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谢宏军 页数:254 字数:16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间疾苦 —读《我的乡土我的国》 王安忆 书中,本只是为素描所写的这些解说性的文字,现在看来,其实是可当做小说读的,这个诊所被描写得相当人性。前来诊治的人们,似乎很少有通常的确切的病名,而只是受着一种漫无边际的病痛的折磨。而医生呢,也是以生活经验的方式解释病理,比如对那个女病人小芒,在一所市级中学里搞后勤的,书中这么写道:“医生知道她的病根全在嫉妒太多,引起内分泌失调,长期下去,心中窝着闷气,病愈会遥遥无期。”因此,这里的病和治疗,就都含有着人生的广义,不只是医学范围内的事情了。 诊所里的病人多是农民,读书不多,他们对病的认识缺乏科学依据,倒更接近于从文学出发,有着人文的色彩。比如那个建淮乡妇,得的头痛病。疼的部位在太阳穴,绕耳前后,疼时眼珠子似乎都要鼓出来,乡人们叫做“鬼抱头”。她因此十分不安,为澄清自己,四处与人解释,“我头痛发作的时间都是在夏天中午的太阳光下,鬼都在晚上出来,天一亮就跑掉了,我不是鬼。”医生驳斥这理论的根据,也很文学,“你那破庄上能有什么有名的鬼。”又有一个老耿得的是“鼠蹿”病,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病,学名又叫什么,形容则十分古怪,颇像鼠精附身,“他喘气时有吱吱声,好像老鼠的声音,他下意识地看看阴暗的角落,小眼睛像老鼠一样明亮??”还有老毛,发病的地点在自家屋外的过道上,家人说:“总是在这屋门口,总是在这场院上,栽倒过好几个祖先??”这种奇病和奇谈,大约只会发生在偏僻的乡间。在那相对的封闭之下,在一定程度上,保存有自生自灭、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残留着东方神秘主义的遗痕。你可以说是迷信,可是,其中多少有着些一元论的世界观呢!将精神和物质视为一个整体,外界和内界也视为整体,互相对应着。 在这诊所里,病不仅是器质性的,而且与精神大有关系。人的性格、气质、遭际、命运,以及地理的位置、历史的沿袭、自然生态、民情风俗,全在此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些病容里就浮现着人世的疾痛。其中那个外号“小和尚”的青年小王,与南京下放的一对知识青年 的女儿恋爱,两人都是优等生,进了宝塔尖的市立中学,前途很光明。不料女孩子随父母回了南京,从此音信杳然。于是,青年小王服了安眠药。文字里说:“在乡村,为情自杀多是女性,而小王是独苗男儿,却要为一女子送命。”这大半是读书的结果,学会了个体的独立性,又学会了用情,青春就变得戏剧化了。可是,“安眠药没能使他长眠,却改变了他的功能结构,产生了病,通身从此血流不畅、躁闷发热、手脚冰凉、突发奇想,乡人们称为癔症。”“小和尚”的病是这样,他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在诊所里,是个招人非议的人物。乡人们 一是怜悯他的父母,以为他不肖;二是讨厌他的自大,以为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就不把人放在眼里。其实呢,他在世事方面浅薄得很,称得上无知。倒不是不聪明,而是自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是个读书读坏了脑筋的人。但他毕竟还是孩子,因此,就有他率真的一面, 要不,也不会甘愿为个女子服安眠药。当画家为他画肖像时,“他是极其严肃的,一动不动,我不走开他是决不站起的,别人再闹也不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当然,别人被画,他是不满的,酸叽叽地,不是挖苦,就是捣乱。他的病症其实无一不是表现出发育不平衡的心 智和盲目的精力。 和“小和尚”相反,刘二却是个“不识字但识事”的人。刘二是个水产商贩,他贫苦出身,吃得起苦,受得起罪,头脑精明,毫厘必计,“一千块要挣,一分钱也要挣”。但他又不是不大方,夫妻闹离婚,房屋财产全给了老婆,他净身出屋,再一次白手起家。有一回,有人欺他不识字,骗他说博物馆是博物宾馆,刘二竟认真,要进去接洽买卖。这样一个勤勉的生意人,病是在腰、腿、颈椎。这都是拘紧着发力的部位,偏倚地使用。