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作者:蒋耀辉
Tag标签:无
前言
你从哪里来(代序)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常常被认为是思想家、哲学家探究的古老课题。其实不然,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搞清了自己的身世,了解了自己家族的荣辱兴衰,也许在自己今后的人生旅途上会走得更踏实、更从容。 一座城市也是如此。为什么要建这座城市,怎样建的这座城市,要建成什么样的城市,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关注的话题。搞清了城市的“身世”,揭开了城市诞生之时的DNA图谱,这座城市也许会在今后的发展征途上走得更坚定、更顺坦,其生命的密码也许会点亮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这,就是人类文明传承不息的原因之一吧。而担当这一伟大使命的就是真实记录了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的原始档案。读懂了档案,也就读懂了历史,自然为读懂现在积蓄了力量,亦为读懂未来奠定了殷殷之基。 多少人、多少次试图打开大连这座现代城市的档案,欲在字里行间寻觅这座城市行进的足迹,并进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倾其全力,结果却大多令人失望: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110多年前诞生之时的原始档案几乎是空白,即使我们遍寻国内各大档案馆,往往也是空手而归。 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了我们和所有热爱这座城市的人们面前:这座活力四射、中国北方最开放的城市之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客、商贾、名流向往的城市,仅仅走过了110多个春秋的城市,竟然没有自己诞生之初的原始记录,致使许多历史事件、故事、人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没有档案的历史,是缺乏说服力的,甚至是苍白的。 每每深思这座城市,既感熟悉又觉陌生。那日夜忙碌的大连港、那穿城而过的有轨电车、那聚散大街小巷的圆形广场、那造型别致的洋房小楼……不仅诠释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也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往昔,更似乎在焦急地期待着揭开她“身世”之谜的一瞬。 于是,我们将寻找这座城市档案的目光转向了她那酸楚而又跌宕起伏的过去,投向了与她有着无限纠结的异国。 近代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座城市像大连一样,从诞生之始,就遭受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先是两次鸦片战争之时,英国人的军舰打破了半岛的宁静;继而在甲午之年,日本人凭着海战取胜的淫威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杀戮;再继而是沙皇俄国的军舰打着保护大清国利益的幌子,于1897年的冬天闯入旅顺口,并强凭零租金的条约在大连湾开埠建市;接着在1904年,日本殖民者发动日俄战争赶走俄国人,统治大连地区40年;最后是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直至1955年5月撤离。 从硝烟与战火中一路走来的大连,从侵略者、统治者野心勃勃的欲望中一路走来的大连,在隐隐的阵痛中饮尝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苦涩,就连自己用屈辱和血泪写就的档案也被裹挟而去,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主人留下了无限的惆怅…… 沉寂了鼓角铮呜,远去了烽火边城。世事沧桑,岁月悠悠,一切皆成过眼烟云,唯有档案留下了这座城市无尽的诉说。于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感驱使我们于2009年深秋的一个早晨,首次登上飞往俄罗斯的航班,跨越亚欧大陆,去寻找一个多世纪前大连诞生之时的原始印记。之后的四年多时光里,又多次踏上前往俄罗斯的征集之路;2011年11月,层林尽染的时节,首次东渡日本,搜寻大连失去的记忆。 辛苦奔波,终获硕果。随着寻找回来的那一幅幅陈旧的地图、一页页泛黄的文件、一张张黑白照片、一段段电影胶片被一一打开,一个多世纪前那个叫做“达里尼”的城市的真容显露出来,一个远东自由港和世界贸易中心的规划跃然纸上,并在工程师和建设者的手里已露端倪。那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紧张忙碌的港口贸易、车水马龙的繁华市景仿佛就在昨天。尽管为永久霸占这块美丽的土地,殖民者也曾费尽心机地“打扮”她,尽管那些精心的设计和规划归根结底服务于入侵者的别有用心,但来自异乡的规划师和建设者们运用那个时代世界先进的规划理念设计和建造这座港口和城市,并将港口、城市、铁路连为一体,横跨欧亚大陆,贯通大西洋和太平洋,将其纳入全球化视野之中,这在客观上造就了100多年来这座城市的基本走向。 如今,每天穿梭于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历史好像早已逝去,但历史却从未走远,而是如影随形。