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败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作者:师永刚,张凡  页数:27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甲午年,1894年。
写下这个坐标式的年代,可以顺着历史的灰烬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一支名义上称之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总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的毁灭了。
闭上眼总能想象到那艘庞大豪华的泰坦尼克号,一八九四年的中国正如那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1840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接连不断的打击都像重重的敲门声,槌在帝国即将崩溃的门楣上。但最重的一击,来自东方。
“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一个相当委婉的说法,中国醒来了。事实上,一战而击碎的不仅是李鸿章无法修补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精英阶层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1840年即已流行一时,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就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
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自己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在乱说历史的潮流中,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名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够立足的根本。

作者简介

师永刚,“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解密读者》四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
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他主编的《中国时代》上下两卷,多次入选各地好书奖。
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书籍目录

序 转折时代的命运
第一卷 黄金时代:中兴的选择
甲、皇帝:一个与三个
乙、明治群英谱
丙、恭亲王与总理衙门
丁、曾国藩与士林之风
戊、女人当国
日本海战手绘图
第二卷 青铜时代;甲午之战
甲、上兵伐谋
乙、和尚的理想
丙、决战于黄海之上
丁、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的江湖
第三卷 白银时代:甲午后的中国
甲、师从日本
乙、紫禁之巅的耻辱
丙、甲午一代
跋:少年中国说
北洋海军舰艇史

章节摘录

  甲午年,1894年。  写下这个坐标式的年代,可以顺着历史的灰烬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一支名义上称之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总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地毁灭了。  闭上眼总能想象到那艘庞大豪华的泰坦尼克号,1894年的中国正如那艘出海的巨轮,刚刚醒来就迎面撞上了冰山。这是致命的一击,比1840年来自西方白人的枪炮声更为沉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接连不断的打击都像重重的敲门声,捶在帝国即将崩溃的门楣上。但最重的一击,来自东方。  “一战而人皆醒矣”、“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一个相当委婉的说法,中国醒来了。事实上,一战而击碎的不仅是李鸿章无法修补的体制,更重要的是精英阶层的人心。千古未有之大变局的说法在1840年即已流行一时,现在人们终于明白这个变局是什么,那就是古老、僵化的帝国体系的结束,新的文明以极其野蛮的方式侵入。  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自己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在戏说历史的潮流中,我们试图重新回到甲午年的现场,在日本人的照片、西洋人的明信片、中国人的旧图册中梳理和打捞那些残存的证物,追求并尽量接近真实的历史。因为真实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够立足的根本。  1891年,19岁的光绪亲政。这位年轻的皇帝引起了域外观察者们的额外注意,没有人想到两年后的战争会摧毁一个帝国的根基。大清皇帝学习英语的新闻成为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的切入口:“从去年12月份开始,大清国开始发生该国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毫无疑问,这种变化将在今后若干年里对整个帝国产生深刻的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打开保守封闭的枷锁,将大清国带入人类进步历史的前沿。总之,这种进步将超越过去50年变化的总和。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清国最高统治阶层最近发生了重大的政策变化。在数万万清国人中,有一个人思想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每一个人,他就是大清国皇帝陛下。”  让《纽约时报》作出如此判断的是光绪的一个行动:“今年20岁的大清国皇帝陛下(在大清国,人民称他为天子),目前正由两个受过英美教育的北京国子监学生负责教授英语,而这件事是由光绪皇帝颁布诏书告知全国的。皇帝陛下学习外语这一消息真让此间人士感到意外,他们甚至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在今天看来似乎只是一条花边新闻,但这已经足以让这份在美国逐渐产生影响力的报纸得出结论:“光绪皇帝屈尊学习外语,是因为他和他的政治顾问们都认为,死死保住3000年前就形成的‘老规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要应付当今列强,必须相应地改变国家制度。他的政治顾问们在这个问题上显示出了很高的智慧和胆量,而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胆敢苟同类似的想法。皇帝陛下周围的一些大臣甚至希望,大清国未来应该在文明国家的行列中占据一个适当的位置。”  倘若中国历史的前行按照上述逻辑推行,在1900年前后中国就应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了。《纽约时报》的推测看来绝非妄言,但显然光绪仅仅是玩票之举,如果把他看成一个热血青年,那么应当看到他当时所学到的所有知识都来自于传统古籍,新鲜的玩意当然会吸引他,如摄影、火车以及英语。但也仅此而已,倘若以为这位皇帝此时已经开始有变革之举,或者就此开始现代政治制度演练则纯属妄想。即使皇帝开始学习英语,即使帝国已经派了一百多名未来的精英前往西方学习,也未能改变急转直下的帝国命运。  师永刚,“世纪华人画传丛书”的策划与发起者、曾策划编著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图传》《邓丽君画传》《切?格瓦拉画传》《三毛私家相册》《邓丽君私家相册》《雷锋1940—1962》《红军1934—1936》等丛书在中国掀起画传热潮,发行总量达上百万套。他研究凤凰卫视的专著《解密凤凰》成为媒体焦点。研究《读者》杂志的专著,先后以《读者时代》《读者传奇》图文版、《读者故事杂志版》《解密读者》四个版本发行,创下媒体研究专著发行超过30多万套的全新纪录。他主编的《中国时代》上下两卷,多次入选各地好书奖。  现为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执行主编。  ……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化历程为何曾两次被日本强行中断?  日本人为什么会用打败中国作为对自己脱亚的检阅?  被打败的甲午一代为什么会师从日本?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则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1894年,甲午海战,一战而众人皆醒。  甲午海战的失败,正式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也吹响了新变革的号角。  我们不妨站在历史身后,重新解读这甲午前后五十年。  百幅历史图片资料还原历史真相,首度披露3D模拟海战图再现战争现场。  重读历史,最感慨莫过于已经窥见结局,却偏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无法逆转的命运抗争。  而今天的我们敢正视与日本的差距吗?能打赢当代的中日海战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首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8条)

 
 

  •   《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以下简称《首败》)中,作者通过对战争前后中日双方社会思潮、政治体制、精英命运的横向比较,勾勒出这样一幅幅画面:当日本对外韬光养晦,对内厉兵秣马之际,内外交困的清王朝却挪用海军军费为慈禧准备60寿辰;1866年,福泽谕吉翻译的《西洋事情》在日本创下了25万册的销量,而徐继畲于20年前已成书的《瀛环志略》却在清王朝长期遭受非议。

    可见,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只是日本以战争的形式宣告了清政府三十年洋务运动的失败,并把中华帝国衰败的趋势变成了震惊世界的事实。甲午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虽以失败收场,但梁启超的一篇《少年中国说》却成为中国睡狮梦醒的警世钟。此后,中国人围绕救亡图存所展开的前仆后继的斗争,把中国引向一条曲曲折折的现代化之路。今天,中国改革开放也走过了三十年的里程,那么,中国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改革开放一代”,与19世纪80、90出生的“甲午一代”所面临的处境有无不同?

