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丰子恺

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毕克官、 毕宛婴 西泠印社 (2011-11出版)  作者:毕克官,毕宛婴 编  页数:208  

前言

毕克官    20世纪20年代中期,人们从未见过的一株奇葩,绽放在中国文坛百花园里——《子恺漫画》问世了。一幅幅画作不仅有崭新的艺术面貌,而且所画内容也新颖独特,撩人心弦。    当时,文化界多位重量级人物——夏丐尊、朱光潜、丁衍庸、朱自清、叶圣陶、郑振铎发现了这株奇葩后,欣喜不已,赞不绝口。    夏丐尊说:“对于生活,有这样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较,不能不羡慕子恺是幸福者。”    朱光潜说:“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家,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全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有一点是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在它有至性深情的流露。”    丁衍庸说:“诗歌是子恺君的生命,就是子恺君漫画的生命。”    朱自清说:“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叶圣陶说:“古今都没有,很新。”    《子恺漫画》出版者、主编郑振铎手拿选好的画作说:“如占领了一块新地般的愉悦。”    这都绝非熟人之间的捧场。句句珍言,经得起岁月的检验。80多年过去了,世界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千变万化,但人们对《子恺漫画》然常见常新,人见人爱。《子恺漫画》超越了政治、党派、信仰。中国近现代的美术作品,很少有像《子恺漫画》般,在如此长的时间内,一直拥有如此广大的读者群。这是中国文化界的骄傲。    究其原因,我想,前面几位文化前辈言简意赅的评价,都基本概括到了。我自己则根据个人的研究体会,在《小中见大弦外余音》一文中进行了粗浅的评析,并谈了自己的观点。    丰先生像一座大矿山,蕴藏丰厚。    他是“五四”后期著名的散文家、抒情漫画画派的开创人、早期木刻艺术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书法家、多国文字的翻译家。学养之广博,文坛罕有。    我1961年在《北京晚报》刊文《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开始介绍丰先生的漫画。真正进入研究阶段,始于1979年。在丰先生这座矿山里,我也有意识地关注一些不大被人注意的冷僻角落,去进行搜寻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陆续发现了一些“稀有矿藏”,有些是人们连想都不会想到的。    弘一法师——李叔同画过大批广告艺术画?丰子恺刻过黑白和彩色木刻?大家没听说过,也未曾想过。当查遍全国的大图书馆失望而回后,终于在一个单位的小图书馆发现了这些作品,我们对李、丰二位的艺术贡献这才有了全面的认知。重要的还在于这些史料的发现,改写了中国美术史——工艺设计史和现代木刻艺术史。    丰先生在谈话和文章中,总是提到民初大画家陈师曾的画:“寥寥数笔,余趣无穷”。人们多么想分享丰先生的赏画感受,遗憾的是陈师曾的画长期总不露面。当这批画作在民国元年(1912年)的《太平洋报》上被发现后,我们终于感悟到陈师曾画作对《子恺漫画》的影响之深。这个发现,对《子恺漫画》的研究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条件。著名文化人和藏书家姜德明先生写信给我:“记《太平洋报》李叔同广告画及陈师曾简笔画事,更为前人未注意的,祝贺你的发现。”    做为探矿人,谁都期望有更多的发现。但这只能靠自己多流汗水。我采取笨办法,泡在图书馆里,大量翻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期刊。还真的有了一些让人惊喜的发现。例如,为纪念“五卅”惨案,丰先生应邀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重要期刊《中国青年》所绘的封面漫画。    发现有“惊喜”,但想不到发现也有“惊愕”。怎么也没想到,20世纪30年代“左联”人士竟会对文化界公认为人“超脱”的丰先生,也大写文章,进行粗暴无理地批评(见魏孟文文《子恺先生的画》和柔石文《子恺君的飘然的态度》)。    长期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当年的《文学周报》为丰氏的画首次冠以“漫画”称谓。但究竟版面上是怎么个冠法,人们何尝不想一睹为快?当经过查寻有所发现并公布了这个“秘密”之后,才圆了大家的心愿。    为了查寻1938年5月中国空军空投到日本本土上的传单,我拜托湖北博物馆一位不相识的李焱胜先生,在馆藏中搜寻。虽然一张传单也没有查到,李先生却意外地给我寄来了丰先生一幅漫画,说不知有没有用处。我一看是赞美这次远征壮举的漫画,题为《百万传单就是百万炸弹的种子》,这真是喜从天降!感谢丰先生当年给后代留下了记录这一壮举的唯一形象化的历史文献,使这幅历史名画成为这一壮举的标志性历史物证。丰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女士得到我寄的资料后,来信说:“见到我父亲的轶画,十分惊喜。此画我从未见过!”    上述种种新的发现,足以证实丰先生确如一座蕴藏丰厚的矿山,只要肯去下功夫探寻挖掘,必有收获。    当然,我们做得还很不够。    上述一些研究成果,大多发表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美术史论》、《艺术》、《美术》等期刊上。这些刊物专业性强,一般读者很难看到。近年,有知情朋友到网上去查阅,可我这老病号根本不碰电脑,考虑现实需要,感到实在有必要将分散的有关文章集中起来出本小书。这对广大读者,对我个人,对研究工作都将提供方便。    我女儿宛婴的名字是丰先生起的,她在小的时候,又有幸见过丰先生。她是我收集研究资料的助手,所以对丰先生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当的了解。因而,多年来也不断有感而发地写点文章刊发。现在成为本书的合作者,这是缘分。    儿子枫民的名字也是丰先生起的(他又名为民)。由于我的研究资料大多保存在北京家里,他和儿媳燕赓就必然担负起本书资料的查询、筛选,图片的翻拍,打字,与出版社的联系等繁杂的编务工作,成为本书实际的编辑者,这也是缘分吧!    我的太太、油画家王德娟教授,早就是出了名的“贤内助”。作为一位有才华的画家,为了我们这个家庭,她在专业上作出了太多的牺牲。我到洛杉矶治病,子女不在身边,是她一个人负起照顾我的劳务。在病情较急时,她当机立断做出了治疗决策。可她也是病痛缠身的近80岁的老人了。在友人近年写我的一篇文章中曾记录了我的一句话:“要没有德娟,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大实话。这次出书,她又一次担负起“编审”责任。虽然说是自家人不必客套,但让我这个老病号哕嗦两句,心里也觉痛快!20世纪60年代,德娟曾有缘与丰老聚晤,对老人家的音容笑貌、大师气质有所感悟,之后创作了油画像。这次,为了这本书,她贡献出创作的丰先生油画肖像。丰老一生未及拍摄彩色照片,德娟作品弥补了遗憾。    最后,感谢丰先生的同乡、著名作家钟桂松老友,为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热情关心和支持。    感谢西泠印社出版社决定出版这本书,使我了却了一桩心愿。    感谢洛杉矶的陈咪咪女士,在资料的配备上所给予的帮助。    本书决定要出版,正值我回家乡山东省威海市出席“毕克官艺术馆”开幕式。回到洛杉矶我再次进行前列腺癌症化疗,顾不上多休息,马上投入了编选工作。待到本书出版时,我已是度过80春秋的耄耋老叟了。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先贤的追思,也算我个人研究工作的小结吧!    2010年10月于洛杉矶

