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成君忆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老人与海》和现代管理学都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在许多中国学者眼里,它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代表着一种令人仰望的高度。我是一位学者,也是一位作家。跟那些哈洋族学者相比,我是一个很中国的另类。我承认,《老人与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关于这些,你们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我的论述。人生好像一片苍茫的大海,你我都是久经沧桑的老人。《老人与海》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在一片苍茫之中隐约透露了某种神秘的暗示。我曾经多次拜读这部小说,对小说中的那些暗示感到痴迷,并且情不自禁地翻译了自张爱玲、余光中以来的又一个中文版本。但我要说明的是,那些哈洋一族的中国学者跟我不一样。他们之所以推崇美国文化,不是因为那些暗示,而是因为他们的围城困境。何谓围城?按照钱钟书的说法,乃是城里城外两种奇怪的心态,即:城外的人因为憧憬想进来,城里的人因为厌倦想出去。由是也,人们总是在追求一种想象中的快乐生活。老婆似乎总是别人的好,反之亦然。家乡的美总是要等着别人来发现,在这种美被发现之前,许多人早已看腻了,甚至怀着对远方的向往而远走高飞。在哈洋一族的学者们眼里,外国的月亮也似乎总是比中国的圆。《老人与海》所描述的是一种人生的困境。从本质上讲,现代管理学的困境,其实也就是这种人生的困境。美国人有美国人的困境,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困境。尽管中国人的困境有可能数倍于美国人,但我依然想弱弱地问那些哈洋族学者一句:这种陷在困境中的现代管理学,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困境吗?大约在10年以前①,当同行们还在把那些从欧美引进的管理学理论奉为经典的时候,我开始冷静下来,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为现代的人与企业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在我看来,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其实也是一部管理学的发展史。文化对于社会组织的作用,其实就是管理的实效。颇为幽默的是,人们往往热衷于谈论文化的表现形式,却对它的本质视而不见。我之所以如此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经常有人跟我探讨人生的出路问题。他们包括被人们视为社会精英的企业家、经理人、白领职员,也包括普通的公司员工,以及即将进入职业生涯的新人类——毕业班的大学生们。他们像《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人一样,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现实世界里,一会儿踌躇满志,一会儿混乱不堪。他们面临着许多困扰已久的难题,例如: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为什么高薪请不到杰出的人才?为什么忠诚的员工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为什么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管理难题却依然层出不穷?在所有的难题中,最大的难题是:为什么企业会成为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而我则以为,这些现代管理学无法打开的死结,却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轻而易举地找到解决之道。现在,我试图通过解读《老人与海》和对比中西方文化,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学。我的论述也许很武断,但我要说——我提供的不是一个必须接受的标准答案,而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跟来自欧美的现代管理学一样。请不要用批判的眼光看我,否则你看到的只是一大堆等待批判的资料,却错过了我给你的参考和启示。让我们一起来谈论快乐,谈论爱与创造,谈论一系列生命的奥秘。我们谈论的这些,其实都与真实的人性有关。企业的困境说到底是人的困境,企业的出路说到底也是人的出路。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谈论,为管理学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方向。因此,当你进入本书之后,我希望你能够忘记你的批判——你应该透过那些直言不讳的讲述,对尘封已久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种全新的看法以及许多恍然大悟的了解。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张僧繇的画家,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些龙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简直就像真的一样。人们往来观看,都称赞他画得好。张僧繇却不以为然地说:“这些龙虽然栩栩如生,也不过是龙的画像而已,有龙的形状却没有龙的神韵。一旦它们有了那种神韵,就会变成真龙飞去。”人们问他:“它们如何才能拥有那种神韵呢?”张僧繇说:“难道你们没有发现这些龙都没有眼睛吗?如果我为它们点上眼睛,它们就会立即闪耀出那种神韵。”人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嘲笑他吹牛。张僧繇微微一笑,举起画笔,为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顷刻之后,那两条龙的眼睛里果然闪耀出探照灯一样的光芒,然后,它们张牙舞爪,动了起来。就在人们惊慌失措之际,它们昂起头来,大叫了一声。一时之间,雷电交加,狂风大作,那两条龙破壁而出,飞入了层云密布的天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的象征,然而,如果没有眼睛,就会徒有龙的形状而没有龙的神韵,只不过是一条似是而非的龙。当有了自己的眼睛之后,才能变成一条真龙,才能破壁而出,在那茫茫云海之中恣意遨游,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有眼睛的龙才是真龙,这是中国成语“画龙点睛”的典故。现在,请带上你的眼睛,进入这本书。不要批判,要发现。批判者无法发现真理,批判者只能自以为是,批判者只能故步自封……而在你的发现之旅中,却充满了一连串的惊喜。2005年仲夏初稿于北京2012年春天修订于深圳
内容概要
为什么企业越大越脆弱?