    “他们被旧的价值观所培养,却为新的世界所吸引。他们是叛逆的一代,也是忠诚的一代;他们是苦难的一代,却也是自由的一代;他们是无所适从的一代,却也是领导潮流的一代。无比凶恶,十分逼仄的年代里,他们对自己的出路充满绝望,对国家的混乱感到愤怒和悲哀,因此,他们既是个人主义者,也是国家主义者。”《首败》中的这段话我读了不下10遍,深以为然且身同感受。

    日本之明治维新,乃是从器物到体制,从体制到国民精神之全面武装,而中国之洋务运动,仅限于对西洋事物之好奇与模仿,而缺乏革积弊,开民智以求脱胎换骨的勇气。因此,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很容易定格为体制的失败,而体制的失败必然会直接归责于体制的维系者,于是,对慈禧太后与洋务派顽固守旧的批判,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畸形战略的批判便无可置疑。《首败》中,作者对此并没有做有价值取向的评判,而是尽可能详尽的给出了事实,把深度思考的任务留给读者。我想,腐旧落后的体制固然是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但是,绝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因为,战争有战争的逻辑。

    外强中干的清朝败给短小精悍的日本,如果仅仅是封建体制的腐旧所致,那么如何解释40年后,在体制上效仿美国的国民政府在日本的侵略面前的一败涂地,又如何解释“二战”期间,体制上远远落后与西方的埃塞俄比亚力胜意大利的现象?乔良将军在为时寒冰的《经济大棋局》所写的序言《悲壮的先知》中的一段话让我醍醐灌顶。乔良说:“我一向不大相信制度或体制可以解决根本性问题,因为本末不能倒置。所以,我坚信相对于制度和体制而言,构成制度、体制的土壤—国家性、国民性要远为重要的多。因此,不改变土壤结构去移植制度或体制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甲午战争中国之惨败,非国之无将相之才也。庙堂之上,奕?、曾国藩、张之洞、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这些中兴名臣,无一不是治国之能臣;战场之上,虽然清朝军队早已腐烂不堪,但不乏聂士成、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以死殉国之士。但是这些由旧价值观所培养,却被新的世界所吸引的人,在中国业已腐朽的体制之下,面对老态龙钟的帝国和一盘散沙的国民,只能在历史的推动下做属于他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情,而不敢去改天换日,正如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所说的“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一样的悲壮与无奈。当上千年的封建体制形成一种超稳定的社会结构时,那么,这个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性格就是国家的性格,而国民的性格只能是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所说的“历史不断呈现一种现象,对国家民族前途忧心如焚的人,往往受到最大的痛苦,而颟顸污秽的既得利益群,反而是最快乐的人”,这种基于超级稳定性而形成的滋生体制的肥沃土壤才是王安石,张居正、李鸿章、谭嗣同等人悲剧的根源。

    遗憾的是,近代一百多年来, 这种土壤却始终鲜有改进。保守派与洋务派之争,维新派与革命派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乃至今天的“左”“右”之争无不表明,中国人总喜欢在路线问题上争论不休,而这种争论最终无不沦为利益斗争的工具,对于开启民智,改造落后体制赖以寄生的土壤却作用有限。1885年,福泽谕吉年的一篇《脱亚论》成为日本至今仍坚持不渝的大国策,期间日本虽屡遭政治经济之大变局,但却始终沿着福泽100多年前的规划前行。而中国的前途命运,李鸿章规划过,康有为规划过,孙中山规划过,蒋介石规划过,毛泽东规划过,邓小平也规划过,但100多年过去了,今天好像又回到了起点。

    如果100年的时光尚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禀赋,如果今天我们仍热衷于对体制的批判而非对滋生这种体制的土壤的改造的话,那么这种批判只不过是对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中国近代史的重复而已。

    非常感谢磨铁图书的华婧女士,她不仅才思敏捷,而且诲人不倦。在阅读和写评过程中,她的引导拓宽了我的思路,让我受益匪浅!
  •   说甲午战争是“首败”,其实并不算确切,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在此之前,中国已经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以及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而来的火烧圆明园(1860年)。这些战火早就扣开了清政府紧闭的大门,早就让中国人领教了外国人坚船利炮的厉害。
    然而,说甲午战争是中国的“首败”却也不是没有道理,该书的编者有他自己的逻辑,虽然这种逻辑并没有在书中直接给出,但是读者却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得到。我想之所以说甲午战争是“首败”,首先它是中国军队第一次败给了并不是来自西方列强、而是来自亚洲的对手;其次,这次战争对于满清政府的军事以及政府的打击是致命的,李鸿章苦心孤诣的“同治中兴”就此完全粉碎,中国的复兴之梦完全被日本人扼杀。
    而就是这样一场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战争,多年来却总是扑朔迷离,不仅中日两国的历史对此次战争的记述各个不同,就连西方各国的说法也不尽相同,甚至中国自己的各种记述也互相抵牾。而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关于这场战争最深的记忆可能就是来自那部由李默然主演的老电影《甲午风云》,而其内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多少为真似乎也应该存一个问号。
    而这场战争历史之所以如此扑朔迷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场战争在外界看来是实力对比悬殊的,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七或第八舰队,而日本海军的实力却没有多少人对其有所认知。甚至在战争的初期,西方媒体还一致认为中国舰队不可能会败,但是,最终北洋水师还是败了。而它是怎么败的,就有很多种解释,解释越多则说法就越多,所以至今仍然留有悬案。
    《首败》一书里披露和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图片,包括有来自日本的绘画,这些史料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场战争有很大价值。但是该书对于甲午海战本身的过程的描述也有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比如关于刘公岛兵变——这场导致丁汝昌自尽进而直接宣告甲午海战结束的事件,在该书中却是语焉不详。而关于其他方面的史料也有很多看起来是拼凑的。不过这倒也无可厚非,因为该书本来就是由师永刚和张凡“编著”的,既然是“编著”,少了些原创似乎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虽然对于战争本身的讲述并不多,但是这本书的关于这场战争的反思却比较深刻。
    十九世纪,面对强大的西方列强,中国和日本同样落后,甚至日本更落后,至少中国还有一个“漂亮的拳击手套”一样的北洋水师,但是日本连这个都没有。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选择的是夜郎自大,不敢也不愿睁开眼睛去看差距,抱着自己的传统不放;而日本人则完全走向了相反的极端,他们进行了全盘西化,甚至对自己来了一次彻底的否定。而两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甲午海战的结果。
    而如今呢?如今的很多中国人依然不愿去正视历史、正视现实当中存在的差距。而这种不能正视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民粹主义——凡是中国的都好;另一种就是反民族主义——凡是中国的都不好。而这种“凡是”思想是最要不得的,它只能说明思想僵化,看问题只有一个标准。“凡是”这个词只在一句话里正确,那就是:凡是喜欢用“凡是”的,都没有正确看待事物的勇气和智慧。
    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下一个甲午马上到来。我们又处在崛起的关键时刻。而明治维新的元老、大军阀山县有朋面对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讲的一番话言犹在耳:“日本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中国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弱皇帝统治下的弱中国,才是理想的国家。”如果没有这场日本大地震,黄海的炮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平息。那片黄海,中国准备好了吗?
  •   对于中日甲午战争,无论是历史课本还是老的电影,都有过深刻的印象。如今再次看到这个沉重的话题时,依然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和感慨!

