,人的语言能力关乎人的心智奥秘,人是通过语言而与其生存空间开展互动的,而进人生存空间,而拥有生存空间并在其历程中创造文化的;生存空间是通过语言而向人敞开的,而变得可以理解并因此而具有意义和价值的。人与生存空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关系,是意义的关系,也是语言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之中,人才能够创造文化,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生存价值。

编辑推荐

  《从认知到哲学:汉语词汇研究新思考》特色:  总结归纳,梳理现代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历史脉络。  条分缕析,探讨现代汉语词汇、语文、扁编纂等层面的理论问题。  推陈出新,反映当代词汇学研究最新成果。  指点后学,昭示汉语词汇学治学六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认知到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作为研究的基础性和延伸性作品,值得好好地读
  •   理论叙述少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