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郑宁 白山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郑宁
前言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中央军委于2012年初,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意见》的文件。军事科学院杨春长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经过认真学习研究,编写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丛书,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指导,近期由白山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古代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一个可喜研究成果,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很有助益,值得鼓励。 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中,许多爱国卫国报国将士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所创立和承载、体现的优秀军事传统文化精神,鼓舞和激励着一代代爱国卫国、戍边安邦的优秀官兵。《孙子兵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名的兵学名著,它所阐述的治军作战的思想至今仍有学习借鉴价值。古代爱国卫国将士们忧国忘我、舍生保民的言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尉缭子·武议》)由于崇高的责任感和险恶的战场环境需要,使他们能够正视牺牲:“故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吴子·论将》)“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崇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将苑-将志》)“倘图身念重,徇国心轻,受人之任,孤人之托,即万年以下,犹令人唾骂矣。”(《草庐经略·忠义》)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牺牲奉献成为历代优秀将士前仆后继的选择。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屡建奇功,汉武帝要给他修建府第,他却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回答;东汉名将马援,以马革裹尸自誓,宣告“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耶!”后来他果真实现了誓言;岳飞身刺“精忠报国”四字,并用“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表达心声;文天祥“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于谦“一片丹心图报国”;戚继光“封侯非吾意,但愿海波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历代民族英雄、优秀将士的这种高尚品质,不断激励、教育着后来者。有的军事典籍就号召军人,要向民族英雄学习,“奋立志气,凡于艰苦利害、死生患难,都丢在一边,务要学个相似。”(《练兵实纪·练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语)的民族精神一直在优秀军人身上实践和传承着。在几千年历史里,无数将士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义无反顾、牺牲奉献的光辉言行所构建起来的古代优秀军事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今天在建设信息化军队,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之时,学习、传承和弘扬古代优秀军事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我军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新世纪以来,军事软实力在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重视军事软实力是世界军事领域呈现的一个突出特点。从国家层面看,军事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的战略相关性、互动性越来越强,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更加依赖于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从军事层面看,各国军队不仅重视武器装备等硬实力的比拼,也更加看重军事理论、军心士气、军队形象等软实力的较量;从战争形态看,目前制胜理念、作战手段等正在发生嬗变,在对敌必要武力打击的同时,综合运用政治、外交、舆论、心理、法律等“软实力”,日益成为各国军队孤立、慑服、瓦解对手的重要手段。近几场局部战争充分证明,军事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综合集成军队作战各要素和影响军事硬实力发挥程度的“倍增器”,也是实施软打击的重要依靠力量。谁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文化软实力,谁就更容易在信息化战争中取得主动和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力加强军事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建设和运用,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大战略举措。