    这本书内含有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手绘图画,人物、事件叙表详细,力量对比数据明晰,解剖分析合情在理,使人读后加深了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重新认识了一批以往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也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的事实,更多地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这些资料不仅“重播”了中日甲午海战的全过程,也把双方海军力量的对比,战舰装备,当时的状况,敌我双方采取的战术,遭遇后的实情进行的最大限度的还原,还把那次惨烈的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经过讲了个究竟;更为重要的是,编者通过广泛的历史资料援引,对同时代的中日文化、思想、政体、军事和执政者进行了大量的比较,涉及的人物从皇帝到大臣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甚至平民百姓,而在这些比较之中,不言而喻大家都能明显地感到这场战争熟胜熟败的必然性,尽管黄海战斗中的北洋水师英勇奋战也顽强抵抗,但终究不能扭转悲壮却失败的命运,这也是大清帝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

    从这段难忘的历史中,真正能够让大家反省的是甲午战争前大概三十年之中,中日两国的发展历程,这个时候,大清帝国虽然有内忧外患,也遭到了西方列强的欺负和不平等条约,但是总体上说和日本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从大家常谈的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开始走上了富强和先进的道路,并飞速发展崛起,本书把影响这场变革的重要人物和所起的作用都作了简明的介绍,值得大家深思的却是同样处在东亚位置的中日两国,都受到了闭关自守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同样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欺负和国门的强行打开,也同样派出了政府官员留学人员赴西方学习考察,也同样采取了措施进行改革,可是为何在短短几十年间,一个资源缺乏的小国却在综合国力上大大赶超上了有着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还跻身于世界列强的行列?

    书中也着重展示了那个时期洋务运动、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著名历史事件的经过,特别是对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这两个历史人物留有大量的笔墨和照片,与以往的评判有着很大的不同,相信这是更为客观的史实。对于甲午以后到民国成立那段时期所出现的一些代表人物都一一进行了表述,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胡适、周作人、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一大批风云人物的涌现以及他们的理想探索之路进行了简要的概述,让读者在这段沉重的历史中看到了一个腐朽的帝国即将落幕,而一个充满了生机、变数和精彩的民国即将诞生!
  •   被《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这本书所吸引,是它腰封上的一连串问号:中国现代化为何被日本两次强行中断?日本人为什么会用打败中国作为对自己脱亚入欧的检阅?被打败的甲午一代为什么会师从日本?我们今天还敢正视与日本的差距吗?我们在今天还能打赢中日海战吗?我们如何面对新世纪的又一个甲午:2014?
  •   2011,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如果说辛亥革命是一个新的文明崛起,一个古老、僵化帝国的彻底结束之标志,那么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的战败便是给大清国的致命一击,一战而人皆苏醒。19世纪末,落后的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进行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此时的中国也正在进行与世界同步的同治中兴运动,开始注重学习西方的技术,“师夷长技以治夷”的方略大行其道,平息内乱、办洋务、大兴科举……试图在走向一个崭新的“现代化”文明帝国。然而,1894的甲午一战,却让两国的命运走上了不同的格局,日本一跃成为了亚洲第一强国,走上了一条侵略扩张的道路,大清帝国却沦落为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战败国。
  •   《首败》中提到中日两国的关系可追溯到公元前108年,倭人部落到汉的乐浪郡献贡。而公元240年,魏国使团首次赴日“访倭王”。直到南宋时期,在中国人眼中,日本仍是个不起眼的“东夷之国”。
    到了隋唐时期,中日交往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日本派出18次遣唐使,唐朝使臣亦8次渡日。其时日本从中国带回了很多丰富的物产,甚至将中国的文化引入本国,传承至今。
    到了明朝,日本的野心逐渐暴露,一时海寇为患。丰臣秀吉更是野心勃勃,生出了“天皇居北京,秀吉居留宁波府,占领天竺”的念头。
    直到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全国西化,学习西方制度。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更是提出了“脱亚入欧论”,称“……但现在的中国、朝鲜对于我日本却没有丝毫的帮助。不仅如此,以西洋文明人的眼光来看,由于三国地理相接,常常把这三国同样看待……作为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至此,日本不再对中国心存一丝敬畏,这庞大的版图只是日本眼中的一块肥肉。可怕的是,中国人仍未察觉日本的野心。甚至在北洋水师军事演戏时,对尾随的日舰视而不见。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被西方国家一致看好的北洋水师战败,李鸿章十余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没能挽回败势,中国四千年大梦被日本惊醒。19世纪的“80后”们纷纷赴日学习,这份留学生名单十分惊人:章太炎、陈天华、邹容、黄兴、蔡锷、宋教仁、杨度、彭湃、鲁迅、郭沫若、沈钧儒、郁达夫、李叔同、夏丏尊、沈尹默、杜国庠、胡风、周扬、田汉、夏衍、欧阳予倩……
  •   在当今的世界中有哪么些民族,但是中华民族却是十分突出的。其突出之处在于是经历过起起伏伏的各种时期,遇到过大大小小的灾难,都屹立而不倒,这里面很有奥秘。对于是这些奥秘有许多人去研究,像前几年的《狼图腾》所引发的游牧文化对于是民族发展的观点,先不评论这些对还是不对,还是说说本书吧。

    本书是一本讲中国在清末时代从心理上第一次有很大的冲击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什么说在心理上呢,回头看一些史料就会发现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与第二鸦片战争时期同中日这场战争虽同是列强与大清的交战,但是交战的对手,一个是西洋蛮夷,在当时风气未开,对于是西洋不了解时,甚至用一些比较荒唐的招数。在当时有一个叫梁廷枬的,它在他的《夷氛闻记》记载了当时的这些荒唐事儿,诸如,“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敌的手段,用马桶来对敌,完全是儿戏。一向与西洋人没什么来往的大清在这里吃点亏可能没什么记性。而对于是日本人却不一样,日本人在中国人的叫法“倭”,日本人从一开始就是向天朝称臣即使偶尓不听话,也能收拾它,诸如明朝有“抗倭”。而现在不一样了,这个小布丁现在却开着大船拿着洋枪洋炮打起老师的主意,尖船炮利的下大清还被撂倒了,这个面子对于是天朝来讲却是丢得够大的了,所以在有面子时人反而不会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而面子没了,才发现原来自已是如此不堪!我想这里是最重要之处。

