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黄金铸  

内容概要

《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史论解读》讲述《资治通鉴》218篇史论凝聚了司马光及35位前贤关于千年历史兴衰之乱规律的智慧总结,以及古代社会治理的深刻历史思考,《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史论解读》作者在此基础上将司马光思想的精髓与核心概括为治平社会建设,并梳理出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

书籍目录

自 序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第一章 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综论 第一节 司马光的综合社会治理观 第二节 司马光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思想 第三节 常规治国思想 第四节 守成与治乱思想 第五节 人君治国之道 第二章 司马光的以礼治国思想 第一节 纪纲名分制度规范之礼 第二节 道德规范之礼 第三节 行为规范之礼 第四节 礼之治国作用 第三章 司马光的用人思想 第一节 人才区别与辨实思想 第二节 重要的用人思想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第四节 特予强调的几种用人之失 第四章 司马光的法制、经济和军事思想 第一节 法制思想 第二节 经济思想 第三节 军事思想 第五章 司马光的文化思想 第一节 学术文化史观 第二节 通变史观 第三节 天命史观 第四节 忠文化观 第五节 隐文化观 第六节 谏文化观 第六章 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探源 第一节 由司马光的阅历探寻其思想来源 第二节 由司马光的著作探寻其思想来源 第三节  由《通鉴》取材标准和著述目的探寻其思想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丁仪、杨修跟随曹操日久,颇能察识曹操所思,察觉曹操宠爱第三子曹植,竞私意谋立之为嗣,引致曹操嫡长子曹丕忌恨。于是,曹丕寻机进言借曹操之手除掉了杨修,即位后又亲自族诛丁仪,并处处排挤刁难曹植。《通鉴》引“鱼豢论”以为曹操对待立嗣建储的态度失当,未能“防遏植等在于畴昔”,“乃令杨修以倚注遇害,丁仪以希意族灭,哀夫!”②这里,史论主要批评的是曹操未能防遏植等王储(曹操未称帝,故不称太子)之争于畴昔,对杨修、丁仪之死表达的主要是同情与悲哀之情,并未刻意批评丁仪“希意”。 四用女宠及外戚之失 用人必以才德,用外戚亦然。然而,外戚特殊的身份,又使之在获取权利与地位的政治博弈中,客观上具备了显著的优势。任用外戚,均难免在事实上构成对选任用人公平性的破坏。其道德高尚者,犹可安于优养,勤其政务,如长孙无忌等;然而,良相出于闾里,良将出于卒伍,富贵显宦之门,淳良难觅。其道德不过中人者,固难抵御权力与优越生活的诱惑,兼之拥有相关的资源优势,得之便易。于是,在权利与欲望的内在驱动与便利的外部条件推动下,外戚群体就如同外表华丽而内在素质较差的破车被推进通向政治权力高峰的高速公路,早晚不免出事。因宠而骄,由骄而奢,由奢而贪,由贪而残,破坏社会政治、法制、军事、经济等制度,渐成社会之公害,终为社会所不容而败亡,便几乎成为其难以逾越的悲剧循环。而较之悲剧的终结,其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对社会的危害是巨大的。鉴于此,《通鉴》史论凡数十处涉及使用外戚的内容,且所论几乎皆为负面效应,表达了对待外戚宜宠以优养、慎于假权的基本思想。 (一)外戚恃官掖声势,为恶肆无忌惮,坏君臣之礼与法制 《通鉴》卷四十六建初八年(83)载:外戚窦宪恃宫掖声势,胆大妄为之至,“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较”。汉章帝发觉实情后大怒称:“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民哉!”觉得窦宪“愈赵高指鹿为马!久念使人惊怖”;尽管一时愤言“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但鉴于皇后关系,执法实则难矣。 “人臣之罪,莫大于欺罔”,窦宪欺主瞒上,死有余辜。就汉章帝而言,能做到“不绳其罪,然亦不授以重任”,已然不易。司马光深疾外戚为害之烈,对人君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臣光曰”:“夫人主之于臣下,患在不知其奸,苟或知之而复赦之,则不若不知之为愈也。”章帝“卒不能罪宪,则奸臣安所惩哉”,“知善而不能用,知恶而不能去,人主之深戒也”。 《通鉴》卷十四太宗孝文皇帝十年(前170)载:“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 “臣光曰”:“舅后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养育以崇亲恩之情,而慎于“假借以权”,此乃“防闲”、“慎之于始”之策,以免其“有所恃而犯之”。“薄昭虽素称长者,文帝不为置贤师傅而用之典兵;骄而犯上,至于杀汉使者,非有恃而然乎!”③其所恃,“舅后之家”也。薄昭“素称长者”,但才能不在于“典兵”,汉文帝用人不以其所长,而又忽于防闲,终致薄昭“有恃”,“骄而犯上”,“杀汉使者”。

编辑推荐

《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史论解读》由凤凰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司马光治平社会建设思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