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军队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有效履行我军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军队和武警部队这些年来先后参加了抗雨雪冰冻灾害、藏区维稳、抗震救灾、支援奥运和搞好战备训练以及重要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广大官兵以听党指挥的高度政治觉悟,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情怀,不畏艰险、连续奋战的战斗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展示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这是我军软实力的充分展现,也使我们对加强军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实践进一步告诉我们,军事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军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这一核心军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有着更为独特、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年,我军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西方主要国家军队装备技术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并且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立足现有武器装备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将是长期面对的现实课题。越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越需要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加强软实力建设,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凝聚军队的“精、气、神”,形成强大的政治优势、精神优势、文化优势、机制优势,促进人与武器装备更加科学地结合,弥补在硬实力上的差距和不足.从而全面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我国古代军事文化博大精深,取其精华,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古代优秀传统军事文化中超越并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把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础工程,积极从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汲取营养,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发扬我军历史上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官兵,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加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九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文字:甲骨金文光芒四射,大篆小篆石鼓封禅;演艺:宗庙会同巫倡并存,擂鼓进击鸣金收兵等。
作者简介
郑宁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大校。先后在军(地)院校学习军事指挥、政治经济学、国际关系、法律、英语、MBA等专业。曾任院校科社、社建、法学和国际关系课程教员:检察院检察官, “二五”普法授课人:国家级火炬(星火、军转民、攻关、创新)计划项目助理员。参加《国防法》《预备役军官法》等立法。参与《法律常识讲义》《世界通览》《中国的全球观》《军事百科全书》等撰写:参加《警钟长鸣》《永远不变的军魂》等影视创作。曾获全军征文一等奖。书法《伟力源泉》《进击》,国画《前夜》《潜伏》等在军博等馆院展出;另有诗歌、译作、文体评论、杂文、相声、快板、鼓词等发表或排演。2012年全军小品大赛评委。
书籍目录
前言一、先秦 (一)文字:甲骨金文光芒四射,大篆小篆石鼓封禅 (二)演艺:宗庙会同巫倡并存,擂鼓进击鸣金收兵 (三)诗词:风伴雅颂公侯干城,屈子楚辞吴戈秦弓二、汉 (一)诗歌:乐府诗歌记征人,帝王诗篇亦称雄 (二)演艺:力拔山兮角觚对垒,戏谑搞笑参军登台 (三)书法:汉隶普及军书羽檄,巨碑鼎立威震四夷三、魏晋 (一)诗词:魏晋风骨超然物我,军旅民间长啸清风 (二)演艺:南来北往浑然天成,舞台战场金鼓齐鸣 (三)书法:中军右军微醉兰亭,群星璀璨晋书尚韵四、南北朝 (一)诗词:羽檄报危识臣节,边关刁斗唤忠良 (二)演艺:民族融合异彩纷呈,南曲悠扬北舞雄健 (三)书法:军阀混战书家创新,异族慕华南秀北俊五、隋唐 (一)诗词:李杜诗篇传千秋,边塞文化壮军威 (二)演艺:梨园教坊帝王操琴,边关营垒羌笛胡姬 (三)书法:太宗梦求兰亭绝品,鲁公涨墨血溅忠魂六、宋 (一)诗词:词彩华章动人魂魄,护国兴军玉壶冰心 (二)演艺:南北词曲杂剧滑稽,皮影木偶鼓词说军 (三)书法:苏黄米蔡千古流芳,文采飞扬军民共赏七、金元 (一)诗词:胡汉两营同沐日月,汉调胡琴边塞诗情 (二)演艺:杂剧排演不让莎翁,生旦净末浑然天成 (三)书法:子昂松雪构鸥波亭,锋芒四射变化百出八、明 (一)诗词:塞防海防共筑给力,连舟破雾痛斩妖魑 (二)演艺:南戏北曲辉映风靡,八百戏曲演绎军地 (三)书法:真草隶篆飘然恣意,复古创新名家传习九、清 (一)诗词:人心合处天心到,洋夷无所施其暴 (二)演艺:太平鼓、子弟书,快马加鞭八旗呼;昆曲淡、高腔盛,徽班晋京添丑净 (三)书法:帝王赏帖馆阁风起,遗老新秀再书佳绩主要参考文献后记未竟之“跋”——《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丛书跋
