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姜秋霞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姜秋霞教授的《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一书即将出版,嘱我为序。我欣然答应了。因为我认定,彼此心相通,对翻译理论研究这个领域,都一往情深,都乐于用笔为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直抒胸臆,即便偏于一隅,也渴望满世界都知晓,即便文字易朽,也期盼化进历史的永恒。  众所周知,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再现原文文本的艺术意境,使受众在解读译文文本的时候,能够像解读原文文本时一样得到启迪、感动和美的享受。这样的翻译,当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壳的变异,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文文本的语言符号,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文文本的精髓,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等的积累并从中找到最切合的印证,然后运用切合于原文文本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文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质言之,文学翻译的过程即语言符号向艺术符号的转换过程。  对这一人类特殊的精神活动的研究,与文学翻译相伴而生、与时俱进,迄今悠悠已逾千年。期间,论家辈出,著书立说,累累成果,可说是汗牛充栋。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语文学翻译观注重的是文学翻译的结果,力气多花在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的比较上,这种研究范式重点在于遣词造句,评论多为评点式、随感式,缺乏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哲学基础,带有一定的主观主义、神秘主义色彩。随后的语言学翻译观强调意义的构成特征和语言结构,努力制定对等转换的规则,以语言分析代替直觉感受,克服了语文学派的主观主义,使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给人们带来了理性思维,从主观性走向客观性,使翻译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由于该范式使译者过多依赖于语言的规律性,忽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排除言语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和规定性,从而突出了原文文本的中心性,追求同一性和一致性,迷信共性而忽视差异性,最终堕入语言逻各斯中心。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呈现一派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传统的美学模式和语言学模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文化转向。

内容概要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翻译研究发生文化转向,开始依据文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等从文化层面研究翻译本质、翻译策略以及翻译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等理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运用实证描述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深入探讨了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书分为五部分:    ◇引论部分:介绍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等概念;    ◇宏观篇:深入探讨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宏观结构的关系;    ◇中观篇:重点研究文学翻译与文学系统之间的关系;    ◇微观篇:具体分析社会文化与译者、翻译文本等要素的关系;    ◇结论与余论:总结研究结论,指出研究局限。

