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代·代表作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薛忆沩,冯唐,苗炜  页数:221  字数:14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代表作·中间代》是铁葫芦图书“代表作”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了当今中国文坛十位最活跃的青年男性作家的短篇小说。本书遴选的作品均为作者自己指定的、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即“代表作”。他们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用个人化的故事直抵写作的本质。如《星期天早上的远足》中梦想的绚丽与现实的失败所带来的焦灼与理解这种痛苦的温情善意,《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里都市男人在西藏的心灵磨砺,《巩生与彩霞》中农民工与妓女的纠葛,都展现着细碎生活中的挣扎与救赎。

作者简介

  薛忆沩,湖南长沙人。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计算机)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年至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年至2010年任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出版有长篇小说《遗弃》和《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小说集《流动的房间》、《通往天堂的最后那一段路程》和《不肯离去的海豚》,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和《与马可?波罗同行》。
  苗炜,1968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为《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已出版《有想法没办法》、《五魁首》、《让我去那花花世界》、《除非灵魂拍手作歌》,《黑夜飞行》为其最新小说集。
  冯唐,1971年生于北京。作家,前麦肯锡合伙人、前妇科大夫。著有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2012年《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评选榜首。
  阿丁,男,1972年生于保定。前麻醉医师、前记者、编辑,曾供职新京报,嗜好写字。即将出版长篇小说《无尾狗》。
  路内,1973年生,现居上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云中人》。2012年《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之一。
  李师江,1974年生于福建,1997年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诗人、小说家。在台湾地区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在大陆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获得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推出长篇力作《福寿春》。2010年出版的长篇《中文系》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大学生活为背景,对大学生活、大学体制以及大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剖析。
  柴春芽,1975年出生于甘肃陇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法系。曾任《南方都市报》摄影记者和《南方周末》驻京摄影师。2005年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一个高山牧场义务执教,执教期间完成大型纪实摄影《戈麦高地上的康巴》。著有小说《西藏流浪记》、《西藏红羊皮书》和《祖母阿依玛第七伏藏书》。自编自导独立电影《我故乡的四种死亡方式》。
  瓦当,1975年11月出生,作家、出版人,著有长篇小说《到世界上去》、《漫漫无声》、《在人世的悲伤》,中短篇小说集《多情犯》、《去小姨家》等。
  阿乙,江西瑞昌人,生于1976年。毕业于警校,曾做过警察、编辑等工作,担任过《天南》文学双月刊执行主编,现为出版公司文学主编。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灰故事》、《鸟看见我了》,随笔集《寡人》,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曾当选人民文学“未来大家TOP20”、人民文学年度青年作家、并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联合文学20名40岁以下华文青年作家。
  曹寇,1977年生。出版小说集《操》、《喜欢死了》、《越来越》和《屋顶长的一棵树》,长篇小说《萨达姆时期的生活》,随笔集《生活片》(将出)。现居南京。

书籍目录

薛忆沩:出租车司机
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
冯唐:安阳
阿丁:你进化得太快了
路内:四十乌鸦鏖战记
李师江:巩生与彩霞
柴春芽: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
瓦当:圣诞快乐
阿乙:先知
曹寇:小镇夜景