为什么高薪请不到杰出的人才?
为什么忠诚的员工成了一个遥远的神话?
为什么管理技术在不断进步,管理难题却依然层出不穷?
你问着“如何加强员工的忠诚度建设”的时候,是否想过“员工为什么会忠诚于你”?
《老人与海》所描述的不仅是一种人生困境,从本质上讲,更是现代管理学的困境。健康的企业决不是老板和员工相互搏弈的竞技场,良性的企业管理决不应沦为“恐吓+诱惑”的权谋。
在西方现代管理学陷入困境的时候,不妨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角重新审视西方经典名著《老人与海》,找回中国经济模式中的管理智慧。
作者简介
成君忆
资深企业管理咨询顾问,中国本土财经畅销书作者,代表作有《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像园丁那样管理》等。
作为新古典主义管理思想的倡导者,他认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其实也是一部管理学的发展史。多年来,他一直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并试图通过写作、讲学和咨询服务的方式,为当代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慧支持。
书籍目录
前 言 … 001
第一章 浪花淘尽英雄 … 005
第二章 英雄回首是神仙 … 021
第三章 生命成长的历程 … 049
第四章 关于爱 … 075
第五章 小鸟飞过的地方 … 099
第六章 一种人工的生命模式 … 119
第七章 跟影子搏斗的人 … 137
第八章 恐惧与疼痛 … 161
第九章 道德的“格”式化问题 … 185
第十章 返璞归真的管理之道 … 207
第十一章 做一个优秀的自己 … 223
附 录 十问成君忆 … 245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们的结局必然是悲壮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必然会失败,这就是“浪花”为什么会“淘尽英雄”的真实原因。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他是一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每天都会独自驾着小船在湾流中捕鱼,至今已是八十四天过去了,他连一条鱼也没逮到。刚开始,还有一个男孩跟随他。连续四十天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那个孩子只好离开了他。第八十五天,老人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的大马林鱼拼命逃窜,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老人趁机鼓起力量,用渔叉杀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那条大马林鱼实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让老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死去的鱼——老人称之为“我的财产”——在归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鲨鱼的袭击。为了保护他的“财产”,勇敢的老人与鲨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搏斗。当他杀死第一只灰鲭鲨的时候,他对自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后来成了奋斗者的哲理名言,被广为流传。他告诉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鲨鱼们还在前赴后继地向着他的“财产”发起进攻。他已经竭尽全力,他孤立无援,他再也抵挡不住,他只得承认自己的失败。于是,他放弃了搏斗,让自己活了下来,回到阔别已久的海岸。而那条被他捕获的大马林鱼,最终只剩下了一副十八英尺长的骨架。这是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用一种孤身奋斗的艺术形象,感动着每一位读者。1954年,海明威因这部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它反映了渔夫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和勇气”。我承认,《老人与海》的确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它的伟大,不是因为渔夫的勇气,而是因为它提供的某种让我们心领神会的暗示。《老人与海》有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它当年的获奖理由错了。没有人能读懂《老人与海》,甚至海明威自己也不懂,他只是这个故事的描写者。他描写了它,却又对其中隐约透露的神秘暗示迷惑不解。如果他领会了这个暗示,他就会恍然大悟,就会轻松、快乐地活着,就会继续创作出一系列比《老人与海》更杰出的作品,就不会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七年之后饮弹自杀。作品比作者更伟大,作者死了,作品却还活着。它活在字里行间,好像被季风吹送而来的咸湿的海洋气息,又好像一朵菊花的芬芳,给我们提供了某种生命的寓意。我要说,《老人与海》其实是一部寓言。在所有的文学作品中,只有寓言才会被人们用心品味,代代相传,直到永恒。汪洋中的一条船从某种意义上讲,你也是一个老人,你与圣地亚哥同病相怜,而这正是你喜爱这部作品的原因——你从圣地亚哥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宿命。你可能是一位创业者,也可能是一位不甘雌伏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位正在选择职业方向的大学生,当然,你还可能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或者是一位爱情失意者。总之,你和圣地亚哥一样,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圣地亚哥在湾流中钓鱼,你也在另一道湾流中钓鱼。