章节摘录
一、先 秦 (一)文字: 甲骨金文光芒四射,大篆小篆石鼓封禅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任何古老民族群体的源头,多是兵农合一、民军一体的集团,遇有战事,壮丁开拔,坚壁清野,举国迎战;若息兵媾和,则农耕生产,积蓄资源,训练防患。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大概如此。而早期的文字,除了记载国家大事、宗庙会同,更多的则记录了占卜凶吉、征伐博弈、战争结果、战功缘由。 现今能见到的中国最早文字当属殷王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甲是龟的腹甲,也有将龟的背甲从中间锯开,加以整治而使用的。骨主要是牛的肩胛骨,也有用牛的股骨、牛头骨或鹿头骨等动物的遗骨。甲骨文是殷朝后期,即从殷王盘庚迁殷(前1300年)直到殷亡的273年间,殷王室占卜记事的文字,即卜辞,这些卜辞的内容,上自王室祖先的祭祀、每年农作物的丰歉、雨水的有无、猎获物的多少、外族的入侵、战机的选择、战争的结果等,下至帝王之梦、王妃妊娠分娩等生活,记载比较广泛。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小屯村,也就是在洹水,俗称安阳河之南,历来传为殷王朝建都遗址,即通称的殷墟。 甲骨文中有许多象形字,虽然古人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但是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并不等于图画,而只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并记载文字的初始形态。从结体上看,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它均衡、对称、稳定等特点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甲骨文字绝大多数是用锐器(铜制)刻的,到后期也有极少数是用墨或漆写的,还有刻好后再填以朱砂的。由此可见,殷代的书写工具,除刻字用的刀之外,也有类似毛笔一类的工具。从甲骨文的书法看,刀刻的多是方折笔,显得瘦劲挺拔,笔写的以圆笔居多,字体大都肥壮雄浑,其书风多少带有不同的类型。清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国子监祭酒、著名古文字学家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未几,王在义和团运动中死去,其旧藏甲骨干余片归于刘鹗(铁云)。刘又从方若(药雨)那里得三百余片,加上刘自己收藏的逾五千余片,刘在这些甲骨中,选择一千六百余片拓墨上石,并出版了《铁云藏龟》。这是第一次将甲骨文字介绍于世,也是第一部甲骨文字的著录书。自此甲骨文字便流布人间,引起了当时许多学者的注意,其后孙诒让(1848一1908)、罗振玉(1866—1940)、王国维(1877—1927)纷纷开始研究甲骨文。1933年,董作宾(1895一1964)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根据字形的变迁、书风的异同、文法的差别等,将甲骨文字的年代分为五期,即:第一期雄浑(武丁时代),第二期谨饬(祖庚、祖甲时代),第三期颓靡(廪辛、庚丁时代),第四期劲峭(武乙、太丁时代),第五期严整(帝乙、帝辛时代)。 现有文字可查的中国最早的领兵出征的军中女统帅妇好,就是武丁时代的真实人物,并被甲骨文记录下来。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考古工作进一步证明,妇好将军战功卓著、地位显赫。甲骨文记载,武丁时,身怀六甲的妇好披挂上阵,驰援被困的武丁军队,助其解围,化险为夷,让武丁深怀其恩,对妇好刮目相看,推崇备至,恩爱有加。妇好仗剑而起、雪中送炭、救兵驱敌的英勇壮举,可谓出手不凡,巾帼豪侠,不让须眉。真乃堂堂华夏女帅第一人也。 殷代早期,中国由新石器时代转到青铜器时代。殷代后期,即以安阳作为首都后,青铜器高度发达,特别是残存的许多祭器。这些铜器上都刻有铭文,但殷代的青铜器有铭文者少,即使有铭文,一般也不过几个字。殷代以后,才有较长的铭文出现。 进入周代,因政治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甲骨文的使用急剧衰退。相反,铜器的制作却非常盛行,其铭文也就成为记录某一事件的任务。这些记录事件的铜器,常常是饮食器,叫做“彝器”。由于古人把铜称作“金”,所以铸在这种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叫“吉金文字”,还叫“彝器文字”。这类铜器以钟鼎为多,这种文字也叫钟鼎文。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铭文。金文一般是先用笔写好,再刻在模子上铸出来的,战国时代的金文,也有些是直接刻在器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又称作款;凸起的叫阳文,又称作识,合起来叫款识。 周王朝的金文分为称作“赏赐策命器”(为受到周王赏赐策命的诸侯、臣僚等,经告祖庙而制作的器物)的西周金文和“自作器”(用自己意志制作的器物)的东周金文。 西周金文,现能见到者,总数约有2000件。这批金文现代学者将它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前期(前1122一前1053)的金文,与殷末金文的字形相近,但已发展为严肃典雅,形成独自的书风。前期铭文的书法特点是:字体凝重,行笔方整。代表作有《令彝》《大盂鼎》等。中期(前1052一前947)的金文,像前期金文那样粗的线条不多,稍细,大字则延伸,纵长匀称。后期(前946一前771)的金文,全无粗线,行间字间一定,偏旁匀称,字形形式化而缺乏变化。中期和后期铭文书法的特点是:变行笔的方整为圆句,结体更紧密、平正、稳定,全篇章法纵有行、横有距。代表作有《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等。 东周金文,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两个时期。春秋时代的金文在初期接受西周后期的书风,无多大变化,但已逐渐显示出地方的特色,开始各国分化。特别是南方的吴、越、楚诸国,铭文字体有的故作波折,有的把字形装饰成鸟虫一样的花纹,即后人所称的蝌蚪文、鸟虫书。 战国时代的金文,已起明显的分化,这是由于王室的衰微,列国势力的强大。铜器的制作,移于诸侯及其巨族。证据为不用王室年号,而改用列国纪年。P1-4