内容概要

   《走近丰子恺》归纳了作者对丰子恺生平和艺术的基本观点,同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发现的史料。《走近丰子恺》分别记述了丰子恺在绘画、著译、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才能;他与李叔同、马一浮、叶圣陶等师长、友人相知相交的深厚情意;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以及他身后亲友的追思和海内外读者、研究者对他的各种纪念活动。

书籍目录

前言小中见大弦外余音——《子恺漫画》艺术探析《子恺漫画》溯源试答——答友人问中国现代木刻版画的先行者李叔同和丰子恺——记现代木刻版画的发现丰子恺套色木刻试析访朱光潜先生——关于《子恺漫画》的两次谈话丰子恺先生两张珍贵的封面设计谁是《中国青年》向丰子恺的约稿人?漫画名称的始用和普及《子恺漫画》初版时的佳话访叶圣陶先生——关于《子恺漫画》的两次谈话朱自清与丰子恺“纳须弥于芥子”——从《杨柳》看丰子恺散文的主要特色称名也小取类也大——《车厢社会》浅析追踪抗日战争“传单轰炸”的真相《百万传单乃百万重磅炸弹之种子》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美术的先驱者李叔同弘一大师广告艺术画发现始末李叔同的另外两个“最早”陈师曾简笔画的发现陈师曾的另外两幅简笔画文艺之“左”“根深蒂固”二例关于拓展丰子恺研究领域的思考忆子恺老师——纪念丰子恺先生逝世四周年学习丰老编后记参考文献毕克官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小中见大弦外余音    ——《子恺漫画》艺术探析    毕克官    好画百读不厌。    有的画使人激动,因为它描绘了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有的画使人赞叹,因为它色彩绚丽,描绘生动。而丰子恺先生的某些小画,内容都很平常,看上去没有什么惊人的地方,但却长期地挑动着我的心弦。是什么原因呢?    我总在琢磨。    童心·情感    小孩子嫌花生不够,因而嚎啕大哭,这是司空见惯的事。自己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哭过吗?大人见了这种情况,轻则申斥一顿,重则打两下子。自己不也干过这种事吗?而丰子恺先生却与我们有相反的发现——我们认为讨厌的,他却从中发现了美。我们认为平凡的,他却从中发现了趣味。而且,还要画出来,赞美这种趣味和美。    阿宝脱掉了自己的鞋子穿到凳子的脚上,被妈妈看见了,一声喝斥:“龌龊了袜子!”于是,玩兴正浓的小阿宝被擒到了椅子上。而在丰先生看来,凳子也像人一样有四只脚,还穿上鞋子,这恰恰是小阿宝的精心“创作”,应当肯定才是,毁坏了它,那是“煞风景的”。他偏要画出《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对这样的“创作”进行赞美。    盛夏酷暑,大人们热得求凉于芭蕉扇,而瞻瞻似乎不知热为何物,却把扇子当成脚踏车,骑了跑路,这在成人看来是多么的傻气。又是丰先生,发现了小瞻瞻的创造性,觉得他是那样认真可爱,非要画出来不可。(图一)    关于创作这些画时的心情,作者是这样说的:“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现了一个和成人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觉得比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动机。”    说丰先生是像天下父母一样只是舐犊情深,那还远远不够。丰先生对孩子的情感,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这得从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上进行了解。他一向认为,做人贵在真和善,这样才能美。而在人世间,只有孩子是“肺腑相示的人”。因此,丰先生不仅喜欢自家的孩子,对别人的孩子也同样热爱。关于他爱孩子的动人故事,他的儿女、亲朋、邻居都可以讲出一大串。所以丰先生笔下的儿童画,不仅仅是稚趣,也不仅仅是表达亲子之情,而是比一般的儿童画更深一些,寓哲理于雅趣之中。他的某些儿童画取材于儿童生活,实则是画给大人看的。这也是丰先生的儿童画有别于一般儿童画的一个因素。    但是,丰先生发现,在大人的世界里,很少碰到像孩子一样“肺腑相示”的人,“这里没有花生米不满足的人,却有许多面包不满足的人。这里没有快活的劳动者,只有锁着眉头的引车者,无衣无食的耕织者,挑着担子的颁白者”。总之,人情冷酷,尔虞我诈。