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 作者:高莽 页数:223 字数:12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柳鸣九深圳海天出版社似乎颇有点“散文随笔情结”,前几年,他们请季羡林先生主编了一套“当代中国散文八大家”丛书,效果甚好。于是,他们再接再厉,去年又策划出新的书系“世界散文八大家”。可惜此时季老先生已经仙逝,他们只好等求其次,请柳某出面张罗。此“世界八大家”,召集实不易,飘洋过海,总算陆续抵岸。但书系尚未全部竣工之际,海天又策划了一套新的文丛,以现今健在的著名文化人的散文随笔为内容。大概是因为柳某与海天已有一次愉快的合作,自己也常写点散文随笔,又身居“人杰地灵”的北京,便于“以文会友”,于是,海天又要柳某出面张罗。这便是这套书系产生的来由。什么是散文随笔?前几年,一位被尊为大师的权威人士曾斩钉截铁地谓之为“写身边琐事”。我曾努力去领悟其要义,但就自己有限的文化见识,总觉得这个定义似乎不大靠谱。就“身边”而言,散文随笔的确多写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但远离自己的人与事入文而成经典散文者实不胜枚举;就“琐事”而言,散文随笔写人写事确讲究具体而微,知微见著,以小见大。但以经国大业,社稷宏观,高妙艺文,深奥哲理为内容的名篇也常见于青史。不难看出,对于散文随笔而言,“题材不是问题”,任何事物皆可人散文,凡心智所能触及的范围与对象,无一不可成就散文也。故此,窃以为个人心智倒是散文的核心成份。那么,究竟何谓散文呢?散文的基本要素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用定义式的语言来说,散文就是自我心智以比较坦直的方式呈现于一定文学形式中,而自我心智者,或为较隽永深刻的自我知性,或为较深在真挚的自我感情。说白了,如果是思想见解,当非人云亦云,而多少要有点独特性,多少要有点嚼头与回味;如果是情感心绪,那就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本色的、率性的,而要少一些矫饰,少一些虚假,少一些夸张。是的,尽可能少一些,如果不能完全杜绝的话。诗歌中常有的那种提升的、强化的、扩大的感情似乎入散文不宜,还是让它得其所呆在诗歌里吧。至于“一定的语言文学形式”,不外意味着两点,一是非韵文的,这是散文有别于诗歌的最明显的标志;二是要有一定的修饰技巧,一定的艺术化,这则是散文随笔不同于公文告示、法律条文、科普说明以及各种“大白话”的重要标志。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散文随笔。我在自己的学术专业之外也经常写一些散文随笔,就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来“炮制”的。今天,我被委以主编重任,也是按照自己以上的理解来操作的,至于我在自己的散文随笔中是否完全实践了自己的理念,是否达到自己的理念,在这次主编工作中是否有不合理、不人情的要求与安排,那就很难说了。呜呼,知与行的脱节与矛盾,人的永恒悲剧也。出版社策划这个书系的时候,规定约稿对象为当今的文化名家。当今的文化名家种类何其多也:有在荧屏上煽情与讲道的主持人,有靠摆Pose与哭功而大富特富的影视大腕,有靠搞笑与搞怪的演艺奇才……人人都在写散文随笔,这大有成为当今散文随笔的主旋律之势。但按我个人的理解,这里所讲的文化名家不外是两种人,即具有作家文笔的著名学者与具有学者底蕴的著名作家,这两者的所长正是我对何为散文理解中所谓的“心智”这一大成份。由于我自己的圈子所限,这一辑的约稿对象全是上述的第二种人,即具有作家文笔的著名学者,而且基本上都是弄西学的学者或游学国外多年的学者,多散发出一点“洋味”的人。学者写散文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有点越界,侵入了文学家地盘。但对于学者来说,特别是对人文学者来说,却完全是性之所致,是一种必然。他本来就有人文关怀、人文视角、人文感情,这种心智状态、心智功能,一触及世间万物,就莫不碰撞出火花。只要有一点舞文弄墨的兴趣、冲动与技能,自然而然就可以产生出有点意思的散文随笔了。虽说舞文弄墨也是一种专门技能,需要培养与操练,但对于弄西学的人文学者来说,整天在世界文库里打滚,耳濡目染,这点技能是可以无师自通的。况且,人文学者于散文更有自己的优势,毕竟,他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他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种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随笔的题材,自是更为丰富多样,投射观察的目光自是更为开阔高远。而得益于世界各种精神文化的滋养,其可调配的颜色自是更为丰富多彩:说不定,也许我们这个时代有意思的散文随笔正是出自学者笔下呢,学者散文实不容当代文学史家忽视也……不能再说下去了,再说下去就会变成“王婆卖瓜”啦,不过,我还是相信,这一辑学者散文也许能给文化读者多多少少带来一点不一样的感觉。2012年5月
