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作者:潘守皎 页数:253
内容概要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评述相宜,以评带传,评中有传,传中有评,通过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以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我们呈现了史志传记的知识色彩,真实性高,可信性强,具有很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苏轼门人:晁补之传》收录了文学世家、初拜苏门等内容。
作者简介
孙丰华,山东菏泽市委宣传部部长。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文学世家
第二章 水浒家山
第三章 侍亲浙东
第四章 初拜苏门
第五章 耕读还家
第六章 释褐澶州
第七章 教授北门
第八章 任职京师
第九章 通判扬州
第十章 山雨欲来
第十一章 南北转蓬
第十二章 崇宁风雨
第十三章 东皋归来
第十四章 晁补之的诗歌创作
第十五章 晁补之的词作与词论
第十六章 晁补之的史评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文二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北宋时的太学在汴京城南的蔡家湾,晁补之于是便定居城南。这里因属汴京郊外,北远街衢,南接阡陌,简直是一处世外桃源。晁补之修葺了一间书房,并为自己的这间书房取名为“卧陶轩”。从此,这里就成了一些文人雅士常常光顾的地方。张耒、黄庭坚等每有闲暇便来品茗、饮酒、赋诗。晁补之的好友孔武仲有一次前来造访,一见大为喜欢,认为可比陶渊明当年的居所。孔武仲曾为之题诗: 南陌尘如雾,北窗清有余。 虽无彭泽柳,已富邺侯书。 昼永禽音缓,门闲马迹疏。 倚然即高枕,嘉兴拟湓庐。 ——《题晁无咎卧陶轩》 孔武仲称赞晁补之所居之处向南可以看到原野上的风尘烟雾,向北则可以眺望汴京城清丽的美景。虽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堂前种上柳树,田园风味十足,但家中书富已经超过了唐朝的邺侯。唐朝宰相李泌累封邺县侯,家富藏书,后来多用“邺侯书”作为藏书众多的典故。“俪然”一典出自《庄子·大宗师》:“俪然而往,俪然而来而已矣”,意为无拘无束。这里是说晁补之闲暇之时高卧卧陶轩,诗思一定会有如泉涌。 黄庭坚也曾多次造访过卧陶轩,他在诗中称自己为上门叨扰的“好事人”:“亦有好事人,叩门提酒缸。欲眠不遣客,佳处更难忘。”(《卧陶轩》)“欲眠不遣客”的典故出自李白诗《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黄庭坚说,晁补之醉酒之后都不遣客人离开,而且卧陶轩也确实自有佳处,让人留恋难忘。 晁补之担任太学正的第二年,张耒担任太学录。太学录与太学正共掌学规,于是,两人开始了一起供职的生活,而且,在此之后,两人还一同担任秘书省正字,相处有好几年的时光。 张耒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楚州。出生于官宦家庭,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封建诗礼的熏陶,受业于“山阳学官”。少年时的张耒即表现出不凡的文学才华,“十有三岁而好为文”(《投知己书》),十七岁作《函关赋》,人皆传诵。此后,他游学于陈州,得到当时在陈为学官的苏辙的厚爱,并因此受知于苏轼,成为苏氏兄弟的门下客。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张耒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授临淮主簿,开始步人仕途。而晁补之却在这次的科考中再一次折戟。熙宁八年,苏轼在密州修“超然台”,张耒应约写了《超然台赋》。苏轼在给他的回书中称他“超逸绝尘”,有秀杰之气,“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这是苏轼与张耒诗文交往的开始。然而,张耒此时官做得并不顺利。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至元丰八年(公元l085年),张耒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了十多年县尉、县丞一类地方官,并因秩满改官不断,往来京洛间,辛劳备尝。
编辑推荐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聚集了多位专家学者的精心创作。《苏轼门人:晁补之传》中所记述的人物均为出生菏泽且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等,通过《苏轼门人:晁补之传》,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菏泽的文化历史,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在这些历史名人身上,不仅体现出了菏泽的人文精神,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他们承载着历史文明发展的结晶。因此,《苏轼门人:晁补之传》的发行、出版,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加强菏泽历史文化研究,传播菏泽珍贵的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文化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