章节摘录

  安阳  冯唐  每次梦到爆炸之后,贞亚梦到沉入湖底,湖底的水草很高,根根直立,滑腻幼顺,随着水波摇摆。贞亚踮着脚跟,在湖底走,水草的高度刚没贞亚的阴囊,随着水波摇摆晃荡着贞亚的阴囊。  一  贞亚每次睡前大把大把抓摸小星的头发,每次梦到那次大爆炸。  二十岁生日前后,贞亚连续梦见他出生时候的众多细节,这些细节不容分说地一次次在他的梦里出现、重复、生长、变化、丰富。贞亚从来没有过记忆的出生,一时越来越真实,具备声音、形状、色彩、味觉,甚至触感,仿佛一块慢慢发育的山林和一块在兽皮和石砣琢磨下缓缓软润起来的玉璧,渐渐地比他从梦里惊醒后睁眼看到的夜晚更加真实。  出生的时候,贞亚在没有意识的状态中杀死了他妈,这些连续的梦不容分说地指示这一点。作为占卜师,贞亚对于真实的定义比通常人定义的真实宽泛很多。贞亚忽然感到巨大的无能为力的忧伤。  贞亚一直良好的睡眠彻底消失了,就像他不知道原来为什么倒头就能睡着一样。他睁眼看着夜晚在他眼前轻柔而复杂地变化,仿佛一只巨大的雌性野兽,它黑褐色的皮毛和胸口随着呼吸起伏,呈现相似但是又不尽相同的黑褐色,他不知道为什么躺了这么久还是不能睡着。  贞亚的占卜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他渐渐看不清楚未来,或者更精确地说,他渐渐对于自己看到的未来失去了信心。  原来睡眠质量好的时候,贞亚在灵台上观察星辰运行和云气变化,在灵台下的密室观察龟甲和水牛肩胛骨如何慢慢开裂。他完全不用计算,甚至只饮很少量的酒,不用大麻和罂粟,不用活人祭,他微微阖上眼睛,迅速进入迷幻状态,未来的细节在他头脑里一树一树、一山一山地花开,瞬间成形,神气俱足。贞亚准确预测了过去十五年中发生的所有月食和日食、所有的地震和大洪水、所有大型战斗的胜败,他甚至给盘庚描述出几次重要战斗的具体过程:敌对部族在哪个山冈潜伏,第一块滚石何时滚落,有否大象和豹子这类少见的野兽参加了战斗,豹子扑上来,牙齿插入战士的咽喉,血喷射到豹子的眼睛和睫毛。  盘庚说:“如果战斗真是这样,如果我们取得了胜利,我让你做我的大宗伯。”  贞亚说:“你会取得战斗的胜利。大宗伯对于我不重要。”  盘庚说:“能否再多告诉我一些细节。比如我们的战士比他们具体少多少?”  贞亚说:“你已经知道了足够多的细节,任何人,包括我,包括作为帝王的你,知道太多不应该知道的东西都不吉利。”  盘庚说:“你能改变战斗的结果吗?”  贞亚笑了:“改变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预测。但是,无论怎么改变,也只有一个结果。而且,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不是我努力改变了的结果呢?你明天出征,一定记得要看你左边的山冈,一看到有两只黑褐色的飞鸟从树梢上飞起来,第一块滚石就要落下来了,切记,两只黑褐色的飞鸟。”  盘庚还经常问起他死去的父亲和爷爷以及他依稀记得的祖爷爷。相比星相、地震和战争,贞亚对于这类问题总是更加乐于回答,给盘庚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远远多于盘庚自己对于他祖先的记忆。有几次,盘庚的记忆和贞亚的描述出现了黑白分明的差别,贞亚说,你再仔细想想。盘庚仔细想,再仔细想,夜晚就梦见了祖先,梦中的细节和贞亚的描述完全一样。  盘庚说:“你怎么知道我祖先这么多情况?”  贞亚笑了:“因为我知道。”  盘庚说:“我想知道更多的细节。我的祖先永远给我力量,上次战斗,我死去的爷爷站在我身后,帮我挡开了一斧头,否则我的左手就没了。”  灵台下的密室没有光,有隐隐的灼烧龟甲和大麻的味道。贞亚伸手抓住盘庚的左手,盘庚的左手一时变小,变得细嫩柔弱,小嫩到小时候被爷爷左手抓住,手把手教盘庚如何用左手挥短斧做侧挡的动作,一时,爷爷左手的形状和触感都在。  贞亚捏着盘庚的手没松,许久之后,非常小声地说:“王,细节够多了吗?”  二  贞亚被任命为大宗伯的当天夜里,原来的大宗伯巫咸喝光了三大陶罐的米酒,服用了双倍的罂粟、麻黄叶子和大麻树脂,面容狰狞地死了。  算上巫咸,大宗伯的职位在巫咸的家族已经世袭了七代。贞亚被任命为大宗伯之前,巫咸作为大宗伯,实践巫重派占卜术,已经为盘庚服务了八年。饮酒服药前,巫咸对一直跟着他实习占卜术的儿子成梁说:“作为占卜师,我们不需要打猎、采集或者征战,如果整个王国里只有一碗饭,国王不能吃,我们吃得;如果我们看上了一个姑娘,国王不能先肏,我们先肏。但是如果我们没有预测到一次日食,我们要自断一根手指;如果天总是不下雨,我们就自断一只胳膊。这次我丢了大宗伯的位子,你以及你的儿子,以及你儿子的儿子,以及你儿子的儿子的儿子都失去了预测的机会,我自断性命,也算给个交代。”  在商汤立国的早期,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百姓安定,有了一些闲粮、多余的果子和闲暇时间,酿酒、饮酒、种药、嗑药,开始消极懈怠,满天地间溜达,想入非非。日常的种植、采集、狩猎已经不再让另类青年感到刺激,大型战争过去几十年之后,很多青年人开始练习占卜术、占星术、医术之类的巫术。在之后的十年,关于天地的形成、人的产生、王和其他人的关系、神的分类和级别等等,产生了比过去一万年来还多的新说法,“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为宙”等一些模糊的概念被更模糊地反复定义。巫师们袒胸露乳,肚脐明亮,独来独往,脖子上用细细的牛筋挂了虎牙和玉环,走在空旷而恒古的风里。玉的价格飞涨,上好的玉环,或月白或日黄,看一下迷幻,摸一下心安,可以换十个有过实战杀人经验的武士和十个十几岁的处女。周围的山林里多了很多没了虎牙的老虎,扑倒麋鹿,老半天咬不死,四爪乱挠乱抱,状如乱伦兽奸。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左右,豢养的狗开始不害怕野生的老虎了。  谣传,大禹的陵墓被挖掘,很多极品的玉璧和玉环被挖掘出来,集中了大禹时代顶尖巫师的魔法,通过隐秘的渠道到了商的都城。商汤集中了大批的武士,在进行交易的洞穴里抓捕了众多的巫师。鸡巴短于平均值的,杀。脑袋小于平均值的,杀。射精速度快于平均值的,杀。酒醉速度快于平均值的,杀。剩下二十个,捉对,杀。最后剩下十个,并称“十巫”,养在那个进行交易的洞穴里。山被封为灵山,国人不得入,洞穴被封为“丰沮玉门”,和国人说,十巫和日月星辰,每天每夜就从灵山的玉门里升降出入人间。在之后的百年中,国人形成了围绕灵山行走的习俗,去百病,得百福,一生之中,必须转山一次,如果在转山的时候死去,就是去了仙界,就是至福。  商汤对十巫说:“我对于巫没有任何意见,对于宇宙如何形成没有任何意见,对于大地的起源和直到万物完善以前所有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大变迁的描述没有任何意见,但是街上整天有上百个巫师说明天地震了、后天日食了,百姓如何正常生活?出征之前,街上有上百个巫师说一定会输,军队如何打仗?每天每月,街上总有上百个醉醺醺的巫师拉着我的手说,‘王啊,我刚刚见过你爸妈,他们让我告诉你说啊,啊,啊,啊’。你们说,我能高兴吗?你们听明白了吗?恭喜你们听明白了!你们的职业将会世袭,如果你们一直听得明白,你们和你们的后代一直会衣食无忧。”  在十巫当中,巫重的鸡巴最大,巫黎的脑袋最大。两个的酒量类似,对迷幻药的耐受能力类似,女色面前,忍住不射的能力类似。