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阳光出版社 作者:王学松,武卫政 编著 页数:203 字数:200000
前言
同学们,在你们要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先问你们:一个人为什么要活着?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你们当中,可能有人想过这类问题,而且有自己的答案;而有些人可能从来没在这方面动过脑子。你们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想想这类问题了。怎么想呢?从哪儿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呢?办法之一就是先看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那些多少世纪以来受人尊敬、让“中华”二字闪闪发光的人是怎样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事业的。世界从古至今并不都是纯净而又纯净,有鲜花,也有污秽;有英雄,也有败类。那就让我们拿那些高尚的人、大智大勇的人和一些污泥浊水对比一下,想想我们应该学习哪种人,决定自己这一生要走哪条路。这套丛书里所写的,就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一小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这些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包括我们的革命前辈,也包括了你们的老师和家长。希望你们也能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内容概要
本套书分为五个分册,包括1.智慧 诚信;2.忠恕 谦逊;3.勤俭 孝敬;4.仁爱 坚毅;5.礼让
操守。这套书里所写的,都是我们民族光辉历程中的一部分优秀人物的故事。这些人和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体现,千百年来感染、教育、鼓舞了无数的人。可以让小读者在阅读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人。
书籍目录
礼让篇
尧舜“禅让”
鲍叔牙让贤
太子三让君位
虞丘请莴敖
孔子问礼
张良拾履
曹操得荀或
陶刺史让贤
周瑜与程普
关羽扛刀
……
操守篇
章节摘录
太子三让君位 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宋桓公,共有三个儿子,其中的目夷和兹父都是才能出众、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兹父是正夫人所生,所以从小被立为太子。宋桓公晚年身体一直不好,终于有一次一连病了好几个月,吃了很多药仍不见好转。他便请来医生,让他们以实情相告。医生告诉他:“国君的病是绝症,很难医好了!”宋桓公听后长叹一声,想到宋国还没有强大起来,自己就先要死去了,心境不禁有些悲凉……过了一会儿,心情安定下来,宋桓公吩咐手下的人说:“快去请太子来!”太子兹父听说父亲要他去,放下正读着的书,整理好衣帽,赶紧去拜见父亲。桓公此时病得很严重,已经坐不起来了,躺在床上对太子说:“看样子,我的病是不会好了。我死以后,你要接替我做宋国的国君。挑选手下臣子的时候,一定要选有才能,而且品德高尚的人,这样才能帮你管理好朝政。同时,千万别放弃军队的训练,有了强大的军队,宋国就不会受人欺侮了……”桓公还想往下说,可是已经累得气喘吁吁,说不下去了。太子兹父赶忙说:“君父多保重身体,病还是能够好起来的,立君的事以后再说吧。”然后劝慰了父亲几句,就恭恭敬敬地退了出去。以后的三天里,太子兹父每天在外奔波,为父亲求医问药,但毫无收获,看来,君父的病真的是不治之症了。三天以后,宋桓公又差人把太子兹父叫到病榻前,感伤地说:“孩子啊,这两天我的病更重了,老觉得昏昏沉沉的,恐怕离死期不远了……我要马上立你为宋国国君,不然我是死不瞑目啊……”太子兹父望着父亲黑瘦的脸庞,听着他感伤的话语,禁不住淌下了眼泪,他知道不能不提起立国君的事了,否则父亲是不会安心的。于是,他悲伤地向父亲讲出了自己的看法;“君父,立国君是国家大事,我想请求您重新考虑考虑。哥哥目夷虽不是太子,但他仁义而智慧,比我强很多,我请求您立他为国君吧……”“啊?!”宋桓公听了大吃一惊,他根本没想到太子会这样,瞪起眼睛说道:“你是太子,国君的位置理应由你继承,怎么可以让给别人呢?这件事万万不可以这样做……你先下去吧!”太子还想劝说一下父亲,但他看到父亲真的着急了,就没再说什么,悄悄地退了出去。第二天,宋桓公又找来太子兹父,想再和他商量商量立君的事,希望能说服这个儿子。兹父也明白父亲叫他来的意思,所以来到父亲的病榻前,先问了问父亲的病情,然后不等宋桓公开口说话,他就对父亲诚恳地说道:“父亲,儿臣认为太子、公子、庶子都是父亲的亲生儿子,应该同样亲近,不能划分等级,分别对待。做了太子的,不一定比别的儿子有才干,既然公子目夷的才能高于我,就应该让他来做国君,这样做对国家是有益的……”没等兹父说完,宋桓公就打断了他的话:“孩子啊,立太子要立嫡传的长子,这是历代传下的规矩。你现在要把君位让给公子目夷,虽然是谦让之举,但这样做毕竟是不合于礼呀,大臣、百姓能心服吗?”宋桓公这一番话说的吃力而认真,他在位多年,以礼治国,以礼服众,深知礼法的重要性,现在自己快不行了,他真希望太子能秉承前代礼法,顺顺当当地继承君位,避免引起朝野的混乱。兹父当然理解父亲的心思,但他认为时势混乱,必须有一个有才能的人当宋国国君,宋国才能站住脚跟,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比遵守前代定下的规矩更重要。于是他再次向父亲讲明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害。宋桓公犹豫起来了,他对目夷和兹父这两个儿子都比较了解,他们的品德都很好,无可挑剔,论起才干智慧来,那倒确实是兹父比不上目夷,桓公让兹父继位,那只是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做事,没想太多,如今听兹父一条一条地分析了利害以后,也有点觉得立更有才干的目夷为宋国国君比较合适。他沉思了半晌,最后告诉太子:“这事先别急,让我再与大臣们商量一下吧……”第三天,太子兹父来向父亲问安,一进屋,就发现父亲的脸色比平日好些,心情似乎格外好。果然,宋桓公一见太子来了,就欢欢喜喜地告诉兹父:“孩子呀,你三次把君位让给别人,充分表现了你的仁爱,大臣们一致夸奖你呢。我已和大臣们商量过了,既然你一定要把君位让给你;哥哥目夷,那就答应你吧,让目夷继承君位。”听父亲这么一说,兹父笑了,终于松了一口气,宋桓公也松了一口气,两人都以为事情可以圆满解决了。宋桓公立即召来公子目夷,告诉他说;“我与大臣们商量过了,要马上立你为宋国的国君,继承祖宗的大业……”目夷看看父亲,又看看弟弟兹父,直截了当地讲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不能接受父亲的命令,继承国君的位置,按照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还是让太子继位吧!”宋桓公一看目夷也不想继位,慌了神儿,赶忙讲明利害,想让他点头。太子兹父也在一旁说明自己一再相让的理由,希望哥哥能回心转意,哪知目夷的态度非常坚决,坚辞不受:“太子兹父三次让位,足以证明他是仁爱而且贤明的,君王应遵照礼法的规定,立他为君。我愿竭尽全力辅佐他!”说完,躬身告辞,快步退出了宫室。“哎呀!这叫我如何是好?’,宋桓公这时候真是到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知道到底立谁为国君才好,只好将此事放下,准备病情能稍有好转后再说。可是没几天,宋桓公就死了。办完宋桓公的丧事,立国君就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大臣们在一起商量后,一致决定按照周礼推立太子兹父为宋国的国君。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在这种情况下兹父已无法再推让了,他只好继承了君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襄公。宋襄公继位后,立即邀请公子目夷来帮他执掌朝政,公子目夷也愉快地答应了。从此,兹父与目夷兄弟俩相让君位的故事也就传开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