不像田里劳作的人,都是撒开手脚,用力平均,筋络倒放松了。尤其是颈椎的病,倒像是个用脑的知识分子,你能说刘二不用脑吗?生意场上多少风险,刘二的原始资本又都是血汗钱,再豁达也要动心思。不是不敢赔,是赔不起。不过,他正直,挣的是辛苦钱,又没有“小和尚”那么些虚情,感情是简单的,心思也是简单的,所以,就没有心病,也没有直接的脑病。 还有一个患颈椎病的,是个老革命,他的颈椎病比刘二的要更多些思想的涵量。作者写实性地描绘他的脸相,“老头眉阔眼细,几撮浓密的彩眉如剑一般射出??他的嘴角下撇,拉下腮上苍老的肌肉??”这个曾经有着戎马生涯、官至县级的八十岁老人,坐在诊所中的农人堆里,保持着沉思默想的表情,有多少往事和感慨从他脑子里汹涌地过着,衰老的退行性的颈椎当然承受不了,于是,供血不足。 小男孩孙兵兵是病人中最遭罪的人,可是他最安静。他患的是肌无力,十来岁的年纪,就生了十来年的病。儿童生病是最令人感动的,就像文字写的:“在他的眼中病人就是人类。”他们没有旁的经验,以为生命就是这样受苦,所以他们就承受下来,不会抱怨,他们连抱怨都还没来得及学会呢。他们的忍耐力是超过任何一个健康的成人,不是因为坚强勇敢,而是负责,给予他们的,他们必须接受。他们的安静几乎是神圣的了。文字里简约地写道:“小兵兵没什么娱乐,偶尔玩个气球,吃碗豆腐脑。最快乐的是趴在床上喊孙先生(诊所的医生)的小孙女玩??” 老童这个人,也有着较为抽象的含义。他和孙兵兵一样,代表着受苦的人世,以及隐忍的人世。他所以叫“老童”,是因为他单身,乡间叫“童儿”,这名字在他这样的年纪,多少是有些辛酸了。单身的他,在家族中心的乡间,地位就已经是卑微的,再加上贫穷、颟顸,就更加不起眼了。作者写他的衣着破烂,“一般来说,这个年纪的人不应该再穿这么破旧的衣服,抹布一般扭在腰部”;写他的一只宝贝塑料袋,“来时去时总把一个旧塑料袋挟在腋下,小心地放在病床里角,他是不会忘记拿走的”;还写替他画肖像的困难,“只要哪边有人说话,他马上就被吸引过去,并迅即出现真诚的笑脸。”文字里并没有提他的病,可也不需要了,他周身都是无意识的习惯了的病痛。 和孙兵兵的无意识不同,孙兵兵是先天,与生俱来的病痛,所以精神是完好的,是纯洁的受苦。而老童,却是后天磨出来的病,无处不留下损坏的痕迹,颜色也褪旧了。前者是诗,后者则是现实,但他们同样唤起着悲悯的感情。 这本书,使我想起高尔基的《人间三部曲》。诊所里的病苦的人,身受着一种比疾病更具有普遍性的煎熬,它真的有着“人间”的面目。并不是说人间尽是受苦,而是苦比快乐更加尖锐地触及和唤醒人的知觉,使人体验自身存在。作者写道,诊所中有一位老妇,“她怀着复杂的心情要求医生把老头子弄死,免得他活受罪。”又写道,诊所里的一种流行的经验,“第一回得病还没什么,吃点药就好了,可从第二次开始,患病就成了习惯。”还有,不晓得是病人中的哪位智士指出:“你们不要每天向医生诉苦,若是犯人都向公安局诉苦,那成什么样子了。”受苦是这诊所里的日常生活,忍耐也就是了。病苦是那样直接地指向我们的感官,是人生最里的一层触觉,经验中真实的体验。它确定无疑地道出存在的沉重的性质,再怎样超然,也无法自欺,唯有在全部的承担之下,开拓正面的挺进的出路。 大约是学习西画的影响吧,这些文字有着欧式古典的写实风,它刻画出的一张张苦脸,还有文字边上,直接从炭笔底下呈现出来的面容,向我们述说着他们的折磨和觉悟。于是,有一股哀伤的同情,升起在我们的心中。
内容概要
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乡村众生,图文中流淌的真挚和温情,质朴感人。
作者谢宏军美院毕业后,闲居江苏老家几年。每天,他去一间乡村诊所画速写。这个诊所简陋却重要,它不仅是方圆百里乡民看病的地方,而且也是乡民沉浮、悲喜、生死的见证地。这本书就是对近百名病友的记录,行文疏朗,配画简洁,几笔之间,形神兼备,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尽显其中。
随着社会变迁,农民们在看似越来越现代化的生活里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的乡土我的国》,了解乡土中国的一个入口。
作者简介
谢宏军,画家。1962年生于江苏灌南县。少时体弱多病,常在生产队小门诊部打针吃药,不能和小朋友玩耍,只好独自沉浸在画猫画虎的乐趣之中。1979年当兵,退伍后在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1988年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在国内外报刊曾发表过多幅油画作品,并多次参加国内外作品展览。