他们俩的巫术风格迥异,在他们的带领下,职业巫师逐渐形成了两个主流的以占卜术为主要构成的巫术流派。在之后近五百年的岁月里,这两个流派的占卜师交替担任大宗伯的职位。  巫重派占卜术重直觉,认为宇宙玄黄,无始无终,事物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无法解析,需要寻找的是一时灵光,仿佛乌云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和一声闷雷。巫重派爱上了乌龟,巫重派占卜师认为,乌龟和宇宙最接近,龟背是天空,龟腹是大地,中间是长得像男人鸡巴一样的龟头伸出缩入。他们规定宰杀龟、去龟头和龟肉的步骤,清洗整理好龟甲,制定钻挖凹窝和灼烧的方式方法,等待裂纹像闪电和闷雷一样出现在接近宇宙的龟甲上,告诉他们未来的星相、地震和战争的结果。相反,巫黎派占卜术观察到人的独特存在,天地间似乎只有人会思考,只有人担心下一个时点发生的事儿,只有人会制造工具,保留火种。巫黎派占卜师相信通过人的辛苦努力,事物之间的规律可以被发现和被利用,而直觉,特别是高级占卜师的直觉,尽管多数时候是对的,但是辛苦的分析、总结和判断可以增加直觉判断的正确几率。巫黎派占卜师昼夜不停地观察和记录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太阳升起、月亮圆缺、星辰变和不变、谷物和草木的生死、雨水和风、男子的勃起和狂躁、妇女的月经和性欲。巫黎派占卜师绘制各种草木禽兽的图谱,以吃不下去为限,分别在刺身和烤熟两种状态,品尝了上千种植物和动物。在品尝的历程中,几个中级占卜师中毒死去。巫黎派占卜师曾经一度认真考虑用妇女的月经周期衡量月份,用妇女从能激发男子性欲到不能激发男子性欲的时间跨度衡量年代。但是妇女的月经周期和性感持续时间明显不如月亮盈亏和四季轮回准确,在使用了几年之后,放弃。负责实验的高级占卜师告诫其他巫术修炼者,作为宇宙一个组成部分的妇女比整个宇宙都复杂,这听上去像个非常明显的错误结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正确得可怕。  在巫重派前大宗伯巫咸自杀之前五年,夏天大热,贞亚逼死了巫黎派大师巫浑。贞亚不这么认为,但是国人都这么看。贞亚在那一年的暮春,第一次遗精。贞亚问父亲武正,就像想撒尿一样身体肿胀,但是找一棵大树,又撒不出来,梦里自己出来的,又不是尿,那是什么?怎么办?武正常年看守灵山,很少和贞亚有交流,贞亚自己被放养在都城,都城里见过贞亚和武正的人基本认为贞亚和武正长得没有一点相像。武正给贞亚最简单的回答,那不是尿,不要找大树,去找个姑娘,脱光她,放撒尿的鸡鸡在她两腿中间,插一插,就撒出来了,就不胀了。  贞亚第一次肏屄的夜晚,天比平时亮很多,贞亚从屋里跑出来,逢人就说,我感到遥远的颤抖,要地震了,要地震了。  负责夜间城市治安的武士绑了贞亚,盘庚说,绑啥?杀了。贞亚说,天亮前,地震,你要学会信我。巫浑说,信啥?等啥?记录上所有的地震迹象都没有出现,你偷学巫术,王,杀了他。贞亚说,天亮前,地震,不能再肯定了。你不信的话,发生了,你怎么说?巫浑说,天亮前,地震,我去喂鹰,王,杀了他。盘庚说,那就等明早。  盘庚就在灵台下的小空场坐了一晚,天亮前,灵台左右晃了晃,倒了。巫浑跳下了灵山的天鹰台,两只鹰尝试阻止他坠落,但是巫浑太胖了,平拍在靠近谷底的岩石上,面目模糊,尸体被鹰吃了几天。  盘庚后来告诉贞亚,他父亲阳甲有一次听大宗伯预测,说夜半有流星满天,他父亲一个人坐在旷野里等待,半夜里,风起,风过,星如花落。他父亲说,那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一个夜晚,比在梨花树下第一次肏盘庚他妈的夜晚还美丽。阳甲还预言,盘庚也会有类似的相信、等待和实现。  巫重派的前大宗伯巫咸在死前极度亢奋,看到细节异常丰富的未来,对守在身边的儿子成梁说:“看来以前我们还是没敢尝试到药物的极限。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我看到了贞亚的死,死得比我惨太多!王八蛋,你也有这一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儿子,你成了大宗伯!要知道这样,我就没有必要死啊,来不及了。儿子,你是不是和贞亚商量好了?还是你是比贞亚更大的王八蛋?”  三  贞亚二十岁生日当晚,梦见了他出生时的情景。  经统计,男子正常死亡的年纪通常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男子通常记不清楚自己的准确岁数,往往通过人生的几个重大生理变化辅助记忆。第一次骂街,三岁左右。第一次勃起,硬到能肏屄,十三四岁。第一次想为某个女人死去,十八九岁。很少有男人活到阳痿,不能。活到阳痿的男子,按照习俗,带三天的粮食,被赶进无人的野山,死活赖着不走的,被活埋。从这些生理变化来看,无论怎么计算,二十岁左右的男子都是社会的中坚了。  贞亚梦见他在母体里一直奔跑,很热,但是没有汗流出来。周围全是汁液,忽然他的头顶感到一丝凉风,他的眼睛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亮,他的头拼命带着身体往光亮的凉风处奔跑,越跑越紧,越跑后面的推力越小,越跑越没力气。光亮的凉风似乎马上到了,又似乎遥不可及。母体里的汁水掺了越来越多的血水,贞亚的脑袋顶到了母体的耻骨。一次,两次,三次,撞击,骨头碰骨头的疼痛,叫喊,叫喊,忽然裂开,全是血水。贞亚在光亮的凉风里,没哭,一个妇人用刚刚被火燎过的小石刀割开贞亚和母体之间的脐带,没哭。更多的人涌向母体,母体不动,几个人哭泣,几个人站立。拿石刀的妇人摸贞亚的头,再摸,贞亚听到她说:“遇上鬼了,这个小王八蛋这么大的脑袋,而且囟门是闭合的。你这个小王八蛋撑垮了你妈的骨盆,你妈被你活活撑死了。”  四  贞亚失去了良好的睡眠之后,也很快失去了看到未来的能力。  贞亚说:“我没力气了。”  贞亚多用了些罂粟,尝试进入迷幻状态,耳边呼啸,身体轻软,但是越跑越紧,总是冲不开最后的云雾,仿佛一支箭,逐渐减速,在距离猎物心脏咫尺之外,隔着皮毛,垂转箭头,颓然落到地面。  盘庚说:“再试试,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贞亚说:“不用试了,我需要睡眠给我的力气。不行了就不行了,没有道理,就像我行的时候很行,没有道理,你另外找一个大宗伯吧。”  五  盘庚尝试了各种办法让贞亚恢复睡眠。盘庚为贞亚开放了自己一个人的迷幻草药园,建议他在睡前缓步于园,各种叶子的气味会慢慢缠绕他的身子,他困了就随地躺下,有人会在他睡熟后盖上兽皮。盘庚还建议贞亚尝试睡前剧烈运动,累到躺倒就能打鼾。  贞亚说:“王,巫师练习的就是驾驭自己,你的方法都是给常人的。”  盘庚说:“你现在看不到未来,就是常人。”  贞亚说:“巫师看不到未来,也不是常人,比常人还惨,是废人。”  盘庚给贞亚送来几个形状美好的女人,不洗澡都香,不洗脸都好看:“这个你必须试,废人也是人,在她们身上耗干力气,你或许就能睡好了,然后就又能看清未来了。”  六  小星是这些形状美好的女人中最不爱笑的。小星根本不笑,根本听不见,从不说话。贞亚想,小星不笑,都是这些形状美好的女人中最好看的,笑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不说话比乱叫床好,安静的更有助于治疗失眠。  