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作者:林泽铭 页数:143 字数:81000
前言
港孩,照字面意义,就是指“香港的小孩”;但不知不觉问,“港孩”一词变成了一个带负面意思的词汇,解作自理能力、抗逆解难能力和竞争力均低的孩子。他们生于信息网络发达的年代,家境丰足,父母宠爱,佣人侍候,衣食无忧,自然养尊处优。 如今,人们对香港年轻一代的评价,不是过分依赖、不够独立,就是自我中心、情绪智商低,或是又懒又“hea”(注:香港流行语,有懒散、无所事事等意思。下同)。“一竹篙打一船人”,难免殃及池鱼。其实独立自主的“港孩”,大有人在。至于符合各种“港孩”条件的港孩,则欲辩无从,想反驳,但眼见自己到了中三仍未懂得绑鞋带,也只好忍气把驳斥的话吞回肚子里去。 我1995年出生,今年16岁,就读中四,乃独生子(不过没有佣人),完全符合“港孩”条件。父母亲戚有时也会说我自理能力偏低,双亲不在身旁,就大叫救命;不懂这、不懂那;父母问问题,我通常都回答“不知道”;最讨厌PE堂,要动身跑步做运动,我宁愿留在课室伏在桌上……骤眼看来,本书作者确是一名典型港孩。 由港孩写“港孩”,最好不过。 我想说的是,我们并非娇生惯养如许。 常说做老师难、做家长难,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子女、学生的我们,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好比傀儡,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港孩的心声,到底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愿意静心细听? 《港孩告白》这本书,并非指责老师家长,推诿身为港孩的我们全无责任,而是希望透过文字,能促进港孩与父母、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港孩明白老师的循循善诱、父母的含辛茹苦的同时,也能使父母和老师对港孩的心事多一分关注和了解,欣赏港孩在这个年龄的独有特性。 即使我未能代表全港的年轻一代,至少也可以代表某部分港孩的意见。
内容概要
常说做老师难、做家长难,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位置,任人评说,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孩子的心声,到底有多少大人真正了解?到底有多少大人真的愿意静心细听?难道大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对的?
《港孩有话对您说》是由孩子写给大人的书,作者林泽铭16岁,在香港就读中四,已出版长篇小说8本。
由港孩亲自上阵,现身细说一些孩子真正的想法,让大人们真正了解孩子,听到孩子的真心话。
本书可视为孩子写给大人的信,主题分别是:你以为我想这样吗?家长们,我想对你们说;老师们,听听我的心里话;我们并非一文不值;谁来救我……
本书与作者爸爸写的《港爸大战虎妈妈》一书配套,与爸爸就共同的话题各自抒发所思所感,各自成书。港孩港爸的两本书相互呼应,构思非常新颖、独到。
这本《港孩有话对您说》中提到的孩子对大人们的心里话、所举的事例,十分值得各位大人深思,同样值得内地的家长们、教师们及所有教育工作者关注和反思。
作者简介
毕业于香港圣公会牧爱小学下午校。现于香港拔萃男书院就读中四。已出版长篇小说8本。
书籍目录
话题一
你以为我想这样吗
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港爸港妈所为
三、教育制度的环境影响
话题二
家长们,我有话对你们说
一、唠叨+紧张+八卦+挥之不去=烦!
二、高压专制
三、您做得,我做不得?
四、妄下判断,自以为可以完全代表子女
五、拿子女作比较
六、港孩心中的“完美父母”
话题三
老师们,听听我的心里话
一、烦的老师
二、老师永远是对的
三、发泄个人情绪的老师
四、港孩喜欢什么类型的老师
话题四
我们并非一文不值
一、精通计算机、科技
二、崇尚个人主义
三、乐于学习
话题五
谁来救我
一、“我也不想做隐青,但我真是觉得自己一个人独处舒服点喽……”
二、“我也有梦想,不过……我没有勇气讲罢了……”
三、“低能!如果我真吸毒,就不会给你验啦!”
四、“说真的,其实我宁愿看书,都比做project好……”
五、“通识通通识?有可能通通都不识……”
六、“计OLE?报呀!……呀?只有两个小时?……不报啦!”
