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作者:朱永嘉 页数:287 字数:23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自 序朱永嘉本书原是我上课前的一份讲稿,在课前发给学生阅读,上课时,再根据学生的提问作讨论,之后整理而成。由于是作讲稿用,随手信笔而来,口语化的地方甚多,故文章结构不很严密。为了引导学生阅读《三国志》及《后汉书》的原文,讲稿中引文较多,有时在不同的问题上,引文亦难免有重复之处。读史还是原汁原味的好,反复地咀嚼原书,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自有不同的滋味。关于曹操的讨论,最早是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中期发起的。曹操是东汉末的乱世英雄,理学家的正统观念兴起后,曹操的历史地位被贬低了,以后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及戏剧舞台上的曹操都被脸谱化了,所以毛泽东同志才提出要为曹操翻案的问题,接着郭沫若、翦伯赞他们都写了为曹操翻案的文章,为历史人物翻案一时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可以冷静地讨论究竟如何看待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了。或许他一生不同寻常的经历,他的为人、行事,今天仍会对我们有所启迪。记得一九六二年陈守实师在《文汇报》上发表《读》一文,曾经讲到年谱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长编,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通过年谱比单独把历史人物的某些历史事件抽出来作翻案文章要好。这是对五十年代末关于为曹操翻案讨论的某些文章而言的,故这次我讲曹操便采取年谱式的办法,逐年讲与曹操相关的事件。陈先生还讲道:“年谱又是属于个人的历史辑录,很容易犯从整个历史割裂出来的偏缺。关于这点,即钱大昕的洪(洪适、洪迈)、陆(陆游)、王(王应麟、王世贞)五谱都不能免。”(见1962年4月12、13日《文汇报》,以下引文同。)换一句话说,作历史人物的年谱,不能把他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与他们相关的人物割裂开来,那样的话就看不到他与那个时代之间的关联了。故我论曹操时,就尽量把那个时代的背景与曹操的活动结合起来,不仅讲曹操,而且把与曹操相关的各类人物联系起来讲,才能透视出那个时代的状态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陈师还讲到年谱不应“为了标显谱主”,或是“为谱主在历史上辩白”,那是说年谱应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显示谱主本来的面目,功是功,过是过。在这一点上我论曹操力求谨遵师训,对曹操是有功说功,有过说过,既不加任何掩饰,亦不作任何溢美之辞。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对他的评价是容易发生变动的,如乱世偏安的时期与太平时期对曹操的评价便不完全相同,那么通过年谱考察写出来的人物,也就能对其价值的历史演变作出比较客观的评说了。历史是在矛盾的陈述中,逐渐剥离出它的真相来的,曹操那个时代是乱世,三国鼎立的时期,对曹操的描述,魏人与吴人就大不一样,同样一件事,如赤壁之战,魏、蜀、吴三方的记载差异甚大,这就能帮助我们在种种矛盾的陈述中,作出比较合理的推断。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长处在于他能把不同的记载汇聚在一起,便于人们从矛盾中识别真伪。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多至二百一十种,唐宋以后,这些著作便十不存一了。裴注所引的资料首尾完整,字数要多于陈寿原书,这就为我们研究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定于一说不一定对我们客观地研究历史人物有利,如果把对历史人物的评说,仅仅停留在褒贬这一价值取向上,那对后人固然有益,但亦有限。历史对后人的启迪,往往不仅在知其然,更在知其所以然——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人与事的所以然,这才是历史真正的价值所在。如何才能知其然?读史时,要设身处地才能体会其成败得失之所以然,惟其如此才能沟通古今,以帮助我们去应对现实,掌握未来,这就是以史为鉴。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末的《叙论》中,曾经说:“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取古人宗社之安危,代为之忧患。而己之去危以即安者在矣。”“得可资,失亦可资也。同可资,异亦可资也。故治之所资,惟在一心,而史特其鉴也。”经过设身处地的思考,知其所以然时,把这个所以然说出来,那就是引而申之的论,正如王夫之所言:“引而伸之,是以有论。浚而求之,是以有论。博而证之,是以有论。协而一之,是以有论。心得而可以资人之通,是以有论。”我这份讲稿所以名之以论,也只是我作为今人读古书所得,引而申之以沟通古今罢了。这些年来读史的风气不太盛,我希望这本书能引起大家读史的兴趣,能引导大家设身处地去思考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从他的为人行事中受到一些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有益于今人的启迪,其中兴味,不认真读书是体味不到的。书中的三幅地图,出自郭沫若主编之《中国史稿地图集》,记得此地图集亦是陈可畏先生在文革期间来沪找我在谭其骧先生处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底图绘制而成的,也是北京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合作的产物,我只是知其事,并未实际参预此项工作,今又借用其成果而已。
