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胜利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美] 爱德华·格莱泽  页数:349  字数:341000  译者:刘润泉  
Tag标签:无  

前言

  城市胜利了吗?  薛涌  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于2011年底出版了一本新书《城市的胜利》,引起了从《经济学人》到《纽约时报》等严肃国际媒体的广泛注意。他在《波士顿环球报》上也发表了文章,题为《如果你热爱自然,就搬到城里来》。正是在这篇文章中,他把我们心目中的环境主义先知梭罗描绘为一个罪恶昭彰的环境破坏者(梭罗的一次野炊就烧毁了300英亩的森林!),解构了瓦尔登湖的神话。在他看来,人类是对自然有极大破坏力的物种。如果人类热爱自然的话,最好的办法不是到自然中去,而是离自然越远越好。  他和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马修·卡恩(Matthew Kahn)的研究揭示,美国的碳排放有40%来自家用能源和交通,其中私家车又是最大的排放源。私家车的使用和人口密度紧密相关;人口越密集,私家车的使用越少。在家庭收入和住房面积同等的情况下,居住在人口密度大于10,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687加仑;居住在人口密度小于1,000/平方英里地区的家庭,平均每年使用的汽油为1,164加仑。以波士顿地区为例,仅就开车这一项而言,都市家庭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起郊区家庭来就要少6,700磅。如果把家用能源算进去,差别就更大了。从市区移居到郊区,往往是离开公寓搬进独门独户的大房子,这意味着家庭用电量将增长88%。标准的郊区家庭比都市家庭每年多排放6吨二氧化碳,其中包括4,400磅的取暖排放和1,800磅的电力排放。  所以,格莱泽呼吁,如果你热爱自然的话,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波士顿市中心定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比住在森林中更环保。无巧不成书的是,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因为梭罗的崇拜者过多,瓦尔登湖人满为患,自然生态和景观都面临着危机。  在格莱泽看来,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而且还能刺激创新。高密度都市中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多元文化的碰撞,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进步的引擎。但是,战后美国的都市化,实际上是在否定“城市胜利”说。因为郊区化稀释了城市人口,造成了大都市的贫困和犯罪等诸多社会问题。中产阶级厌烦城市的多元性,宁愿搬到郊区与自己经济状况类似的人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美国战后废除了种族隔离,但郊区化却创造了新的社会隔离,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照样各过各的日子。  看看人口数据就知道,战后美国的传统城市普遍处于衰落状态。最大的城市纽约,1950年时的人口为789万多,到1990年时降至732万多;芝加哥1950年时的人口为362万多,到2010年时不足270万;费城1950年时的人口超过200万,如今只有152万出头;底特律最为明显,1950年时的人口接近185万,如今只剩下71万;我所在的波士顿属于中等城市,1950年时的人口为80万,如今才61万多。而从1950年至今,整个美国的人口整整翻了一倍。不错,一些新兴城市,如洛杉矶、休斯敦,在这一时期都经历了高速扩张,但它们都属于铺张型的汽车城市。洛杉矶居民使用公交的比例仅为10%,休斯敦才5%多一点。毫无疑问,增长的人口大多数还是跑到了郊区或郊区和市区难分的大都市圈。这还不仅仅是居民。1942年,企业巨头AT&T-Bell把电话实验室从拥挤的曼哈顿迁到新泽西州郊区。战后,各大企业纷纷效仿,那势头颇像今日的“外包”。在一望无际的郊区,企业盖的远不只是一两栋楼,而是工业园、科技园。这使其工作空间一下子扩大了数倍。白领职工从富裕的郊区家的车房内一路开到办公室前空旷的停车场上,无处不是梦幻般的田园景色。这种奢侈得超出前人想象的“田园资本主义”,成为战后美国的标志。  然而,美国的城市病、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也由此而来。“田园资本主义”可以使中高产从自己的车房直接到达办公室门口,与一路所经过的社会隔绝开来;孩子全在本阶层所居住的富裕社区内读书。美国的公立学校大部分由本地房地产税支持,高房价的郊区自然教育经费充足。城市的贫民窟和郊区的世外桃源彼此老死不相往来,使富裕和贫困都世代化。美国原有的高社会流动消失了。  到了70年代,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田园资本主义”的能源瓶颈,环保运动的崛起也使人们对汽车社会开始反省。于是,80年代初期,“新都市主义”兴起了,其要旨是回归汽车社会以前城市设计的原则。比如,注重创造步行空间,以公共交通特别是轮轨通勤设施为核心来设计城市,强调密集型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的运用等。这样,人口集中在中心城市和主要的卫星城,彼此靠轮轨连接。轮轨车站成为都市和卫星城的中心地带,各种商业和公共设施林立,大部分人口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到达这样的中心地带。如今,“新都市主义”已经成为城市理论的主流,其建筑和规划师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区和城市设计工作。  90年代,虽然郊区化愈演愈烈,乃至发展成远郊化;但“新都市主义”的潜流也越来越强,都市的复兴使市区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可以接受。其中比较成功的例子大概当属纽约市。在90年代,纽约的治安大为改进。从1990年到2010年,人口从732万猛涨到817万多。纽约居民通勤使用公交的比例接近55%,在美国大城市中名列第一。近年来,市长布隆伯格大力推行自行车,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这次经济“大衰退”导致了远郊房市的彻底崩溃,而都市和近郊则率先开始复兴。城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爱德华·格莱泽此时推出宣告“城市的胜利”的新书,可谓生逢其时。  不过,区区几年的“大衰退”真的能对半个多世纪的郊区化盖棺论定吗?恐怕不会这么简单。事实上,对抗“新都市主义”、支持郊区化的新建筑和规划理论——“风景都市主义”正在蓬勃崛起,并在哈佛这样的学术重镇安营扎寨。不过,这里的曲折也只能是后话了。

内容概要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
  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
  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格莱泽教授带领读者穿越人类历史、游历世界各地,并将经济与历史完美对接,展现了城市存在的优势及其为人类提供的福祉。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让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变得轻而易举,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同时,格莱泽以具体的城市为例,细致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存在的问题、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并就“贫民窟的优势”“摩天大楼的好处”“消费城市的崛起”“邻避主义的诅咒”“教育决定民主”等众多城市议题进行了睿智而精彩的阐述。
  最后,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尽管书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但读来绝不会让人感觉晦涩无趣,格莱泽简洁有力、机智大胆的论述与一定会让读者大开眼界、直呼过瘾!

作者简介

  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陶布曼国家和地方政府研究中心主任、拉帕波特大波士顿研究所负责人、曼哈顿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城市期刊》(City
Journal)特约编辑。格莱泽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去研究城市、住宅、种族隔离、肥胖、犯罪、创新等课题,并为《纽约时报》的博客Economix撰写过大量有关此类主题的文章。
  译者简介:
  刘润泉,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原总参某部副译审。