书籍目录
读《我的乡土我的国》
陈丹青:素描与同情
陈丹青:再序《我的乡土我的国》
神医孙兆生
老将军
欢喜奶奶
“小和尚”
一个中学女职工
老童
识事刘二
县城富豪
“蒋委员长”
乡村老妇人
他们(一)
经历战乱的老太
满怀信念的她
他们(二)
古老的箴言
病中村姑
中年汉子
语文先生
他们(三)
无题
吟咏《洛神赋》的女人
有八位儿女的老太
爱赌的老贾
落下病根的女人
不懂他们的我
老煤头
无画的一天
随感(一)
随感(二)
独行客
老陈
鸡蛋女人
怕做野鬼的老太
买来的媳妇
老穆
邵
心病
不要向医生诉苦
各种诊所
笑
我要回家去
病房眷恋
老
郑老大
胆小的二勇
患病习惯
农民最需要健康
招人喜的孙兵兵
剽悍薛三
新爸爸
老毛
诊所吵架
多才女婿
冯奶
她还很年轻
观察者
乐观老太
老来伴
农村妇女
“鼠蹿”病
孤寡老年
王大爷
“猫”老头
乡下修行人
乡办临时工
伤寒患者
老孙治病(一)
老孙治病(二)
“鬼抱头”
赤脚医生老孙
随感(三)
随感(四)
我的宗教观
少女的脸
手
独特性
重回诊所
个人与群体
诊所笑谈
答学生问
孙兆生在南京
后记
章节摘录
神医孙兆生 这位是乡村诊所的主人孙兆生。以孙先生的年龄论,比共和国大几岁,也算是从旧中国过来的人了。 孙兆生的爷爷孙老太爷在淮安城中开了一家中药房,名日“济世堂”,日子过得挺好。老太爷懂药又懂医,当年八路军循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围城打援,老太爷曾暗下为八路军配了不少药剂。孙老太爷幼年时念私塾,奠定了深厚的儒家思想的基础,信奉“忠厚传家远”,谁来当朝都要看病取药。 老太爷头戴瓜皮帽,身穿长马褂,白须飘飘,仙风道骨。他五十四岁得子,七十四岁得长孙,他为长孙取名兆生。这个名字好,兆有极多极广之意,生取生生不息之意,学了医术后利己利人,岂不一生太平。后继有人,满族喜庆。老太爷常让兆生骑在头上穿街过巷,致使兆生至今走起路来有些“外八字”。 刚为兆生定下延修祖医的终身大计,老太爷就走了。那时,共产党创立了新中国。 孙兆生和父亲这时已是国营单位里的人了。县医药公司在当时搜罗不到几个真正懂药的人。父亲算是业务尖子,但因为在旧社会曾开过自家的药店,被定为小业主,由此不敢冒尖。父亲后来当了采购员,到全国各地搜集药材。他懂药不懂医,但立志要在集体所有制里善始善终。这样的思想影响了年幼的孙兆生。 才到十三岁,小学生孙兆生就进了药房学抓药,被县卫生局正式批准为属下的一名学徒工。他的家住在上坂街,古色古香的街门林立,与周恩来的故居仅一巷之隔。巷头有一大广场,广场中央立一高大石碑,上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颇有清朝年间的派头。虽然曾经有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岁月,但这里的人分得出轻重,即石碑依然存在,小兆生就喜欢坐在下面苦思中华古医。 兆生生来喜欢闻药味,这或许是延续了老太爷的血脉。只是兆生自小就是个不事张扬的人,他做事用心,小小年纪就开始钻研医术、药理,有人说是因为他家有祖传秘方。有什么秘方能高过华佗、李时珍呢?只要处在随时留心的境界,这古老世俗的中国玩意儿,也定能学得到手。中药的配方、调剂、制剂、炮制等项技术,他都已在这时有所掌握。 现如今,我们所谈的这个乡村诊所就是老孙当年当赤脚医生时的根据地。在离诊所不远的一个院墙上,“文革”时曾贴过一张告示,内容大意是贫下中农已掌握医疗大权,要在卫生战线上搞一场大革命。于是,孙兆生怀疑自己是否具备当医生的资格,自己是不是业务挂帅了呢?然而,闹“文革”不是清汤寡水,反而火气旺盛。不说大病,小病总还是要得的。由此孙兆生经常被叫去看病。他真正熟悉、治疗病人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文革”中有个说法,叫做“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赤脚医生跑不远,不让当了。兆生就和县城的一批知识青年远去了海边的一个农场,分在建设兵团16团,属于部队的编制,领导们都是从正规军来的。这儿青年很多,任务是开垦荒地。可荒地着实太多,这里刨、那里耕,兵团里开始有人生病,于是四处寻找孙兆生,也不知他在哪堆人里,着实辛苦了传话的人。 