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京华  作者:于丹  页数:299  字数:23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唤醒心中的诗意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我们的房贷、医药费、孩子的学费,还有每个人的工作现实、生活梦想,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我很喜欢的一位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曾经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过一段关于诗歌的话—— 平心而论,诗歌对我们生活结构的渗透要比西方深得多,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似乎普遍认为对它感兴趣,却又无所谓的东西。……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生活之上点缀的漂亮补丁,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俭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在这个辛苦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情感,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的心灵。它教会人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袅袅升起,并与流连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路上朵朵雪白的百合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茶女和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中国人的宗教。我几乎认为如果没有诗歌——生活习惯的诗和可见于文字的诗——中国人就无法幸存至今。不过,要是没有某些特定的原因,中国诗歌也不会在中国人生命中获得这么重要的地位。首先中国人的文学和艺术天才使他们用充满激情的具体形象思维去进行想象,尤其工于渲染气氛,非常适合于作诗。他们颇具特色的浓缩、暗示、联想、升华和专注的天才,不适合于创作具有古典束缚的散文,反而可以轻而易举创作诗歌。这种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诗人自己感情的力量,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之所以把林语堂先生这段文字抄写在这里,是因为我觉得很少有人可以用如此精练简约、直指要害的语言,概括出中国人和诗歌之间的关联。林语堂离我们不远,他所展现的是一个游走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灵,是一个现代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诗歌传统的认识和品味。他不认为诗是生活的点缀,他把诗歌称为中国人的宗教。今天,相比起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物质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中国人的“诗心”来迎接它。汉代的人曾经说过:“诗者,天地之心。”汉代人眼中的“诗”主要是指《诗经》。天地如此壮阔,长天大地之间,生长着万物和人,天地山川的巨变,万物草木的生长,人的命运变迁和人生的细微动静,共同合力,凝聚成诗。在天地和时间之中,唯独人是“有灵”的,陆机在《文赋》中说“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进人的心灵,此刻,我们的那种感动就是诗意,把它表达出来就是诗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然而,在诗思澎湃,心灵像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我们还是缺少一种表达方式。这时,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前面所说的,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这个“真”字。这里的“真”,是一种性情,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们的眼睛看见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培育我们的“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所以这一次,我想说一说中国诗词的意象。前面讲过的那些美丽、伴随我们成长的诗句,从“举头望明月”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里面都有着一个核心元素,就是意象。不管是明月、啼鸟、菊花、春蚕,还是江水、樱桃、芭蕉,千百年来,它们在自然中美丽着,也在中国的诗歌中绽放着。一代代的诗人传承着这些美丽的意象,传承着中国人的心事。他们是含蓄的、深沉的,或有所得,或有所失,从来不会大声地直接说——我喜、我悲、我愁,而是一定会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一个意象。这种意象的载体,通过心灵的息息相通,一直流传到今天。说起千秋不厌的乡愁,很多朋友都会记得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他在台湾对大陆的那一段思绪牵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如果说“明月”曾经是李白的乡愁,那么千年之后,什么是余光中的乡愁呢?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载体就贯穿了人的一生。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岁月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中国人是敏感的、多情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总会有那样一个关节点,我们品味人生,给心灵充电;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纵横千古,游历历代诗人丰满多彩的“诗心”,决定了我们这次踏上的寻访意象之旅,一日看不遍长安繁花,我们只能选择最好的景、最美的花、最迷人的意象、最深沉的意境,与大家分享。有选择也就有了随之而来的遗憾:首先,好诗是浑然天成的,难以句摘,但为了不让我们的行囊过于臃肿,我们只能摘取几句诗、半阕词,往往不能够照顾到全篇的境界。其次,我们以每一组意象群作为每一章的核心,所以不能够按照时序排列,特别是不可能把每位诗人的生平经历讲透彻。再次,诗歌之美,按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叫做“戴着镣铐跳舞”。因为中国的诗词讲平仄,讲格律,可是在这里,这些规矩就只能省略了。最后,诗是用来吟诵的,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是诗歌的音律之美,可是我们也无暇顾及。 寻访“诗心”,这只是一次开始。带着这么多缺憾,我们还是要上路,因为那些曾令古人沉醉的意象,实际上从未远离我们,它们生生不息,在岁月中深情等待。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以循着美丽诗思,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

内容概要

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本作品延续于丹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推荐:超值抢购《元曲三百首详注》(五星好评)
★推荐:超值抢购《诗经三百首详注》(五星好评)
推荐:俞平伯点评《红楼梦》

