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花山文艺出版社 作者:(法)罗曼・罗兰 著,张帅 译 页数:294 字数:230000
前言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866~1944)在20世纪初完成的名人传记。传记中的这三位名人是: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20世纪初,整个欧洲充斥着拜金主义,普遍存在着物质至上、自私自利、欺小凌弱和暴力现象,使社会变得庸俗不堪,人们迫切需要高尚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正像罗曼·罗兰所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因此,他选择了19世纪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天才,并称颂他们为英雄,以其艺术巨匠的英雄精神鼓舞人们恢复对生活的信念和奋斗的勇气。作者直接打开人物的心灵大门,向世人展示了这三位艺术大师不朽的一生。他们都饱受了忧患、艰辛、病痛、孤独和苦闷,这些几乎让他们的天才毁灭殆尽。但是,出于对人类的爱和信念,出于对真理和正义的信仰,他们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为人类创作出表现真、善、美的杰作,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作者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在艰难困苦面前永不言败的伟大情怀。 三位艺术大师虽然国别、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他们为实现生命的价值,为了真理和信念而奋斗的精神是一样的。人生的价值由自己去创造,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罗曼·罗兰所创作的《名人传》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外,他于1904年至1912年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1915年,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
《经典藏书:名人传(全译本)》又称《巨人三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经典藏书:名人传(全译本)》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英雄传记”。 《经典藏书:名人传(全译本)》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作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有伟大建树的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激情、成功。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但是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大,他们的影响历久弥新,他们每个人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他们在人生忧患困顿的道路上,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了能够创造出可以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突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赞美了他们顽强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罗曼·罗兰(Rolland R.) 译者:张帅
书籍目录
贝多芬传
原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导言
米开朗琪罗
上编 战斗
一 力量
二 力的崩裂
三 绝望
下编 舍弃
一 爱情
二 信心
三 孤独
尾声
死
这便是神圣的痛苦的生涯
托尔斯泰传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他短小臃肿,脖子粗壮,长着一副运动员的骨骼,一张土红的宽阔的脸,到了晚年,皮肤才变得病态而蜡黄,特别是冬天,当他关在屋内远离田野的时候,更是如此。他的前额突出且非常宽广,乌黑的头发异常浓密,乱蓬蓬地直立着,好像从来没用梳子梳理过,酷似“美杜莎的蛇发”。一种奇异的力量在他眼中燃烧着,使见到他的人都为之震慑,但许多人不能分辨出其中细微的差异。因为在他那褐色而又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放射出一道狂野的光,因此大家总认为它们是黑色的,实际上它们是蓝灰色的。遇到特别激动或者生气时,这双平时看上去细小且凹陷的眼睛便突然大张开来,眼珠在眼眶中来回地转动,神奇地传达出它们真正的思想情感。他常常用忧郁的目光久久地凝视天空。阔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简直是狮子的相貌。一张小巧的嘴,但下唇常常比上唇前突。牙床坚实有力,好像能够磕破核桃,左边下巴有个凹陷的小窝,使整张脸显得奇怪而又不对称。据莫舍勒斯说,“他的微笑很美,谈话时常常有一副可爱而令人高兴的神态。但另一方面,他的笑又是让人感到不痛快的,粗野、丑陋,并且为时很短暂”,——那是一个不习惯于欢乐的人的笑。他脸上的表情常常显得忧郁,好像是“一种无法救治的哀伤”。一八二五年,雷尔斯托普说,看到“他温柔的眼睛里极度痛苦”的神情时,他努力忍着才没让眼泪流下来。一年以后,勃劳恩·封·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店碰到他,他正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着一根长烟斗,闭着眼,那是他去世之前与日俱增的习惯。一位朋友同他说话。他悲戚地微笑,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记录本,像聋子习惯做的那样,用很尖的嗓音让人家把想说的话写出来。他面部表情时常变化,当他突然有了灵感时,或是他正弹琴被人无意撞见的时候,或是突然有所感悟的时候,有时甚至在大街上,他的表情都会使路人大吃一惊,“脸上的肌肉突然凸起,血管胀起,狂野的眼睛变得更加可怕,嘴唇颤抖,仿佛一个魔法师召来了鬼怪却反而被鬼怪降服一样”。