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吕思勉
Tag标签:无
前言
一九二四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学制高中本国史教科书》,系鄙人所编。出版之后,征诸各方面的评论,似乎以为尚属可用。唯间有嫌其太深的。鄙人自行覆视,似乎过深之处,尚不甚多。唯(1)该书系用文言;(2)叙述力求揭举纲要,其详则留待教师的指示和学生的参考,因此措语较为浑括,而读之遂觉其过深。所以前书的嫌深,在内容一方面,关系尚少;在文字一方面,关系转觉其较多。所以此次编纂,改用白话;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词。无论教师或学生,使用起来,该都较前书为便利。白话的易于了解,全在其(1)语调和(2)述说的顺序,都较文言为接近。至于名词,倒是无甚关系的。况且名词是万不能译作白话的。所以此篇都一仍其旧。至于语句,似乎可以随便些。然亦有含义繁复,勉强改译,必至失真的,如第三编第六章注中所引 《汉刺史所奉六条诏书》是。又有须就其原文加以考释的,第二编中所引经、子,此例特多。此等处若教师能明白讲解,学生能细心体会,原亦无甚难解。况且此等用语,自己读史时,亦总是要遇到的。在高中时期,亦应有相当的训练。所以此编亦一仍其旧。此等皆有删节,无改易。必不得已,宁可再下解释。此外还有一种,是历史中特别精彩,或足以振起精神的文字,间引一二,以助读者的兴味,如第三编第十一章所引《史记•平准书》,第三十六章所引司马光疏语,第四十七章所引《明实录》是。鄙人对于中国史分期的意见,具见前书例言中。此次教育部所定《教材大纲》,分期之法,和鄙意无大出入。故即遵照编纂,以期划一。至于每一时期之中,又可分为数小期,则其意见,具见第一编第四章中,兹不赘述。本书编纂,虽系自古至今,依着时间的顺序排列。然使用之时,即先授第四、五编——近世史、现代史——亦无不可。因为近世和现代的事,和眼前的生活较为切近,学生容易了解,亦容易有兴味。固然,史事系逐步发展,读后世史,必须溯其原于古,乃能真实了解。然必先觉有兴味,乃能引起其探求之心。而读古代史时,得后世史事,以资比较,亦更容易了解——因为古史多是残缺不全的,而带神话、传说等性质亦较多。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昔人早有此感慨。何况今日,史实愈繁;一因史实的累积,一因观点的不同,而史料增加。中等学生,又非专门研究之家。要在仅少时间中,探原于既往以说明现在;所举示的,既不能失之繁芜,又不能过于漏略;既不能失之艰深,又不能过于肤浅,这是谈何容易的事?无论何人,编纂起来,恐亦不敢自信,何况如鄙人的浅学。兹编所注重:(1)为一时代中重要之事,如汉之外戚、宦官,唐之藩镇;(2)则其事对于现在社会,仍有直接影响的,如明、清两代的制度。叙述均较详。其余则较略。无甚关系之事,或径从删削,以免头绪纷繁之病。其有不能不叙及以备始末的,则存之于注。史事叙述,最宜忠实。有等事,逐细叙来,似嫌琐屑,然一经改作概括之语,便不免于失真。本书于此等处,宁任其稍繁,不敢以意改易。但亦有宜避其过繁以节省学者的脑力的。以最经济的方法,俾学者得最精要的知识,原系教授目的之一。如第三编第二十二章,引《唐书•地理志》所载贾耽所记入四夷之路,其中重要的地名,都用原名而释以今地;其较不重要的,则但以今地名示其路线的概略,即其一例。讲历史是离不开考据的。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第三编第十章,这看似例外,其实此等传说,不能认为事实,亦正是史学上的公例。但鄙人于此等处,必格外谨慎。所采取的,必系前人的成说,大略为众所共认的,绝不羼以自己的意见。且必著明其如何考据而得,俾学者并可略知考据的方法。考据宜避琐碎,这不是对专门家说的话。专门家的考据,正以愈琐碎而愈见其精详。因为有许多大事,系联结小事而成;又有许多大关系,是因小节目而见的,但这亦不是对中学生说的话。教授中学生的材料,若过于琐碎,他不知其在全局中的关系,就不免游骑无归,变为徒费脑力了;而且易入于歧途。此篇于此等考据,概不阑入。所采取的,都是能发明历史上重要事实的真相;或则贯串许多事实,示人以重要概念的。如顾亭林先生的《日知录》,赵瓯北先生的《陔余丛考》等,所采较多。对于考据问题,一个人的意见,往往前后不同,这是无可如何的事。此书的编纂,距离编新学制高中教科书时,将近十年了。鄙人的意见,自亦不能全无改变。如汉族由来,鄙人昔日主张西来之说,今则对于此说亦不敢相信。又如伏羲氏,鄙人昔亦认为游牧时代的君主,今则以为黄帝居河北,系游牧之族;羲、农之族居河南,自渔猎径进于耕稼,并未经过游牧的阶级。又如尧、舜、禹的禅让,昔日认为绝无其事,今则对此的意见,较为缓和。此等处,一一都将旧说改正。自信今是而昨非。但亦不知今之果是乎?非乎?唯有仰望大雅弘达的教正而已。编教科书,自不宜羼入议论。但此亦只指空论或偏激穿凿之谈。至于正确的理论,成为读史的常识的,则不徒不在禁例,并宜为相当的输入。又利用历史以激发人民的爱国心等,亦为有失忠实之道。但此亦以与史实不合者为限。至于陈古可以鉴今,读了某种史实,自然会感动奋发的,自亦不在此例。又贯串前后,指示史事的原因结果,及其变迁之所以然的,则看似议论,实系疏通证明的性质,其不能强指为主观自更无待于言了。本书从表面上看,似乎有发议论之处,实皆谨守此三例,所以自信为尚无臆逞之弊。历史的有年代,犹地理的有经纬线。必一见纪年,即能知其事在时间上的位置,方为有用。准此以谈,旧日用君主年号纪年之法,其不能适用,自然无待于言,前编新学制教科书时,系用民国纪元;辛亥以前,均用逆计。此法年代的先后,固亦可一见而知;唯逆计太多,亦总觉其不便。此编径用公元,以便用世界史互相对照。中国历史纪年,是否应径用公元,自亦成为一问题。但就目前的情形而论,则似乎此法较为便利,所以本编用之。好在教科书本应时时改良,并不是有永久性质的。历史、地理两科,关系极密。治历史的人,必先明白地理;次则历代的政治区划,亦宜知其大概;然后任举一地名,大略知其在何处,即能知其有何等关系。关于前者,宜在地理科中致力。后者宜时时翻阅历史地图。本书第一编第三章,所举历代政治区划的大概,自信尚属简要。一时固不必强记,如能用作纲领,参考他种书籍,多和读史地图,对读几过,似于读史不无裨益。吾国书籍,向分经、史、子、集四部,这原不过大概的分类。何况今日,史学上的观点,和从前不同,一切书籍,都应用平等的眼光,认作史材。编历史的人,所引据的不能限于史部,自更无待于言。兹编引据之例,即系如此。所引的书,自信都较为可信;引据的方法,自信亦尚谨严。教者如能善为启示并可使学生略知判别书籍及引用书籍的方法。读史地图、年表、系谱,都是读史者当备的书,所以本书中不再附入。偶或附入,则是普通图谱所不具;或则读课文时必须对照的。有时径以此代叙述。改求简明,亦以养成读图谱的能力。
内容概要