作者简介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进行系列讲座,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掀起全社会重新亲近、学习经典的热潮,并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于丹近年来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巴西等国举行了多场大型文化讲座,引起了海外观众的强烈反响,受到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于丹?游园惊梦》等。其中《于丹<论语>心得》销量已达五百余万册,目前已在三十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壹春风飞扬引子:一年之计在于春岁月在春光中苏醒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春之意象之一)春啼呖呖:只道不如归去(春之意象之二)春柳依依:挽一段流光赠别离(春之意象之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个人走过的春天贰秋思浩荡引子:怅望千秋一洒泪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多情哪堪清秋节绿荷凝恨背西风(秋之意象之一)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秋之意象之二)秋色天涯:寂寂江山摇落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风之约:便引诗情到碧霄天凉好个秋叁明月千古引子:江月何年初照人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生生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肆斜阳晚钟引子:吟到夕阳山外山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鸿声里,立尽斜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守望一段斜晖脉脉水悠悠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生命安顿:终古闲情归落照伍田园林泉引子:田园是一种状态法天贵真,琴书消忧守拙才能归园田饮酒与归田,直写胸中天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意象之一)把世界关在门外(田园意象之二)田园的烟火气:把酒话桑麻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陆登临况味引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落日楼头,栏干拍遍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柒剑啸长虹引子:千古文人侠客梦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热血诗情:醉卧沙场君莫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捌诗酒流连引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醉中自有真天地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享受诗意,成就最美的人生(代跋)

章节摘录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此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打竹叶的声音那么急促,但是人心自空,可以不听。何妨就在风雨中散步、吟啸,有竹杖,有芒鞋,步履轻捷。有风有雨不要紧,关键要问问自己的心怕不怕。如果你怕了,你就真的已经败给风雨,如果你不怕,风来雨来,“一蓑烟雨任平生”。穿越风雨,他能够逢着什么?“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阵春风把酒吹醒,觉得身上有一点点凉意,蓦然撞见前方的山头斜阳正红。我们常说“风雨过后总有彩虹”,这个时刻,雨霁风停,山头的斜阳暖暖地迎着在雨中缓步的人。再回头去看来时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都会开始,正如一切都会过去。穿越世相,风雨阴晴,无非是心上踩过的一阵动静,不惧不怕的人,才会守到风雨之后那一抹夕阳。人真正怕的不是风雨,而是风雨大作时的那点动静,人往往是被动静吓着的。就像人有的时候得一点小病,如果探望你的人太多,你可能觉得自己得了一场大病;如果人犯了一点小错,安慰甚至鼓励你的人太多,你就会觉得自己的过失不可弥补。很多时候,这个世界的动静可以把我们吓倒。但经历过之后,有斜阳相迎,再回过头看那“穿林打叶声”,急促如管弦的风雨,只是一个短暂时刻而已。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于丹是精英与平民之间的桥梁 ——李泽厚 ★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我们缺少的不是“文”,而是经典如何进入百姓大众真实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的坐标里去实现一种化解,成为世人智慧与心灵的给养。因此“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容轻视,这项工作需要有学者去完成,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编辑推荐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编辑推荐:央视3套春节《丹韵词音》引发古诗词鉴赏热潮,继《论语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栏目,于丹17年古诗词教学积淀,首度爆发!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林语堂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多人会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一种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歌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就可以过得诗意盎然。——于丹

名人推荐

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我们缺少的不是“文”,而是经典如何进入百姓大众真实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的坐标里去实现一种化解,成为世人智慧与心灵的给养。因此“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容轻视,这项工作需要有学者去完成,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李泽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9条)

 
 