后记
面对华夏几千年巍峨璀璨、光耀千古的文明、文化、文艺昆仑,在众多先祖、大师、天才、巨擘、将校、烈士、豪杰、巾帼、戍卒、耕夫、驭手、船家、倡优、参军,以及战马、刁斗、剑匣、金错、盾牌、白草、霜雪、寒月、大漠、孤烟、旌旗面前,吾辈实在汗颜气短。甚至后悔当初怎敢如此不敬且轻易漫然地就接了这个超难的活计。真是“看山在眼前,近山走经年”。 先贤的辞彩名篇,是我们母语光辉的漫射,在当下学习外语成为时尚甚至是必要的谋生手段的时候,返回身来,一头扎进故纸堆,青灯黄卷、考据训诂、爬罗剔挟、刮垢磨光、补苴罅漏、佶屈聱牙,有时山穷水尽,有时柳暗花明,面对这个富矿的无底洞、训诂的消时窟,几次推倒重来,几次偃旗息鼓,最后终于在贤达和学友良言牵引、善意鞭策下,才跌跌撞撞、日渐成形、聊胜于无。接受这个选题,还在于一诺千金,也在于仰慕经典,更在于心仪辉煌。并试图在庸余的外邦语言丛林中本能地脱离其浸淫,回到我们古老母语的温暖怀抱和华夏文明的源头源脉,藉先祖血浓于水的博大智慧和情愫,滋润浇灌一下日渐干涸的机械化功利思维。为此,方不知天高地厚地妄而为之、才疏学浅地东挖西掘、挂一漏万地不揣冒昧。好在有众多前辈及先驱,已经对此做了深刻广博的注释和阐述,书家们也已编撰刊行了浩如烟海的图书典籍。有了这些基础,总觉得即便属“盲人摸象”,也不至于过分偏离巨象躯体。不过,面对中国古代军事文艺这个题目,依然感到尽管珍珠遍地,却仍诸法难寻、串珠不易、淘金殊异。首先,是对文艺的理解。从宏观看,文艺的定义涵盖了文学和艺术范畴,几乎构成文明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巨细无比,烟波浩渺,孰轻孰重,今古迥异。其次,文艺专词一旦与军营相连或到军营寻根,又显得那么若即若离、朦胧闪烁、难以下手。因为中国古代军队长期实行军民合一、兵农同体编制,以至这个古老痕迹,今天仍能在北大荒军垦农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找到部分脱影、镜像。那些戍边奉献、默默无闻、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英雄群体,令人敬仰、令人感慨,充满敬意。那年,去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家庙西迁纪念馆祭拜。蓝天白云,芳草萋萋,杨柳簇簇,沙梁上,远远走来两位身穿彩衣的纪念馆讲解员。走近,才看清两位花季女孩面部,已被大漠风沙和强烈紫外线砥砺得类似紫铜。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怨无悔?答案不言自明。还有那天清晨,一行人来到喀什疏勒县城外汉代戍边将士雕像墓地参拜。太阳还没升起,早早等候在纪念园的几位讲解员,身着迷彩服,迎着阵阵风沙,在各自的解说点等待参观者走近,然后顺序讲解。寒风凛冽,沙鸣树咽。她们尽力提高嗓音讲述汉代戍边英雄的故事及传说。薄雾朦胧,晨星寥落,只能看清她们的剪影,难以看清五官。然而,伴着那憨厚沉郁颇具秦腔风格的西北方言,让人在汉代将士墓陵园,几乎分不清今夕何夕,走着走着,就随着耳畔那浓郁的西北口音,恍若隔世般地穿越回至两千年前的汉代戍边烽烟。临别,握手辞行。没想到有的解说员的手呦,粗粝皲裂,枯藤皴茧,如大漠胡杨那坚韧表皮。什么叫奉献隐忍、坚守执着?答案铿锵含泪。这个时刻,所有的边塞雄诗、军旅檄文,都浓缩燃烧为天边喷薄欲出的彩霞,都伴随风沙飘进大漠瀚海及边关。 毫无疑问,军旅自古就不在真空中悬吊,不管时代如何演进,只要人类繁衍、军队尚存,社会上的风风雨雨、文化流派、审美倾向,总会对军营产生无孔不入的影响。所以,不论从叙述主体还是文本客体,为编撰选材方便,也就来者不拒,只要感到相关素材在历史某一时刻或许对古代军旅、军营、军人产生过文化滋润或有参考作用乃至为扩充阅读,也就诚惶诚恐选编纳入、躬身捧读、亲近梳理。 弘扬中华文化,继承祖先文明,是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健步伐快速走向世界,经济腾飞崛起,社会实现转型,中国军队建设面临两个跨越、准备再造辉煌的时候,回顾一下祖先的荜路蓝缕、矢志不移、大智大勇、军心士气、过往足迹、文化文艺,绝对属于给大脑充电、给神经滋润、给视野拓展、给未来延伸的有益阅读。最后还是开篇引用的话,英伦巨擘丘吉尔说:“你对历史挖掘有多深,你对未来就看得就有多远。”换言之,今天社会发生的一切,都可在历史典册中找到答案。面对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开放社会,有人常感到眩晕晃目、难及内里,这一方面是文化差异,另一方面是对人类本性未及所致。世界文明史源远流长,而时至今日,人的本性基本没变。所以,革命导师早就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那就用先贤的智慧激情、审美意趣、多彩词章滋润营养一下枯涩疲惫的沟回细胞吧!
编辑推荐
“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古代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一个可喜研究成果,对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发展我军先进军事文化很有助益,值得鼓励。 郑宁编著的《中国古代军事文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要旨、主要成就和当代价值,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性解读、介绍。内容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九个时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