贞亚插她的时候,小星只给他两个姿势选择,屁股冲着他或者背冲着他,不给他正脸。贞亚不介意,耗尽力气就好,抓过来,扒开,插,不说话,插完了尝试着睡去,不说话。  贞亚尝试睡眠的时候,小星总躺在贞亚的左边,背冲贞亚。小星头发散开,蔓延过肩胛骨下沿,长长地伸展到腰部最窄的地方,发梢随着重力滑到身体和兽皮的交界。贞亚伸左手抓住小星的头发,从腰部梳拢到后脑勺的发根,把散在后脑勺另一侧的头发也收拢来,尽量多地攥在手掌里。手掌被滑腻幼顺填满,感到很沉,腕子使劲儿,勉强支撑住小星头发的重量。贞亚脑子停止思考,渐渐进入迷幻状态,他没有看到未来的战争和地震。在迷幻状态里,贞亚全部身体尝试吸收左手掌中小星头发发出的信息,信息量远远大于贞亚身体的吸收能力。身体很快耗竭,信息进入的速度很快衰减,直到完全停滞,贞亚昏睡过去。  七  ⊙在梦里听到航行导师反复唠叨,长距离旅途中,轮流驾驶,轮到休息的那个人,就算睡着也要保持一定的警惕,特别是警惕正在驾驶的人睡倒。⊙一身冷汗,从梦中惊醒,发现¤已经在仪表盘前面昏睡了过去,飞船的舷窗里满是火花。⊙用通灵术最大能量地骂¤:“你妈,这是第三次了,我最后还是被你害死了!¤,你从小就是怪胎,鸡巴和脑袋比我们正常的阿尔法星球人的都大,让你开飞机,你摸鸡鸡,累了吧?困了吧?我和你都死球了吧?你妈!”再下一个瞬间,⊙听到了飞船和湖水撞击的巨大声音,身体溶解在湖水里。  贞亚在昏睡中看到父亲武正站在湖边的浅水里从背后肏他妈,马上要射了,一脸狰狞,忽然的爆炸激起的巨大水柱在这一瞬间把这两个在一起的人拍出去百丈远,与⊙和¤混合在一起。  八  每次梦到爆炸之后,贞亚梦到沉入湖底,湖底的水草很高,根根直立,滑腻幼顺,随着水波摇摆。贞亚踮着脚跟,在湖底走,水草的高度刚没过贞亚的阴囊,随着水波摇摆晃荡着贞亚的阴囊。  贞亚在梦里拨开小星头发一样的水草,水草下面是大小不一的洞穴,如毛孔,如阴户,如口唇,如酒罐,如山洞。在以前的占卜工作中,很多迷幻状态里也充满类似的洞穴。  每个洞穴里都有龟甲和牛肩胛骨,每块龟甲和牛肩胛骨上都刻着图案,和阿尔法星上的文字不同,但是体系非常接近,贞亚读得懂每一个字。  大致三分之一的龟骨和牛肩胛骨上刻的是诗歌、哲学、伦理学等内容,贞亚似乎很早就在那里背诵过。文字中体现的美和真理,贞亚都认同。另外三分之一描述的是器物的生产和使用,详细到从原料选取一直到最后的包装,贞亚似乎很早就被反复教导,甚至曾经自己动手做过一些。最后三分之一涉及群体傻屄的构成和弱点利用、宗教的基本设计原理和推广方式、国家的构架和维护等,贞亚似乎从来没有见过。  水草下面的洞穴多到数不清,传递出和小星头发一样巨大而复杂的信息,信息量远远大于贞亚身体的吸收能力,身体很快耗竭,信息进入的速度很快衰减,直到完全停滞。贞亚从昏睡中醒来,小星还是后背冲着他,左手掌里的头发已经全部散落,水草一样黑黑地铺满他和小星的身体。  九  七个晚上,贞亚连续抓着小星的头发,连续七次进入昏睡状态,每次醒来,贞亚的身体减小一圈,每次醒来,盘庚找来记性最好的年轻占卜师,倾听并记录贞亚发出的所有语言、声音和动作。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  插大长骨针于日光下,通过影子长短和位置记录一天之内的时间。  闰年和闰月的处理。  用粟米酿酒。  生产青铜和制造武器。  黄河的治理方案。  城市下水道的体系建设。  人体穴位和疾病的治疗。  弓箭的改进。  战马的饲养。  战车的改进。  占卜师的培养。  乐器制造。  玉石的矿产分布。  这七天里,盘庚几乎没睡,一边听人复述贞亚的描述,一边自己念叨:“如果这些都知道了,我还需要知道什么未来?我就是未来。”  七个晚上之后,贞亚的身体已经变得很小,比小星的身体还小。贞亚开始神智不清,说话的意思逐渐不可辨别。贞亚抓过堆在周围的龟甲和牛肩胛骨,快速而浅细地刻画。困意渐生,贞亚拿小星装饰头发的长骨簪插入身体,没有一滴血流出来。贞亚示意周围的人快去多拿一些龟甲、牛肩胛骨和骨簪,他继续快速而纤细地刻画,困意袭击,就插一根、再插一根骨簪支撑。  十  公元二〇〇九年七月,在安阳侯家庄西北冈挖到一具尸骨,头顶和胸前有玉饰,尸骨蜷缩成C型,全身插满七百七十一根骨簪,从后背脊柱直插到胸腹前,留在脊柱外侧的骨簪头上嵌满绿松石,有些松石脱落,散布在周围。尸骨和骨簪和泥土结合得过分紧密,挖掘人员只能整体切割,切开一个两米长、一米五宽、两米高的立体土块,用吊机吊上卡车,运到营地。  插到第五百根骨簪的时候,贞亚用通灵术告诉小星这些文字的基本知识,如何象形、表音,如何主谓宾,如何赋比兴,希望小星能在之后的岁月慢慢解读文字指示的内容。贞亚无法判断小星是否接收到这些信息,只能反复叮嘱小星,这些文字基本涉及祭祀、战争、田猎、王的出游、卜日、卜地、气象、建筑、收成、疾病、生死、生育和梦幻。还有一些是诗歌,一共三百首,其中一多半涉及男女,贞亚刻画的时候,想到的都是小星。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忆沩不讲故事,也不塑造人物性格,通篇只见浓郁之情表述的丰富的内心,表述时又是那样充满哲学。我阅读中的“狂喜”,正是来自这些既有形上意味又有数学般准确的诗化语言,不管读哪一篇,我都感到忆沩小说超俗语言的魅力。  ——著名学者刘再复    阿乙的小说与随笔,貌似细碎、不羁,实则充满张力,暗含激情。他借飘泊者、流浪者的口吻,直面生命中那些难堪的屈辱,并力证尊严的不可冒犯。他以近乎粗野暴烈的笔力,书写这个世界秩序松弛、人心溃散、精神流离飘荡的景象,也嘲讽那种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慌张与不义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组委会    无论散文还是小说,苗炜从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读者。让文字与形象自己说话,于是文字本身富有魅力,文字塑造出低调而优雅的作家形象  ——《新民文晚报》    阿丁的叙述极具跳跃性,语言活泼而幽默,并且很有“两套刷子”:前一篇“热”,后一篇“冷”;前一篇如电光石火,后一篇如冰铁冷月。  ——《新华评刊》    柴春芽为中国青年小说大师。  ——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王聪威    瓦当的小说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品格,其叙述和语言具有一种既透明又繁复的趣味,适宜反复阅读。  ——《西湖》文学杂志副主编吴玄    目前的曹寇正处于小说大师的青年时代,这是一段如此富饶又艰苦卓绝的时光,有他天才的作品为证。  ——著名诗人韩东    野性与才情在冯唐笔下茂盛地生长,极俗与极雅的氛围里他把古老的汉字调和鼎鼐,烹出喷喷香的文字佳肴。  ——《羊城晚报》    我第一次看到路内的书是在若干年前某个文学论坛上……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现在我觉得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是一个很成熟而且比他当时的小说更自信的人。  ——知名作家张悦然    李师江具有真正的麦田守望精神,他是中国的塞林格。  ——著名作家虹影