圣地亚哥驾着他的小船,每天劳作——你也是这样,每天疲于奔命。整整八十四天过去了,圣地亚哥一条鱼也没逮住——你呢?有多少天空手而回?你也在孤身奋斗,无论你是一位老板,还是一位职员,或者一位个体工作者。尽管你生活在人海之中,可是,你却宛如汪洋中的一条小船,惊恐不安。你所谓的自信,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你欺骗自己说:“我能!”这样就能够让你故作镇定。而你所谓的勇气,其实也只是在压抑你的恐惧。人们常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样的语句赞美圣地亚哥式的拼搏者。可是你也在内心深处怀疑,那似乎并不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烈,而是“生命不息,挣扎不止”的无奈。天地洪荒,孤身一人,你已经说不清自己是在奋斗还是在挣扎。《老人与海》的故事,其实也是你的故事。《上海滩》的另一个版本《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说,《老人与海》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原因何在?因为在这部作品里边有一种“未知结构”。“未知结构”是什么呢?就是你看完这部作品以后,你却很难评价这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人究竟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他在奋斗,捕获了一条非常巨大的鱼,可是到最后,他拉回来的却是一副空骨架,他究竟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呢?曾经有人这样设想,如果我们眼前有一场辩论会的话,两派的争论肯定会非常激烈。认为他是胜利者的,是一派人。认为他是失败者的,是另一派人。他们会没完没了地争论下去。正方认为,老人当然是胜利者,能够制伏那么大一条鱼,他表现出了多么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啊。反方认为,无论老人有过怎样的经历,他拉回来的毕竟是一副空骨架,理所当然是失败者。正方反驳说,既然老人有能力制伏这条大鱼,今后他必定还能制伏同样的鱼。海在那里,鱼儿们也在那里,他现在所需要的不过是从头再来罢了。反方就说,他已经如此苍老,他还能有多少次从头再来的机会呀,从头再来还有什么意义呢?正方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奋斗的过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至于最终收获的是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马林鱼的一副空骨头架子,都是无所谓的。老人热爱生活和面对困难的自信,就是一位胜利者的形象。反方则嘲笑说,什么胜利者的形象,一个破旧的窝棚,一条简陋的小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完全是一个失败的形象嘛。正方不服气地问,你有没有发现,他虽然疲倦,但还在做狮子的梦?反方则冷笑道,他那只是不甘心罢了,就像穷人对于财富的不甘心一样。那些银行里没钱、口袋里没钱、脑子里装满了钱的人,内心必然充满痛苦。老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余秋雨评论说,所谓胜利者和失败者,实际上是讲不清楚的。海明威之所以伟大,就是他创作了这么一部难以得出结论的作品。他让你在这个作品当中彷徨,这个作品就伟大了。如果一部作品让你轻易得出结论,这个作品就小了。我忽然想起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成功,失败,浪里分不出有没有。”余秋雨的评论,似乎把老人的故事变成了《上海滩》的另一个版本。真实就是一种伟大“如果一部作品让你轻易得出结论,这个作品就小了。”余秋雨如是说。果真如此吗?《论语》《圣经》以及王尔德的童话,都会让你轻易得出结论,但它们却是如此伟大。余秋雨又说,所谓胜利与失败是讲不清楚的。其实,任何事情,不是能不能讲清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看清楚的问题。看清楚了,自然能够讲清楚。余秋雨的意见,其实也反映了他自己内心深处的彷徨。因为他彷徨,所以他觉得这部作品伟大,但他并没有真正领悟这个作品的伟大之处。《老人与海》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让人难以评说的什么“未知结构”,也不是因为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它的创作素材是真实的,它取材于海明威的朋友富恩特斯的亲身经历。在我们这个居心叵测的人间社会里,真实似乎意味着蠢笨、幼稚、痴呆或不成熟,而一个成熟的人似乎应该胸有城府、老于世故、诡计多端,而且让人琢磨不透。很少有人愿意真实,因为没有人愿意做傻瓜。但海明威是真实的,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我们这个讲究公关技巧和计谋的人间社会里,真实是如此稀缺,以至于真实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真实的故事充满寓言。人们喜欢讲故事、听故事,喜欢品味故事中的寓言。寓言是来自上帝的暗示,任何一个故事,只要它是真实的,上帝就会赋予它寓言的芬芳。故事好像花朵一样开放,好像花朵一样摇曳生香。值得警惕的是,有两种花朵——人工的花朵和真实的花朵。人工的花朵可以做得十分逼真,甚至比真花还要漂亮,以至于人们常常自以为能够巧夺天工。于是,人们使用了层出不穷的心思,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假花,把这个社会装点得琳琅满目、错综复杂。这些假花往往用来欺骗别人,以便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也可以用来欺骗自己,好让自己在一种虚幻的生活中暗自得意。出于这样或那样的阴谋,人工的花朵比真实的花朵更能博取人们的好感。真实的花朵不会故意地讨好你。它静静地开放着,任凭你这样或那样评说。它也许有许多瑕疵让你大皱眉头,也许刚好符合你的审美观,但它丝毫不理会你的意见。真实的故事也是如此,因为它们是人的历史。历史是真实的,它不会因为你的需要而改变什么。你可以用谎言替换历史,但历史不能被改变。