书籍目录

序言 城市胜利了吗?
引言:我们的城市人群
Chapter 1 他们在班加罗尔制造的是什么?
知识输入的门户:雅典
巴格达的智慧之家
长崎的学习
班加罗尔是怎样成为一座新兴城市的?
教育与城市的成功
硅谷的崛起
明天的城市
Chapter 2 城市为什么会衰落?
铁锈地带是如何崛起的?
汽车出现之前的底特律
亨利·福特和工业城市底特律
为什么会发生骚乱?
城市的复兴:1970年之后的纽约
科尔曼·扬的义愤
科利效应
宏伟的建筑群
留守铁锈地带
收缩规模,寻求成功
Chapter 3 贫民窟有何好处?
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
进步的平台
理查德·赖特的城市之旅
美国贫民区的兴衰
内城
政策是如何加剧贫困的?
Chapter 4 居住环境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金沙萨的困境
治疗患病的城市
街道的整洁与腐败
道路越多,交通问题越少?
让城市变得更加安全
健康方面的好处
Chapter 5 伦敦是一个奢侈的度假胜地吗?
规模经济和全球大剧院
分工与咖喱羊肉
鞋子与城市
作为婚姻市场的伦敦
高薪从什么时候变成了坏事?
Chapter 6 摩天大楼有什么好处?
摩天大楼的发明
勒夫考特的雄心壮志
纽约的管理
对高度的恐惧
保护的危险性
关于巴黎的再思考
孟买的管理不善
三条简单的法则
Chapter 7 为什么平面扩展会大行其道?
汽车出现之前的平面扩展
阿瑟·莱维特和大量建造的住宅
围绕汽车重建美国
欢迎来到伍德兰兹
解释人们的喜好:为什么有100万人搬到了休斯敦?
阳光地带的住房为什么如此便宜?
平面扩展有什么不足?
Chapter 8 还有什么比柏油路更环保?
田园生活的梦想
肮脏的足迹:碳排放的对比
环保主义导致的出乎预料的后果
两种环保愿景:亲王和市长
最大的战役:印度和中国的绿色化
寻求更加明智的环保主义
Chapter 9 城市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帝国之都:东京
管理有方的城市:新加坡和哈博罗内
聪明的城市:波士顿、明尼阿波利斯和米兰
消费城市:温哥华
成长中的城市:芝加哥和亚特兰大
过犹不及的迪拜
结  语:平坦的世界,高耸的城市
给城市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通过全球化来实现城市化
重视人力资本
帮助贫困人口,而非贫困地区
城市贫困的挑战
消费城市的崛起
邻避主义的诅咒
对于平面扩展的偏见
绿色城市
城市的礼物
致 谢

媒体关注与评论

  爱德华·格莱泽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经济学家之一,《城市的胜利》便是其杰出代表作。这本文字优美的书将经济和历史无缝衔接,清晰地阐释了为何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以及城市生存与繁荣的原因。  ——史蒂文·D.列维特(Steven D. Levitt),《魔鬼经济学》作者,芝加哥大学经济学院终身教授  一本解读城市缘起与运作方式的世界级权威著作。该书内涵深远、引人瞩目,强烈推荐阅读。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卧底经济学》作者,《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博大精深而又生动鲜明……格莱泽喜爱辩论,并深谙此道。《城市的胜利》一书不乏可资辩论的洞见与政策建言。你将会为城市的伟大而目眩神迷、为作者敏锐的思想而深深折服。  ——《纽约时报》  虽然有不少统计数据点缀文间,但《城市的胜利》一书绝不枯燥乏味。格莱泽行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他的思路。这是最棒的大众经济学。  ——《经济学人》  如果你曾经住在城市里,或正住在城市里,或计划搬到城市里,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它将为你带来一份美好的成就感。这确实是一本精彩的书。  ——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  《城市的胜利》是一部令人心潮澎湃、广受好评的力作。透过这本书,你会发现很多令人惊奇的观念。如果你是一个讨厌城市并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的人,那么格莱泽一定会让你改变自己的想法。  ——《文学评论》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莱泽异常聪明,其学术研究涉猎广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尔洛夫称他为“一个天才”。格莱泽的创造性魅力在于,他能将深奥的宏观的经济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他用自己的新作《城市的胜利》热情洋溢地赞赏了城市这一伟大奇迹!  ——《展望杂志》  格莱泽是都市生活的倡导者。在他的著作《城市的胜利》中,格莱泽引经据典地驳斥了以往那种认为都市存在疾病、贫穷、犯罪等诸多问题的观念,并指出城市才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  ——哈佛大学网站  《城市的胜利》指出:所有城市都面临共同的挑战与巨大的机会,人们渴望能够实现全球一系列有关城市问题的对话,这对于推动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尼尔·皮尔斯,《城市的时代》等书作者,《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如果你想改造贫民窟、变贫困为富足,或者想要把握城郊的情况,那么就读一读这本深思熟虑和发人深省的书吧。  ——西蒙·约翰逊,美国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编辑推荐

  了解今日城市之现状 把握未来城市之方向 不可错过之作!  新城市主义倡导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  颠覆性著作  到2030年前后,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接近70%,将有3亿左右的农民进城;在未来的20年间,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但城市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城市发展与人口、空间、环境之间的矛盾,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投融资遭遇瓶颈……《城市的胜利》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格莱泽教授富有建设性与震撼性的观点必将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巨大启示。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停止对田园生活的浪漫幻想,回归理性环保主义的观念。如果你真心热爱自然,就远离瓦尔登湖,到拥挤的市中心去定居。在那里,人们的公寓面积小、家庭规模小、空间距离近、驾车机会少,碳排放量要远远低于农村或郊区。政府应该鼓励人们在中等规模的城市高楼里居住,而不是引导人们购买大型的郊区豪宅。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它们将会面临一种对全球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是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乡村,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  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城市并非贫困的根源,它只是利用美好的生活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评价一座城市成功与否的依据不是它存在的贫困现象,而是它在帮助比较贫困的人口提升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方面所作出的成绩。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恰恰证明这座城市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遇、公共服务和生活乐趣。  ★建筑保护政策会损害城市的发展!  建筑保护主义者主张限制新住宅的开发,但过分的建筑保护政策会阻碍城市的发展。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对于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但她反对高层住宅的观点是错误的。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应空间的发展,造成了民宅和办公房屋价格的增长。建造足够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楼,可以减轻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从而将城市的住宅价格维持在一个人们更能承受的水平上。  ★一味地开发建设往往会得不偿失!  城市日益衰退的标志是它拥有相对于其经济实力来说过多的住宅和基础设施。如果供应过剩而需求不足,那么利用公共资金建设新的项目没有任何意义。以盲目开发建设为中心的城市振兴计划是非常愚蠢的。城市的规划者必须从实际出发,追求适度的成功,而非一时的轰动;他们应该寻求小型且实用的项目,而非用昂贵的骰子去赌城市的未来。市政府的职责不是为根本无法弥补其成本的建筑或铁路项目提供资金,而是关爱它们的居民,致力于让每一个人都富裕和强大起来。  ★打造优秀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够吸引与培养人才的学校!  城市的成功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不仅会改变一个地区的经济前景,还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教育可以创造民主,包括一个更加可靠、更少腐败的政府。因此,学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最终将会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较好的学校也会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他们会马上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  ★在美国经济学界与城市研究领域引发热烈反响!  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反响,自2011年2月出版以来,引发《纽约时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多家重量级媒体与权威专业期刊的争相报道,获得多位业内学者、教授与评论家的交口称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的胜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1条)

 
 

