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文学

出版时间:1999-1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孙成敖  页数:22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巴西文学》较全面地讲述了自1500年至20世纪80年代巴西文学发展的历史,对殖民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象征主义诗歌和20世纪现代文学等几个重要阶段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基本上体现出了该国文学发展的全貌。全书以评介作家及其作品为主,既注意了涵盖全面,又突出了重点,对已有定论的作家,诸如殖民时期的格雷戈里奥.德.马托斯,浪漫主义时斯的贡萨尔维斯.迪亚斯、卡斯特罗.阿尔维斯、若泽.德.阿伦卡尔,现实主义时期的马查多.德.阿西斯,先现代主义时期的欧克利德斯.达.库尼亚等杰出的诗人或小说家及其作品,《巴西文学》都给予了突出的篇幅;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当代作家,诸如诗人德罗蒙德.德.安德拉德,小说家若热.亚马多、吉马朗埃斯、罗萨,作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中对若热.亚马多的评介自成一家之言。在《巴西文学》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相当数量的巴西文学史、文学选集及其它有关的原文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准确可靠。《巴西文学》力求做到历史社会分析和艺术审美分析相结合、叙述和评论相结合,既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注意语言的通俗流畅,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达到雅俗共赏,开卷有益。

书籍目录

一、殖民时期文学1、巴西文学的起源2、巴罗克时期3、阿卡迪亚时期二、浪漫主义时期文学1、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人物2、浪漫主义小说及其主要代表作家三、现实主义时期文学1、现实主义小说的主要代表人物2、帕尔纳斯派及其主要代表诗人四、象征主义诗歌五、20世纪巴西现代文学1、先现代主义时期2、现代艺术周3、现代主义第一阶段4、现代主义第二阶段5、现代主义第三阶段6、50年代以后的巴西文坛主要参考书目文学大事年表