编辑推荐

  《代表作·中间代》,十位中国文坛活跃的青年作家自选最满意短篇小说。他们多为“70后”,作品个性鲜明。他们没有赶上文学爆炸的好时代,也没有成为文学市场的青春偶像,但这不妨碍他们写出优秀的作品。他们正挑起中国文学的大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间代·代表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7条)

 
 

  •      《代表作,中间代》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是一本合集,十篇小说来自十个作家。这十个作家就是所谓“中间代”,也就是七零后或接近七零后。我刚刚翻看了一下,这十个人里除薛忆沩没有写明出生年、苗炜生于1968年之外,其余八人都是七零后。这也就是书名“中间代”的含义。
       而“代表作”三个字,是说书里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作家自己选出来的最满意的作品,也就是说,这本书里的小说不论外界怎么看,至少在作家自己心目中是水平最高的,或是最看重的。于是,这本书的代表性也就不言而喻。虽然不能说它能够代表当代文学的水准,但是这本书所云集的作家都是有生力量,所以它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当今文坛现状的。
       而我在读完整本书之后,最关注的点不是他们写的如何,而是他们都在写些什么。也就是说,我关注的是他们关注什么。因为就短篇小说来说,题材往往比技术更重要。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因为短篇小说的短,所以也颇为考验作家的功力,不过在这一点上,入选本书的十位作家的功力都不弱,也就不需要特别去考察了。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知识爆炸文字也跟着爆炸的时代,做一个合格的文字工作者简直就是基本生存条件之一。然而也正是因为此,有时候也会感觉作家们的文字都差不多。往往翻开一本文学杂志从头看到尾都觉得是一个人写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够反应文学现状的不是作家们怎么写,而在于他们写什么。“写什么”的问题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代表了作家们的艺术品味、价值取向和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
       在本书的十篇小说中,“欧·亨利式”的出人意料的情节几乎就没有,虽然有几篇写得天马行空,但也只是表现在情节的初始架构上,小说内部的起伏则不多,没有一篇能够让人在读到结尾的时候赞叹一声“原来如此”的,普遍都写得比较平。我想这可能和当下的文学价值取向有关,“欧·亨利式”结尾毕竟早已是明日黄花。不过,当整本书看下来都比较平淡的时候,也会觉得有点无趣,平淡不等于都是“真水无香”,也不等于都耐人寻味。
       十篇平淡的小说似乎在表明,和讲故事比起来,现在的作家们更愿意去表达一种状态。即便是像柴春芽的《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这样有一个鲜亮的结尾的小说,其结尾的华彩也是为了表达状态而非情节需要。表达状态本身倒也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只有状态而没有故事,就会显得比较虚。雷蒙德·卡佛是表现状态的高手,但是他的小说你读完之后可以说出他在讲什么,而这本集子里的一些小说你根本无法说清作者在讲什么。阿丁的《你进化得太快了》倒是能够让人讲出小说的主人公去做了什么,但它仍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的象征性意味过于明显,也就让情节像轻烟似的不踏实。冯唐的《安阳》也是一样,小说初看上去很热闹,但作家的目的似乎就是带你进入一种状态,而非要给你讲述一个故事。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不完全是故事,所以也要允许一些小说没有故事,如果能够把状态表现得好,也不失为一篇精彩的小说。
       从小说的题材来看,有三篇是脱离现实或基本脱离现实的,这个数字不算多,所以也可以让人欣慰一下。巧合的是,这三篇脱离现实的恰恰就是本文上一自然段所提到的三篇小说,也就是没有特别完整的故事的小说。也许有人会认为,脱离现实可以更容易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些,然而事实是,这些脱离现实的作品更容易写得比较虚。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现实本身往往更为厚重。
       其他七篇小说中,苗炜的《星期天早上的远足》、路内的《四十乌鸦鏖战记》和曹寇的《小镇夜景》则都是以回忆或是纪念为主。不知道为什么,七零后的人是老去得最快的一代人,早早地就开始怀旧和纪念。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三篇小说写得都比较绵密,尤其是路内的《四十乌鸦》,写得很幽默,一些零零碎碎的情节构成了一副青春的画卷。苗炜的《星期天》则是那种在短篇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追忆一个人物的小说。小说给了很多的铺垫,似乎预示着会有一个出人意料而的结局,而读者会发现小说最出人意料的地方就是它并不出人意料。
       阿乙的《先知》也是以写一个人物为主,但更多的似乎是为了阐明一种哲学思想,而这种思想在阿乙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干些什么》里也有很详尽的表现,可见作家乐此不疲。
       完全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只有三篇。其中瓦当的《圣诞快乐》写的是那种都市情感纠葛,坦白地说,这个题材已经很泛滥。记得有批评家说过,现代人过于无所事事,所以一次情感出轨就是世界末日。薛忆沩的《出租车司机》倒是直面人生,很容易引起共鸣;李师江的《巩生与彩霞》则是这个集子里唯一一篇直面社会底层人生活的小说,在一堆又高又飘的作品里砸出一个大坑。
       七零后,中间代,应该是上有老下有小,是最接近生活现实和人生沉重的一群人,然而我们的作家们却鲜有真正直面现实的作品,这是当今文坛最值得警惕和深思的地方。没有现实性,文学就飘在空中,很容易被风吹散。这本中间代的代表作,让我们看到了作家们的活力和功底,却也让人对中国文坛的现在和未来产生一丝隐隐的忧虑。
  •   中国文坛十位最活跃的青年男性作家的短篇小说。本书遴选的作品均为作者自己指定的、自己认为最满意的短篇小说,即“代表作”。他们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用个人化的故事直抵写作的本质。如《星期天早上的远足》中梦想的绚丽与现实的失败所带来的焦灼与理解这种痛苦的温情善意,《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里都市男人在西藏的心灵磨砺,《巩生与彩霞》中农民工与妓女的纠葛,都展现着细碎生活中的挣扎与救赎。
  •   作为精神领域的那份食粮,各个时代有着各个时代的风味和气息。无法说出哪个区间段的好坏,我们却可以在欣赏其中的代表作中感叹和触及那些原本并不熟知的世界。里面有着那个年代人们的心声;里面有着那个年代社会的风貌;里面有着那个年代精神的折射----爱书的人们自是可以从中触及到不同时代的岁月之痕。