  •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感受也许没有那些从农村来大城市发展的人们的感受深刻。在农村人看来,城市的繁华、便利是乡下环境无法比拟的。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因为这里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发财致富的契机,也提高了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目前,地球上一多半的人们居住在城市。
    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顶尖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为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一些城市的曲折历史,精准地分析了它们衰落的原因、复兴的道路,以及城市存在的问题。这是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书。也许,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城市的影子。
    我居住的城市,自从拆迁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量的城里人无奈转向了郊区,如今的市中心远没有八九十年代的热闹非常,大街小巷,人类人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那种景象也只能停留在回忆中了。现在回到儿时居住的胡同,一半的街道已没有人烟,取而代之的是空场或者基础设施。诺大的博物馆很少有人打搅。那些被迫远离市中心的居民,如果经济上足够富裕,可以买城里几万一平米的房子,生活拮据的只得用拆迁款买一套远郊区相对便宜的房子,也许还要自添资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形中富人、穷人的居住环境被划分开来。此外,住在郊区的人们,需要长途爬涉到远在市中心的公司上班。如果家里经济状况还算不错的话,一般是驾车出行。这样就遇到了书中所提到的问题:随着印度和中国的逐步富裕, 两国人民将面临一种可能会对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选择。他们将会效仿美国人迁往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区,还是坚守在对环境更加友好的、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这两个国家的驾车出行和城市化模式可能会成为21世纪最为重大的环境问题。但根据具体城市情况而言,除了环境污染引起人们的重视,交通拥堵更是迫在眉睫的难题,目前,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堵车状况向来是不敢让人恭维的。面对这样越来越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棘手问题,政府开始大力兴建地铁交通,并且限制了购车。地下蜘蛛网似的交通确实给出行的人们带来了便利,也许从而也可以缓解环境污染的状况。
    不得不承认,作者的大胆的论述开阔了读者的思路,但一些观点,我却不能理解,比如:作者认为:“欧洲和美国之所以能保持其“绿色”住宅的井然有序,最为重要的原因不是做改造。而是要说服印度和中国使用更少的碳将会是极其困难的”。众所周知,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每日的碳排放量足以让全球人“膜拜”。他们的交通系统远不如发展中国家,出行主要以汽车为主。“绿色出行”也应从他们做起。
    格莱泽呼吁大家要想保护环境就请远离大自然,确实作者所言极是,人们定居在郊区增加了原料的消耗,破坏了自然环境。但群居在城市就能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吗?**污染、噪音污染、辐射污染都是人们集中在城市的后果,保护了自然,伤害了自己,要知道所有生物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况且,如果在城市居住的人们,不减少碳、佛里昂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依然会污染环境。所以,无论生活在哪里,就个人言,都要增强自律性,至少在个人行为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需要由政府部门监管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
    在书中,作者一直秉持着一个观点:真正的城市是由居民而非由混凝土组成的。人们必须从“把城市看做是城市中的建筑”这种倾向中摆脱出来。认为一座城市可以通过自身的建设走出衰退的提法是一个典型的宏伟建筑误区,即认为大量的新建项目可以带来城市的成功。但是,建设是城市成功的结果,而非原因。在一座建筑已经供大于求的、不断衰退的城市里,过度的建设是愚蠢之极的。作者以底特律为例对此做了详细地诠释。
    城市规划与百姓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体现着政府部门的规划管理能力。一座城市的建立、兴盛、衰落、复兴都在向政府、居民提出挑战。无论我们身在何处,都要精心培育和维护自己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好的希望。城市建设者必须仰望兄控,但也必须脚踏实地。
  •   正如乔布斯所说,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方式,但是幸运的是,《城市的胜利》会带你领略芸芸世界的城市历史变迁,解读城市崛起于衰落,现状与未来。会满足你的所有希望和理想-关于想要的,不想要的,知道的,不知道的!
    书中记录了作者在社会的发展中人类与城市水乳交融,在城市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城市世界。?同样教你理性看待城市的崛起,城市的胜利,城市胜利是社会和经济发展进步必然的历程。选择城市同样可以选择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城市的胜利》完全颠覆了你对城市的印象和看法,或者向往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抑或是欣赏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许多人也许不知《瓦尔登湖》,一句话概括:美版陶渊明,主张自给自足。人是矛盾的动物,人类的欲望永无止境,在享受城市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又不时怀念着祖先田园般的生活,怎一个囧字了得。释卷后才发现并不是只有回归乡村或田园才是崇尚简朴生活,才是低碳环保,难道居住城市就不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了吗?爱德华·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
      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
      贫民窟通常是城市胜利的一种标志?
      建筑保护政策会损害城市的发展?
      一味地开发建设往往会得不偿失? 打造优秀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建立能够吸引与培养人才的学校?
    没错!上面的一切问号的答案都是“YES”, 格莱泽采用报告文学的独特形式,依次巡礼了“帝国之城”东京、“秩序之城”新加坡与哈博罗内、“智慧之城”波士顿与米兰、“消费之城”温哥华、“崛起之城”亚特兰大与班加罗尔……在令读者领略城市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提示了若干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
    读完此书,感觉档次和境界提升了一个档次,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比以前更理性。
  •   记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既创造了艺术、思想、时尚和生活方式等形式的文化,又促进了高水平的经济创新和增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于城市。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的光荣和梦想。当然,也有学者对城市的扩张提出过质疑,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作家西奥多?怀特就担忧地说,美国的城市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文明的绝境。从城市住房拥挤、环境恶劣到房屋破旧、住宅紧张,从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到内城衰退、社会混乱等,城市的发展过程存在各种问题。
    无论是认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还是城市让生活更糟糕,大家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不妨来一起读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的这部《城市的胜利》,著名学者、耶鲁大学历史博士薛涌为其作序,《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重要媒体倾情推荐,足见格莱泽教授的这部著作之价值。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格莱泽教授能够用优美的文字从经济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为何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以及城市生存与繁荣的原因,既博大精深又生动鲜明,实现了“雅俗共赏”,实在难能可贵!
    “腰包越来越鼓、文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人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了大城市,他们渴望体验新的快乐,而大城市恰恰在创造新鲜的快乐方面独具优势。新奇本身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富人才有足够的财力对每天享用精美的日常饮食感到厌倦。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富裕、更加不平等以后,很多人愿意为不断获得在大城市里更容易获得的新颖和高端的体验而支付溢价。”书中的这段话道出了身处大城市当中的居民的切身感受,格莱泽教授对此并不讳言。说句心里话,身处北京的我就并不喜欢这样高密度的城市生活,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高昂……无数的理由让我怀疑“城市胜利”说,但当我读了《城市的胜利》这本书后,我开始换了一种客观审慎角度来重新审视城市,跟着格莱泽教授上了一门城市经济学的课程。