章节摘录

  吉马朗埃斯·罗萨首先对腹地的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又通过富有诗意的想像给现实披上了一层幻想的色彩,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作品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比如在生动描绘腹地自然现象时,河流与人物的命运紧密相关,风能带来爱情,带来消息,预示着重大事件的即将发生,棕榈树则意味着生命、温柔、宁静与和平。因此,在这部作品中,腹地不仅成了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成了主宰人们活动的一种奇妙力量,这也是《广阔的腹地:条条小路》与以往的地区性小说的另一个不同之处。  吉马朗埃斯·罗萨突破了传统文学语言的束缚,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用词和句式结构上都有其独创之处。他刻苦钻研各种语言,不仅对腹地语言有着深刻的了解,对本族语言运用自如,而且通晓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希腊文和拉丁文等多种语言。为了渲染强烈的气氛,创造出鲜明的形象,他广用各种词汇:既选用古典语言也使用现代语言,既选用普通词汇也使用科学术语,既选用高深的辞藻也使用俗话俚语,既选用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能理解的词汇,也使用平民百姓的口语。当他认为本族语言无法表达他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就借用外族语言,或把外族语言演变成本族语言。如果这样做仍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时,他就自已创造出一些新的语汇。作家大量使用了腹地的典型语汇,但又不完全是简单地照搬,而是进行了加工提炼,把腹地的口头语言变成可以用书面表达的用语。此外,他还打破了散文与诗歌的严格界线,使小说的语言也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并像诗歌一样具有抒情色彩,既含意深奥,又十分流畅和口语化。  19世纪50年代之后,巴西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产生了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在那个曾被戏谑地称为“香蕉与诗歌是巴西两大主要产品”的时代,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深受英国诗人拜伦的生活方式及其作品影响,强调表现主观世界以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所以他们也被称为“拜伦派”。当时巴西诗坛流行着一种以忧郁失望、逃避现实和悲观厌世为特征的所谓“世纪病”或“忧世病”,这一代诗人几乎全都染上了这种“疾病”。这批诗人多是年轻的大学生,他们放荡不羁,常以酗酒和无节制韵恣意狂欢来对付“忧世病”的侵扰。一次,他们在孔索拉桑墓地以死亡为主题举办狂欢活动,年轻的大学生们推选一名妓女为“死亡王后”,把她放进一具棺木进行送丧游行,抬往墓地,并在那里进行了几项葬礼仪式。最后一项是“死亡王后”与一位大学生的结婚仪式,一具尸体己被迁出的旧墓穴将成为他们新婚的合欢床。然而婚礼庆宴突然被中断,因为大学生们惊恐地发现,“死亡王后”已被这种令人恐怖的场面活活吓死。这一事件足以说明这批年轻诗人的放荡不羁已达到何种程度。正是这种恣意放纵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中多数人年纪轻轻便离开了人世。这批年轻的诗人虽然颇具才华,在语言和风格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的诗歌题材狭窄,脱离社会实际,主要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对伤感、幻灭、病态和死亡进行夸张,作品情调未免低沉消极。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历时十年左右,主要代表人物有以下几位诗人:  阿尔瓦雷斯·德·阿塞维多(Alvares de Azevedo,1831—1852),出生于圣保罗市,两岁时随父母迁往里约热内卢市。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学习成绩十分突出,被誉为神童,16岁时便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并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德文以及英文等多种外语。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翻译过拜伦等人的作品,有关古代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知识都很渊博。17岁时前往圣保罗大学攻读法律专业,尚未毕业就因患肺结核病而离开了人世,当时还不满21岁。  受流行于巴西诗坛的“世纪病”的侵染,和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阿塞维多的生活也颇为放荡不羁,但他却并未因此而荒废学业,是巴西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有学识的一位。他的诗歌创作深受拜伦的影响,成为巴西第二代最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对传统和现实生活感到不满,对人生感到悲观:  我抛弃生活犹如抛弃厌倦,  恰似一个灰尘满身的行人离开荒原。  诗人企图似不加节制的放荡的生活方式来逃避现实,这位“疲惫不堪的年轻人”的作法是:  向恶习请求毒品的亲吻,  喜欢酗酒、赌博、恣意狂欢  以及在妓女的怀抱中痉挛。  对人生的疑虑和精神上的忧郁使他过早地感到衰老,于是死亡将至的预感便成了他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在浓浓的黑雾之中,  心底的生命已经冰冷,  不治之症使我预感到死亡的进攻。  ……  我——过去曾经生活过!——现在感到  心已经死去,眼睛也已经死去。  除了表现厌倦人生和预感死亡将至的这类诗歌之外,阿塞维多还写过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诙谐和带有讥讽色彩的作品。他的抒情诗多是写给家人的,主要是写给母亲、姐姐以及他幻想中的恋人。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诗人对生活的惮憬,写出了《《假如我明天死去》这样脍灸人口的佳作:  假如我明天死去,至少会有  我悲伤的姐姐来为我合上眼皮;  我母亲想念我会想念得要死,  假如我明天死去!    我预感到我的来来无尚光荣,  我的前程似锦仿佛曙光初升!  我会为失去这些荣耀而哭泣,  假如我明天死去!    多么美好的太阳,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甜美的黎明,  牢牢记住这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胸中强烈的爱情将不会如此奔胯,  假如我明天死去!  然而生活的痛苦吞食着  对荣耀的渴望和难耐的努力……  胸中的痛苦至少默不作声  假如我明天死去!  