当年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犹在耳畔回响,“暴徒脚下的两团烂泥”遭“两个强邻来回蹴蹋”的屈辱早已被荡涤。以史为鉴,而非历史虚无,奋起直追,才能真正记取“落后就要挨打”的铁训。时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阔步行进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宽广征途上,我们拥有足够的自信,以更加理性、更加思辨、更加深邃的目光审视这段饱经沧桑的城市历史。 诚然,一座城市的岁月留痕,总是历史长河中纵横坐标交互冲刷的结果。在与同类的横向比较中理清思路,定格前行的方位,走向未来;在对往昔的纵向回望中,汲取感同身受的力量,延续城市肌理,累积城市文脉,一路抛洒下让后人品读不尽的岁月感怀。时光荏苒间,这种横向打磨的短暂一瞬似乎仅仅是为了纵向的深刻雕琢,而后者则显得更有价值、更为久远、更耐人寻味。 于是,《大连开埠建市》一书,将这些历史的印记和曾经演绎过的故事,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挖掘、解读,穿越时空,力争构建起大连港口和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演变的清晰脉络,全面再现110多年前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全世界贸易中心推进的曲折历程,深刻揭示人们一直以来关心的这座城市因何而建、为何建成这般模样等对大连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为今天和未来城市化之路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参考,也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关心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大连真实往昔的机缘。 作者 2013年5月5日
内容概要
近代以来,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座城市像大连一样,从诞生之始,就遭受了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先是两次鸦片战争之时,英国人的军舰打破了半岛的宁静;继而在甲午之年,日本人凭着海战取胜的淫威在这片土地上大肆杀戮;再继而是沙皇俄国的军舰打着保护大清国利益的幌子,于1897年的冬天闯入旅顺口,并强凭零租金的条约在大连湾开埠建市;接着在1904年,日本殖民者发动日俄战争赶走俄国人,统治大连地区40年;最后是1945年8月苏联红军解放大连,直至1955年5月撤离。
多少人、多少次试图打开大连这座现代城市的档案,结果却大多令人失望——这座城市,110多年前诞生之时的原始档案几乎是空白,即使遍寻国内各大档案馆,往往也是空手而归。
于是,大连档案馆从2009年至2011年,几次奔赴俄罗斯与日本,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连开埠建市》一书,将这些历史的印记和曾经演绎过的故事,进行认真的梳理、分析、挖掘、解读,力争穿越时空,构建起大连港口和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史演变的清晰脉络,全面再现110多年前大连从一个小渔村向远东自由港和全世界贸易中心推进的曲折历程,深刻揭示人们一直以来关心的这座城市因何而建、为何建成这般模样等对大连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的基础性问题,为今天和未来城市化之路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参考,也为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关心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大连真实往昔的机缘。
参看CCTV—4纪录片《大连密档》:
http://tv.cntv.cn/video/C10352/62b58542f30942309d88164783cda960
作者简介
大连市档案局,(馆)副局(馆)长 2009年以来,多次参与组织和带队远赴俄罗斯、日本查找征集大连历史档案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致力于大连开埠建市等城市发展脉络研究。
书籍目录
你从哪里来(代序)第一章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的远东战略 1.掠夺海参崴,获取远东出海口 2.借地修铁路,逐步侵入中国东北 3.寻找不冻港,实现控制远东战略第二章 沙俄租借辽东半岛 1.沙俄军舰进入旅顺口 2.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和《旅大租地续约》 3.沙俄军队占领旅顺、大连第三章 沙俄建设大连湾商港 1.商港(城市)选址 2.商港定位 3.商港规划 4.商港建设 5.通往商港的铁路规划与建设 6.日俄战争对港湾设施的损鳃第四章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港规划与建设 1.实施筑港计划 2.实施扩张计划 3.实施西部扩张计划 第五章 沙俄建设达里尼市 1.商港、城市、铁路统筹规划 2.城市命名与定位 3.城市总用地规划 4.城市区规划 5.建设资金的筹措 6.城市建设 7.管理达里尼市第六章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城市规划与建设 1.军政时期和民政初期,承袭俄治时期规划 2.1 91 9年的城市区域扩充规划与建设 3.20世纪30年代的综合城市规划与建设 4.1 941年的关东州规划 5.城市给排水工程规划与建设 6.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城市规划的特点附录: 价值连城的二百多张照片 寻找大连建市之初的真正规划师后记主要参考书目 主要档案资料来源