内容概要
曹操是一个什么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为什么会提出为曹操翻案?其一生功过究竟该如何评说?为什么毛泽东会与曹操心心相印?其间蕴含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本书为曾经宦海、遍阅史书的历史学者朱永嘉先生沉潜三十余年大陆出版的第一部专著,是书以《三国志?武帝纪》为主线,鸠集各种史料,从毛泽东读史的视角,围绕东汉末年的社会情形与局势,细细解读三国著名历史人物曹操及相关人物和事件。作者设身处地,沟通古今,思考深远,饱含历史经验和思想、政治智慧。
作者简介
朱永嘉(1931—
),历史学者,前上海市委常委,曾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早年师从谭其骧、周予同等文史名家。著有《晚年毛泽东重读古文内幕》、《刘邦与项羽》,注译有《明词汇刊》、《吕氏春秋》、《唐六典》《春秋繁露》等古籍约五百多万字。
同类书易中天《品三国》、王晓磊《卑鄙的圣人》、李零《丧家狗》
书籍目录
论曹操(上篇)
一、关于《三国志?武帝纪》的一些情况
(一)五九年为曹操翻案的由来
(二)碣石山究竟在哪里
(三)卢弼给曹操贴了不少大字报
(四)关于陈寿其人与其所著的《三国志》
(五)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
(六)曹操写的自传——《让县自明本志令》
(七)卢弼与《三国志集解》
(八)卢弼那几张大字报究竟说了什么
(九)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
二、曹操的青年时期及其镇压黄巾起家
(十)曹操的出身及其父、祖
(十一)青少年时代的曹操
(十二)许子将的月旦评和他对曹操的评语
(十三)曹操初试锋芒
(十四)曹操以镇压黄巾起义起家
(十五)黄巾军是怎么起来的
(十六)关于太平道的源流
(十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三、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十八)东汉末年政治局势的混乱
(十九)曹操起兵前后的因缘关系
(二十)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二十一)宦官与外戚自相残杀——东汉政权的瓦解
(二十二)董卓进京
(二十三)曹操为什么要自京师逃跑
(二十四)“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二十五)“捉放曹”的由来
四、起兵讨伐董卓
(二十六)己吾起兵
(二十七)讨伐董卓
(二十八)董卓迁都与曹操初战失利
(二十九)曹操的慷慨陈辞
(三十)关东诸首领如何忙于内讧
(三十一)董卓在长安的胡作非为
(三十二)袁绍取冀州
(三十三)曹操攻击黑山黄巾
(三十四)董卓被杀与吕布东奔
五、曹操的实力逐步壮大
(三十五)曹操与青州黄巾
(三十六)曹操如何在关东军阀混战中谋划立足之地
(三十七)曹操与陶谦之间的战争——为报杀父之仇
六、曹操攻灭吕布、袁术的战争
(三十八)曹操与吕布的首次交手仗
(三十九)刘备接替陶谦领徐州牧
(四十)曹操面临的选择——先巩固兖州,还是先取徐州
(四十一)长安乱,汉献帝只能逃亡
(四十二)挟天子以令诸侯
(四十三)刘备投奔曹操——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四十四)曹操在南阳打了一次败仗
(四十五)袁术的称帝及其失败
(四十六)曹操再战张绣
(四十七)吕布的失败及其为人
七、官渡之战前双方的形势
(四十八)善待降人
(四十九)袁绍消灭公孙瓒的战争
(五十)官渡之战前袁、曹双方的形势
(五十一)东征刘备
(五十二)关羽与张辽——说一下如何为人与如何考察人的问题
八、官渡之战
(五十三)袁曹在官渡的前哨战——白马之战
(五十四)两军对峙,后勤保障是胜负的根本所在
(五十五)袁绍所以失败的教训
(五十六)官渡之战后促使袁绍集团走向终点的内因
九、曹操平定河北袁绍集团
(五十七)官渡之战后袁绍集团在北方的变化
(五十八)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内政的变化
(五十九)在新形势下,曹操的战略选择
(六十)攻占冀州
(六十一)曹操破邺以后的各项政策措施
十、平定三郡乌丸
(六十二)关于三郡乌丸的问题
(六十三)《整齐风俗令》
(六十四)曹操处理并州高幹的问题
(六十五)曹操北伐三郡乌丸
(六十六)曹操平定三郡乌丸后的诗作
十一、给曹操前半生的为人行事作一个小结
论曹操(下篇)
一、曹操中央权力的加强
(一)献帝迁许及董承事件
(二)拥曹、拥汉与中间派
(三)曹操与祢衡——击鼓与骂曹
(四)罢三公,置丞相与杀孔融
二、曹操占领荆州
(五)曹操南征刘表
(六)刘表其人其事
(七)荆州集团对曹操的态度
(八)刘表的继承人问题
(九)刘琮投降曹操
三、孙刘联盟与赤壁之战
(十)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十一)刘琮投降以后刘备的处境
