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2-08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作者:(美)马克・吐温(Mark Twain)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耶历险记》的姊妹篇。故事发生在19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密西西比河中下游地区,由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克贝里・费思自叙。
哈克和小伙伴汤姆在历险中发现了盗贼藏在洞中的钱袋,两人平分,各得6000美元。法官撒切尔先生受托拿这笔钱去放利,两个孩子每人每天可得利一美元。哈克没有母亲,父亲又是个酒徒加无赖。因此,他从小无人管束,厌恶“文明”和“礼法”,是个抽烟、诅咒。整天在外晃荡的“野孩子”,但却天真无邪、正直善良。镇上的寡妇道格拉斯收养了他,和她的独身姐姐沃森小姐一起“管教”、“改造”哈克,教他“规矩”,逼他上学。哈克难以忍受,经常偷偷地跑到林子里抽烟或在密西西比河上捉鱼。
一天,他的父亲忽然找上门来,逼他交出那6000美元。其实,哈克早已想到会有这一天,为了断掉父亲索钱的念头,他已经提前以一美元的价格将那6000美元“卖”给了撒切尔法官。哈克的父亲拿不到钱就将小哈克带到林中的小木屋里关厂起来。在那卫,哈克经常遭打挨饿。有一次,父亲醉酒后还追着要杀他。一天夜里,哈克用猪血制造了假现场,造成自己被人杀害的假象,带足干粮和其它生活必备品逃离了林中小屋,离开了凶神般的父亲。
哈克逃到一个名叫杰克逊的小岛上,与沃森小姐的黑奴吉姆不期而遇。吉姆是在听说女主人要把他卖到南方的消息后逃出来的。因他恰恰是在哈克“死”后才失踪的,故很多人认为是他杀了哈克,因此悬赏300美元捉拿他。
哈克和吉姆急忙逃离小岛。他们原计划先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达密西西比河与俄亥俄河汇流处的开罗城后,再乘轮船沿俄亥俄河北上,进入不实行奴隶制的北方自由州,或经俄亥俄州或宾夕法尼亚州去加拿大。然而在一场大雾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漂过了开罗城。在顺流漂行的木筏上,吉姆告诉哈克,他将在北方拼命干活挣钱,将来把妻子和孩子都从他们的主人那里买出来。一路上,吉姆对哈克关心备至,体贴入微。吉姆的伟大爱心和真挚的友情深深地打动了哈克的心。
一天夜里,一艘迎面驶来的轮船将他们的木筏撞翻。哈克游上了岸,吉姆却生死不明。
格兰杰福特一家收留了哈克。当时格兰杰福特家族正忙于和谢泼德森家族互相“打冤家”。在格兰杰福特家的黑奴的帮助下,哈克又找到了吉姆,继续漂流。不久他们又遇到了两个诡称自己是“国王”和“公爵”、实则到处行骗的江湖客。两个骗子搭乘哈克和吉姆的木筏一路漂行,沿途上演了种种闹剧。有一个名叫威尔克斯的人去世,“国王”和“公爵”便乘人之危,冒充死者远在英国的亲属,企图骗取大量遗产。哈克及时向死者的女儿揭穿了他们的骗局。
后来,这两个可恶的骗子又以40美元的价格将吉姆出卖。这时的哈克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他觉得应该帮助吉姆逃跑,一方面又觉得帮助黑奴逃跑是犯罪,会受到惩罚。在“良心”的驱使下,哈克给沃森小姐写了信,告诉她吉姆被关在费尔普斯的农场。可当他想到在密西西比河上与吉姆相处的日日夜夜,想到吉姆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想到他们的真诚友谊时,他又撕碎了给沃森小姐的信,下决心就是“到地狱里去”也不出卖吉姆。
哈克找到了费尔普斯先生的农场,被错当作他们外甥汤姆而受到欢迎。不久汤姆也来到费尔普斯先生的农场,看望自己的姨妈。他们二人将错就错,又精心策划了一场“营救”吉姆的闹剧。在逃跑中,汤姆负伤,吉姆又被抓回。其实,沃森小姐已去世,并在遗嘱中给了吉姆以自由。汤姆策刎那场闹剧只是为了好玩儿,为厂冒险。
最后,吉姆成了自由人,哈克的父亲已离开人世,他的6000美元安然无恙。但是,哈克准备再次出走。因为萨利姨妈准备收养他;使他变成“文明”人,他受不了那种“教化”,那种滋味他早已尝够了。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0)是作者的笔名,原名为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Samuel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在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中,他与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1837―1920)及詹姆斯(Henry James,1843一1916)并驾齐驱,同为主将,在三人中又最为引人注目。马克・叶温以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是他把美国的民间幽默和严肃文学统一了起来,是他使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让方言土语甚至行话俚语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我们文学中的林肯”,文学评论家门肯(Mencken,1880―1956)则说他是“我们民族文学的真正开山祖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和福克纳对马克・吐温也是推崇备至。据说,海明威在世时每隔两年就要重读一遍《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他曾经说过,“全部现代美国文学都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名叫《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的书……它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以前没有过,迄今也没有这么好的。”福克纳也曾经说过:“马克・吐温是安德森的文学创作之父,而安德森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学创作之父。”足见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贡献之大,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之深,在文坛上的地位之尊。