章节摘录
3.沙俄军队占领旅顺、大连 沙俄租借旅顺、大连,是继德国强占胶州湾后的又一重大事件,进一步改变了列强在远东、尤其是在中国的利益格局,必然引起强烈反响。 早在《旅大租地条约》签订之前的1898年3月7日,英国《泰晤士报》就以“列强与中国:俄国的要求”为题,率先报道了俄国要求租借旅顺和大连的消息,引起一片哗然。英国的军舰游弋在大连、旅顺海域,要求确保其利益不得受损。日本则深感“愤懑”。因此,为了平衡列强的利益,尽量照顾其“情绪”,沙俄极力营造和平相处、利益共沾的氛围。 就在1898年3月27日,《旅大租地条约》签订的当天,沙俄外交大臣向俄驻外机构发出通电:“俄历3月15日(公历3月27日),俄国代表与(中国)总理衙门全权代理人员签约规定:中国政府将旅顺港和大连湾及其附属领域借予沙俄政府使用。兹请你们将上述事宜通报所驻国家政府,并请补充说明,我圣主皇帝陛下的部队将立即占领上述港口和区域。占领区内,除了悬挂中国国旗之外,还将升起俄国国旗。同时,你们可知会所在国的外交大臣:大连湾港口将开放通商,所有各友好国家的船只抵达后将受到最热烈的欢迎。”并在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即3月29日沙俄《政府公报》第60期中通告: “此次签约是两个幅员辽阔、毗邻而居的帝国之间友好关系自然而然(发展)的直接结果。两国都竭尽所能保障广大边境地区的安宁和稳定,以造福两国人民。 俄国海军根据协议的内容,于3月15日顺利地和平占领友国的这一港口和领土,这充分说明:清政府完全明白双方所签协议的重要意义。 该协议确保了中国的最高利益神圣不受侵犯,满足了与其相邻的海上强国俄国的根本需求,同时也绝对没有损害任何其他国家的利益。 相反,这一协议可使世界各国在不久的将来有机会进入黄海之滨这一闭塞之地:向所有外国商业船只开放大连湾港口,可借助于经中俄两国友好协商、将旧世界的两个大陆连接起来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太平洋为各国工商企业建立一个新的商业圈。 因此,北京条约(《旅大租地条约》)对俄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也理应受到珍视世界和平及各国友好交往的人士的热烈欢迎。”。 这份欺世盗名的通告,充分体现了沙俄做贼心虚的心态,也赤裸裸地暴露了侵略者厚颜无耻的嘴脸。 1898年3月27日,《旅大租地条约》签订的当天,沙俄军队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占领旅顺、大连湾的交接行动。3月28日,沙俄太平洋舰队驻旅顺分舰队司令杜巴索夫向远在圣彼得堡的沙俄海军代理大臣推尔托夫发去了电报,汇报了占领时的情景:“已占领旅顺和大连湾。诸事顺利。中国军队3月15日(公历3月27日)开始退出,到晚上12点多最后一支部队撤出。有两个军营因为当时中国部队撤出而发生抢劫,这迫使我占领剩余军事设施,从15日(公历27目)傍晚开始就肃清中国人员。3月16日(公历3月28日)早晨6时,所有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全部登陆,之后迅速占领城市及指定地点。早晨7时许,所有部队都已到位。早晨8时,黄金山炮台上的俄、华两面军旗就己与舰尾旗一同徐徐升起,舰队鸣放了21响礼炮表示致敬。之后,炮台向我旗帜鸣放礼炮致敬,要塞对其回放礼炮表示敬意。早晨9时,海军陆战队从‘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巡洋舰和‘朝鲜人’号舰船下船,占领大连湾,中国人撤出后我方旗帜就立即升起。到处秩序井然。”沙皇则在此电报上手写批语:“顺利登陆并占领太平洋上的不冻港,我对此甚感欣慰。”。侵略者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沙俄开始了对辽东半岛长达7年的统治,大连地区开始了被殖民被奴役的历史。沙俄军队占领旅顺、大连湾之时,原本担心的老百姓大规模反抗的情形并未出现。对此,1911年4月,满铁调查课所作的《沙俄占领前后的大连和旅顺》一书作了记述:登陆的时候,沙俄军队的陆战队员都穿着华美的制服,严肃而又威仪堂堂,在伴随着朗朗的乐曲登陆以后,当地居民…… P34-35
后记
2009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国家档案署的协调,市档案局组成工作组赴国外征集大连的历史档案。当年深秋,第一次带队远赴俄罗斯查寻大连失落的记忆,竟然使我渐渐对档案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让人深感不安的事实呈现在面前——那就是由于国内历史档案的缺失,特别是开埠建市档案的空白,大连这个仅有1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过去竟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全面的概念。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大连,不能不令人遗憾!