历史有时会被遮掩,有时会被遗忘,但它被人们重新发现时,依然是那样真实与鲜活。只有真实的故事才会开放出真实的花朵。它静静地开放着,透露出一些与生命有关的信息。海明威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海明威的笔下,释放出了寓言的芬芳。当《老人与海》发表后,读者们就纷纷评论这个故事所赋予的象征意义。对于人们的评论和赞美,海明威起初颇有些莫名其妙。他说:“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但他又说:“我在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孩子、一个真实的大海和一条真实的鱼……如果我能写得足够真实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人工的花朵没有寓言的芬芳,有的只是心机和阴谋。它不可能保持它的鲜艳,不可能流芳百世,只会陈旧和破败。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伟大,就好像花朵一样是否真实。只有真实的花朵才会开放生命的奥秘。《老人与海》就是这样的花朵,这样开放着的花朵。寻找一条新的出路菊花是秋天的花朵,浪花则是江河湖海的花朵,它们同样都是上帝的杰作。在江河中、湖泊里、海面上,浪花们此起彼伏,欢笑着,咆哮着,忽隐忽现,它们比菊花更精彩地开放出生命的奥秘。中国明朝最优秀的文史学家杨慎,曾经为浪花写过一首著名的《临江仙》,后来被用作《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这部著作成书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好多。作者罗贯中,毫无疑问是一位洞悉生命奥义的圣哲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大师。在他的笔下,数以百计的英雄人物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以及团队和事业兴衰的秘密。人们识英雄、颂英雄,为英雄们博取成功的力量和谋略而惊叹,也为英雄们的悲壮结局而莫名地伤感。英雄们的结局必然是悲壮的。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必然会失败,这就是“浪花”为什么会“淘尽英雄”的真实原因。几百年来,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三国演义》究竟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还是一首英雄主义的悲歌。就像余秋雨一样,他不知道《老人与海》中的渔夫究竟是一个胜利者还是一个失败者。如果你是一个英雄,你必然害怕失败。在那一片汪洋中,在那一条汪洋中的小船上,老人曾经告诉自己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可是,他是如此凄凉,他已经竭尽全力,他孤立无援,而鲨鱼们还在前赴后继地向他发起进攻。他再也抵挡不住,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什么不能被打败?为什么在老人承认自己被打垮之后,却依然有那么多读者否认他的失败?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愿意承认失败,甚至不敢承认失败。对于那些同病相怜的读者而言,承认老人的失败就等于承认自己失败,而承认失败是一件多么令人恐惧的事情啊!许多读者仍然坚持认为,尽管老人在搏斗了三天三夜之后,最终拖回来一副鱼的骨架,并没有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收获,但从老人勇于和命运抗争的精神来说,他还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些读者的意见比《老人与海》的故事本身更耐人寻味。读者们需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英雄们在末路中的悲壮与无奈。与其说《老人与海》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不如说它是一首英雄主义的悲歌。就算老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那也是一种悲壮的胜利。就算老人是一个英雄,那也是一个悲壮的英雄。而浪花翻滚着,随时都可能打翻他和他的小船。浪花淘尽英雄,所以你不要去做那个悲壮的角色,你需要寻找一条新的出路。海明威没有找到那条出路,他活得那样痛苦,他无法逃脱,所以只好自杀。你周围的许多人,包括大老板、小老板、高层管理者、工人以及许多个体劳动者,无论他们有钱或没钱,有地位或没地位,他们同样活得痛苦,同样无法逃脱——他们只能用伪装的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好过一些。如果你找不到那条出路,你也只能重复他们的悲剧。那条出路在哪儿呢?人们在到处寻找,你也在到处寻找。众里寻他千百度,你很可能多次与它擦肩而过。当你与它擦肩而过时,你曾经有过异样的感觉,妙不可言的感觉,但你不认识它,因为你不敢真实地面对它,你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它。它就在那里,你只能从真实到达那里,只能从真实到达那条真实的出路。在一些似是而非的出路中,你只能误入歧途。
媒体关注与评论
爱是唯一的管理智慧。如果没有爱,管理就会沦为某种权谋。——成君忆
编辑推荐
《渔夫与管理学》编辑推荐:1、百万畅销百万经管畅销书《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管理学力作《渔夫与管理学》最新修订版。2、中西合璧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为基石,解读文学经典名著《老人与海》,从中发现卓越的管理智慧。3、正本清源针对西方现代管理学无法解决的困境,为急功近利的企业管理教条提供以“爱”为主导的新思路,为困惑中的职场人提供心灵自修、励志向上的新想法。4、强力推荐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11级研究生联袂力荐;汪中求、孙虹钢、黄志云等推崇的管理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