在迅即成立起来的兵团医院中,兆生开始穿上了白大褂,有了听诊器,成了一名光荣的军医,并独立主持中医工作。这期间,他得到了学医以来第一个国家授予的中医士职称。他治疗好了几个疑难病例,使他小有名气。除兵团战士之外,师长、政委,还有家属,也常请他看病。从那时起,兆生成了忙人,至今如此。那时,他还主持着兵团医院药房的管理工作,丸、散、膏、丹、片剂、针剂、配水剂等,都由他自己配制。他配制的一百多个产品,在淮阴兵团总部展览。他还开垦了一块专为教学用的“中草药园地”,有二百多个品种,他由此又取得了“药剂师”的称号。从此,他实现了家族中“懂医又懂药”的祖训。 兆生在农场待了十几年,谈了恋爱,结了婚,生了一女一男,夫人也是淮安城中人。当儿女在农场长成小学生的光景时,他们全家回了城。 老孙回城,被安排在工厂当厂医。工厂和农场不同,回到城里自然不习惯,但他不用抽烟或喝酒来解闷,他一生也没享受到烟酒的妙趣。每到酒桌上时,不会这两样自己也觉得人矮,挑不起气氛,所以取守势。在酒乡风俗场中,当别人酒醉不醒时,他却已经钻研了一点学问,看了几个病人了。从此,他的名气慢慢传开,常有陌生人前来寻他,尤其是患中风瘫痪、风湿病之类的病人,对治疗这类病,他越来越拿手了。有些名医、县府干部,也寻上门来与之结交为友,省里有些老领导曾专程请老孙看病,留有手书条幅,至今仍挂在乡村诊所的中堂位置,锦旗挤得几间房子满墙都是,还偶能看到写着日语、英语的锦旗。老孙怀念老太爷的“济世堂”,有家庭气氛,自己做得了主,成熟而实用。他年幼时生活在那里,耳濡目染,少年而老成。如今,治病救人靠的就是这年幼之功。 老孙是成长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世俗之人,平实、饱满,所以不像有人虚捧的那样有“仙气”,他信奉中医,但并未大到虚无主义,他说过“未知病,焉知生”,很有科学道理。这是他长年与各种疾病周旋所积累的经验之谈。 如今,老孙有了自己的病房,这里每天都是挤得满满的病人,一切济世病论都可以在这里推广、成熟,这个诊所仍延续了祖辈“济世堂”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孙先生从不抱残守缺,这些年来总结出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治疗疑难杂症的方式。他那双推拿、针灸的手“誉满楚城”,治好了几万人次,其中有颈椎病、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各类骨质增生,中风、全身麻痹,及儿科、妇科……孙先生的医术实在令人敬佩,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间诊所里常会有外省来的病人,呻吟着异乡的方言。 孙医生每年的几天假期是铁定的,多不起来,不能耽误了病人。这里每周二停电,孙医生由此每周二休息一天,剃头、洗澡,或是晚上去看场电影,这是在农场时留下的老习惯。 老孙自办的诊所也是收费的,但费用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有一个见过世面的病人说,感冒吃药,在南京是百十块,在市里几十块,在乡里十几块或是几块,由此可知孙先生的收费标准。至于一分钱不收的情况也有,那是题外话。 老孙治病趣话颇多,我在后面的病人小传里谈到不少,这里少哕唆,只待诸位往下看看便知,那些才是孙兆生的全传。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谢宏军以初学般的虔诚之心,一五一十地描写淮安乡亲哀戚的眼神和满面皱纹。当他的感应全然交付给他所描绘的对象,对象遂以无保留的生命细节来报答他的纸笔。王安忆:他们没有旁的经验,以为生命就是这样受苦,所以他们就承受下来,向我们述说着他们的折磨和觉悟。于是,有一股哀伤的同情,升起在我们的心中。 ——陈丹青
编辑推荐
变革中的乡村,农民的命运。陈丹青王安忆作序推荐。谢宏军以初学般的虔敬之心,一五一十地描写淮安乡亲,当他的感应全然交付给他所描绘的对象,对象遂以无保留的生命细节来报答他的纸笔。 一个画家的乡村三年用文字和画笔展现近百张中国面孔,变革中的乡村,农民的命运。他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乡村众生,图文中流淌的真挚和温情,质朴感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