在他看来育婴堂的接婴屉等于一口棺木,连小狗尚能依偎在母狗怀抱,而穷家的儿童,连狗也不如。(图二《最后的吻》)当他走在上下班的路上,发现邻居之间墙上架起了互相防范的铁扇骨,觉得“在一片形形色色的都市光景中,这把铁扇骨最为触目惊心”,“是人类社会的丑恶的最明显最庞大的表象”。他抱了无限悲楚和遗憾的心境画出《邻人》这幅画。(图三)    儿童的赤子之心和世间的冷酷无情,这样鲜明的对照,使得丰先生非常留恋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如他自己所说,“我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幻想孩子的黄金时代能永远存在。但是,现实是多么无情!眼看儿女一个个长大,“旧日的阿宝永远不得再见到了”。满怀童心的丰先生多么痛惜!直到老年,他还是抱着“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心,切不可丢失。大家不失去童心,则家庭、社会、国家、世界,一定温暖和平而幸福。所以我情愿做‘老儿童’,让人家去奇怪吧”。    P1-4

后记

父亲作为漫画家最为著名,但作为学者,除圈内人之外却鲜有人知。《走近丰子恺》一书出版,为认识学者毕克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父亲从小就对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着迷,并深受其影响走上漫画创作的道路,成就斐然。在丰子恺研究领域,父亲曾发表过40余篇富有创建性的论文。    2008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提名,经中国美术家协会批准,父亲荣获“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其在中国漫画史研究、中国民窑瓷绘艺术研究和美术评论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文化贡献。根据主办机构的参评要求,父亲提供的论文就是研究丰子恺漫画艺术的代表作《小中见大弦外余音》,此文发表于1980年的《文艺研究》。    大概是2008年年初,父亲拿出该文复印件,要我们录入电脑,做成电子版。拿到稿件后,我们也没有看文章内容,就似一个录入员,只是机械地照着原稿敲打文字。在录入了一千多字时,我们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迫不及待地先浏览了全文,然后又细细地读了一遍。因为,我们也非常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但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喜欢而已。这篇文章让我们茅塞顿开,为什么每一次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都能触动人的内心深处而又难以言表?我们以为,优秀的艺术评论文章一定会给读者某种启迪或美的体验升华,父亲的《小中见大弦外余音》即如此,这篇写于近30年前的文章,今天读来依然如此,无怪乎父亲用其作为参评作品。    这两年来,我们投身于家乡山东威海市“毕克官艺术馆”的筹展工作。今年9月,我们陪同父亲和母亲出席了艺术馆的开馆典礼。回到北京,就得悉西泠印社出版社决定将父亲多年研究丰子恺先生的文章结集出版。因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有恙,远在异国,一些编辑和编务工作便由我们子女承担。翻检、阅读已然泛黄的文稿和图片,我们再次走近丰子恺先生,也重新走近父亲。作为学者的父亲,对丰子恺先生的热爱真诚而富有感情,对丰子恺先生的研究独创而富有建树。    毕为民  贾燕赓    2010年11月于北京

编辑推荐

如果要想在现代找寻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该是丰子恺了吧。他被人认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而他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都使得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毕克官、毕宛婴所著的《走近丰子恺》归纳了丰子恺的生平和艺术的基本观点,全书配有大量丰子恺漫画,具有相当的可读性与史料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近丰子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