    本书从甲午战争的前后进行系列的论述,以图来揭开甲午之面纱。本书分为三卷,一是中兴时代,二是甲午时代,三是甲午后的中国。以时间为经线来分析大清时代的中国,而更是在这三个时代的分析文章中穿插了与日本人的明治维新与日本的甲午战争以及日本在战后的情况。可以说,这个对比性的写作,让我们能从纵横的各方来观察这个时代与中日两个民族。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应变与精神状态,读来感慨良多。

    书中对于是那个时期的知识分子也行了一个深度的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化之保守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就拿《瀛环志略》来讲,作者徐继畲,里面将“瀛环”(世界)分为欧罗巴、亚细亚、阿非利加、阿墨利加四洲、而中国居亚细亚第一大,而非“瀛环”最大。还把对于是这些国家的篾称改了过来。已经算是观念很大的进步了吧。可是这个后来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却因为此书丢官而只好回家教书。后世称为“圣人”的曾国藩对此书也有非议,可见观念之旧。而像当时的另一本书《海国图志》同这本书一样,都只是流行一时,而后来传到日本却是相当畅销,成为启迪日本人的好书。后来日本知识分子更是说“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要“脱入欧”。读到这里我想对于是思想的革新这几个字,我们会重新的认识,不是吗?
  •   在书店看到封面的时候,我预感有很多FQ要喷它了,可以想见,书腰上的一连串反问恰好击碎了FQ们的颜面。 我们不愿意承认日本的文明进程远远高于中国,充满大国情绪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小日本”,而我们是“大中国”。 可是百年前大中国彻底输给了小日本。所幸那时的中国还愿意低下头来向胜利者学习,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是那样一炮一炮被轰击出来的。愿现在人们也沉下心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收敛浮躁的大国情绪,看看我们是不是能打赢下一次甲午。记得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日本不要输给地震,只能输给中国!看待日本和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要过分偏激,不要一味在心里充满仇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希望两国之间的第三次战斗是良性的国力竞争,2014年见分晓吧!重读历史果然是一件伤感的事,历史是不能重写的,我们的各种假设和比如都已经没有用处,唯有把这种伤感化成一股热血去激励今后。上学时不懂为什么要学习已经过去的历史,但是现在读这本书发现历史真的可以鼓舞人心。感叹100多年前那场雄壮的海战呀!中国人的骨血,再过一个百年也不会丢!读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当初主张洋务的官员能更坚固海军会怎么样?如果有人把慈禧拉下台、还政于光绪会怎么样?如果日渐尾随观看北洋海师演习时、政府能警醒起来会怎么样?也许中国会像西方国家认为的那样,赢了甲午海战?那么我们的国家现在会怎么样?但是历史选择了现在的轨迹,我们只有在这条路上奋进。文字很给劲,看得我热血沸腾!中国人应该自省、取人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嘛。不想一谈到日本就只看见谩骂,那些只会骂人的都不是真正的fen青。fen青要有头脑的,要懂得学习,发展我们的国家才是硬道理!
  •   读罢《首败》,我们不能不跟随作者忧心忡忡的叙述去思考:作为中国人,从甲午大海战中,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海战本身的惨烈、体会海战中涌现出来的邓世昌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感情,还应该从那场世纪败仗中,读懂我们和永远的友邻以及对手日本的关系。从甲午海战到抗日战争,日本两次强行打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作为一个从明治维新中崛起的东方强国,日本需要以战胜中国为标志,检阅自己是否已经脱离贫穷落后的亚洲,与欧美列强比肩而立。
  •   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隔海相望的邻国,在19世纪中以前,日本与中国一样处于同样僵化的国家,遭到了西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曾两次被日本中止现代化进程

    一次是就是甲午

    另一次就是抗战

    《首败》中提到:我们试图用这本书探讨那场已存在了117年的帝国巨变前的大败战的真实原因。我们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亚洲格局的改变,以及中国和日本间关系的转换。这是一本历史图册,是一段对历史的检讨,更是一部警示今天的宏篇巨作,提醒我们如何迎接近在眼前的下一个甲午——2014。
  •   甲午年,1894年。写下这个坐标式的年代,可以顺着历史的灰烬找到那些消失的人和事。更多的人熟悉这个年份是因为一支庞大海军的覆灭。一支名义上称之为世界第七,或者世界第八--总之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地毁灭了。很感动。
  •   这是一部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著作,不枯燥、非说教的叙述历史,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本书以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为主线,描述了我国清代以组建北洋舰队为核心内容的一系列被迫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因为对这次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通过中日甲午海战来检验的,所以作者同时也叙述了日本改革开放富国强兵的整个过程。
    可以说中日两国的改革开放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中国比日本早几年。那个时代两国的知名历史人物都是互相熟悉的,相互进行了比赛与较量。作者将整个过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来进行叙述,改革开放进行时期、甲午年一系列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中国国内状态。
    作者以中日对比的方式进行的叙述非常的严谨与细致,同时书中也穿插了大量的那个时期两国改革风云人物的照片、战争态势图、北洋舰队战舰的三维模型及性能介绍,使得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好像时光倒流般感受到那个大变革时代轰轰烈烈的气息。不过令人遗憾和扼腕的是这场改革是以失败,中国进入混乱时期而结束的,中国人更是失去了自尊与自信。
    这场失败的改革也给予我们以启示:
    单纯的一个舰队实力再强,再船坚炮利都不能拯救闭关锁国、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的国家。中国清代的改革开放与日本的表面上其政策、手段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强兵为前提,进而通过战争掠夺财富,拓展国家生存空间。但是实际上两国的改革开放本质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是主动的,从决策层(天皇)到执行层(政府)、社会精英都有着相同的改革共识,整个日本社会都充满着积极变革的风潮,因而做到基本上没有阻碍的上下同心,其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即便是时间晚于清政府,也能迎头赶上并超越。可以断定,即使当年的甲午海战日本失败了,很快他们又会重新振作起来;而我国清政府的改革与日本是相反的,是被动的,最主要的是引领改革的群体只是少部分政府大臣与社会精英,并于慈禧太后为首的决策层的取得一致的认识,因而得不到全力支持,形不成全社会的改革浪潮,花几个钱购买几艘先进军舰,只是徒有虚表的花拳绣腿,治标不治本,战败是必然的。而且令人痛心的是,战败没有惊醒中国人,反而陷入混乱的黑暗深渊,改良派们坚守着祖宗的破烂,没有发掘真正的华夏精神,革命党们赶走了一个皇帝,却使得中国出现了无数的土皇帝。
    中日改革的风云人物们曾经都是同窗好友,然而所为之努力的结局却大不同。我想北洋舰队那些在军舰沉没时拒绝被救而自杀的海归舰长们大概是彻底的失去希望了吧,希望破灭,苟活有何意义。活着比死去更难,更有意义,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倘若这些精英们能够帮助这个国家进行真正的改革,那么后来的革命者队伍里也会少掉很多跳梁小丑,中国的改革的方向会更加正确一些。
    总而言之,本书作者的无论叙述的方式还是论述的视角都是非常独特的,使得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枯燥,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得到的感触和启示更加的深刻。
    感谢师永刚、张凡两位作者!感谢凤凰出版社!
    2014甲午年即将来临,我们又将面对共和国改革开放成果的检验。
  •   熟悉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甲午海战前,中国的海军实力并不弱,据资料记载“北洋水师当年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从综合力量来看,不说强于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应该是伯仲之间,开展的时候北洋水师是10艘军舰34000吨,日本12艘40000吨,北洋水师两艘最大的铁甲舰定远、镇远是远东第一流铁甲舰”,为什么输了而且还输得那么惨,基本把李鸿章等人的洋务运动一竿子打死,而对日本而言,此战的胜利恰恰检验了明治维新的效果,伊藤博文等人的付出在这里看到回报,而胜利的因素不仅仅是硬件,日本明治维新引进的现代军队训练技术,让就算实力稍逊的日本战胜中国,从这一点而言,日本的战胜对日本而言是有巨大意义的,日本这一个一直对中国俯首称臣的小国如今开始将魔手伸向宗主国,那种民族的疯狂姿态简直难以克制,日本和中国这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在近现代史上的百般纠葛就在此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这本书于那些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或者对中日关系感兴趣的朋友而言应该算比较好的读物了,哈哈,我对近现代史还挺感冒的。不错。
  •   《首败》中写道:1897年,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流亡日本,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而后渡日寻找救过真理之人日众。
    甲午一代的救国热情,至今看起来都令人感动、感慨。