《中国通史: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典藏新善本)》是抗战期间,为适应当时历史教学的需要,吕思勉先生创作的。因其内容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出版后,成为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中国通史。直至今天,依然是众多读者首选的历史入门书。
全书概述了中国从上古至现代几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对重大史事、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都进行了系统地结,并将中国历史置于全球视野中,无论是史学观点还是编纂方法,都有很大的创新,突出体现了吕思勉的大历史观。全书脉络清晰,逻辑性极强,不仅可以满足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兴替的需求,更有助于读者对社会变迁的宏观把握。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出生于江苏常州。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任教。与陈垣、陈寅恪和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也是中国现当代史家中唯一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领域都有著作传世的学者。 吕思勉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两部通史:《中国通史》《大中国史》;五部断代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著中国近代史》;八部专门史:《先秦学术概论》《经子解题》《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理学纲要》《宋代文学》《吕著史学与史籍》《文字学四种》,以及大量历史通俗读物。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白话文通史,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通史的编撰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对时人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编绪论001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价值002 第二章我国民族的形成005 第三章中国疆域的沿革007 第四章中国史时期的划分009 第二编上古史013 第一章我国民族的起源014 第二章太古的文化和社会017 第三章唐虞的政治020 第四章夏代的政教023 第五章商代的政教026 第六章周初的政治029 第七章古代的封建制度031 第八章我国民族的滋大034 第九章春秋的霸业037 第十章战国的七雄040 第十一章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042 第十二章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044 第十三章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046 第十四章上古的社会049 第三编中古史053 第一章秦之统一及其政策054 第二章秦汉之际057 第三章前汉的政治061 第四章新莽的改制063 第五章后汉的政治066 第六章两汉的制度069 第七章秦汉的武功072 第八章两汉对外的交通075 第九章两汉的学术078 第十章佛教和道教082 第十一章两汉的社会085 第十二章三国的鼎立088 第十三章晋的统一和内乱091 第十四章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094 第十五章南北朝的对峙100 第十六章魏晋南北朝的制度103 第十七章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05 第十八章魏晋南北朝的社会108 第十九章隋之统一与政治111 第二十章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14 第二十一章隋唐的武功117 第二十二章隋唐的对外交通120 第二十三章隋唐的制度123 第二十四章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26 第二十五章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129 第二十六章中外文化的接触131 第二十七章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34 第二十八章隋唐的社会138 第二十九章五代的混乱141 第三十章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44 第三十一章变法和党争147 第三十二章辽夏金的兴起150 第三十三章宋和辽夏的关系153 第三十四章宋和金的关系156 第三十五章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60 第三十六章宋的制度和社会163 第三十七章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167 第三十八章中西文化的交通172 第三十九章元的制度175 第四十章元帝国的瓦解178 第四十一章明初的政局182 第四十二章明和北族的关系185 第四十三章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188 第四十四章明末的政局191 第四十五章明的制度195 第四十六章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198 第四十七章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01 第四编近代史205 第一章明清之际206 第二章欧人的东略210 第三章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213 