内容概要
人文学者的知性是向全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敞开的,他们的目光是向全世界各种事物投射的。其散文随笔的题材,自是更为丰富多样,投射观察的目光自是更为开阔高远。
《飞光暗度》是中俄友好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莽的散文作品集。《飞光暗度》精选了他的散文和随笔,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
书籍目录
哈尔滨——我的摇篮
我心中的灯
学画
没有家园的民族
纪念会
初试译笔
口译——我的大学
她像一团火
笔名的故事
无声的交谈
对译诗的一点看法
我的家“老虎洞”
我画巴金先生
百岁青松
——记杨绛先生
丁聪和他的“凶”老伴
我一直在等他的电话
——忆作曲家刘炽(1921—1998)
苦海泅渡砚边乐
——记鲁光
走进普希金的世界
——俄罗斯纪念普希金诞辰200周年散记
在果戈理纪念碑前
若能听到中国人的演唱,该多好啊!
——忆米·伊萨科夫斯基
“肖洛霍夫年”
诗韵绵绵中国情
——记乌克兰女诗人斯吉尔达
情似长江水
——忆白俄罗斯诗人马·唐克
传奇的汉学家
——阿·罗加乔夫(1900—1981)
阿列克谢耶夫和《聊斋志异》
列·艾德林:唐诗大译家
章节摘录
哈尔滨——我的摇篮感谢苍天厚爱,让我在朔风凛冽,早冬飘雪的季节来到世间。我对自己的故乡和时令,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虽然从我记事时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十几年中,饱尝的是家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辛酸、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屈辱,但今天回忆起来,哈尔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更多的是美好的时光。我记忆中的哈尔滨是一座情调迥异、充满诗境的畸形城市。道里、南岗和马家沟是半俄罗斯化的三个住宅区和商业区。街上来往的是些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到处响彻的是带“尔”声的俄罗斯语言,甚至连中国小商小贩也都能说上几句不伦不类的俄语。雪花雾凇、白云晚霞、起伏的街道、绿荫的院落、满街的花香、浩浩荡荡的江水、傍晚远飞的雁群、节日教堂的钟声、俏丽多姿的建筑物,特别是憨厚勤劳的居民和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我的人生意识与审美观念。1926年我在这里出生,1933年进人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学校,读了十年书。同学中有很多不同民族的孩子——波兰人、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犹太人、朝鲜人、中国人等等,以俄罗斯人居多。大家通用的语言是俄语。老师主要是俄侨,用俄语讲课。他们教的英语都带有浓重的俄罗斯腔调,真正的英国人听起来直晃脑袋。我的学习成绩平平。放学回家常常痛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话,经过几年的磨炼才慢慢熟悉了俄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又逐渐爱上了俄罗斯文学与艺术。我非常感谢语文老师,他们讲授的主要是俄罗斯19世纪作品。