    《代表作•中间代》一书可以带领着广大的读者观摩到一出来自于70后作家们推选的短篇小说集锦。没有赶上70后的末班车的我在读这本只不过早自己一个时代的书作时,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过多的陌生或者难以适应。相反的,我更在读完之后也颇有一种虽未经历,却也感沧桑的味道来。

    不可否认的是,这里的作品尽管都是短篇,却是短中有精,短中有味,短中有叹。所谓的代表作指代的是以诸多70后的男性作家为代表,以他们自己推荐的书作为代表由此而集结为册的书作。所谓的中间代则更是意指这些70后生人们。毕竟以年代的角度来划分不同时期的作家,他们便是属于中国当今文坛中间的那一代了。

    尽管书中只是收录了十位作家的作品,但是其中的内容却是绝对地值得令人深思和品评的。很多的故事看似只是描述事件,但是话里有话的那种味道却是别有一番意境所在。比如说在全书最初的由薛忆沩推出的出租车司机一文。读的时候真当令人心酸不已。书中描述的是一个原本坚强的根本不怕天,不怕地,敢吼敢做的出租车司机在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之后的情感表白。这里的表白不是一下子的伤感,悲痛宣泄。相反的,作者通过描述出租车司机从辞职还车的过车和最后一批出租车生意处理而展开。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行程,却是不一样的心态和举动。虽然事情还是那样的事情,可是这个男人的心态却变得那么地脆弱和敏感。虽然行文只有在最后才描绘了他放声痛哭的场景,但是我们又岂能不随处感知前面他这个男人所强忍的悲痛呢?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作者超级功力深厚的笔触在勾勒着如此一个受到极度精神创伤,丧失妻女的男人的心思流露。没有太多他的言辞,没有太多他的受伤经历,有的只是他的处事变化,有的只是他的不同的角度在看事物,这一切的一切已经足够地刻画出如此的男人内心伤痛了。行文何等地漫不经心之中却是处处有心,道不尽的人间冷暖,话不尽的人间沧桑。是啊!很多的东西只有失去了我们才会觉得珍惜。可惜一旦真正的失去了,我们又会是那么地悲痛欲绝啊!