    看完,感触良多,反观现在,虽然中国已经日渐强大,但我们与日本之间的距离依旧值得每一个人正视,历史之镜使人警醒。每到为一些阶段性胜利冲昏了头脑之时,我们不妨想想,如果再次面临中日海战,中国能够胜利吗?
  •   不说要给李鸿章正名,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还是比较明智的,虽然他在战争中选择了不抵抗,但他是清楚看清现实的人,他明白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崛起,也深知洋务运动不能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腐朽的封建制度,然而,当这个摇摇欲坠的腐朽帝国面临新兴国家的挑战时不论战否都只有一个结果,所以,不管我们觉得他是为自己考虑还是为国家、为军队考虑不抵抗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存在于这段历史的李鸿章,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有人骂,有人赞,但终归他还是完成自己的历史书写,一段历史,是一个人无法去改写的,历史的趋势他也是无法扭转的。
  •   以史为鉴的道理谁都懂,但人们往往又局限于仅仅那一段历史来看问题,所以甲午海战的这段历史只告诫了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道理,但却从来没思考过为什么会落后,如何才能不落后?《首败》这本书则是从更高的视角客观的阐述了甲午海战前后中日两国的发展历程,站在高处,我们在今天回过头去审视,终于明白了中国为什么落后?甲午海战中国为什么会输,日本为何一直有着根深蒂固的侵略扩张之路?
  •   1894年,中日开战。这场世纪之败战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早已经通过教科书等官方途径,刻进脑海。时隔117年之久,《首败:甲午年的中日海战》再度重写这段历史,是觉得需要重新梳理这场百年前败战的真实意义,为现代中国青年提供一本不拘泥于当时海战细节以及交战兵士考据,而是试图通过符合八零后以及更多的年轻人新的价值观以及阅读习惯的全新甲午海战概念书。这本书试图打通年轻人对于哪段一百年前历史的阅读通道,寻找到今天年轻人对于历史的最新解读方式。而显然这本书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
  •   “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自1864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以来,就已经被后人所意识。尽管在此之后中国经历了“同治中兴”这样一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强国之路,中国仍然没有摆脱落后的困境。当邻国日本也在同一时期进行艰难的强国蜕变时,中国仍然在修补已经千穿百孔的帝国封建体制。这也就注定了甲午一战终成为中国民族的耻辱柱。日本这个从明治维新时代崛起的亚洲强国就这样终止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通过对中国的割地赔款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了。这也是为什么之后日本在1931年发动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更是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愕然而止。
  •   很多的历史在教科书上都读过,甲午海战也不例外,但可以很负责任的说,《首败》这本书是我看到的最客观,最深刻的一本书。书中对甲午年的日本历史也做了客观的描述,并对比了当时的大清国的状况。让人不得不感慨,日本国今天能成为世界领先的强国,不是偶然,而是国民从那一时期就开始在努力的成果!
  •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中国人仔细品读的书,甲午一战以来,彻底逆转了天朝与日本之间的关系,甲午之前日本都是拜中国为师,而甲午海战之后,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天朝从老师变成了学生。甲午一代的那些名人们:鲁迅、蒋介石、郭沫若、宋教仁、邹容、黄兴等等,哪一个不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甲午一代人为何要师从日本?那个曾经被我们轻蔑的称之为“倭寇”的国家?这么多年来,我们什么时候超过了日本?如果说我们现在还在整天一个“小日本”的叫,那我们岂不是比甲午一代的人更为倒退?从现在来看,发现中国人的心态却是连我们的先驱者都不如。那么,下一个甲午年,我们还能打得过日本吗?
  •   在书店看到封面的时候,我预感有很多FQ要喷它了,可以想见,书腰上的一连串反问恰好击碎了FQ们的颜面。 我们不愿意承认日本的文明进程远远高于中国,充满大国情绪的人还是习惯称之为“小日本”,而我们是“大中国”。 可是百年前大中国彻底输给了小日本。所幸那时的中国还愿意低下头来向胜利者学习,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就是那样一炮一炮被轰击出来的。愿现在人们也沉下心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收敛浮躁的大国情绪,看看我们是不是能打赢下一次甲午。
  •   首败——甲午海战的失败有腐败的清政府的因素,但是将其全数归结为某个政府是片面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面文化、传统以及长时间的官民微妙的关系,恐怕这些因素都是绕不开的。当一个国家腐败到一定程度,当一个民族被全球现代化的车轮甩在后面,就算这段历史重新改写,估计也无法全然改变中国近现代的命运。历史就是如此,无法假设,也无法预估,而这段历史要告诉现代人的也就是违背历史规律,违背社会发展的洪流,迟早是要付出历史的代价的,我想这也是首败这本书的现实意义,看清历史,正视现实。
  •   甲午海战对中国来说是一次非常惨痛的教训,洋务派还沉浸在以夷制夷的美梦中时,日本给中国很好地上了一课,以精锐著称的北洋水师基本全军覆没,对中国军队,尤其是海军来说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对整个国家而言这算是国耻了。在我看来,战败的事实远比政治、经济的损失来得惨重,因为战败是对那些对国家还心存希望的人的毁灭性打击。这本书对这一段历史的分析颇为详尽,我想每个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忘记这一记历史的耳光。
  •   我们在今天能打赢中日海战吗?我想不言而喻,从战略角度讲,中日关系已不单单是两国的问题,中日关系的实质就是中美关系,日本的这次地震暴露出好多日本的问题,前些天看电视也有好多专家也在讨论,日本的这次地震是带给日本利与弊。日本国内在这次地震后会有哪些方面的战略考虑呢,2014,又一个甲午年,回顾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反省更是警惕!!
  •   甲午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完败,日本完胜。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就是这次战争后“让与日本”的,确实“丧权辱国”。这场战争中,最让人不可思议是“甲午海战”中黄海一役的失利。
  •   《首败》首次从日本的角度描述甲午战争,日本对甲午海战能够战胜中国并没有足够的自信。
  •   马关条约直接把台湾给割出去了,这对台湾当今的历史格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不多说,更重要的是,当时列强们在这里看到了“希望”,列强越强,到处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虽然李鸿章这种既得利益集团能够看清局势,但是他们有钱有眼光但是没权利,慈禧这个女人气场太强大,国家都要亡了,她还在那里操办自己的60大寿,可见其国家社会等现代意识几乎没有的悲催态势,所以胜负不战自明,就算拥有远东最好的舰队,但是除此之外,两国的差距真是太大太大,如果说鸦片战争是列强刚把中国摁倒那么甲午海战就已经把中国的衣服脱光了,连遮羞布都没有了,清政府不过是封面政权的放大镜罢了,这在现今不是没有参考意义,这其中的关联颇值得玩味,这里就不多说了,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看书的时候引发的联想,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一口气说完了。飘走。