马克・吐温于1835年11月30日生在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村,长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拔镇。这座小镇对马克・吐温的成长及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汤姆・索耶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以及《密西西比河上》等作品中都有他对汉尼拔小镇生活和经历的回忆。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一位抱负不小但却总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和店主,在作者12岁时去世。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马克・吐温不得不辍学,帮助维持家计。他先在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学习徘字,1851年又去他哥哥奥莱恩办的报馆当了两年排字工人。1853年,马克・吐温离开家乡到外面去闯荡。他先后去过圣路易斯、纽约、费城及辛辛那提等地,靠给人家打短工排字为生。与此同时,他也写一些旅行见闻之类的幽默小品,在奥莱恩办的报纸上发表。
1856年,马克・吐温计划去南美碰碰运气。在乘船顺密西西比河南下时拜老舵手贺拉斯・毕克斯比为师,18个月后他便在密西西比河上做了一名舵手,实现了儿时的愿望。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水路交通断绝、航务萧条,他只好离开轮船。在南北战争中,他曾被编入南军,两个星期后部队哗变,他乘机逃跑。同年,奥莱恩被林肯总统派到西部的内华达准州任政府秘书,马克・吐温随同前往,期望通过经营木材和银矿致富,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转而以写文章为生。他先在内华达的弗吉尼亚城当《事业报》记者,后来又去旧金山当《晨报》记者,开始写通讯报道、旅行见闻和幽默小品。1863年,他开始使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这个词是密西西比河上水手们的行话,“Twain”的意思是指水深“两�”,也就是12英尺。这是水手们熟知的“安全水域”。听到“Mark Twain”的喊声,水手们就知道轮船可以安全通行。
1865年,马克・吐温在纽约一家报纸上发表了幽默故事《卡拉韦拉斯县驰名的跳蛙》(The CelebratedJumping Frog of Calaveras County),根据他在旧金山矿区听到的一个传说改写,风行一时,使他闻名全国,被人称为“内华达州荒唐的幽默家”。同年,马克・吐温又频繁地穿梭于旧金山与檀香山之间,随游船采访。采访报道以幽默书信的形式发表。1866到1868年间,他作为特约记者乘“费城号”游船随一批美国旅游者到欧洲和中东旅行。他写的报道于1869年辑成《傻子国外旅行记》(Innocent Abroad)出版。此书既嘲笑了欧洲的封建残余,也讽刺了富有的美国旅游者的庸俗无知。这是马克・吐温的第一本书,文字简炼。风趣,很快便成为畅销书。
1870年,马克・吐温和纽约州一个资本家的女儿奥利维亚・兰登结婚。他们的结合对马克・吐温日后的文学创作是妨碍还是帮助,评论界历来众说不一。婚后他们移居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当时,豪威尔斯任《大西洋月刊》的主编,很欣赏马克・吐温的才华,约他为该刊物撰文。从此开始了他和豪威尔斯长达40年的交往和友情,也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1872年,马克・吐温的《艰苦岁月》(Roughing It)出版,这是反映作者本人19世纪60年代初期西行经历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记载了一些奇闻轶事,描绘了一幅多层次、多侧面的西部边疆风情画。1873年,他同记者兼散文家查・沃纳(Charles Dudley Warner, 1829一1900)合写的《镀金时代》( The Gilded Age)出版,这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讽刺了当时美国社会及政治的腐败,用“镀金时代”一同形象地揭示了美国内战后表面辉煌而实质败坏的社会特征。1875年,马克・吐温在《大西洋月刊》上连载了七篇文章,回忆早年在密西西比河上做舵手的生活,后汇集成《密西西比河上的往事》(Old Times on the Mississippi)。 8年后,他又把这本书扩充成为《密西西比河上》(Life on theMississippi,1883)。 1876年,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出版。小说以密西西比河某小镇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汤姆・索耶和他的小伙伴们厌倦枯燥、刻板的生活,追求新奇、冒险的故事。书中不少情节是作者孩童时代的亲身经历,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风趣,令少年读者情感亲切。也令成年读者回味无穷。
