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6 出版社:李诚 巴蜀书社 (2013-06出版) 作者:李诚
作者简介
李诚,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负责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1998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2002年获: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998年、2002年、2007年连续三届在缺席的情况下被学术界推举为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化文学、巴蜀文化、俗文学。著述甚多,承担多项教育部重大课题,学术水平高,在国内学术界有较大影响。李诚教授同对长期关注中小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强调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他认为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对学生应该有平实客观的评价,尊重孩子、学生的选择和愿望,让他们朝这些方向发展,这才是最好的教育。他在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师德标兵”。
书籍目录
元代的历史与文化 元史简述 元代的文化 无曲简术 什么是元曲 散曲的产生 散曲的结构 散曲的艺术特色 散曲的语系 散曲的用韵 散曲的衬字 散曲的宫调 散曲的语言 散曲的对仗 元散曲简史 元散曲的分期 元前期散曲的特色 元后期散曲的特色 散曲名家 元好问 杨果 杜仁杰 刘秉忠 商道 商挺 白朴 胡祗通 王恽 关汉卿 王和卿 庾天锡 卢挚 姚燧 马致远 冯子振 郑光祖 曾瑞 白贲 张养浩 沈和 乔吉 张可久 徐再思 贯云石 钟嗣成 周文质 刘庭信 汪元亨 汤式 名篇赏析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双调·小桃红/《采莲女》三首杨果 南吕·干荷叶/八首录二刘秉忠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杜仁杰 仙吕·醉扶归/《咏大蝴蝶》王和卿 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江岸水灯》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市桥月色》盍西村 双调·沉醉东风/二旨胡祗通 正官·黑漆弩并序/《游金山寺》王恽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卢挚 双调·蟾宫曲/四首录二卢挚 双调·蟾宫曲/《西施》卢挚 双调·蟾官曲/《洛阳怀古》卢挚 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卢挚 中吕·山坡羊/录二陈草庵 仙吕·一半儿/《题情》四首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咫尺地天南地北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 中吕·阳春曲/《题情》六首录三白朴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中吕·满庭芳/天风海涛姚燧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姚燧 正官·黑漆弩/《村居遣兴》刘敏中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双调·拨不断/十五首录四马致远 双调·清江引/《野兴》八首录四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 仙吕·后庭花/青溪一叶舟赵孟颗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德信 正宫·叨叨令/《道情》邓玉宾 正官·小梁州/《秋》贯云石 中吕·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贯云石 双调·水仙子/《田家》贯云石 双调·折桂令/《苏学士》鲜于必仁 双调·沽美兼太平令/在官时只说闲张养浩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张养浩 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张养浩 中吕·红绣鞋/《警世》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双调·蟾宫曲/弊裘尘土压征鞍郑光祖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情》曾瑞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二十首录四乔吉 双调·折桂令/《自述》乔吉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正宫·端正好/《上高监司》刘时中 正官·醉太平/《寒食》王元鼎 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薛昂夫 双调·庆东原/古皋亭适兴薛昂夫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花开人正欢薛昂夫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赵善庆 双调·沉醉东风/《嘲妓好睡》马谦斋 双调·水仙子/《西湖秋夜》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鉴湖小集》张可久 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张可久 越调·寨儿令/《情梅友元帅席上》张可久 双调·殿前欢/《次韵酸斋》张可久 双调·庆东原/《越山即事》张可久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张可久 中吕·山坡羊/《闺思》张可久 越调·凭栏人/《江夜》张可久 南吕·阅金经/《闺情》徐再思 中吕·普天乐/《吴江八景·西山夕照》徐再思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徐再思 双调·蟾官曲/《春情》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自足》杨朝英 双调·殿前乐/《梅花》景元启 双调·水仙子/《讥时》张鸣善 中吕·红绣鞋/《郊行》三首周德清 中吕·朝天子/《书所见》周德清 双调·凌波仙/灯前抚剑听鸡声钟嗣成 双调·水仙子/东风花外小红楼倪瓒 双调·折桂令/《忆别》刘庭信 双调·湘妃引/《送友归家乡》汤式 正官·叨叨令/绿杨堤畔长亭路无名氏 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 双调·十棒鼓/将茅庵盖了无名氏 曲牌选萃 小令(包括小令和套数兼用者) 黄钟类 正宫类 仙吕类 中吕类 南吕类 双调类 越调类 套数 常用散套结构 常用散套格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元蒙统治者也试图以中原文化来补充其统治,如兴办学校,以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教科书,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确立程朱理学的地位等等,但都仅仅流于形式,而且儒学的影响力呈日益下降之势。一方面元代诸帝的汉文化水平都不太高。虽然忽必烈比较重视汉文化,尤其是儒学,后来的仁宗、文宗和顺帝的汉文化水平都较之前诸帝为高,但是,毕竟不能和唐、宋时期相比。尤其是读书人的地位极低,待遇极差,很大程度遏制了文化的发展。 元代对宗教的崇奉是远在儒学之上的。中原地区本土的道教,包括全真教、太一教、正一天师教,还有藏传佛教在元代都大行其道,各地道观寺庙极多,僧、道人士在元代都享有较高的地位。据《新元史·释老传》记载,佛教徒公开参预政治活动,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其弟子之号司空、司徒,封国公者前后相望,怙势恣睢,气焰熏灼,为害不可胜言”。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祆教(即拜火教)等也都得到传播。其实元代统治者是懂得利用这些哲学和宗教信仰来帮助其统治的。元仁宗就曾经说:“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元史·仁宗纪》) 程朱理学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南宋后期已经受到很多人的责难,元代思想远较前代解放,对程朱理学的抵触情绪就更大一些。元人王恽在《上世祖皇帝论故事书》中就指出,宣扬礼教“终无分寸之效者,徒具虚名而已”。 这种多元化的思想信仰,既是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也造成信仰一定程度的混乱。 儒学的地位不太高,表现在元代的读书人地位是很低的。 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自隋、唐以后,科举几乎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毕竟是极少数人,但是所有人都有一个追求的目标。元代立国以后,五十余年不开科举,后来也是时断时续,几乎所有的文人一下子都失去了方向,平日赖以进取的诗词文章,现在变得一钱不值。读书人的地位一下子降到了最低点。元代把人分为十等,即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见于南宋遗民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滑稽之雄,以儒为戏日:‘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贵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贱之也。吾人岂在娼之下丐之上者乎?’”虽然是滑稽之语,但未必没有根据。南宋另一个遗民郑思肖在《心史》中也说:“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只不过把“匠”换成了“猎”,把“娼”换成了“民”。“儒”的地位是一点都没有提高的。现在有的人认为没有这样的等级划分,又没有证据,倒还不如相信两位南宋遗民的话。 元代统治者采取民族高压和民族歧视政策,对汉人和南人进行残酷的镇压和盘剥。元代统治者的生活是极其奢侈腐化的,他们对农业生产不重视,而官府横征暴敛,百姓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因此,从元朝建国之初,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反抗就没有中断过。元代末年,终于爆发了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编辑推荐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由巴蜀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