这也吸引了在这座城市已经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我的目光:这座城市从何而来?她为何这般模样?她的往昔对现在和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一种责任感和探求的欲望油然而生。 查找档案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位于圣彼得堡市的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国家海军档案馆、圣彼得堡大学,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联邦国家档案馆、军事历史档案馆、影片照片档案馆、经济档案馆等见证了我们的劳作;日本东京的国立公文书馆、外交史料馆、防卫研究所、亚洲经济研究所、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北海道大学等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找回来本就属于这座城市的档案,也就找回了这座城市曾经失落的记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是第一步。而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去粗取精地获得研究成果,廓清城市肌理,接续城市文脉,探究发展规律,服务现实和未来,难度就更大了,要求也就更高了。好在这件事苦中有乐。那一页页发黄的文件,一幅幅黑白照片,一张张规划图纸,分明就是价值连城的“真金白银”。只是要有人将这些“真金”精心地擦拭出来,方能使其闪闪发光。于是,我就偶然做了回挖“宝”者,紧紧抓住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化发展为突破口这一主线,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和图片承载的历史印记一个个有序地贯穿起来,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加上自己的“拙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写就了这部《大连开埠建市》,呈献给那些关心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至于其他大量档案资料的发掘工作则只好留待以后了。 亲历这项填补大连档案历史空白,唤回大连遗失记忆,为城市现在和未来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基础参考的寻找之旅,见证一个个奇迹的发生,感受一次次惊喜的出现,体验一幕幕发掘研究的乐趣,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情。人的一生能够做成一件真正对历史有价值、于社会有益之事实属不易,而有机会为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贡献绵薄之力,深感荣幸。感谢生活给了我这个不期而至的难得机遇!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之紧迫,书中恐有一些瑕疵,恳请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意见。 在写作的过程中,市委常委、秘书长张世坤给予热情的关心和积极的鼓励,牟桂云局长予以大力支持,王学毅带领的档案征集处的同事们分担了部分资料的翻译、照片的拍摄、图纸的修补等基础工作,王璐、刘华荣、周磊、张丹等分别翻译了大量的俄文与日文档案资料,陆伟教授、刘连岗等均给予了大力帮助,恕不一一列出。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作者 2013年5月5日
编辑推荐
2009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国家档案署的协调,市档案局组成工作组赴国外征集大连的历史档案。当年深秋,第一次带队远赴俄罗斯查寻大连失落的记忆,竟然使作者蒋耀辉渐渐对档案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随着工作的深入,一个让人深感不安的事实呈现在面前——那就是由于国内历史档案的缺失,特别是开埠建市档案的空白,大连这个仅有100多年历史的城市的过去竟然没有一个清晰、准确、全面的概念。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大连,不能不令人遗憾!这也吸引了在这座城市已经工作生活了20多年的他的目光:这座城市从何而来?她为何这般模样?她的往昔对现在和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于是,一种责任感和探求的欲望油然而生。 于是,作者就偶然做了回挖“宝”者,紧紧抓住当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化发展为突破口这一主线,将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和图片承载的历史印记一个个有序地贯穿起来,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加上自己的“拙见”,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写就了这部《大连开埠建市》,呈献给那些关心和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