八、“高分低能,总好过其他人低分低能呀……”
话题六
港孩絮语
结语
章节摘录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放过”S呢?为什么不让S来参加聚会呢? S能够逃出父母魔掌的时候,多是因为要做实践课作业,“迫不得已”要离家约会朋友。可是,就算每次有类似活动要出门相约朋友,s也得与父母斡旋——在前一天完成所有功课、温习和乐器练习;有些时候,更无法不与父母发生摩擦。 踏入青春期的孩子,虽然性格会反叛一点,但也不会因为父母不许可,而刻意处处作对, “你不准许我偏要做”,其实我们不是这样的。假如父母的限制是有道理的,孩子绝对能够接受。但同一时间,青少年总爱追求自由,不欲受父母拘束。孩子所希望的,不过是父母给予适当的空间和宽容。 有些时候,家长的高压专制,委实令孩子大感不满。不仅不让子女和朋友外出,更不准他们上网(尤其MSN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更被父母列为“黑名单”),有时甚至连计算机也不许使用。 为什么港爸港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专制到这种地步呢? 港爸港妈的回答是: “希望子女专心读书。” 但是,要子女专心温习,不代表就要封锁计算机吧?孩子希望父母明白,我们有自主能力,可以控制自己的专注力,以及管理自己的时间。港爸港妈多此一举的行径,在孩子眼中不但会视为束缚,更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自己,不相信自己有自主能力。 不准我上网,即表示认定我一定不会专心读书,偷懒跑去上网吗? 少年人心灵脆弱,反应过敏,鸡毛蒜皮的事,也可以无限延伸、扩展他的联想。所谓官逼民反,港爸港妈的钳制,在孩子小时候应用,或者仍会产生有效的警戒作用;但当孩子长大了,这些措施只会弄巧成拙,父母愈不准,子女愈要刻意犯禁,除了令亲子关系紧张,更助长孩子因为反叛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向父母“宣战”。 此外,有些父母所不允许的事情,实在是有点“无厘头”。 身边有朋友年届十六,其母很少准许他看电影。即使看电影,也只能观看I级和IIA级的电影,“青少年及儿童不宜”的IIB级更不予准许,绝不能看。我首次听到有父母颁下如此离奇的禁令。说实话,十六岁,接触到含有成人情节及不当行为的电视、电影或其他传播媒介,实不足为奇吧。难道你以为,他甫踏入十八岁生日那天,就会立时“够资格看”?以往是问题,在十八岁那一刻就会变成没有问题吗? 其他朋友都看过IIB级的奥斯卡大热影片,自己却因为港爸港妈的制止,与时代脱节,更无法融人朋友的对话。对于喜爱与朋辈相处的青少年来说,无法融人朋辈是个极大极严重的问题。而且,当知道朋友圈子当中,只有自己受这道由父母颁下的禁令约束,自卑心悄悄作祟,感到自己和同龄的朋友之问,有一道无形而宽阔的鸿沟。 有家长不准许孩子外出的理由是不想孩子经常上街。 务必留意“不想”一词。我同意,如果父母背后动机出于爱,而孩子遵从是为了不让父母不快,那么父母就不算专制了。可是,孩子无法明白,为什么经常上街就会令父母担心?既不是夜归,又不是前往龙蛇混杂的地方,也不是第一次出门与朋友相聚,孩子不能理解父母为何有不准之意。 港爸港妈会否滥用了自己对孩子的操控权, 认为自己的说话,孩子务必臣服,因此索性不讲什么理由,直接道出是因为自己“不想”孩子上街就算? 这也难怪有人说现今连父母教训子女都要讲求理性和民主了。因为在港孩心目中,父母变得蛮不讲理,所以港孩就要开始与父母“讲理”,讨回公道,恰如谈条件似的。这是没人想看到的局面。孩子只希望父母能够给予空间,把自己当成独立个体,并非是永远藏在父母掌心中的物品。 社会上普遍认为港孩自理能力低,十多岁的年轻人,也表现得像个幼儿园学生。但作为孩子,我要说的是,其实踏人青春期的少年人都向往“成为大人”。尤其是当父母时常替孩子安排日常生活,就愈驱使孩子想成为大人,因为这样就代表可以(重新)掌控自己的一切。 所以,当家长帮孩子安排一切大小事务时,别以为这样会令孩子很安心、很快乐,其实这样只是本末倒置,令孩子感到大大不爽。 “您做得,我做不得?”这绝对是无数港孩的心声。由于他们渴望成为大人,欲从父母手中夺过自主权。当发现父母能做的事,自己却受到制止,他们便认为父母仍然把自己当作三岁小孩。港孩最不喜欢的,正是这种感觉。 港爸港妈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不准孩子做某些事,是为他们设想,自是理所当然。当孩子还年幼,孩子和大人之间的界线,清晰分明,对于父母的命令、规则,孩子较容易接受。不过,当孩子日渐成长,他们开始质疑中间那模糊不清的界线,因为在青少年心目中,他们距离长大成人只有那小小的一段距离,自然想要追求独立和自由,渴望脱离父母的掣肘。当父母搬出“你们还小”的大道理,孩子追求自主不遂,既否定了他们追求独立的自我认知,也让他们认定父母完全没有理会自己的成长及心理状态。若情况恶化下去,孩子自然会觉得父母霸道专横。 “你们还小”,到底当中的“小”,由谁来决定? 少年的港孩,十多岁,青春年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父母眼里,他们还是小朋友;在他们心中,自己却早早自觉已是成年。 ……
编辑推荐
港孩,照字面意义,就是指“香港的小孩”;但不知不觉问,“港孩”一词变成了一个带负面意思的词汇,解作自理能力、抗逆解难能力和竞争力均低的孩子。他们生于信息网络发达的年代,家境丰足,父母宠爱,佣人侍候,衣食无忧,自然养尊处优。 《港孩有话对您说》是由孩子写给大人的书,作者林泽铭16岁,在香港就读中四,已出版长篇小说8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