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凤凰 作者:主编: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译者:孙钦善 页数:368 译者:孙钦善 注释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本书在注释上除注明字面意思外,尤其注意用材料互证,特别是以本书前后互证的方法阐明孔子的思想。
作者简介
孙钦善:山东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献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编后记
编纂始末
丛书总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冉有说:“季氏他老先生要这么做,我们两个臣下都不想这么做。”孔子说:“冉求!良史周任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能够效力尽责,才任官就职,如果不能,只好作罢。,主子遇到危险却不护持,即将跌倒却不搀扶,那要你们这些辅佐之臣干什么用呢?并且你的话也是错误的,老虎兕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存放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国势强固并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取得它,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疾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编些托辞的做法。我听说不论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家贫穷而忧虑财富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如果能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如果能和睦就无所谓人少,如果能安定就不会倾复。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国之人不归服,就整顿礼乐教化、凭借仁德来招引他们。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现在你子路和冉有,辅佐季氏老先生,远国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进一步策划在国内大动干戈。【注释】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论语》中对孔子的学生多数称字,只有对曾参和有若尊称“子”。其:假设之辞,若。弟(tì涕):同“悌”,敬从兄长。好(hào号):喜好。下同。鲜(xiǎn险):少。未之有也:意即“未有之也”。古汉语中否定句的代词宾语,提到动词之前。道:道理,法则。“孝弟”句:仁,一种很高的道德规范,具有丰富的内涵,诸如爱人、忠恕、克己复礼、谨言、慎行等,由本章可知,孝弟是维系以血缘为纽带的父系家长制嫡长子继承的封建宗法关系的基本品德。孝弟既为“仁”之根本,反映了“仁”用来调和、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关系的本质特征。与:同“欤”,疑问语气词。【翻译】有子说:“假如为人孝顺父母,敬从兄长,却喜好冒犯长上的,极为少有;不喜好冒犯长上,却喜好造反作乱的,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那么道就会随之产生出来。孝弟这个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编辑推荐
《论语注译(修订版)》是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