第四章清初的内政217 第五章清初的外交220 第六章清代的武功224 第七章清中叶的内乱229 第八章鸦片战争232 第九章太平天国和捻党之役236 第十章英法联军之役241 第十一章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244 第十二章西北事变和中俄交涉247 第十三章晚清的政局251 第十四章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254 第十五章中日战争260 第十六章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264 第十七章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267 第十八章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270 第十九章远东国际形势274 第二十章日俄战争和东三省277 第二十一章清末的宪政运动281 第二十二章清代的制度284 第二十三章清代的学术288 第二十四章清代的社会292 第五编现代史297 第一章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298 第二章清季的革命运动301 第三章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04 第四章二次革命的经过307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310 第六章帝制运动和护国军314 第七章“二十一条”的交涉316 第八章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319 第九章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323 第十章华盛顿会议和中国326 第十一章军伐的混战329 第十二章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331 第十三章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334 第十四章国民革命的经过336 第十五章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338 第十六章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340 第十七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343 第十八章中俄的龃龉346 第十九章日本的侵略东北348 第二十章国民政府的政治352 第二十一章现代的经济和社会356 第二十二章现代的教育和学术359 第六编结论363 第一章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364 第二章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367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成吉思汗既即汗位,其目光所注,实在中原。于是于一二一〇年,伐夏。夏人降。明年,成吉思汗遂伐金。此时金朝的兵力,业已腐败。加以这一次,汪古与蒙古言和,放其入长城,出其不意。于是金兵四十万,大败于会河堡。蒙古兵遂入居庸关,薄燕京。明年,成吉思汗再伐金。留兵围燕京。自将下山东。分兵攻河东和辽西。到处残破,黄河以北,其势就不可守了。此时金人已弑卫绍王,立宣宗。成吉思汗还兵,屯燕城北。金人妻以卫绍王之女请和。蒙古兵已退,金宣宗迁都于汴。成吉思汗说他既和而又迁都,有不信之心。再发兵陷燕京。此时金人的形势,本已岌岌待亡,因成吉思汗有事于西域,乃又得苟延残喘。 成吉思汗的西征,是花刺子模国的骄将所引起的。先是唐中叶以后,大食强盛,葱岭以西诸国,悉为所并。然不及三百年,威权渐替。东方诸酋,多据地自擅,其间朝代的改变甚多。当辽朝灭亡时,雄视西亚的塞而柱克朝已衰,花刺子模渐盛。辽朝的宗室耶律大石,逃到唐朝的北庭都护府,会合十八部王众,选其精锐而西。遂灭塞而柱克,服花刺子模。立国于吹河流域的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乃蛮既亡,其酋长太阳罕的儿子古出鲁克,逃到西辽。和花刺子模王阿拉哀丁·谟罕默德内外合谋,篡西辽王之位。于是乃蛮复立国于西方,而花刺子模亦乘机拓土,成为西方的大国。这时候,雄张于西域的,实在仍是回族。成吉思汗既定漠南北,在天山北路的畏吾儿和其西的哈刺鲁都来降。蒙吉和西域交通的孔道遂开。花刺子模王有兵四十万,都是康里人。王母亦康里部酋之女。将士恃王母而骄恣,王母亦因举国的兵,都是其母族人,其权之大与王垺。所以国虽大而其本不固。成吉思汗既侵入中原,古出鲁克和前此逃往西域的蔑儿乞酋长忽秃,都乘机谋复故地。成吉思汗怕漠北根本之地,或有摇动。乃于一二一六年北还。命速不台打平忽秃,哲别打平古出鲁克。于是蒙古的疆域就和花刺子模直接。成吉思汗因商人以修好于花刺子模,花刺子模王也已应允了。未几,蒙古人四百余,随西域商人西行。花刺子模讹打刺城的镇将,指为蒙古间谍,把他尽数杀掉。其中只有一个人,得逃归报信。成吉思汗闻之,大怒,而西征的兵遂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 ——顾颉刚 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严耕望 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 ——谭其骧
编辑推荐
《中国通史: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典藏新善本)》是易中天最为尊崇的史学大师以一己之力完成深刻而生动的通史书写。常读常新,远超当下历史教科书的国史教材。黄仁宇称其为最易读易懂的通史作品!100年来最值得阅读的国史入门书!
名人推荐
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自吕思勉先生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顾颉刚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严耕望以史学名家而兼通经、子、集三部。——谭其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