作品中充满对农奴制的反抗,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弱者的关爱,对民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语文老师授课时,总是声情并茂,把小说中的情节讲得活灵活现,如同亲身感受,我们被老师那磁性的声音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的教务主任戈雷佐夫(笔名阿恰伊尔)是当地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发起组织的“丘拉耶夫卡”文学会,在俄罗斯侨民当中颇有影响。文学会团结了一批文学爱好者,组织各种活动,活动的地点就在我们学校。我们有的语文老师就是那个文学会的成员。那时,我还不能理解俄罗斯文学艺术拷问人生的重大课题,但小说中的故事,诗歌中的音乐旋律,绘画中的感人场面,却把我带进一个梦幻的世界。与外国同学交往、聊天、拌嘴——用的都是俄语,俄语成了我母语之外最常用的语言。俄语沟通了我和外国孩子们的关系,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彼此信任。从小我就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可惜那时年龄太小,不知道用功,没有真正的注意俄文的词义、语句、文法和变格等。以至到了成年,工作需用俄语时,常常出现用词不当,变格不对的缺陷,悔恨学生时代荒废了不少光阴。俄罗斯是个爱读书的民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哈尔滨凡是俄罗斯侨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有私营图书馆和旧书铺。书铺一般规模不大,有的只是一两个房间,从地板到天棚,书架上上下下摆满旧书。除了小书铺之外,在南岗秋林公司下坎处,有几栋楼房的大门洞,也被贩卖旧书的人所占据。他们在门洞左右两侧摆上一些简易的柜子,柜子上有护板,白天将护板卸下,晚上收工时再把护板装上,加上铁锁。那时,我常到那些小书铺或门洞书店去转悠。记得我看中了一本很厚的油画画册,爱不释手,又买不起。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心疼儿子,给了我钱,让我买了回来。那是我少年时代花钱买过的最贵的一部书,可惜在社会大变动中没有保留下来,但书中的有些画我还记得清清楚楚。我还买过一本当地俄罗斯画家洛巴诺夫的铅笔画集,画集中收有十几幅哈尔滨风景,有《霁虹桥》《圣索菲亚大教堂》《火车站》等。每幅画页衬着一张透明的薄纸,在当时来讲,这种装帧实属少见。我还买过一本日本研究俄苏文学艺术的学者升曙梦的《新露西亚文学史》,当时买它是因为喜欢书中众多俄罗斯作家画像。看到熟悉的作家肖像,或是漫画像,那么传神那么夸张,让我喜出望外。这些画册画集和插图,使我受益匪浅,我为其中的画作所感染,自己也开始动笔作画。后来,我画一些风景画和俄罗斯作家们的肖像,正是少年时的爱好的发展。几十年过去了,可是学生时代同俄罗斯文学与绘画结下的情缘,一直主宰着我的心。2000年我心中的灯我的家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况,如果硬要找一点个性,那么只能说,我的母亲比较长寿,她活了102岁;我的妻子双目失明,这种悲剧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发生的;我女儿比较孝顺,为了照顾我们老两口,她放弃了国外的生活。到了古稀之年,我才更清晰地意识到母亲在我生活中的地位。她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而且是个文盲。按理说,新中国成立后,凭她的智商,我完全可以帮助她摘掉文盲的帽子,她很渴望识字读书,但那时我整个身心都放在工作上,没有体会到她殷切的心愿,没能满足她扫盲的要求。临终前我才知道她为不能看书而长期悔恨。她告诉我:“葬我时,在我胸口上放一本书。我是那么想识字……”我母亲的遗体虽然是和一本字典同时火化的,但我的心怎么也释放不下悔恨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深地意识到,母亲在我一生中的作用。 ……
编辑推荐
高莽是中俄友好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飞光暗度:高莽散文随笔精选》精选了他的散文和随笔,包括哈尔滨——我的摇篮、我心中的灯、她像一团火、我画巴金先生、丁聪和他的“凶”老伴、苦海泅渡砚边乐——记鲁光等,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是一本了解高莽的好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