    格莱泽教授告诉我们:“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市场是需要平衡的。只有在同时承担较大风险的前提下,投资者才能选择回报更高的资产。郊区居民可以通过较长的通勤时间来换取面子较大的房子。在比较不同的城市地区时,存在着一种工资、物价和生活质量之间的三方平衡。”并举出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大城市的例子来具体分析城市是如何实现各方之间的平衡的。原来我们经常抱怨大城市生存的艰辛,却忽略了投入与产出、投资与汇报之间的平衡关系。作者还指出,城市提供了合作的可能,尤其是共同创造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创造的知识。人们愿意忍受城市里的高房价,正是为了与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生活在一起,其中有些人的知识将会对高房价作出补偿。这就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惑,那就是为什么北京的房价这么贵、人口这么拥挤、交通这么拥堵,精英人才还是宁可成为“蚁族”也要争相聚居在北京,因为大城市知识的集中、资源的集中对他们的高付出作出了补偿,他们也相应地得到了高回报。
    我完全是一个经济学的外行,但是我一直身处大城市之中,所以读起格莱泽教授的这部《城市的胜利》感到津津有味,引发了我许多的思考,也解开了我许多遗憾。本书旁征博引,视野广阔,见解独到,使人受益匪浅!
  •   在人类发展史上,无数的城市兴起,无数城市消亡,无数城市淹没于历史之中,成为默默无闻的黄沙之地。孔尚任的《桃花扇》里唱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如过眼烟云,但看一切浮光略影。城市的诞生与发展逃不开这样的命运,想千百年前的楼兰古城,想曾经恢弘的罗马帝国,如今皆是遗迹。
    最初因人口集中而聚集而成的城市,在随着文明的发展,以及城市各种职能的具体细划,全球各地的城市也慢慢延伸出各种形态。工业化发展伴生着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探讨人类的城市化,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学话题。《城市的胜利》作者格莱泽作为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领军者将全球城市收入视线之中,纵观历史,横看社会文化。原本应该比较枯燥的全球城市盛衰史,在他笔下也显得特别饶有趣味,让人在阅读之中,渐渐忽略这是一本经济类学术著作,回归大众社会经济生活。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城市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的相辅相承的关联,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城市兴起、发展、衰败的因果。非常启发现今我们对城市化发展的思路。
    人类共同的努力共同创造了城市的文明,在城市的文明发展之中,城市与乡村相比也意味着更先进的文明,比如8世纪时,亚洲发达的文明城市崛起,而同期的欧洲还处在天然停滞不前的农村化境地---在1000年前,欧洲只有4座居住人口在5万人以上的城市。
    对人类文明来说,城市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繁荣、财富与活力,另一方面是更多的贫困、疾病与混乱。作者重点分析了几大特色城市:班加罗尔、硅谷、底特律、里约热内卢、纽约、金沙萨、伦敦、巴黎、孟买、东京等。这些城市中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典型产物,这些城市的精英们既创造了奇迹,也付出着代价。从作者的分析之中,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个全球城市通盘印象;而那些对城市文明的反思,光明背后的黑暗思考则更提示着我们关注城市的方向和角度。-----作者为我们打开了重新看待城市发展的一扇窗。
    《创世纪》中巴别塔的建设者宣布“来吧,让我们为自己建设一座城市和一座高塔吧,它的高度可以通往天国;让我们为自己传扬名声吧,以免我们被分散在地球的表面上”。《创世纪》的先知们告知我们,城市最终是人与人的联结,是人类力量的汇聚,人类对居住空间的向往永远向上最高最远最舒适的天国进发。地球各个群族不同的城市发展愿景,最终让不同形态的城市在地球散叶开花。看这本书,也常让人畅想起古文明那些令人震惊的传说中体量巨大的建筑或者一些文化遗迹------这些早已成为人类关于文明与存在的寄托与想象。
    在全书之中,作者始终以一种绿色环保的思想贯穿全文,在反思现今城市的过去、现在时,总不忘为我们提供一种环保的观照方式。从环保的角度对城市得失进行考察,也为城市建设者们回归城市最初宜居的愿景。而绿色城市的探讨,城市的环保化,相信不仅是为解决当下各种城市问题,更是为了人类未来繁荣发展的一个可行性方向。
  •   城市,在我看来是什么呢。就是有着高楼大厦魔高建筑的一方土地,这里不再有郁木葱葱不再有肥沃土地上的麦穗与高粱,也少有清澈见底的溪水,有着是整日里忙忙碌碌的行人过往和白领们。我本人喜欢乡村生活里的那些宁静和山溪,但是又不可否认是城市让世界进步到如斯地步,但是对于这种进步当中的人文关怀意义我始终持保留意见。看到这本艾德华格莱泽所著的城市的胜利,这是一本经济学家所著的非虚构类商业图书,看这个封面有些像是从凹凸镜里面显示出的城市上方原貌,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林立在不大不小的确定的空间当中,这幅图景让我有些晕眩,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黑洞在把握不断地往下拉坠,然后深坠到地心的最深处再也无法回归,这种感觉有些恐怖。而本书的作者爱德华无疑是对城市的诞生秉持着极高的推崇,他认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并且以各国兴衰的城市为例来作证他的观点,解读城市的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他所提到的城市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底特律,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过而后走了下坡路的城市,他的决策失误在于“大厦情结”,一味的修建摩天大楼。针对类似的城市由繁盛走向衰落的事例,爱德华提出他的几点意见,针对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的措施,贫困的发展中国家以及类似于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城市发展路径的未来截然不同。爱德华用他严谨的语言告诉大家城市在人类发展历程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进人类进步历程,让人们享受到更加美好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里面的数据以及事实也确实让我们能够相信他的理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闹钟不自觉的想到了现今世界或者说中国的那些“独特城市标志建筑”,辽宁“生命之环”北京“央视大裤衩”,苏州“秋裤建筑”如果说这种东西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经历的历程的话,我不能苟同。城市的扩张目前非常具有侵略性,他们正在不断的充分的利用一切空间,以前是横向发展,现在则是纵向深挖以及横向侵略,越来越多的良田化为公路和高楼大厦,而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到城市当中成为城市里的第三类人群。
    我想这本书虽然名为城市的胜利,但是却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不仅仅的胜利之书。更多的是看完书后对于城市的未来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尤其在中国本土非常需要。
  •   2012年1月26日,“梁林故居”被拆除。此举引发了很大争议,古建筑保护也再次成为讨论的焦点。《城市的胜利》作者格莱泽却明确表示,一味的建筑保护是一种危险。建筑保护主义者主张限制新住宅的开发,但过分的建筑保护政策会阻碍城市的发展。低矮的建筑物限制了供应空间的发展,造成了民宅和办公房屋价格的增长。建造足够多的住宅尤其是摩天大楼,可以减轻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影响,从而将城市的住宅价格维持在一个人们更能承受的水平上。作者举例说明,一个地方的住宅存量每增长1%,它的人口基本上也会出现同等比例的增长。因此,当纽约、波士顿或巴黎对新建项目进行限制的时候,当地的人口增长将会放慢。如果限制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当地甚至可能会出现人口的流失;尽管随着更加富裕和小型化的家庭取代了更加贫穷和大型化的家庭,人们的需求仍在不断地增加。最后,格莱泽得出的结论是:很多城市人口喜欢更加古老和低层化的社区,但也有许多人喜欢居住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里,政府不应该阻止摩天大楼去满足他们的梦想。限制高层住宅的开发并不能保证社区的有趣和异质化,它能够保证的只有不断上升的房价。
  •   《城市的胜利》提出: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也是合作、创新、文化乃至快乐的中心。作者在书中回顾了许多城市和区域的历史,横跨数大洲,纵贯各时代,包括纽约、底特律、硅谷、班加罗尔、新加坡、东京等。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城市都是作为交通枢纽而起步,逐渐转型为制造中心,然后或衰退,或进一步转型为革新和消费中心。 借助众多的经济学研究材料,格莱泽同时叙述了城市的兴起和衰落。积极的一面,人口密度和生产力及工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城市是巨大的市场,不仅对劳动力,对于寻找伴侣的人来说亦然。城市使得人们对博物馆、艺术、娱乐和餐饮的需求成为可能。消极的一面,人口密度也会带来疾病、犯罪、教育问题和延长的通勤时间。作者认为,国家与地区政府需要找出这些消极影响,并促进城市及其积极一面的发展。
  •   爱德华?格莱瑟的新书描绘了我们现有的城市化运动,并展示了激动人心的乐观前景。比如说,格莱瑟鼓励我们不要只看人类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更要看到城市化带来的更有价值的高效率。格莱瑟主张,城市非但没有压垮人类,反而使人类因城市而变得伟大;相比城市产生的贫困人口,被城市吸引而来的贫困人口比重更大;对于世界各地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城市生活在经济和社会流动性方面比自己型农业更有吸引力。
      