    当然啦,书中随后还有诸多的短篇表达和展现着不同的情感和生活之味。对于生活于现实中的人们,很是值得读一读,品一品,看一看,收获那份心境,感叹这番人生,收藏这份精神的食粮,感悟这份难得的珍藏。
  •   青年作家自选最满意短篇小说,被比较精准独特的定位引起兴趣,他们是最容易被市场与读者忽略的群体,集群力量确实更引人注目。在浮躁的市场中保持着清醒与独立,在当下尤其难得。
  •   遴选作品均为作者自己指定,是作者自己认定的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作者自己满意的最能传达其思想与精神,让我们得到了解写作者的更具体细微的线索。本书有望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短经典
  •   喜欢冯唐、阿丁、路内,发现瓦当、阿乙、曹寇。70后被遮蔽的作者,质疑社会与文明,在商业社会浪潮中保持独立清醒……
  •   阿乙的那篇是长篇小说《下面,我该做什么》的另一角度解读,把一个人的无聊夸大了能变成悲剧,一个社会集体的无聊发展到极致将变成奴役制度
  •   就是这本书推选的短篇小说,不见的都是作者最得意的作品
  •   有新的体会。有好几个作家我都喜欢,比如曹寇、冯唐什么的。
  •   集合了最好的作品。暑假里,一边吃着自制的果汁,一边享受着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作品,人生真美好啊。
  •   中国最活跃的70后作家,就凭这一点,必须买。老爸也天天追着我让我赶紧给他买。就差全家人一人一本了
  •   呈现矛盾的代表作 展示了现世的尖锐与温和 存在与迷惘,不同的风格,同样的精神依托。现代社会、文明阴影,需要反思但缺少回顾,本书以文学的面貌提出问题,即使难以解决,我们也该开始思考……
  •   冯唐的小说微难懂。其他的很有深意。
  •   这本小说集真的很好,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十乌鸦》那一群莫希干少年。
  •   正在阅读,对于想整体了解这些中间代作家的写作情况的,倒是可以一读。
  •   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引人无限遐想,仿佛回到小时候那种周末去河边、田野、山上远足的时光,多么快乐温馨。
  •   代表作·中间代不错
  •   中国当代的一些优秀小说
  •   真是一本既好看又有深度的短篇小说集啊!!
  •   基本都是70后的男作家,因为跟我同时代,所以感兴趣买了这本书。看了其中两篇,还不错,不是遵循传统阅读习惯的作品,有新意,会继续读下去的。
  •   了解当代文学,70年代的思想。
  •   美国有“垮掉的一代”,咱们有“中间代”,每个人风格都不太一样,不过故事都很精彩。尤其要说一下这本书的手感非常好,很轻便,很简洁。
  •   喜欢这样的集子,集中看到了优秀作家优秀作品
  •   喜欢阿丁的《你进化得太快了》,两个青年男女抛弃尘世,呼吸森林的气息,即使头晕也是幸福的,然后野合,然后搭建木屋,打野兔吃,多棒!
  •   中间代,最好的年代
  •   宝葫芦的书应该都不错,集合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中年作家,作为年轻人希望能从中读出深厚的东西,学习中
  •   中间代,不错的一本好书,多读
  •   快递火速,第二天就到了,估计是本地仓库。70后作家的集体记忆,当他们成熟后,历尽人世沧桑,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淳朴的渔歌
  •   之前比较忽略70后的声音,看完后觉得他们内心的“愤怒”仍在,尤其喜欢路内那篇,觉得还不错。
  •   想看路内的,就买了,看了,不是很过瘾。其余的一般,有点小后悔
  •   超爱这种感觉的,喜欢短篇
  •   都是我喜欢的作家,看得我很爽。我儿子也爱看。
  •   价格便宜,挺好的,比较满意
  •   80想了解90,觉得路内不错
  •   不同于其他年代的的作品,
  •   苗炜的《远足》很有味道!
  •   果然是代表作
  •   为冯唐买的这本书,封面很抢眼,里面也很漂亮,看起来很舒服。
  •   一本书可以阅读不止一位名家作品。很不错
  •   只是冯唐太二了
  •   还没看,先支持一下,铁葫芦的书应该错不了
  •   苗炜的那篇蛮不错,第一篇没什么意思,剩下的还没来得及看
  •   苗炜的那篇最好看
  •   因为都是70后才买来读读,确实挺好的
  •   这是一堆我半生不熟的名字,我喜欢这种半生不熟,熟了就该烂了,而他们,仍在保鲜期。
  •   每个作者的风格很不同,但都很喜欢
  •   我期待已久,终于出来了。看完了,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啊。
  •   其他有些人的美还审不了
  •   看起来很过瘾,这么多好作者一起出书,难得啊。
  •   是冲着这一批70后的文字去的。
  •   刚收到书、还没来得及看、包装都很好
  •   每个姓名都响亮,每段文字都铿锵
  •   对什么样的风格有兴趣,总归是个人喜好的事,喜欢的能多读个几遍,但是还是有几篇连翻都懒得翻
  •   一如既往的好,价格也还行
  •   很不错 内容很好 适合阅读
  •   质量好,内容呀不错
  •   买了两本、一本送朋友一本自己看、很好!
  •   很好的书很好的服务
  •   朋友推荐的书,放床头看看不错。
  •   书很漂亮,也很好看
  •   书送给别人了 还没看
  •   十一长假,搞定这本书!
  •   安阳
  •   文字很流畅,阅读愉快
  •   感觉会很精彩,感觉。。。。。。
  •   蛮好看的,质量也不错
  •   有些文章还是不错的
  •   金线的早看过了
  •   没事就看看,打发时间
  •   有意思,不错
  •   还不错 前面很精彩 后面没有前面的给力
  •   值得一看。是本好书。
  •   小小说类型 的,还凑合
  •   文/Shirleysays
      
      《代表作.中间代》共收录了十位作家的作品。惭愧地说,我只读过十位作家里的一半人的作品。薛忆沩、冯唐、阿丁、柴春芽和瓦当,我都是第一次读。按理说,冯唐应该算是有名气的作家了,可我的辨识力偏偏搭错了线,从一开始就认定冯唐不是作家,以为兴趣来了,写一本就完了。谁知,一本接一本地写下去了。所以,跨界写作这股文坛流行风在“中间代”吹得正劲。就像本书里,薛忆沩是IT人士、苗炜是记者、冯唐是大夫、阿丁是麻醉师、阿乙是警察、路内是从工人到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或许柴春江应该是个法官或是律师。李师江和瓦当是科班出身,但瓦当在书中的个人简介中没有写,大概他觉得这个标签不重要吧。当然,对于读者来讲,以何种身份写作不重要,好读才是硬道理。
      
      阿丁的《你进化得大快了》和柴春芽《长着虎皮斑纹的少年》,两者都是对社会文明发展的质疑与挑战。阿丁是行动者,他让小说中的李格林和苏珊身体力行,了断一切尘缘,开始以野果露水为食,以树叶茅草为床的原始生活。野蛮与文明不仅是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是心灵的凶猛撞击。在小说结尾,苏珊像家庭妇女一样拾掇兔子,恰好说明进化就是为了生存,进化的速度没那么重要。陈丹青说得好,活着是中国百姓排在第一位的生存之道。在柴春芽的作品里,旅行者在荒凉的草原上踽踽独行,就是为了寻找内心的理想国,他不禁在心中自我鄙夷:“我,一个脑袋里塞满了钢筋水泥和跨江大桥的怪物”。这与勒克莱齐奥在《非洲人》中所说的,“对于这张生时我得到的面孔,我有话要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身体,我们需要反诘。
      
      存在感,是现代人最大的焦虑。它往往会被湮没在尘世繁华,而我们全然无知。阿乙的《先知》就是拼命证明存在感的极端例子。它是一封个人的独白,小说的主人公朱求是最终只能以自缢来断绝与尘世的往来,永远不必再焦虑存在感,因为他已经不存在了。路内的《四十乌鸦鏖战记》是充满时代感的存在。冬天的雪、刺骨的冷,以及一群莫西干头的少年,都是绝妙的铁证。
      
      吴念真的小说是华语文坛公认的底层叙事的典范,坚持“形而下”的叙事理念始终在为吴念真的作品加分。读罢李师江的《巩生与彩霞》,你会发现这个短篇也是底层叙事的奇葩。无论是人物刻画的活灵活现、故事结构的精致妙巧,还是对现实社会敏锐的洞察力,都显示出李师江驾驭短篇小说的精湛技艺。妓女、嫖客、包工头,都躺倒在一张具有时代烙印的社会大床上,各怀心腹事地捍卫个人利益、与同类博弈,与社会博弈,已经无暇顾及这张床肮脏到何种程度。小人物的笑与泪是现实最通俗易懂的注脚。
      