作者简介

  姜秋霞,浙江金华人,南京大学翻译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教学论方向博士生导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指导委员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政协甘肃省第十属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教育厅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甘肃省翻译协会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中小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研究方向为翻译学、翻译教学、英语教学论等。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甘肃省社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出版专著《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格式塔意象再造》、译著《浮生梦》等,在Meta,《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翻译》、《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外事笔译教程》(MTI教材)、《实用外事英汉互译教程》等教材。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文学翻译、翻译文学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与翻译文学   第二节 社会文化   第三节 语言、语言行为与社会文化 第二章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系统关系:理论假设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系统结构   第二节 社会文化的潜在作用   第三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作用     一、“同一性”翻译态度及其文化作用     二、“和而不同”翻译态度及其文化作用 第三章 文学翻译的社会文化研究   第一节 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意义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文化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方法     二、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思辨     三、理论研究方法:理论描述     四、实证描述方法:调查法     五、实证描述方法:个案研究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宏观篇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主题选择   第一节 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一、20世纪初我国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二、20世纪末我国文学翻译主题的描写分析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主题的对比分析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主题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输入来源   第一节 文学翻译输人来源的描述分析     一、20世纪初我国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描写分析     二、20世纪末我国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描写分析   第二节 文学翻译输入来源对比分析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输入来源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译作类型   第一节 文学翻译译作类型的形态分析     一、译作类型的概念界定     二、复译、转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文学翻译译作类型的社会文化解读     一、首译和复译的社会文化解读     二、转译的社会文化解读 第七章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文化阐释     一、输入主题和来源的社会文化阐释     二、译作类型与输入来源的文化关系    第二节 社会文化与文学翻译结构形态的作用模式中观篇 文学系统与文学翻译系统 第八章 文学系统与文学翻译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民族文学的系统作用    第二节 文学翻译的系统作用     一、文学翻译对我国现代文学文体范式的影响     二、文学翻译与中国诗歌体裁范式的变化 第九章 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文关系    第一节 创作文本与翻译文本的互文性原理     一、文本的互文性原理 …… 第十章 文学创作与文学翻译的互动:以诗歌为例微观篇 社会文化与译者 第十一章 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思想 第十二章 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美学旨趣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译者的转换策略:历时的视角 第十四章 意识形态与译者的转换策略:共时的视角结论与余论 第十五章 文学翻译的文化系统及其作用方式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中国和日本的知识分子之所以特别欣赏俄国小说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想摆脱传统的枷锁,改革社会现状,建立较为合理的制度。而俄国小说里所表现的社会同情心,对权威和习俗所作的虚无主义式的反抗,对追求生命意义的热忱,对自己祖国的伟大的信心不移(尽管不时对她的弱点冷嘲热讽),这些都是当时中日青年迫切关怀的问题,难怪他们反应如此热烈了。 鲁迅也认为,“中俄两国间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中国现时社会里的奋斗,正是以前俄国小说家所遇着的奋斗……”。通过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体文化心理选择和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接受,俄国文学被大量译介到中国来,其中很多俄国文学是通过日语和英语转译过来的。20世纪末,苏俄文学在全球文学体系中的地位较世纪初有所下降,同时,深受现代派思想影响的中国文学在译介外国文学时更加开放,处于强势的美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输入比重大幅上升。 20世纪上半期是中国对英国文学和法国文学作品的译介的主要时期。1917年2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鹃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英吉利之部”收集了18篇译自英国的小说,包括笛福的《死后之相见》、哥尔德斯密的《贪》、狄更斯的《星》、哈代的《回首》、斯蒂文森的《意外鸳鸯》等。从此,中国文学对英国文学的译介进入一种全方位的态势,文学性成为译者进行文本和主题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经过长期的发展,当时的英国文学历史悠久,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在整个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典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等等异彩纷呈的文学流派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当时中国的翻译文学。20世纪初对法国文学的翻译也体现了当时“宣教启蒙”、“开发民智”的宗旨,译者苏曼殊在翻译雨果的《悲惨世界》时,发出了这样的议论:“那支那国孔子的奴隶的教训,只有那班支那贱种奉作金科玉律,难道我们法兰西贵重的国民,也得听他那些狗屁吗?”显然,译者借用原文作者之口,言说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宣教启蒙”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20世纪末期,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更加多元开放,加之美日文学和文化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美日文学的译介成了中国文学翻译的主导潮流,相比之下,英国和法国文学的比重就有所下降。 与20世纪初相比,从印度、丹麦和波兰输入的作品在20世纪末翻译文学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5.06,3.52,1.31个百分点。如前所述,20世纪初,对这些国家文学作品的译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接受语境,中国文人想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中听到同样的抗议之声,体会相同的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情感。从这些弱小民族的身上,他们寄托自己屈辱的民族情感。鲁迅在《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这样写道: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那时正蛊行着排满论,有些青年,都引那叫喊和反抗的作者为同调的。 ……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因此所看的俄国,波兰以及巴尔干诸小国作家的东西就特别多。也曾热心的搜求印度,埃及的作品,但是得不到。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周作人也这样说道:“中国革命运动正在发达,我们也受了民族思想的影响,对于所谓被损害与侮辱的国民的文学,更比强国的表示尊重与亲近。这些里面,波兰,芬兰、匈牙利、新希腊等最是重要”。20世纪末期,随着我国文化和文学地位的上升,这种“弱国情结”被异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大大冲淡,译自这些弱小国家的翻译文学比重也相应地有所下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化无处不在,文学无国不有。翻译该如何传播异国文化,以及社会文化与译者、翻译文本等要素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看了该书就知道了。
  •   书本身印刷很好,但是内容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