阿塞维多的诗歌主要表现自己内心主观世界,即使是在表现客观事物时,也离不开自我的范畴,例如我的房间、我的雪茄、我的油油灯、我的书刊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巴西最为典型的一位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  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诗歌作为一种流派首先在法国兴起。象征主义派诗人反对帕尔纳斯派片面地追求诗歌形式的完美,不满意帕尔纳斯派诗歌的那种无动于衷的客观描写,希望开辟出一条新路取而代之。与帕尔纳斯派相反,象征主义派主张重新回到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的浪漫主义诗歌道路上去,但同时又与浪漫主义大异其趣。它不反映日常生活中一般的喜怒哀乐,而是要表现不可捉摸的内心隐秘,寻求隐藏在普遍事物背后的真谛。其艺术特点是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酣畅的发挥。它对所描写的事物并不给予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不是要读者理解诗人究竟想表达什么,而是要似懂非懂,恍惚若有所悟,进而体会到其中的深意。这一派诗人主张诗歌应唤起联想,给人以启示,而不要具体指明,不要客观描写。他们既不追求单纯的明朗,也不故意追求晦涩,而是要使诗歌若明若暗,明暗结合,扑朔迷离,以反映不可捉摸的内心活动。象征主义诗歌多以宗教和哲理为题材,通过象征之物来表达内心世界神秘莫测的无意识感觉。象征主义派诗人对诗歌的语言进行了改造,通过对日常使用的词汇加以特殊的、出人意料的排列组合,使之产生出新的含义。他们还十分强调诗歌的音乐效果,同时认为诗歌的音乐感不能单纯地通过韵律来表现,而应该存在于诗句-的内在节奏与旋律之中。散文诗的音乐感不亚于格律诗,有时甚至要胜于格律祷,因此,象征主义派诗人的散文诗一般都写得颇为出色。  象征主义诗歌作为一种流派虽然历时不长,但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其影响却非常深远。  受法国象征主义派诗歌影响,1893年若昂,达·克鲁斯·伊·索萨(Joǎo da Cruz e Sousa,1861—1898)出版了诗集《盾》(Broquéis)和散文诗集《弥撒书》(Missal),开创了巴西象征主义诗歌的先河。在巴西,象征主义派诗人和帕尔纳斯派诗人之间并没有隔着鸿沟,一些帕尔纳斯派诗人的作品体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色,而象征主义派诗人则同帕尔纳斯派诗人一样,也努力追求着诗歌形式的严谨。象征主义诗歌在巴西历时很短,当时并未被诗坛和读者所接受,认为它是一种舶来品,没有反映巴西的现实。然而它对巴西诗歌,尤其是对后来兴起的巴西现代主义诗歌却产生了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当巴西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兴起之后,象征主义诗歌受到了应有的评价,其代表人物也得到了应有的地位,被置于巴西文学史上重要诗人的行列。  除上文提及的克鲁斯·伊·索萨外,巴西另一位重要的象征主义派诗人是阿尔蓬苏斯·德·吉马拉恩斯(Alphonsus de Guima-raens,1870—1921)。下面我们就对这两位诗人及其作品逐一进行介绍。  若昂·达·克鲁斯·伊·索萨,圣卡塔林纳州德斯特罗市(现名为费卢里亚诺普利斯市)人。他天资聪颖,7岁时开始写诗,18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20岁时成为文学小报《哥伦布》的主编。1881年,他作为一个剧团的提词人兼秘书,曾随同该剧团周游了巴西全国。回到圣卡塔林纳州首府之后,与其他人一起创办了《人民法庭报》,主张废除奴隶制,给黑人奴隶以自由。1885年创办《小黑人》报,同年出版了第一部散文诗集《转义与幻想》。生活在黑人奴隶制尚未废除的年代,身为黑人的克鲁斯·伊·索萨的生活十分贫困。他曾被州长任命为拉古纳市民事检察官,但因肤色关系遭到激烈反对而未能上任。1893年迁居里约热内卢市,靠为《人民之页》等报刊撰写稿件维持生活,后在中央铁路局谋到一个负责保管档案的工作。克鲁斯·伊·索萨的一生历尽了各种痛苦与磨难,例如妻子精神失常,4个子女有3个染上了肺结核病,其中的两个先于诗人离开了人世。1897年,克鲁斯·伊·索萨自己也被查出患有肺结核病。第二年离开里约热内卢市前往米纳斯吉拉斯州休养,但在到达后的第三天却不幸逝世,年仅37岁。  克鲁斯·伊·索萨是把象征主义诗歌引入巴西的第一人,他不仅被看成是巴西最重要的象征主义派诗人,法国文学评论界还把他视为西方最重要的象征主义派诗人之一。他最初受到现实主义文学和帕尔纳斯派诗歌的影响,后来逐渐转向了象征主义派。这位被称为“黑天鹅”的诗人一生中饱尝了种族歧视和压迫之苦,物质生活的贫困、疾病的折磨、妻子的精神失常、儿子的早逝、写出的诗歌不为文坛所理解、遭人歧视而处于孤苦伶仃的境地等等,这一切都使他的身心承受到极大的痛苦和压抑。他力求改变自己低下的社会地位,然而却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只好通过诗歌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压抑,补偿自己的种种不幸,希望在神秘的幻想中寻求解脱,十四行诗《卓尔超群》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想往:  你是不朽的疯狂的狂人,  最高尚的疯狂的狂人,  大地总是你的黑色镣铐,  极度的不幸把你捆绑在它的上面。    然而正是这痛苦的镣拷,  然而正走这极度的不幸,  使你的心灵渴望着发芽  萌生出无数柔恃的星星。    你是个诗人,卓尔不群,  把个渺无人烟的世界  一点点地布满永恒的美丽。    在神奇而富饶的大自然中  精神焕发出的全部勇气  都证明了你那狂人的不朽惊奇。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较全面地讲述了自1500年至20世纪80年代巴西文学发展的历史,对殖民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象征主义诗歌和20世纪现代文学等几个重要阶段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基本上体现出了该国文学发展的全貌。全书以评介作家及其作品为主,既注意了涵盖全面,又突出了重点,对已有定论的作家,诸如殖民时期的格雷戈里奥·德·马托斯,浪漫主义时期的贡萨尔维斯·迪亚斯、卡斯特罗·阿尔维斯、若泽·德·阿伦卡尔,现实主义时期的马查多·德·阿西斯,先现代主义时期的欧克利德斯·达·库尼亚等杰出的诗人或小说家及其作品,本书都给予了突出的篇幅;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当代作家,诸如诗人德罗蒙德·德·安德拉德,小说家若热·亚马多、吉马朗埃斯·罗萨,作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进行了重点介绍,其中对若热·亚马多的评介自成一家之言。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参考了相当数量的巴西文学史、文学选集及其它有关的原文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翔实,准确可靠。本书力求做到历史社会分析和艺术审美分析相结合、叙述和评论相结合,既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水平,同时又注意语言的通俗流畅,努力做到深入浅出,以达到雅俗共赏,开卷有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巴西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