      挑战文明、存在感和底层叙事,是阅读本书的关键词。文学的中间代正在用他们的作品呼唤整个时代。无论你身处哪一代,千万不要因低头赶路,而错过他们的声音。
  •   应该都是70后吧,80后作家的文字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我会偶尔光顾,其余不屑一顾,别说我自命清高,是他们自视甚高。都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最辛苦的一代,是最喜欢回忆的一代。如果说之前我还沉浸在80后的所谓无病呻吟的怪圈里自得其乐,大言不惭。那么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由得对70后这个群体肃然起敬(假如我当过兵,我一定会敬个礼,甚至鞠个躬以示敬意)甚至有种为何我不是出生在70年代的喟叹,哪怕现在已过不惑之年。事实上,现如今的人比祖先差远了去了。
    十位作家里竟然看到不少熟悉的名字,不少人的作品我早有接触,诸如冯唐,这个人跟鲁迅经历有几分雷同,先从医后从文的医生里面写作水平最高的,恰恰印证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句话。文笔简练,叙事沉稳,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历史感深厚,对文字的掌控力令人叹为观止,佩服的五体投地,比较惭愧的是没有正面接触过他的文字,都是从其他作家的口中或著作的推荐人里看到“冯唐”的影子。作为同样出于医疗系统的前麻醉医师阿丁,其对文字的把握亦游刃有余,骨子里透出一份破罐子破摔的痞气和才气。作为其代表作《无尾狗》《寻欢者不知所终》,我从字里行间看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沉重的生活阅历。看到了人物的悲欢离合,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说的正是他的文字。一度我看到了瓦当的文风。作为读过他的《到世界上去》的忠实粉丝,我对于瓦当的齐白石般寥寥几笔就栩栩如生的功力羡慕不已,更是由衷怀念他笔下勾勒的那个世界。他的《去小姨家》《多情犯》《慢慢无声》我随后就网上搜集保存了起来,更在豆瓣加入了他创建的小组,只是一直敬畏,并不敢发言。苗炜的《黑夜飞行》早就买了,只是还未及拜读,他的一篇《星期天早上的远足》足以让我对看到他的更多的文字充满期待。曹寇的《屋顶长的一棵树》,粗野中饱含深情,透露着对尘世的悲悯。本书录入的他的《小镇夜景》算是其非常雅致的一篇了。我更喜欢他在小说集里描摹的那种乡村大世界,那种处处哀乐弥漫的萎靡气氛。
    这是铁葫芦策划出版的书,本书录入的十位作家除了都是70后这一共同点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是爷们,虽然每人文风各有不同,在文坛又各有千秋,但从各自作品里能轻而易举判断出他们的性别。只是很多时候我反而特别容易把他们的出生年代模糊掉,把他们提到更早的时代。那个高晓松在《如丧》里说到的“春游”时代。因为,或多或少,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一代人的后代,70后这个群体身上有着更多的矛盾和对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的怀疑和不信任,对于未来的迷茫,对于过去的沉迷,对于当下的叛逆,对于内心的纠结,都与那个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
    其实说是70年代,但作为伴随他们成长起来的把九十年代,更是让人记忆犹新,等到后来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终于解救出了无数这一时代的青年,他们有了属于自己时代烙印的歌曲和领路人。他们是小镇青年,文身、戴墨镜、骑车、追女生、打架、看录像、抽烟,喝酒,流浪,歌唱,父辈眼里的小青年成了不孝子,成了社会败类,贾樟柯、王小帅的电影更好地诠释了那一代人。后来父辈作古,于是他们成了当仁不让的中流砥柱。现如今10年一代人,一代人有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标签。作为70后这个庞大的群体,不同行业不同人物的成就正在不断向他们的父辈证明:他们不是败类,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是的,他们做到了。
  •   喜欢 这几篇:苗炜:星期天早上的远足、李师江:巩生与彩霞、阿乙:先知这三篇 没看懂的是路内:四十乌鸦鏖战记 其实他的看了没啥感觉。
  •   书本身还行,但是为何慕容雪村都不在?作为一般小说看看还行,但是有些篇章——恕我难以理解——挑为代表作不脸红吗?哪怕只是广告,也有点过分啊。我欣赏的是路内、李师江和柴春芽,别的直接无视。看完了都没印象。如果70代仅仅如此就太悲哀了。
  •   好一个中间代男作家,冯唐的笔法让人惊艳,阿乙的故事十分有趣。。。。。。
  •   我想看看70后作家自选最满意小说是什么样,还好
  •   这本小说稍显阴郁,看完有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可能因为没有经历过那样的年代,所以通过这本书,对70年代生人,他们所经历的事情有了一些了解。因为种种原因,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吧。
  •   还不错的小说。很复古的感觉,呵呵
  •   特喜欢《虎皮斑少年》...虚虚实实诉说着作者向往的那片纯净的心灵境界.....
  •   出版社给70后中间代的一本集体宣传之作。个别不错。
  •   首篇故事较平淡,末篇故事稍显枯燥,中间八个故事挺吸引人的,特别是"你进化的太快了"真是大胆。
  •   拿到书了.之前没有了解过这些作家的书,感觉不错.应该会喜欢上他们的文字
  •   看完再分享,不过这种文集类的书,不管怎样的各自满意,总不会篇篇都选到读者的心坎儿里,希望能有眼前一亮的瞬间
  •   目前觉得冯唐的最好
  •   还没来得及看,这次买的全是铁葫芦的书,感觉还可以~
  •   从男人的角度,对事件的看法。
  •   发货速度没的说,书也是正版。只是这本书写得真的不怎么样,没什么很有价值的文章,权当消遣是可以的。
  •   还好吧。冲着作者买的
  •   他的书好难找看看这个。
  •   书很好,本来为了“凑单”才买的,买到手,出了书的封皮稍稍失望一点,内容还是很好的,不是随便将文章拼凑在一起的书,很认真。
  •   拿到书比想象中薄,感觉性价比不素很高
  •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
  •   可能我和这本书年纪不相符吧,觉得有点色色的
  •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   没来得及看,不过看作者,都还不错,期待内容。
  •   还行吧,可以一读
  •   个别篇什还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