      可以说,这本书里面有大量的事实,有大量的数据能为作者的观点注释,来证明城市存在的价值。经济类的图书对我来说总有些高深莫测,读起来比较枯燥,对那些数据、论证的例子就是感觉不亲切。但对作者来说,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的,因为他必须要让自己的观点立住脚,就得找到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是可信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当今环境的问题,作者能够另辟蹊径。减少碳排放,爱护我们的环境,最后一滴水也许就是我们的眼泪……这一系列宣传我们都懂,但具体落实到做法上却收效甚微。爱德华?格莱瑟告诉我们,居住在城市吧。
      
      《城市的胜利》不单单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也不是现代城市急需的辩护,而更是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良方:我们需要通过提升燃油税和堵车费凸显开车的真实成本;需要建造更多的摩天大楼和更好的大众交通系统来增强人口密度;市区学校需要通过政府融资或者私人教育券来改善众多它们丢人的处境。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但是政策建议下面的逻辑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繁荣和我们的自由”,格莱瑟写道,“都是共同生活工作和思考的人们带来的礼物——这也就是城市的最终胜利。”
      
      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为了爱护我们的环境,很多有识之士从方方面面考虑,想对策,想做法。当一个最佳方案出现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倡导大众都去做了。因为这毕竟不是几个人的事情,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有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城市的胜利,告诉我们:为了我们自己首先居住在城市吧。
      