《汤姆・索耶历险记》出版后不久,马克・吐温便开始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创作,历时8年,于1884年在英国出版,1885年在美国出版。小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国内外评论界及读者的极大好评,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称之为现代美国文学的源泉。诗人托・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则认为这部小说在英美两国开创了新文风,是“英语的新发现。”他还认为哈克的形象是永恒的,可以和奥德修斯、浮士德、堂吉河德、唐璜以及哈姆雷特等著名文学形象比肩。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使用了好几种美国南方的方言,还使用了黑人口语,这在当时是个大胆的创新,使小说的文字清新有力,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极大。因此,伯纳・萧(Bernard Shaw,1856―1950)又称马克・吐温为英语的语言大师。与此同时,这部小说也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批评,有的甚至说这本书是百分之百的垃圾,粗俗不堪,因而不断遭到查禁。他们还特别指责小说主人公哈克贝里・费思的形象,认为他不值得效法。然而,在《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出版至今的100多年里,它对真实、善良、自由的追求和描写,它那自然而富有诗意的风格和极富感染力的幽默吸引了世界上千千万万不同年龄和文化层次的读者,经久不衰,1982年还被《纽约时报)誉为“最伟大的美国小说之一”。这部世界名著也使马克・吐温名垂青史。
在创作《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同时,马克・吐温于1882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王子与贫儿》(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通过戏剧性的情节讽刺、抨击了古英国的封建王朝。1889年,他的《亚瑟王朝廷上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A Connecticut Yankee in KingArthur’s Court)出版,小说幻想一个 19世纪的美国人倒退到6世纪的英国去生活;赞扬了美国人的聪明机智和民主进步,嘲笑了英国贵族王公的愚昧无知。这部小说构思巧妙,描写也生动有趣,然而却不太受读者欢迎。
1894年,马克・吐温写了《傻瓜威尔逊》(The Tragedy of Pudd’ nhead Wilson),描写黑奴罗克酉为了使自己只有1/32黑人血统的儿子将来不被主人卖掉,将他和主人的儿子在摇篮里对调。结果奴隶的儿子成了染上种种恶习的阔少,主人的儿子成了奴隶;批判了“白人优越论”,鞭挞了可恶的奴隶制。在这部书中,读者感到更多的是作者对社会的抨击,而不是幽默。在此前后的一段时间里,马克・吐温的家庭连遭不幸:自己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彦子久病不愈,两个女儿一病一亡,投资排字机试制工程失败,经营的出版公司亏损倒闭。为了偿还债务,他外出旅行讲学,访问了非洲、欧洲、亚洲和澳洲等地。1897年出版的《赤道旅行记》(Following the Equator)就记载了他在世界各地讲学的一些经历,讽刺并谴责了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人民的压迫。
1900年,他的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出版。小说展现了人们在金钱面前的种种丑态,尖刻地嘲讽了美国社会的虚伪和贪财的风气。
1900年10月,在旅居欧洲几年之后,马克・吐温和他的全家回到美国,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文艺界的领袖,被视为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圣贤。荣誉也接踵而来,耶鲁大学、密苏里大学及牛津大学先后授予他名誉学位。马克・吐温回国后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发表谈话,作演讲,谴责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揭露海外传教士活动的伪善。他著名的反帝政论有《给坐在黑暗中的人》(To the Person Sitting in the Darkness,1901)以及《战争祈祷》( War Prayer, 1904-1905)等。他也曾对中国的义和团运动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希望中国人把外国人都赶出去。
1906年,他开始口授《自传》(Autobiography),于1924年出版。马克・吐温在其人生的最后阶段,越来越表现出对人类的悲观失望情绪,认为人类已堕落,不可救药,使用了“该死的人类”这样的字眼。他写了《神秘的来客》(The Mysterious Stranger, 1916)及《地球来信》( Letters from the Earth,1962),但他觉得这些作品对人类的谴责过于尖刻,只能在他死后发表。马克・吐温的一生正好经历了美国社会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到垄断的发展阶段,他从最初的轻松幽默到最后的悲观尖刻的变化反映了他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和人的认识过程。
马克・吐温于 1910年 4月21日病逝,葬于他夫人的家乡――纽约州的埃尔迈拉。身后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无价的遗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Hackleberry Finn)(英文本)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