(十二)东吴孙氏的起家
(十三)赤壁之战的预备
(十四)曹操应对孙氏在江东崛起之方针和措施
(十五)孙刘联盟抗曹的酝酿和实现
(十六)赤壁之战
四、赤壁之战后曹操的对内政策
(十七)赤壁之战以后的形势
(十八)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十九)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
五、赤壁之战后关中汉中的情况
(二十)关于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
(二十一)关中变乱的平定
(二十二)关于刘焉刘璋在四川的经历
六、曹操专权及其与吴、蜀的战争
(二十三)曹操称魏公
(二十四)濡须口之战
(二十五)刘备入主益州及其性格特征
(二十六)魏国公礼仪上的升级与汉皇后伏氏的结局
(二十七)曹操攻张鲁,汉中得而复失
七、曹操之死及其诸子之间的关系
(二十八)父子兄弟之间——曹操与曹丕、曹植
(二十九)曹操之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关于《三国志•武帝纪》的一些情况 (一)一九五九年为曹操翻案的由来 一九五九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场关于曹操评价的大讨论,那年的一月二十五日《光明日报》的副刊《文学遗产》发表郭沫若《谈蔡文姬的》,公开提出为曹操翻案。二月十九日,当时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翦伯赞在《光明日报》《史学》副刊上发表《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从赤壁之战说到曹操》。三月十六日,郭沫若发表了《再谈蔡文姬的》,郭沫若所以借蔡文姬归汉作为曹操翻案的文章,亦有借此为他自己在抗战开始时自日本归国说事的意思。三月二十三日,郭沫若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替曹操翻案》一文,干脆直接提出为曹操翻案的问题。一石激起干层浪,那时对曹操的历史评价立即成为历史研究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三月三十一日,我的老师谭其骧先生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论曹操》一文,批驳郭沫若的观点,认为对曹操不存在翻案的问题,而且根据史实对郭文逐条加以批驳,接着在七月三日写成《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文,七月十日发表于《文汇报》。谭其骧这两篇文章都是针对郭沫若的文章,谭其骧的结论是:“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从全面看问题,总的评价应该是功过于罪,但我们不能,也用不着因为他有功而讳言其罪,过去的许多人并没有把他说成是罪过于功,所以案子基本上无需翻。若一定要把犯过的罪也翻过来,说是并无其事,或虽有其事,但算不得罪,那恐怕是翻不过来的,因为那是历史事实。”谭其骧这些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还客观。回过头来说,是不是罪,那取决于评论者当时的价值取向。譬如镇压黄巾起义,究竟算不算罪,在古人看来,特别是从古代官方看来不是罪,从农民革命的视角讲当然是罪。屠城的问题,当然不好,但古代胜利者往往习以为常,从今天来看,那就是反人类罪。所以评论历史,还得有一点历史主义的眼光,离不开人物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所受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历史所起的影响,是进步还是倒退,不能拿今天国外那些观念去一刀切,那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关于曹操的评价,在当时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一九五九年上半年,全国的报刊发表的论文和报道便多达一百四十余篇以上,我自己在一九五九年《复旦学报》第六期上发表了题为《论曹操抑止豪强及其法家思想》的文章,没有说翻案不翻案的问题,只是直接论述那时曹操的指导思想及其政策趋向,现在看来,亦还站得住,没有大的问题。后来人民出版社为曹操讨论还编了专门的论文集。 为什么郭沫若与翦伯赞他们会在这个时候忽然心血来潮地提出为曹操翻案的问题呢?要为曹操翻案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毛泽东一生始终对曹操推崇备至,他年轻读书时,在《讲堂录》中便称:“天下无所谓才,有能雄时者,无对手也。以言对手,则孟德、仲谋、诸葛而已。”也就是曹操、孙权、诸葛亮三人才称得上对手,刘备还排不上号呢?煮酒论英雄,本是曹操与刘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赞扬过曹操。一九五二年,视察河南安阳时,他赞扬曹操在许昌的屯田。
编辑推荐
《论曹操:读》原汁原味讲透曹操,设身处地读懂三国。复旦大学历史系老教授朱永嘉先生,沉潜三十年后大陆出版第一部专著。请注意!《论曹操:读》适合看了《卑鄙的圣人》、《品三国》等小说、戏说或电视剧之后,渴望进阶为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读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