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1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意] 巴特•大卫•施瓦茨 译者:刘儒庭,胡晓凯,肖艳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和电影导演,意大利20世纪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出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早年就读于加尔瓦尼中学和博洛尼亚大学。弗留利地区的乡土文化,是他最早的创作源泉。战争期间,在家乡的中学教书,开始以方言写诗。1947年加入意共,成为战后文化界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1949年,因其同性恋和恋童癖,被解除教职。50年代,移居罗马后,开始关注罗马郊区的贫民生活,早期重要小说和电影均取材于此。1957年,出版最重要的诗集《葛兰西的灰烬》。1961年,执导第一部电影《乞丐》,之后拍摄的《罗马妈妈》、《软奶酪》等备受争议。1964年,将圣经《马太福音》搬上银幕,为基督教增添了“无产阶级”色彩。之后,脱离“新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希腊神话和历史题材,拍摄了诗意电影《俄狄浦斯王》、《定理》和《美狄亚》等。晚期代表作“生命三部曲”,以展现性爱自由来反抗资本主义对人性的物化与异化。1975年,导演惊世骇俗之作《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影片的暴力血腥和对性虐待狂的大胆描绘,揭示出现代消费社会的残酷和绝望。
1975年11月2日,帕索里尼于罗马近郊的奥斯蒂亚被人杀害。
作者简介
作者:(意大利)巴斯•戴维•施瓦茨(Barth David Schwartz) 译者:刘儒庭 等巴斯•戴维•施瓦茨(Barth David Schwartz),意大利作家。
书籍目录
《安魂曲:帕索里尼传(上)》目录: 中文版序言 第一部 第一章瓦克斯霍姆白色之船 第二章番茄店的故事 第三章寻找杰纳列洛 第四章“金发美女台伯河”餐馆 第五章奥斯蒂亚,伊德罗斯卡洛 第六章“一笑置之,仅此而已” 第七章“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 第八章1975年11月3日,星期一 第九章民主运动的葬礼 第十章鲜花广场 第二部 第十一章科卢西家族 第十二章“肉欲”(Tetaveleta) 第十三章典型的男孩和年轻的诗人 第十四章从弗留利的狂喜到波尔祖斯 第十五章阿卡迪亚的特殊人物 第十六章达尔奇纳花园中党的勇士 第十七章拉姆谢洛的圣萨比纳节 第十八章1950年,罗马 第十九章在城市最边远的郊区 第二十章雷比比亚的独居 第二十一章非凡岁月:《求生男孩》、《工作坊》和《葛兰西的灰烬》 第二十二章令人落泪:《暴力人生》 第三部 第二十三章《乞丐》:“光线的问题” 第二十四章贝尔纳迪诺·德桑蒂斯的金色子弹 第二十五章马尼亚尼和《罗马妈妈》 第二十六章渎神者 第二十七章意识形态影片:《愤怒》、《爱情集会》和《马太福音》 第二十八章中年艺术家的肖像 第二十九章诗意电影:《俄狄浦斯王》、《定理》和搁浅的《圣保罗》 第三十章《混沌》、《猪圈》和卡拉斯 第三十一章迅疾如光 第三十二章“量子飞跃”:路德派教徒致意大利人的信 第三十三章“让我解脱”:冲刺、慢镜头、接近终点 第三十四章当下的崩塌:一个痛苦的问题 原著注释 参考书目 电影年表 人名索引 …… 《安魂曲:帕索里尼传(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她和帕索里尼是老相识,他们—直都在关注对方的作品,对对方的辩才和自我提升的品质颇为敬佩。在谋杀发生后的几个星期,法拉奇在《欧洲人》周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帕索里尼是遭到袭击,被一个团伙杀掉的,这个团伙包括皮诺和两个“在毒品圈子中很出名”的骑摩托车的流氓。这些文章一时引起轰动。她说她还发现了一个目击证人,是花钱买通的一个人告的密,但证人的名字她始终拒绝透露,指出身为记者的这个权利受意大利法律保护。她的说法作为真相得到广泛传播。然而,当警察调查她的报道是否属实时,就像各个报纸和独立调查组一样,没有人会证实她所写的一切。但是,她的文章让该刊成为最畅销的刊物之一。 周四下午很凉,但不冷,天空中飘着几缕云彩。主色调是共产党的红色。随着时间的推移,_文化之家附近几条街上的人群愈来愈庞大,据估计有四千多人。他们安静地等待着灵柩出现在门口。有人认为可能会有骚乱发生,可是他们误解了,人群的骚动:那是对命运的沮丧和对惨剧的悲伤,而不单是怒气。当抬棺队伍准备移动时,摄影记者们开始推搡着找位置,他们知道帕索里尼葬礼的照片在全世界的媒体上都很畅销。 灵柩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帕索里尼的朋友们将它高高抬起,人们开始鼓掌。这个声音,这个在北方人听来有些不协调的声音,—直扩散开去。它让人吃惊,因为那么多人认为帕索里尼很有名,是个争议人物,但是几乎没人爱他。它让人震惊,因为它打破了深深的沉默,好像古代教堂以欢呼声为标志的封圣仪式突然奇迹般地复现了。明天在卡萨尔萨,教堂将为帕索里尼举行弥撒仪式,而今天在罗马,他在人们的敬意和惜别中上了路。 送棺队伍缓慢地朝鲜花广场的方向移动,他们走在整个队伍的尾部。最前方是红色的丧葬旗帜,接着是葬礼花圈,每一个都需要两个人抬,最后是灵柩。掌声在各个街道蔓延,就像长长的波浪。掌声回响在建筑物之间,惊飞一群紫翅椋鸟。《团结报》写道:“在这样一个11月罗马的下午,白昼慢慢终结,乌儿向血红色的夕阳飞去。”在革命的敬礼中,可以看见举起的拳头,一些人抛洒着鲜花,还有人把礼物举起在空中,好像要让死去的人看到。许多人疯狂地想要触摸灵柩。作为扈棺人的贝尔纳多·贝尔托鲁奇后来回忆说,他当时随时可能掌控不住被人群挤倒。
编辑推荐
《安魂曲:帕索里尼传(套装全2册)》编辑推荐:尽管帕索里尼以一个无神论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同性恋者著称,他还是接受了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发起的与非天主教艺术家进行新一轮对话的邀请。
名人推荐
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他也是任何时代都值得人民骄傲的人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个世纪只会有那么两三个伟大的诗人。 ——意大利作家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我们这个时代最热情洋溢、最雄辩、也是最矛盾的文学家之一……帕索里尼荆棘丛生的奥德赛式的历程结束在罗马边缘泥沼中,他赋予这历程的是爱和痛的能力。 ——意大利文学评论家 卡洛·博 他们从没原谅他,因为他是一个“异类”,这个称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他比其他人更有技艺、更聪明、更清晰、更敏感。他的成功,他在自己涉足的每个领域的成功,都让他们不能原谅。 ——意大利电视评论员 科斯坦蒂尼 既热情奔放,又难以捉摸;既是天主教徒,又信奉马克思主义;既是粗旷的现实主义者,又是细腻的风格主义者。 ——意大利电影评论家 乔万尼·格拉齐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