  •   “没有什么比重读历史更让人感慨,大戏开场,后来者已窥见结局,却偏偏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自己无法逆转的命运相抗争。”同感!同感!
  •   现在大家觉得中国强大了,不想提起以前的屈辱历史,但是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在于他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是给我们提供借鉴和思考的。社会要进步,但是历史也是不能忘记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但是我们到现在,不应该去回避。我们应该正视,那场战争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就像师永刚在这本书里写到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如果下一个甲午来临,我们能赢得过日本吗?我觉得这个并不一定代表战争,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能赢得过日本吗?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什么时候又真正的超过了日本?
  •   硝烟过后,甲午战争不仅是一场战争,更是两国的精神碰撞。有着精良北洋水师的帝国何以战败?泱泱大国,闭关又何以自强?一场战役之后,或许唤醒的是中华名族的自强精神。我是痛恨那段耻辱的历史的,但是却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重读这段耻辱,看那些正在历史舞台上与命运抗争的一群人。
  •   我能想象,当夕阳西下时,满身伤痕的“定远”号与“镇远”号战列舰无奈地望着远去的日本联合舰队,缓慢地驶离战区,海战史上装甲舰队的首次决战就这样悲壮地宣告结束。甲午战争,让我心里无奈,惋惜,愤怒……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   本来我对历史书不太感兴趣,因为被演义的太厉害,历史成了八卦。但是本书虽然也是一本历史书,但却让人读来沉甸甸的,甲午战争,中国的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战,中国从此沦陷,从一个强国变成了八国联军的盘中菜。这其中有中国封建制度的固执己见,也有战争的原因,对我们现在的启示就是,变则通,通则达,如果死守着旧体制,旧作风,那么只有等待灭忙的份。书中配了大量精彩的图片,还原了历史真貌,是我所读到的最真实的历史书,最有力的励志书。
  •   昨天一口气读完了师永刚先生与张凡先生编著的《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一书。内心十分震撼。今天中国之贫穷,落后,国民之自卑,乃至今日的高房价,都与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我认为,任何有志于国家富强的青年,对当今生活成本感到高昂的青年,都可以好好看看此书。
  •   书中“世界排名靠前的海军悲剧性地毁灭了”这句话很值得人深思,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只有不忘昨日伤痛对自己的折磨,才能在今日变得更加顽强、避免新的伤痛。希望2014年的甲午让中国人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的真相”,因为我们也要创造历史。
  •   一八九四,中华甲午之年,泱泱大国,水师败亡,疆土四裂。 硝烟四起,同胞被屠,物产被掠,房屋被焚。中兴之势,两度断绝,变法之火,昙花一夕。 历史沧桑,山河疮痍,朗朗乾坤,国耻怎忘。 时至今日,甲午将至,帝国首败,华夏深思。昨日耻辱,今意深广,雄狮崛起,怒海惊涛。
  •   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想起了历史上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想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心情很是沉重,本来不想买的。但是还是忍不住买来看了,真是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很多海战图,描述得也很细致。讲到的甲午一代的那些名人也觉得很有意思,那个时代虽然是动乱的时代,但是却有那么多的能人志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顿时爱国热情也被激发起来。不过看过之后,仍然觉得这段历史过于沉重,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反思。
  •   读的时候忍不住想,如果当初主张洋务的官员能更坚固海军会怎么样?如果有人把慈禧拉下台、还政于光绪会怎么样?如果日渐尾随观看北洋海师演习时、政府能警醒起来会怎么样?也许中国会像西方国家认为的那样,赢了甲午海战?那么我们的国家现在会怎么样?但是历史选择了现在的轨迹,我们只有在这条路上奋进。
  •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咖啡馆中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快速阅读完毕的,文字的造诣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这本书能吸引我眼球的恐怕就是20幅日本手绘的甲午彩色战图,这是本好书,值得收藏。
  •   揭示甲午战争背后并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真相和细节,日本侵略中国固然可恨,但是诺大的中国居然败在日本的手下更为值得深思!中国理应放下大国之尊从中总结教训,即使看上去是缺点的东西也极有可能是优点。。。甲午战争带给后人的启示终将是永久的。
  •   日本和中国同属于亚洲,同样的黄皮肤,但是日本在国际上的地位显然比中国高得多,缘何?只因其强大。而在历史上,我们中国的老祖宗也是盛极一时,为何到了近代一败涂地呢。本书将为你从甲午战争的前后五十年说起,作者用广博的真实的数据和资料以及图片,为你解答为何中国一直处于日本之后,读来畅快淋漓,有真相大白之感。
  •   北洋舰队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战场对垒的双方实力有差距,北洋舰队弱于日本联合舰队。但这只是最浅显的道理。表面看起来是一场遭遇战,但因为双方都是有备而来,日本舰队急于寻北洋舰队主力决战,而北洋舰队也以主力出海以备作战,所以说这场遭遇战是一场有准备的大决战。正象我们看到的足球比赛一样,两足球队的比赛,往往是在两支球队的首发主力队员之间展开,如果甲队首发阵容以0:5惨败于乙队,那么我们可以肯定,两队之间不只是在首发阵容之间差距很大,整个甲队的实力肯定低于乙队的实力。这应该是甲队失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交战双方的舰队都是两国海军的精锐,所以说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海军实力落后于日本海军。
  •   书的封面,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影讲述的是邓世昌在甲午海战同日舰同归于尽,还记得他沉船时的那条狗,还记得他常说的那句话::“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对我历史知识的最早就是这些影像和照片,这本书中的照片同样把我又一次带回到了那是时代。
