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恩佳 页数:257 字数:21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首先从基本内涵、理念原则、理论依据入手,对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必要剖析,同时从制度变迁理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理论三个层面进行阐释,为研究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民族大学后勤管理的实证调研与比较分析,剖析其现状及管理思路,进一步揭示出部分高校后勤管理的经验归结,进而从中凝练出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的经验启示。至此,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思维在反思与发展中进入视野。最后,本书对西南民族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民族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与制度设计。西南民族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是本书写作的重点,作者认为我国民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实行“积极、稳妥、有序”的基本原则,把握社会化的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校园后勤保障的可承受程度;引进优秀的专业队伍参与服务工作,建立新机制、新模式,把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维护民族高校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参与、集团监管”的立体改革模式;西南民族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因校、因事制宜”的原则,走“适度开放、有序竞争、依法管理”的校园市场管理模式,建立起为少数民族学生延伸后勤服务与学校资助的有效补充体系,最终形成与西南民族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市场化、社会化的后勤保障体系,既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又能够保证公益性的体现,做到政治后勤、经济后勤与社会后勤的有机统一,使学校得以集中力量搞好教学科研,实现办学目标的根本转变。
书籍目录
1 绪论
2 高校后勤管理的理论分析
3 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实践分析
4 民族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模式与比较分析
5 西南民族大学后勤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汉景帝前三年(前154年),以吴国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国发动了一次联合大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要说这七国之乱的根源,正是刘邦建汉后搞的同姓分封的制度。刘邦称帝后,认为秦不分封同姓诸侯是灭亡的主要原因,于是大封同姓,先后立弟刘交为楚王,兄刘喜为代王,子刘肥为齐王,从父弟刘贾为荆王,子刘长为淮南王,子刘如意为赵王,子刘盈为代王,刘恢先为梁王后为赵王,刘友先为淮阳王后为赵王,子刘建为燕王,从祖昆弟刘泽为琅邪王(文帝时徙为燕王),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这些封国几乎占去了旧时燕、赵、齐、魏、楚等国的全部疆土。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就是国君,有很大的权力。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不仅如此,诸侯王还拥有军权、财政权,可以在国内征收赋税。王国的疆土广大,人口众多,多数王国富可敌国.对中央形成很大的威胁。齐王刘肥有六郡,计七十三县;吴王刘濞有三郡,计五十三县。王国在政治上处于半独立状态,对于朝廷依赖度极低。刘邦在世时,由于社会经济凋敝,同姓诸侯王又大都年少,因此,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惠帝和吕后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各诸侯王长大成人,国势日益强盛,他们就都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与中央的矛盾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觊觎帝王之位,西汉政治处在动荡的边缘,七国之乱就发生在此背景下。七国之乱首发者为吴王刘濞。当年刘邦分封刘濞时,刘濞才二十岁,正值体壮有力年纪。刘邦认为吴地社会风气剽悍难治,需要一个年轻力壮的封王来镇抚,当时他的儿子都年少,于是就封刘濞为吴王。受封仪式后,刘邦召来刘濞,看到刘濞的样子大吃一惊,说:“你面露反相啊。”虽然心中很是懊悔,然而封王仪式已经完毕,不好更改。刘邦便抚着刘濞的脊背说:“汉家今后五十年内东南方有叛乱者,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是一家,你要谨慎,不要造反!”高祖死后,当权的吕后违背誓约,立诸吕为王。吕后对于受封为王的高祖诸子,控制很严,有些诸侯王甚至被摧残致死。齐王肥是高祖长子,地位尊贵,吕后对他虽有猜疑,但却难于处置。齐王肥献城阳郡地与吕后之女鲁元公主,主动调整同吕后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不过吕后专权以及分封诸吕为王,引起了刘姓诸王的强烈反对,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以刘姓诸王与拥刘大臣团结反吕的形式表现出来。吕后逝世,诸吕聚兵,准备发动政变。当时齐王肥的儿子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宿卫长安,他们暗约其兄齐王将闻领兵人关,共同灭诸吕,将间继承帝位。将间应约起兵,而长安诸吕派遣大将军灌婴出击。灌婴屯兵荥阳,与将间相约联合诛吕。这时,刘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协力消灭了诸吕势力。代王恒外家薄氏力量薄弱,群臣认为不致出现类似诸吕弄权的问题。于是协议,舍齐王将间而立代王恒为帝,即汉文帝。后来,吴王太子到长安,在与皇太子赌博时,因对皇太子不恭,被皇太子杀了,其尸体运回吴国。刘濞得到消息,愤怒异常,说:“天下都是刘氏的天下,在长安死就葬在长安,何必运回吴国安葬呢!”于是把太子尸体运回长安安葬。从此刘濞对中央日益不满,常常称病不去长安朝觐。朝廷了解到刘濞是因吴国太子被杀的缘由不来朝觐,便将他派去的使者扣留拿问。惊恐的刘濞,这才开始起了反叛的念头。不久,吴王还是派使者到长安朝觐,汉文帝又责问刘濞称病不朝的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无病,只是朝廷治拿吴国使者,吴王惊恐,这才假托有病,希望皇上能抛弃前嫌,让吴王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文帝宽宏大量,释放了先前拘拿的吴国使者,并赐给刘濞几杖,从此允许他可不再朝觐,刘濞因此解脱了罪名,反叛的念头也暂时打消了。此后。吴国凭借丰富的铜、盐资源,加上各种与民休养生息的措施发展了四十余年。景帝即位,晁错劝说道:“当初高祖刚平定天下,因兄弟少,几个儿子也还年幼,于是大封同姓诸侯王,齐国辖七十余城,楚国四十余城,吴国五十余城,这三国几乎占去了天下一半的疆土。吴王刘濞以前因太子被杀之事与朝廷结怨,托病不来朝觐,依法应杀,只因文帝仁慈,不忍处罚他,反赐他几杖,朝廷的恩德如此之厚,吴王本应改过自新才是,他反而更加骄横,在国内铸钱、煮盐,招引天下罪人阴谋作乱。现在削他的地他会反,不削也要反。削地他反得快,祸害要小些;不削地反得慢一些,祸更大。”晁错的建议不无道理,强大的藩国必然会对中央政权形成巨大的威胁,要建立大一统的强大的封建帝国,中央的权力必须得到加强。其实早在文帝在位时,晁错就几次上书陈述吴国的过失,请求削吴国的地,但文帝总是迟迟不肯惩罚吴国。刘濞见朝廷软弱,越发强横起来。现在晁错又提出这个建议来,可以说是非常适宜的。对于削藩的政策,景帝让各公卿、列侯及宗室议论此事,人们纷纷表示同意,但大臣窦婴却表示担心,强硬削藩,势必会引起藩国的不满,处理不当,藩国联合对抗朝廷,这样的局面恐怕就很难控制了。可是就在朝廷议论是否削吴地的时候,吴王刘濞已经开始积极谋划反叛了。P2-4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