  •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我一向喜爱城市,《城市的胜利》更是让我开始真正领会城市生活带来的全方位便利。作者用他深入浅出的描述告诉我们:城市对经济发展更有益,对环境更有益,对赚钱更有益,对你也更有益。城市让人类变得亲密,更有利于观察与学习、沟通与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撞击、文化交流与科技创新;城市鼓励创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工作机会,使得社会的机动性和经济的灵活性得以发挥;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发达的公共交通、缩短的空间距离大幅度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   2012年底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在《城市的胜利》作者看来,高密度的城市是防止全球变暖和世界末日的有效途径。格莱泽教授告诉我们,孟买出台了建筑高度限制,仅仅是让增加的住民必须“挤入更少的空间”,不仅没有减缓人口的增加还使得通勤时间变长,制造了更多的交通拥堵。另一方面,他认为新加坡则在高楼、公共空间和创造就业方面取得了较好平衡,纽约和香港亦然。如果中国采取向高空发展而非向平面发展的模式,全世界的碳排放将会减少,地球将会减少因全球变暖而带来的威胁,中国将会减少对中东石油生产国的依赖。所以,他在书中预言:“任何相信全球变暖是真正危机的人都应该将高密度城市生活视为解决办法的一部分……极地冰盖融化速度加快可能造成严重水灾,威胁到从纽约到香港的各个临海城市。为了人类和我们居住的星球,城市化必然是未来的潮流。”
  •   作为高密度开发的支持者,格莱泽教授认为,高人口密度是绝对有利的。只有允许高层建筑开发,才能带来一般人承担得起成本的高人口密度,从而实现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铺开式的城市布局会增加通勤时间,对环境危害更大,并减少住户的社区认同。相比之下,城市的碳排放更少。城市居民使用更多公共交通。他将纽约和巴黎中心城区采用的过度区划和历史建筑保存法规视为普通人无力在这些期望区域生活的原因。对郊区的区划法规通常规定低人口密度,从而提升了居住成本。过度区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是导致加利福尼亚海岸及美国东北地区地价如此昂贵的原因。这些限制措施只不过将人们驱往那些没有此类措施的“阳光地带”,休斯顿便是典型例子。对休斯顿,格莱泽可谓爱憎分明:盛赞其不限制政策使得住房价格较低,却厌恶其低密度带来的高能耗。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城市政策导致了更悬殊的收入不均、更多的经济困境,以及全国范围内更频繁的环境问题。
  •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花费了几十年时间针对城市在促进人类成就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城市的胜利》这本充满活力、内容广泛的著作正是他多年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格莱泽教授在本书中提出了既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中肯的政策建言。比如,他赞成对外部效应(使他人遭受的成本)收费,如堵车费和碳排放税。他反对美国执行的抵押贷款退税,这一政策使人们倾向于购买住房,而在城市里,多数人都选择租房。他赞成公立教育或政府特许学校。他还反对大城市重建政策,比如对新奥尔良。因为城市的兴衰源于人,而不是建筑和基础设施。最后,他顺理成章地指出,城市不仅在过去是人类发展的关键,在将来其重要性将更加增强。
  •   买书之前看了国外媒体的评论,纽约时报认为本书“不乏可资辩论的洞见和政策建言,无疑博大精深又生动鲜明”。读完《城市的胜利》,我得承认这话并非褒奖。举几个印象深的例子。关于美国的城市,格莱泽的主要政策建言是消除对高密度开发的过度严格的法律限制,不要实施浮夸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政府应该谨记:人们可以轻易搬出城市,因此不要将税收高出临近区域过多。开支方面,有必要保持警察和消防事务的行之有效,否则居民就会搬离。关于碳排放,“全世界范围内,我们可以实行一种排放税,让人们为其碳排放造成的损害支付费用。”关于学校,“如果美国能够效法法国并在全国范围推行由国家资助的高品质学校,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逃离城市了。”读完这本书,你会相信,无论从经济和文化方面,城市都比其他地方更适合人类居住。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更高、生活更健康、环保意识更强。
  •   作为一名城市研究者,我对本书作者格莱泽教授,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封面所说的“颠覆性著作”的涵义。在书里,格莱泽的工作是对传统的反对城市观点进行驳斥:城市生活也可以绿色环保甚至更环保,摩天大楼不必然毁坏当地景致,交通顽疾可以解决,内城区的教育质量也未必糟糕透顶。在很多论题上,格莱泽的观点都是令人信服的:无能的政府会让城市生活变得比原先更糟。这些不当的政策包括:对历史建筑过度狂热的保护,高度限制,对住房产权和汽车的补贴,公共基础设施的过度供给,各种形式的避邻主义……这些问题深深地触动了格莱泽,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当然,作者并非对所有提出的问题都给出了答案,有时他的辩解也稍嫌弱势。但是如果我们读到的全都是无需辩论的内容,那这本书该是多么无趣?强力推荐本书,希望有机会见到作者本人并和他交流。
  •   在许多人渴望回归田园、不遗余力歌颂远离尘世喧嚣的美好时,《城市的胜利》作者爱德华•格莱泽却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旗帜鲜明地提出,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城市里。城市生活远比绿草如茵的生活更加有利于环境。居住在一片森林里看起来似乎是一种很好的证明某人非常喜欢大自然的方式,但居住在水泥丛林里实际上更有利于生态环境。人类燃烧森林和石油,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周围的环境。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请远离它。格莱泽的结论并非信口开河,有准确数据为证。他和另一位研究者调查后发现,人口密度和到市中心的距离都与汽油的用量密切相关。生活在一个每平方英里居住人口超过10,000人的人口普查街区的中等家庭每年需要使用687加仑汽油,而生活在一个每平方英里居住人口不足1000人的地区的中等家庭每年需要使用1,164加仑汽油。假定家庭的收入和人口不变的话,每平方英里的居住人口每增加一倍,每个家庭每年消耗的汽油就会减少106加仑。
  •   我住在郊区。虽然我有点怀疑自己是否会搬去市中心居住,像作者建议的那样,但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让我信服。在我看来,《城市的胜利》最出色的一点就是指出城市的核心在于其市民而不是高楼大厦。这也有助于我理解他的另一个观点:城市贫民在城市里的处境至少比他们原先生活的农村要好得多。理解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反对城市的许多判断都基于对城市贫困生活的反对。作者列举的巴西里约热内卢和印度孟买贫民窟的例子,与中国很多大城市的情况非常相似。正如书中所言:如果一座城市正在吸引着比较贫穷的人口持续地流入、帮助他们取得成功、目送他们离开,然后再吸引新的贫困移民,那么从社会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来看,它是成功的。如果你想改造贫民窟、变贫困为富足,那么就读一读这本深思熟虑的书吧。
  •   读完《城市的胜利》,我对书封上那句话深信不疑: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作者格莱泽生长于纽约,沉迷于城市研究,热爱那些彼此交织作用以产生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力量,也热爱那些引发城市兴衰的因素,更热爱那些只有城市中才会发生的创意与精力的协作交流。本书选材广阔,娓娓道来,不少内容引人共鸣,且所有材料都为其主要观点服务:城市比其他任何生活模式更加有利于人类、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健康。格莱泽在他的时空之旅中找到了许多强有力的有趣例证。他充满轶闻的写作风格既隐藏了作品的意旨,又反过来更好地揭示了主题。比起直接陈述概念,格莱泽那种唤起人们回忆历史的方式,使其论点更加有力。
  •   虽然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但现在是城市的拥护者,城市给予我发展与成功的机会,这一点是偏僻的农村无法提供的。《城市的胜利》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我都非常认同。作者格莱泽把城市定义为“人类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他强调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他在本书中写道:“要想蓬勃发展,城市就需要吸引那些聪明人到来,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这解释了为什么像底特律那样的老工业城市会走向末路,而波士顿这样的城市却在崛起。不过,有时聪明的人并不一定能制定出聪明的政策。他认为,繁文缛节的法律条款、过于密集的建筑保护措施与社会团体不受限制的权力都将限制新建筑的产生,而这将对城市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   学建筑的好友推荐《城市的胜利》,我便入手一本。必须承认,本书开启了我对城市问题的兴趣,之前我对自己生长、求学的各个城市似乎并没有什么理性的思考。格莱泽教授带领我们直面当代人最大的挑战,即如何以一种可持续方式让所有人都能在地球上和谐共存。那些在工业化国家先进经济体中运行良好的机制在发展中及转轨国家中也同样适用。通过所有独立于国家、种族和宗教的人才的协作,技术进步才能得以实现。这就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开放的社会。这些都能在城市中找到。毕竟,全球超过半数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对城市生活的经济学分析读本,赞!
  •   《城市的胜利》作者格莱泽是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专业研究重点领域之一就是对城市及其对不同地区经济影响的研究。他指出,城市最重要特征就是能够以某种方式将人们集中起来,并带来创新和知识资本。城市是孕育新技术、新创意和新协作的土壤。人力资本为增长提供了基础,并让在此工作的人们生活充实。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罗列枯燥的数据或进行单纯的理论分析,而是列举了无数鲜活的事例,并且辅以文学化的笔触。“佛罗伦萨的街道给我们带来了文艺复兴,伯明翰的街道给我们带来了工业革命。伦敦、班加罗尔和东京的高度繁荣得益于它们产生新的思想的能力。漫步在这些城市——不论是沿着用鹅卵石铺就的人行步道还是在四通八达的十字街头,不论是围绕着环形交叉路口还是高速公路——触目所及的只有人类的进步。”
  •   《城市的胜利》当中,充满了反常规的观点,貌似不可理喻,但读完你会发现,它们可谓是真知灼见。关于贫困人口与贫民窟,“当美国城市在过去30年里建造了新的交通快速中转站后,这些中转站附近贫困率普遍提升。”作者解释说,这并非是中转站造成了贫困,相反是因为穷人可以在那里获得工作,即使没有自己的汽车。关于新修公路和重建城市,“纳撒尼尔•鲍姆-斯诺是布朗大学的一位经济学家,他经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每一条新修建的穿越中心城区的公路会导致城区的人口减少18%左右。”“达特茅斯大学的经济学家布鲁斯•萨克多特发现,因卡特里娜飓风而离开新奥尔良的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作者认为,迁居的最大受益者是那些来自于教学质量较差的学校的、一起离开了新奥尔良的孩子。”这些洞见反常规的一面非常迷人——地方议员努力争取方得资金的昂贵高速公路规划结果却对其城市有害无益,飓风反过来却对“难民”的教育带来好处。