  •   我一直对甲午战争的那段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看到这本关于甲午海战的新书上架了。就立刻买来看。非常喜欢,书中有大量的精美插图,用现在电脑CG技术复原了当年甲午海战的宏大史诗场面。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了解甲午海战史。
  •   原本以为我对中日甲午海战那段历史还是很了解的,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要对那段历史恐怕要重新开始评估了。
  •   该书引用大量不为我们所知的对方和第三方资料,向我们展示了甲午战争当时中日双方的真实境况。辅以作者精辟切中要害的评论,读来使人警醒,振聋发聩。现在还有几人有阅读历史的热情与觉悟?所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者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强烈推荐青年人阅读这本书!
  •   中国甲午之年真的发生过很多事件,眼看下一个甲午就要来了,我们不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也要认真而平和地回顾过去。看了《首败》之后激发出了我的爱国情绪,但这种爱国并非简单喊几句“反日”的口号而已。中国人自强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   据了解,中日甲午海战结束至今,中日两国讲述甲午海战的书已经出版了不下一千本。我认为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一本。
  •   天朝上国被学生“日本”打败,早已方寸大乱,就连孙中山后来得知日本打败了沙俄之后,也欢呼雀跃,认为西方白人欺压亚洲人的历史可以结束了,也顾不上日本打赢沙俄之后,紧接着就是拿中国开刀了。所谓病急乱投医,刀压在脖子上才出冷汗、往前跑,当时那个环境下,日本人老是给中国刺激,也只有就近学了。
  •   让我感动的一本书。相当于重读历史,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还要捏着汗、流着泪、看那些正在舞台中央的人与无法逆转的命运抗争。
  •   不能不说,我们的近代史是耻辱的沦陷的历史,谁也不想回顾自己的疮疤,可是不回顾,何以知道我们的元气恢复了吗?我们是否有了新的生机。或许这沉重的历史能带给我们更多奋进的力量,在2014年,甲午战争百年之日,我们新中国的表现又将如何。本书是一本历史书,也是一本教科书,好看又耐人寻味。
  •   甲午战争,导致满洲清国的垂死挣扎彻底失败,不得不再次搜刮中国人的民脂民膏,向日本支付巨额战争赔偿。日本依靠两亿白银的赔款,实现了原始积累,迅速现代化,为日本进一步四处扩展奠定了基础。
  •   甲午中日战争,想起在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到这段历史时痛心的样子,腐败的清政府,自以为天朝大国,闭门造车,停止不前。竟然被一个弹丸小国给打败了。
  •   作者下了苦功夫来写这本书,文笔流畅,非常形象,富有美感,即便是不太喜欢看传统历史教科书的读者,也会被这本书所吸引。文中配图十分珍贵,也很有参考价值,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甲午海战,并对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   甲午中日战争距今一百多年了,中国已经走向了民族独立,繁荣富强的道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只有独立自主,发展经济,武装军事力量,以和平发展为指导方针,才能做屹立不倒的东方雄鸡。
  •   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耻辱啊!我要是能穿越回去,肯定亲自上战场,打死小日本。
  •   中国现代化为何被日本两次强行中断?封面上的这句话吸引了我。原来我们一直没有发达富强起来,是被日本给破坏的呀?日本又是如何强行阻断的呢?带着这些疑问翻开书,你就无法再停下阅读。
  •   这本书确实应该好好看看~~中日关系自甲午一战以来起起伏伏,时至今日,中日的差距也一直都存在,我们应该好好反思~~
  •   日本人有岛国危机感,但没有宽容,他们看到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的惨败之后,后脊梁骨都感觉发凉,他们要避免被鱼肉,所谓危机感爆棚,所谓奋发图强,他们觉得要想摆脱彼等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也变成列强之一,而列强的特点之一就是弱肉强食,最直接的目标自然是中国和朝鲜了。这就成了日本人脱亚入欧的检阅。看完这本书也就明白了这一档子事儿了。
  •   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失败?战争是双方的甚至是多方的,如果只从自己一个角度去看,我们是无法真正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的。很多人痛恨日本,但却用掩耳盗铃的方式,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们的民族自信心要如何才能建立?靠抵制?学习历史,反思现在,我们是否要好好学学日本对信息的收集、研究、使用的方法,在国际舞台上,又如何运用国际法的规则为强国护驾?看这书,能思考与学习的东西很多,在这样一个百年之际,推荐大家阅读。
  •   揭露甲午真相,追寻首败根本,深思大国危难。
  •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
  •   甲午海战吹响了中国人奋发图的革命号角,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甲午战争的挫败,不仅对清廷是严重的打击,更使得民族自信心尽失;战后的割地,赔款更使中国从此成了列强的俎上肉,变法图强的呼声在知识界中日益高涨。战争过后,让国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清醒后彻底走出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   说是“首败”,其实宽泛地讲,1886年的“清国水兵事件”在本质上,清朝已经是输了。当时李鸿章配舰船去日本长崎得瑟,想低调地炫耀一下,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对当时的日本人来说不好使,反倒刺激了他们走向帝霸的决心。这次事件虽互有伤亡,但当时清朝那些掌事儿的人的“二”已暴露无疑。
  •   正反两种视野分析甲午之败,望历史不要重演
  •   不要忘记这段难堪的历史,虽然是屈辱中的一小段。强国路上,政府和公民都是主角,似乎政府更加重要,因为她直接决定政治体制和制度设计,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一个强大国家的先决条件,清政府后期腐败、懦弱与当时国家实力不成比例,不是实力不如人,是制度不如人。绝大多数公民都是爱国的,希望国家富强,我们期待着政府不辜负大家期望,用甲午耻辱激励国人。
  •   中国人,一向以天朝大国的国民自居。中国灭亡过好多次,但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始终没有丢掉,也正因为如此,中华文化才得以不断地延续。但是,甲午战争实在是个不好的兆头,自此之后,中国人的弱国心态一直延续至今,没有一点大国的风范。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人第一次被打输了,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中国人,再也没能站起来。
    悲哀!
  •   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具有非常必要的现实意义,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价值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值得学习
  •   慈禧 李鸿章 丁汝昌 邓世昌...
    光一个人是不能造成帝国的衰败的,关键是有一批人,顾小家舍大家,墨守陈规,老是沉浸在过去,却不敢正视工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
