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张西平 编,柳若梅 编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语言传播,指A民族(包括部族)的语言被B民族(包括部族)学习使用,从而使A民族(语言领属者)的语言传播到B民族(语言接纳者)。语言传播是亘古普存之现象,是民族间接触、交流乃至碰撞的方式之一种,也是民族间接触、交流乃至碰撞的先导与结果。语言在传播中发展或蜕变,社会在语言传播中争斗与进步。 国家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实体。语言传播在民族间进行是,若引入国家的概念,会看到许多语言传播也在国家间进行。语言在多民族的国家内传播,与在国际问传播有同有异,甚至有质的差异。语言传播研究,需区分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分而研究寻特点,合而研究看共性。此处只谈国际传播。 研究语言传播是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天然职责,但以往的学术精力,多集中在二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技术层面,对语言传播的宏观规律关注较少,认识有限。
内容概要
语言传播的根本动因是价值,增加中华语言的传播价值便为第一要事。比如: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中的科技、教育,增加汉语的文化价值:利用产品进出口等经贸往来、国内外旅游业的拓展、在我国举办的大型会议及活动等,增加汉语的经济价值;利用我国在世界组织中的地位和与世界各国各区域的各种合作,增加汉语的外交价值。 语言传播非一厢情愿之事,且中国向来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研究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外语政策及其风俗习惯,研究各国各地接受汉语的历史、现状及潜在需求,用语言接纳者乐意接受的方式.来满足各国各地对汉语的不同需求。重视同语言接纳国的政府、专家的交流,共同规划汉语教育与使用的各种问题,制定互惠互利的规范标准,使汉语传播如“润物细无声”之春雨般平和,如“奔流到海不复回”之江河般长远。 中国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大后方。重视汉语国际传播,更须加强国内汉语教育与研究,树立母语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固本方能强末,根深才能叶茂。语言文字工作有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外热内冷”为病。和谐发展为智。 语言传播是系统工程,需统筹考虑诸多关系。例如:华人华侨带着汉语走向世界,落地生根,形成了悠久而顽强的华文教育传统。汉语国际传播怎样与海外华文教育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数十年之经验,对培养海外高水平汉语人才仍不可或缺。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同国外的汉语教学,怎样统筹安排,长短补合?中华语言丰富多彩,魅力无限,蒙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傣语等,都有重要的传播价值,甚至还有较长的国际传播历史,中华语言怎样以汉语为尖兵,形成国际传播的大阵列?
作者简介
张西平,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和欧洲汉学史的研究工作。主编了《国际汉学》杂志,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国和欧洲早期哲学和宗教交流史》、《传教士治学研究》等。
书籍目录
导言 总结各国语言推广经验,加强语言推广政策研究 一、世界主要语种对外推广的历史 二、西方主要语言推广的成功经验 三、走向世界的汉语所面临的问题第一章 英国 一、英国对外语言教育政策 二、英国文化委员会——官方的推广机构 三、奖学金 四、教师的培训及资格认证 五、教材出版及使用 六、学生及课程 七、标准化考试 八、结语第二章 美国 一、历史沿革 二、对外推广英语状况第三章 西班牙 一、西班牙语言政策 二、语言推广历史和现状 三、主要推广机构 四、对外西班牙语师资培养 五、语言推广所使用的教材第四章 法国 一、法国对外推广法语的政策与主管部门 二、主要推广机构 三、为外国学习者设置的法语水平测试 四、对外法语学科建设 五、结语第五章 德国 一、歌德学院 二、跨民族协会(Inter Nationes) 三、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 四、奖励德语推广和国际文化交流 五、结语第六章 俄罗斯 一、俄罗斯语言政策和对外推广俄语的状况 二、国际俄罗斯语言和文学教师协会 三、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 四、普希金奖章与俄罗斯语言文化的对外传播第七章 日本 一、日本的语言政策 二、日语推广的历史与现状 三、主要推广机构 四、从事日语推广工作的教师 五、日语推广所使用的教材 六、日语推广的规模 七、日本语言文化传播奖励 八、日语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第八章 韩国 一、韩国语言推广史与现状 二、韩国语的传播形式和特点 三、韩国语的推广与传播 四、主要推广机构 五、韩国语能力考试 六、韩国语教师的培养 七、对推广韩国语言文化的奖励后记
章节摘录
二、英国文化委员会--官方的推广机构 1.起源和历史 在英国,有关英语的推广普及一直受到历届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名义上政府似乎不愿直接出面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民间组织,这就是英国文化委员会(The British Council)的缘起。菲利普森(Phillipson)在《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1992:137)一书中,称英国文化委员会从事的是“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说它是外交活动中除政治、军事和经济以外的第四个层面。并指出该组织实际上是英国政府间接对外施加影响的宣传工具和帝国主义对外文化扩张的急先锋。 据该组织自称。它是“英国的国际组织。目的是从事教育类和文化类活动,并在英格兰作为慈善机构注册”。英国文化委员会始建于1934年。明确声称自己是“志愿机构”,其全称是“英国与他国关系委员会”(The British Committee for Relations with Other Countries),不久 Committee就改成了Council。从1936年起,机构的全称就固定了下来,从此一直简称“英国文化委员会”。1940年,它获得了皇家特许状,成为正式社会团体。1993年,它又获得一份补充特许状。目前,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伦敦和曼彻斯特设有两个总部,在北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都设有办事机构。据笔者观察,凡是在英外国留学生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各个大学的所在地(伦敦、剑桥、牛津、雷丁、利物浦、纽卡斯尔、爱丁堡、兰开斯特、格拉斯哥、设菲尔德、伯明翰、诺丁汉、利兹、巴斯等),都设有该委员会的分支机构。有的办事处规模并不大,仅数间办公室,但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许多外国留学生对英国的第一印象很好,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英国的这个对外窗口。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