  •   据说这本书在美国是所有学城市相关专业的学生人手一册的 。周末刚拜读了大部分,觉得非常不错。《城市的胜利》提供了用另一种视角看待那些多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事物的方式。比如,在美国,超过2的人居住在只占土地面积3%的城市中。在发展中国家,人们正从以往的乡村中蜂拥入城市。城市贫穷是个现实问题,但格莱泽却从中发现了机遇。穷人们涌入城市,是因为城市提供了比乡村环境更多的机会。因此,城市的问题并不在于被贫困侵袭,而是在于如何为其居民提供机会。再比如,相比将城市看作充满污染的场所,格莱泽用数据证明城市实际比郊区对环境的危害更小。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较小,使得他们用在取暖和照明上的能源更少;他们通常没有汽车,更少地排放二氧化碳。如此种种,本书的确称得上是一本解读城市的不错的著作。
  •   《城市的胜利》是关于各种城市相关话题的大集合。为什么城市是生活、工作、娱乐与繁衍的最佳场所?为什么一些城市日渐衰落,另一些却欣欣向荣?为什么世界上最富有与最贫困的人经常毗邻而居?为什么贫民窟体现了城市的巨大优势?为什么公路修得越多,交通越拥堵?为什么住在水泥森林里比住在乡村田野里更环保?为什么中国的碳排放总量决定着未来世界的发展?不管你是普通的城市居民还是研究城市问题的专家学者,书中各种各样有关城市的话题、论题总有一个能契合你的兴趣点。不仅如此,作者毫不墨守政治和意识形态成见的观点,一定能够激发出企业家和其他相信未来更加光明的人士激发新的灵感。
  •   2012年底见到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哈佛教授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将其作为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领军者所作的广泛研究与其对历史、社会和文化的热情有机结合起来。很难将本书仅仅描述为一本城市经济学著作,就像《货币崛起》不能被单纯视为金融读物一样。本书涵盖如此广泛,你很难仅仅把城市当成物理形式的存在。从班加罗尔到里约热内卢再到底特律,最后总是回到纽约(作者生于此长于此),本书描绘的是一幅经济史、现代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全面图景,共同展现出城市作为经济、技术和社会交换和创新中心的重要性。本书既能把握微妙的平衡,同时又能取悦喜欢“历史”的听众,以及那些更在乎城市在经济、规划和政策方面事例的读者,不得不佩服格莱泽的出众才华与能力!
  •   要让一本关于城市研究的书通俗易懂,就需要有一名有着长时间城市生活的学者,其背景和写作技巧又不拘于传统的社会科学陈规。幸运的是,我们有爱德华•格莱泽。书中的各章节将历史叙事、现代纵览、城市思想的演变、严谨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言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负责任地说,在学院派经济学家开始将研究通俗化的潮流中,格莱泽十分出挑,不仅因为其学术能力,也因为其研究课题对社会的重要性。如同所有优秀的历史学和人类学著作一样,本书给出一种理论,并将之后的所有讨论引向其主要观点:国家应该鼓励高密度的城市化而不是铺开人口,这就要允许建筑造得够高。他为自己的观点进行了出色的论证,并讲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城市规划领域中的经典之作。本书作者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却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异见,并自圆其说,令人心服口服。比如,他认为简•雅各布关于较老较矮的建筑更便宜的观点是错误的。通过建造更多高层来增加住房供给可以降低房屋价格。在认为城市应该对行人友好并激发创意方面,他赞同雅各布的看法。格莱泽承认,历史建筑保护有其作用,但指出减少新房屋的建设将降低供给并提升房价。他建议城市当局用收费体系代替许可体系。需要对建筑的社会成本进行付费。他指出,建筑保护法律应该指定固定数量的建筑,其列表也只能缓慢更改。他支持在那些不受保护的区域鼓励建筑,也鼓励街区拥有保持其特点的权力。在社区发展规划方面,居民应该比城市设计师更有影响力。
  •   教育是城市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教育系统能够帮助城市成长和创新。因此,学校在城市的成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最终将会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较好的学校也会吸引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他们会马上提高这一地区的生产力。以美国为例,如今常见的那些更多惠及富人学校而非穷人学校的政策只会进一步加大贫富悬殊。学校品质的分歧在底特律等地已经阻碍了城市的增长。富人们离开市区,只为位于郊区的更好的学校。本书作者的建议是:“如果美国能够效仿欧洲社会主义者最好的一面,并在公立学校上进行足够的投资,保证他们的良好品质,那么高收入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搬离城市的理由就微乎其微了。”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无疑具有警醒的意义。
  •   我喜欢读历史书,《城市的胜利》最对我胃口的地方就是,它娓娓动人地回顾了全球许多城市的发展,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雅典是一座公元前6世纪的伟大城市,是许多西方哲学思想的发祥地,不少的探索就来自较为紧密的居住者。罗马的城市则较少,其崩溃的部分原因要归咎于维护其大规模道路和基础设施所遭遇的困境。1000年前,4座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中有3座住着伊斯兰人,它们是塞维利亚、帕勒莫和科尔多巴,第4座是君士坦丁堡。公元前5世纪的巴格达是学术、哲学和数学知识交流的中心。大量消费者集中的情况有利于商人获利。1543年建立的长崎,是随着与西方贸易往来而成为主要贸易城市的。班加罗尔是工程技术进步的中心,其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也享有国际领先地位。作者预言,那些顺应信息时代需求的城市将获得经济增长。而无法顺应者则不能。
  •   《城市的胜利》是一本很有野心的书,书中罗列的城市即使没有上千也有成百。作者本人就生长于这些城市中的一个——纽约市,他也提到自己颇受童年生活经历的启发。他认为,城市的一个主要优势就在于信息的快速流通。比如,雅典就是作为一个大型贸易港发展并繁荣的,因为“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空间,思想可以快速在人们之间传递,这种交流就能碰擦出创造力的火花”。稍后,他又称威尼斯“不仅作为香料的交易门户,也是思想的门户”。在进行严谨论述的同时,作者那幽默的花火也时隐时现,让读者丝毫没有阅读学术著作的艰涩感。比如,他在讲到专制国家的城市时说:“关于印度尼西亚腐败问题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照片上距离这个国家的独裁者最近的某个公司的领导人生病的时候,他治理之下的公司的股票价格受到的影响最为严重。
  •   在网易看到一个关于本书的介绍以后才买书的。这个叫“立大志”的哈佛大学公开课视频,集中了一帮学者给学生们谈各种问题,每堂课大约15分钟,很有意思。顺便推荐给大家。《城市的胜利》给我的启发主要就是:城市创造了一种相联系的环境,使得人们更加具有创新性,去创造经济财富,并与环境更友好地相处。国家应该采取对城市有利的政策,使人们获得更多机会并减少人类行为对地球的影响。如同国外媒体评论的那样,如果你正生活在城市,或计划到城市生活,或曾在城市中生活过,这本书对你来说都值得阅读。而对于那些并不将自己局限于通常关于城市及社区的成见和敢于接受新观点的读者,本书更值得一读。
  •   买之前没仔细了解书的所有内容和作者背景,所以拿到手发现是一部论文类的书籍时有些愕然。不过幸亏自己对此还并不是很讨厌,静下心来应该可以读下去。作者爱德华·格莱泽是哈佛经济学教授,也是一位城市发展的研究员,书的内容也许可算做是研究成果之一,所以文字风格不会像报刊记者行文那样富有感情,书的长处在于它对城市发展这一特定领域观察的广度与深度。自认为大学社会学专业学生值得一读。
  •   格莱泽教授关于城市生活的著作带来了引人入胜的新鲜视角。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可能都面临观点被挑战的局面。但是,他们也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匪浅。那些以怀疑乃至敌视眼光看待大都市的人将会更宽容地对待城市,那些始终热爱城市的人则会找到新的理由。作者的讲述深入浅出、生动具体,成功将复杂的经济学说明变为引人入胜的叙述,即使是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投入。难怪网上有评论说:《城市的胜利》无疑已让作者跻身顶级通俗经济学家的行列。
  •   城市的胜利(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吴敬琏、任志强、王石以及众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鼎力推荐,一部令你无法错过的当代城市发展研究著作!)
  •   《城市的胜利》值得推荐给那些想要了解城市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加以改进的读者。作者纵览城市历史,辨明其发展利害,并探究了为何某些城市繁荣而某些衰落的内在原因。他的重点始终关注使城市得以繁衍的人力资本,并坚信在高科技时代,人们之间的紧密接触反而更加重要。决定哪一个城市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人力资本,而非物理的基础设施。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的时代,收入与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取得更多的收入,人们纷纷涌向技能水平更高的地区。在美国,通常以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口所占的比例来判定当地的技能水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近年来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
  •   作为一名房奴,我已经心甘情愿地被套上了枷锁。《城市的胜利》的作者提到,波士顿、纽约、加州和孟买的昂贵地区之所以昂贵,是因为供给被某些规定(如建筑高度限制、最小批量和历史建筑保护)人为抑制住了。历史建筑保护法规只是障碍的一部分,其余还包括城市区划、环境保护法,以及政府特批流程。作者不无嘲讽地说:“近40年以来,我们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关于财产所有权的不太引人注意的革命。我们已经从一种人们实际上可以随意处置自己财产的体制转变为一种邻居享有巨大的禁止增加和改变的权力的体制。”但就中国的情形而言,我觉得保护历史建筑只是微弱的一方面,资源被集中在权贵手中才是真正的根源。中国和美国制度不同,解决高房价的方式肯定不同。
  •   目前,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犯罪猖獗等城市病却困扰着很多城市的发展。通常人们都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犯罪分子数量的增加。然而,《城市的胜利》用确凿的证据表明,“密集型”社区能够减少犯罪,居民对那些发生问题的邻居进行关照有效降低了犯罪率。比如,54到64岁的纽约居民遭遇恶性事故死亡的概率比全国范围低5.5%,64到74岁的低17%,75到84岁的低24%;纽约的自杀率比全国其余地区低56%;纽约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比全国其余地区低75%。这是为什么呢?纽约的政策是让警官在那些他们比较熟悉的街区进行巡逻。良好的社区联系能让他们获得信任并从当地居民处获得信息。街区的咨询委员会通常会帮助警官。需要注意,女性和少数族裔的警官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方面做得更好。对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印度的孟买等城市,这都是很好的借鉴。