    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将过去全部推倒了重来,可中国呢...对哪些官老爷有利的可以拿来卖弄,损害他们权益的就一棍子打死
    无奈啊,
  •   用近乎真实的3D仿真画面清晰地展现帝国巨变前的大败战现场,当我重读这段历史感慨万千时,历史身后,让人深思的是一个帝国巨变前的大败战真实原因。
  •   这是本甲午战争50年的真相,我之有从来没有看到的真实历史。不仅有收藏价值,还很实用。
  •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我觉得这个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最需要的,是走出历史,走出那一段历史阴霾。中国人没了民族自豪感,这是甲午战争最可怕的后果。希望所有中国人能够觉醒!
  •   很不错的一本书,里面有很多幅历史图片,资料很真实,首度披露3D模拟海战图再现战争现场,强,很喜欢。
  •   对日本,相信每个中国人都和我一样心情复杂。对他们的那种残忍的民族性有着深深地厌恶和警惕,又对他们的严谨刻苦上进深深地佩服。从历史到现在,两个国家将继续纠缠下去。看《首败》,更加深了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
  •   读了《首败》才知道中国人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约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真是孤陋寡闻了。
  •   重读历史果然是一件伤感的事,历史是不能重写的,我们的各种假设和比如都已经没有用处,唯有把这种伤感化成一股热血去激励今后。上学时不懂为什么要学习已经过去的历史,但是现在读这本书发现历史真的可以鼓舞人心。感叹100多年前那场雄壮的海战呀!中国人的骨血,再过一个百年也不会丢!
  •   看完这本书,很震撼。这本书能让我们每个人,站在历史的身后,解读这甲午前后五十年。
  •   历史课本上,一直在宣扬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但是,这个是甲午惨败的所有罪魁祸首吗?这本书给了我不少的启示,一下子扫除了我很多根深蒂固的误解。历史就应该是这样的,它一定是历史的,而不是某些人灌输的简单政治结论。
  •   如果没有《首败》或许我们还无法还原那段历史的真相。但真相往往带着锋利的光芒刺痛双眼,痛劲儿直钻心尖。我觉得中国人需要这种直钻心尖儿的痛楚,因为这种疼痛会让人清醒——你当现在的社会真的和谐吗?
  •   快到甲午年了,一众大片又要开拍了。等那些电影不如看看这本书。再高的电脑技术,也复制不出真实而悲壮的历史。
  •   每逢甲午年,中国就会发生不可预知的大事?真的那么神奇吗?
  •   历史书看的不多,这本书冲题材买回家的,看了还蛮有感触的。对于甲午战争特别感兴趣,估计是小时候看爱国主义电影看的。每次看了都觉得特悲壮特难受。听说陆毅要演邓世昌了。呵呵。
  •   从甲午战争到九一八国难,中国到底输在哪里?
  •   讲述了甲午战争的一些信息,因为看见是师永刚写的,所以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口看完后,确实了解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消息,譬如说当时的北洋水师,就硬件而言,还是世界第7的水平,但是没有相应的软件支持,最终只能大败而归,接着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也就此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世界各国海军排名:
    第一:美国
    第二:俄罗斯
    第三:英国
    并列第五:法国,日本
    并列第六:中国,印度,意大利
    并列第九: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
    并列第十二:加拿大,荷兰,巴西,中国台湾省,韩国
  •   当时的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的软弱和消极,急于求和投降的态度,还有其更深层次的特定原因。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从19世纪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列强联合驻华公使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进而干涉军事,悲剧势在必然。
  •   历史总是有太多惊人的相似,读历史,总是让人感到如此绝望,假如在1895年,中国当时的最高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生急病死了,光绪皇帝励精图治,实现晚清中兴的话,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海战的结果会不会发生本质上的改变呢?
  •   记得在网上看过一句话:日本不要输给地震,只能输给中国! 看待日本和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要过分偏激,不要一味在心里充满仇恨,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希望两国之间的第三次战斗是良性的国力竞争,2014年见分晓吧!
  •   了解真正的甲午战争,了解真正的1894!
  •   我那天看新闻,知道夏雨陆毅他们正在拍一部名叫《1894——甲午大海战》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以这本史料为蓝本的?
  •   一山不容二虎。在近代以前,日本甘愿当中国的学生,所以中日倒也相安无事。可是,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西方化道路的日本,再也看不起半殖民主义的老大中国,不愿意当学生了。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是心里不平衡引起的。
  •   最开始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书名—《首败》,这两个字一针见血,打开书后被前面的历史图片深深的吸引。
    尽管还没有开始看文字,但是我想文字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
  •   如果再次发生海战,我们还是落后于日本的。以史为鉴。
  •   这本书实在太棒了,里面有很多精美的海战图,还有手绘的海战图,以前从来没见到过的。对于军事迷和历史爱好者来说,真是捡到一本好书啊~~ 准备再买两本来送给朋友。内容我也很喜欢~~写得真不错~~
  •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日本人有许多我们中国人需要学习的地方,师夷长技以制夷,今天的我们应该拿出虚心学习的姿态,努力奋斗,争取再次复兴中华!!!
  •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民族的血液里,对日本一直是纠结的,100年了,是时候在回头去读读这段历史。
  •   千年中华文明辉煌的荣耀,异族的统治,百年的耻辱,红色的浸润与封闭都使得我们对于清末的这段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情感,不能客观冷静的对待,也听不到或听不进第三角度的观点。历史就这样在庐山之中失去了本来的面目。这本书对中国历史有一种难得的还原,其中的史料及照片都非常有意义,这样的历史,应该被我们所铭记。
  •   中国到底是沉睡中的雄狮,还是奄奄一息的雄狮?这个问题很值得人思考。《首败》让人知道了过去中国的结症在哪里,那么我们就该对症下药。希望《首败》能成为激发出国人正确的爱国情绪的一股力量!
  •   初见《首败》,立刻被她的包装还有图片给吸引住了。书封很有大片的范儿,百余幅插图立体而真切。一本异常精致的历史读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