这正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形象。尤里乌斯·贝内狄克特说他是一个十足的“李尔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七七。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旧房子的小阁楼里。他原籍为弗朗德勒,父亲是个不太聪明而爱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仆人,一个厨子的女儿,最初嫁给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又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是艰苦的,从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不像莫扎特有家庭的温情。从一开始,生活对他来说就是一场悲惨而残酷的战斗。父亲想开启他的音乐天资,想把他当神童来炫耀。刚四岁,父亲就整天整天地把他钉在洋琴前面,或者把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屋里,他几乎被繁重的任务压倒。万幸的是,他是那样厌恶这门艺术但最终没放弃,父亲不得不使用暴力强迫他学下去。贝多芬从少年时代便操心起生活问题,算计着每天怎样能挣到面包,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太早的压力。十一岁那年,他加入戏院的乐队,十三岁当上大风琴手,一七八七年,他失去了他亲爱的母亲。“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我热爱,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当我能喊出母亲这个亲切的名字而她又能听到的时候,谁能比我更幸福呢?”她是得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也染上了这种病,内心经常有一种难言的苦楚。他还患有比病苦更缠人的忧郁症。十七岁那年,他成了一家之长,担负起两个弟弟的教育责任。因为父亲酗酒成性,不能支撑门户,他只好羞惭地请求戏院准许他的父亲退休。人家担心他父亲拿了钱去浪费,就让儿子来代领并保管这笔养老金。这些悲伤事在他心灵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幸运的是,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感情的寄托,这就是他终身珍重的勃罗宁一家的情谊。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他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引导她走上诗歌的道路。她成了他的童年伙伴,两人之间也许有过温情。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一个知己。他们之间一生保持着恬静的友情,这些友情从韦格勒和埃莱奥诺尔与他来往的书信中能看出来。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情谊格外动人,然而心灵依然那么年轻。 贝多芬的童年虽然如此凄惨,但他对这段时光和童年成长的地方,却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婉的回忆。后来他不得不离开波恩,几乎一生都是在轻浮的都市维也纳和荒凉的效区度过的,但他从未忘怀莱茵河畔的故乡,以及那条波涛汹涌的大河。他称这条河为“我的父亲莱茵河”。的确,莱茵河是那样富有生机,甚至像人一样有灵性,仿佛一个巨大的灵魂承载着无限的思想和力量。莱茵河流域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波恩这儿更美丽、更温馨、更壮观。河流冲刷和抚爱着浓荫覆盖、开满鲜花的坡地。在这里,贝多芬苦度了他的人生中头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期心中的梦境,懒懒地浮在水面的草原上,笼罩在雾气中的白杨,茂密的矮树,还有垂柳和果树,都把根须浸在这静谧而湍急的水流中。还有那村落、教堂乃至墓地,没精打采地睁着眼睛好奇地俯瞰河岸。远处,蓝色的七峰在天空中勾画出肃穆的侧影,上面矗立着坍塌的古堡,整个轮廓显得瘦削而又怪异。他永远忠于自己的故乡,直到生命的终了,他还想重回故园而最终未能如愿以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那个美丽的地方,在我眼前始终是那么美丽,那么明亮,跟我离开时一样。” 大革命爆发了,开始席卷整个欧洲,也牵动了贝多芬的心。波恩大学是新思想的聚集地。贝多芬于一七八九年五月十四日报名入学,听有名的奥洛格·施奈德的德国文学课。他就是后来下莱茵省的检察官。当波恩得到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时,施奈德在讲台上朗诵了一首激情澎湃的诗,学生们都欣喜若狂。第二年,他出版了一部革命诗集。预购者名单中就有“贝多芬和勃罗宁”的名字。 一七九二年十一月,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故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居住。他在途中遇到了开赴法国作战的黑森部队,这无疑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一七九六至一七九七年间,他将弗里德堡的战争诗篇谱成了音乐:一首是《出征歌》,一首是《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可是,尽管他歌颂了法国革命的敌人,大革命还是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贝多芬。从一七九八年起,虽然奥地利和法国关系紧张,贝多芬仍然与法国人有密切的交往,与使馆、与刚到维也纳的贝纳多特将军的交往都很亲密。贝多芬拥护共和的情绪越来越坚定。这种情绪在他以后的生活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编辑推荐
《经典藏书书系:名人传(全译本)》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了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毕生精力的故事。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