  •   作者通过广泛的论述,从历史,传记,到经济研究和个体经历各个领域,界定了究竟是什么让城市获得成功。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作者富有逻辑的论证,而是他笔下那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例子。比如,时过境迁,工业时代城市的繁荣典范也许不再受宠,底特律这样的“铁锈地带”便是一个教训。有一个因素可以将人们持久吸引到某座城市而非其他地方——这里允许多少住房建设,如纽约、加州海岸和巴黎。居民取暖导致的碳排放让冰雪地带看上去不如温度适宜的加利福尼亚绿色。
  •   《城市的胜利》令我对于城市的兴衰有了深入的认识。原来,每个大城市都有那么多兴衰起落。虽然,作者说的大多是美国的城市,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1970年年代,工业城市如克利夫兰、底特律的人均收入都比那些“教育良好”的城市高。到了今天,立足工业的美国城市的繁荣时代已经结束了。从1950到2008年,底特律失去了将近60%的人口。同样的情况在布法罗、克利夫兰、新奥尔良、匹兹堡和圣路易斯一再上演。留给我们的只是些无法自我重建的后工业化城市。有的城市能够浴火重生。纽约在服装产业崩盘后几乎面临破产。历史上,它由于优良的港口条件而成为船运天然港,这给它带来了食糖生产、纺织和印刷产业的发展。不过70年代情况开始恶化后,金融产业支撑起了纽约的复苏。当工业基础在70年代开始削弱,波士顿也面临困境,其复苏是建立在工程、电脑、金融服务、管理咨询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上的。
  •   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吴敬琏、任志强、王石以及众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专家鼎力推荐
  •   读了一半很受启发,先上来评论。因为是边读边做笔记,所以就摘录一些书中观点和大家分享。拥有高技能人口的城市更容易从支柱产业的损失中调整过来;源自移民的城市能够孕育新的天才;对于贫民区面临的城市问题并无自由市场的解决方案,城市极其依赖有力精明的政府来提供洁净水源;获得增长的城市重新诠释了自身并吸引了新型的成长企业……每个论点都有前因后果,作者都会对其进行富有技巧的分析和叙述;他并不刻意强调所有的结论,而是尽可能提供更加详尽的数据和事例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   爱德华·格莱泽的《城市的胜利》是一本事关城市发展的好评如潮的书,看看目录和内容介绍,感觉个案材料丰富,视野广阔,涉及对世界许多著名城市的考察和分析,这里就不用我来唠叨了。
  •   拿到这本书时,我对书的副标题不以为然:城市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智慧、绿色、健康和幸福。凭什么断言城市就比乡村更好?读完书,我觉得自己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说服了。还有,我觉得应该加以澄清,免得有人因此而非议这本书。作者并不是说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能更快乐,也并不仅仅是将自己对纽约的怀念推广到全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说:“个人的嗜好很少成为公共政策的坚实基础。”他对城市的拥护是基于确凿的证据。仅从经济方面来讲,城市是经济增长的孵化器,纵观历史,城市产生的创意已经大大改善了生活的水准,即使是对那些选择逃离城市的人也同样如此。关于城市如何让我们更加健康、环保等方面的论述,请你去看看书吧。
  •   《城市的胜利》虽然属于学术书,但读起来却并不感觉艰涩难懂。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除了专业人士,也适合外行人阅读。并且,通俗性也没有降低它的学术品位。如果你想从中挖掘更深层次的话题,后面还有大量的参考文献供你浏览。本书给我的启发有三点。第一,城市的成败通常超出了政治家的控制,但政策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第二,书中讨论的重点不是城市中的建筑,而是其中的人。第三,政府不应该强迫人们选择在哪里定居,但应通过政策来激励人们选择居住在城市中。很喜欢这个封面,很能传达出作者的主张,也很大气漂亮。
  •   作者推崇集中的城市化,反对城市蔓延。作为经济学家他坚持:人口流动、市场竞争、用经济手段应对外部性。但是,这种分析忽略了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是基于现有的社会经济秩序,认可资本的强势。这些对于城市规划师来说都是很不同的,应该看看,但不应盲信。
  •   相信像我这样的城市动物对于《城市的胜利》这样的书一定会感同身受。如同书中提到的,城市居民在娱乐方面大多表现得更为活跃。相比乡村居民,城市居民观看电影的意愿强98%,参观博物馆的概率则强44%。他们去酒吧饮酒的概率高26%,去摇滚或流行音乐会的概率高19%。城市居民在鞋类上的支出也多25%。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能够接触到更多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巴黎以它的文学沙龙闻名于世,纽约拥有很多由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团体,一座大城市里总会有一些新的社交网络可以去尝试。这也正是我和朋友们如此依恋大城市的原因,你总能遇见与你志同道合的人。
  •   城市的胜利(解读城市崛起与衰落、现状与未来的力作,薛涌作序推荐)
  •   新城市主义研究-城市优势与低碳环保角度解读为何人类应该要聚集到城市。算是一个好的角度,但没有对城市文化进行解读。
  •   大多数人可能直觉上认为城市是一切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而本书会告诉你事实并非如此。人们所向往田园生活才会带来更大的碳排放和环境问题。跟着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城市所获得而并未被完全认知的胜利。
  •   这本书的作者是哈佛大学新锐经济学教授,以复活城市经济学而享誉学界。本书是其经济学学术研究成果的通俗化,其中译本在中国推进城镇化之际可谓生逢其时。
  •   除了小说,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翻译书,翻译得相当好,不夹生。对城市发展的论述非常好,对于无论是搞城市建筑设计的、还是搞政治、搞建设的都会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   城市的胜利 人类的幸福可以指导城镇化建设的道路进程
  •   城市的胜利,可以解读城市的衰落与未来
  •   哈佛的格雷泽,城市经济学家,观点很有趣
  •   说它思想奇特,是因为在批评城市化的语言中,还有这样一本书尝试为城市正名,企图向读者介绍建造一个城市到底有多少的好处。
  •   作者在分析了美国及世界各不同类型和发展轨迹的城市的前世今生后,得出了与现下流行观点完全不同的见解。不敢说是惊世之作,但在现在这个激进、物质和偏执的时代,他的见解或许是解救我们的城市一个独特的方式。
  •   强烈推荐这本《城市的胜利》,我个人认为虽然这本书成不了伟大的作品,但是在城市这个领域,它是最好的。
  •   这本书每一张一个主题,选取不同的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当然选取的是世界各地典型的城市,可能中国人对其他国家的城市没有一个感性认识,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多加了解一下所说道的城市的基本情况。
  •   如今的城市,都说要逃离。可作者却呐喊出城市的胜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湛的学识。书的内容很好,角度很新颖,让我们再一次相信城市的魅力。望更多的城市呈现出更好的明天。
  •   城市领导者应该认真看看,另一个角度认识城市发展。
  •   城市该往何处去?我们中国的城市又该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职业选择应该怎么选?这本书其实都给了不少建议。
  •   发展还是保护,保护说明它本身就是虚弱的,发展是一种生命力的奋进,城市是发展着的。
  •   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的作用
  •   我爸花一周看完了这本书,非常不错!洞悉城市兴衰缘由,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很有借鉴意义!!!译者非常牛!翻译得很到位!!
  •   非常好,有成城市之间的比较看到了不同城市的兴衰发展之路
  •   城市的发展势不可挡,但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吗?
  •   该书很好,正在研究城市问题,有点帮助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旅游让人生更丰富。
  •   唯一有印象的一句话!城市核心是人,不是建筑。
  •   既有城市发展案例介绍,又有针对目前城市发展出现的问题的思考,可以拓展思路。
  •   城市的胜利!
  •   看微博说美国大学城市规划人手一本就买来看看,还没读
  •   给与你全新的角度审视这个城市,观点非常新颖,独具创新和新颖性
  •   在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今天,值得喜欢城市的人好好读读。
  •   看看城市发展事吧 呵呵 也!!!激励我去到更多的城市!!!去看风景!!!
  •   看看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很有必要的!
  •   观点鲜明,对城市的意义给出另一种解释。
  •   这本书很好 让我对城市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   推荐,讲述了现阶段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思想
  •   一本解读城市起源与运作方式的著作!!
  •   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值得一看的书
  •   将一个城市的兴衰分析的很到位
  •   内容很不错,涉及很多城市的内容介绍;字有些小,可能不适合视力不好或者中老年的人阅读。
  •   关于城市的一些解读很透彻,希望能有所收获
  •   城市的另一面,一部十分值得去看的书。
  •   城市的构成不是钢筋混凝土,而是人……
  •   好书,通俗易懂,富于启发,对理解城市帮助很大。
  •   很好的一本书,也是我们向往的城市结构
  •   一本关于城市规划的好书
  •   都到城市来生活就是爱大自然,对错?
  •   介绍了很多个城市 非常有可读性
  •   城市是正面的
  •   城市--集聚的铁杆支持者
  •   最近在关注城市,这本书正好解决我很多疑问
  •   看了可以明白为啥城市越来越大
  •   观点新颖独特,为城市化张目,引人深思。不过带来的实践并不容易实现,尤其是物业服务方面
  •   很多观念有了数据的支持,必定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深远的影响
  •   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希望中国的城市化能有序进行。
  •   城不是建筑不是土地,是人的集合……本书非常值得一看
  •   如果多分析中国的城市化就好了
  •   正在阅读中,作为建筑建设者,正在思考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围城问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