  •   诗意流连 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 .在春节这8天里,于丹选择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唤醒我们对于意象的记忆,从千古明月、日暮晚钟到春怀秋思、诗酒流连,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为线索,阐述古典诗歌细腻的音律和辞赋鉴赏。丹说:“越是在一个建功立业的时代变迁的大维度里,越是需要一个人发奋图强,也越是需要在内心扬起一种悠然的心灵力量。我们很多功业都属于生活层面,而不属于生命层面,诗意流连则恰好是一件生命层面的事情。”2012,我的人生修炼,也将在重温古典诗词的过程中起步。”于丹对记者说。  
    于丹认为,诗词修养对于个人而言,不是拿来混饭吃的文凭,不是点缀门面的装饰,更不是风花雪月、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种救赎生命本质的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讲,古典诗词就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它蛰伏在我们的血液深处,从未远离。于丹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回归媒体宣讲古典诗词,就是想使经典从高阁之上重新回归人间,同时也是我本人自我修炼的过程。”做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也许颠簸的生命历程,刻录承载着我们的不堪和沉重,本着一颗侥幸的心理,将生命的小我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里揣度,只会让我们过得越发累赘和心绪不宁,我们丢掉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轻盈和从容,这样一种面对忧思就失衡的心态,又如何去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大使命?   我们究竟要怎样去修复、平衡生活中这些不尽如人意而又沉重不堪的地方呢?或许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内心的净化,才能以健康而坚韧的信念带给我们生命的从容不迫。“过去我们觉得,一个人活着需要忍辱负重,要抛弃廉价的美丽和轻盈,但现在我领悟到并要述说的是另一种境界,叫做举重若轻,‘重’依然不可或缺,‘重’是我们的生命责任,但可以轻盈待之。比如中国过去的那些文人,像苏东坡或陶渊明,他们或兼济天下或独善其身,找到了那个时代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建立起了一个与不合理现实相对峙的世界,使生命获得了充实与完美,活出生命的诗意,我想这才是生命的崇高与美丽的双重境界吧。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能有一种艰难、蹉跎、疾病、困顿、忧伤乃至连死亡都不能剥夺的乐观。我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于丹说。找到真正热爱诗歌的人,给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带来一丝凉意与反思,让我们把这种诗意尽最大可能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信任且怀抱诗歌,并一同漫步在诗歌的意境里。
  •   诗歌蕴藏着人类文明中最深刻的秘密,于丹老师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
  •   从解读儒家经典《论语》到赏析中国传统文化最源远流长、普及率最高的古诗词,于丹回归古典文学专业,17年大学授课精髓,厚积薄发,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进一步走近大众、走近当下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   我们这七十年代的人,如果不是家中有较好的读书环境,那么基本上是缺少中国古文化滋养的一代,那时的书中,只有英雄主义,只有刻板教育,整天做的就是分析中心思想,好好的一个故事,非要整出点儿意义来,饶是爱语言的孩子,也是对语文课敬而远之,对于中国古文化的启蒙,我是直到初中才稍稍有所接触,这还得益于一位非常好的语文老师,她对旧课本的厌恶与我们孩子是一样的,所以她找一切时间教我们背古诗歌,虽然学习的时间很少,只有每次早自习,但是影响却是深远的,我是直到那时才知道,原来语文可以学得这么美。但学到的毕竟太少了,所以我现在写文章时常常深恨自己年少时学到的背会的太少,以至于从来没有出口成诵的时刻,自己文化底蕴的缺失,让我深知一个人如果喜爱文学,年少时哪怕只是囫囵吞枣地背诵,对一生都是极有好处的。到了上班再恋爱结婚后,再喜欢的东西,也没有多少精力去学习与弥补了,常常是去书店买了回来,很认真地挑了一个时间捧着书,却没有百分百的心思认真去品味,这真是人生之最大的遗憾。如今已经过了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的年龄,只有一些闲散而亲和的文字或还能引起些共鸣。
    于丹老师之名气,带来的评价我想会是两种,有的人全心全意地喜欢这个饱读诗书的女子,有的人却是嫌她硬气有余,而温柔气过少,但无论哪种印象,都不能不让我们对她的博爱有丝毫质疑,若放在古代,这个女子也定是个相当了得的角色,当然放在现代,她的脱颖而出也绝非毫无道理,一个女人,能够于芸芸众生间绽露自己的特色,定是有着别人没有的奇特地方。从前在电视中看到的于丹,我总是嫌她霸气有余,但是这本新书《重温最美古诗词》却让我对她的印象有所改观,纵然是再硬线条的女子,骨子里也有着她天性中的柔韧与温情。能够通读古典诗词的女子,无论如何,也能于那春花秋月里觅得一丝静谧与安稳,只不过有些女子会以别的姿态掩盖或者掩饰掉了。
    怀着虔诚的心读这本书,这样的书,不能一下子关键吞掉,若是如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囫囵吞下,那么便什么滋味也品尝不到,它需要你一点点慢慢地,假以时日地去品味,而你捧卷的时刻,一定要静,或者寻个午后,或者寻个角落,在于丹老师的引领下,与春秋重新际会、与斜阳明月相邀、与田园登临把酒,那些我们早已寻不见的美景良辰,那些我们被现代生活埋葬掉的自然风光,那些我们没有时间安静下来倾听的惆怅情怀,那些我们内心一直都在,却再也寻不见的诗意,只有寻一个安静的时光,只为你自己的心而阅读,你才能体会到此书的妙此书的清静此书关于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重温最美古诗词》不是传统的诗书集,上半部分是诗词,下半部分是一个又一个冰冷的注释,如若想吸收,就没日没夜地去背吧,它更像是一本散文集,以春、秋、斜阳、明月、田园、登临分类,以于丹老师自己对于诗词的感悟来讲解,于潜移默化中让我们欣赏到一首又一首的佳句名篇,结合现代人的思索,更会让人对于古诗所创造的美产生一种思慕之情,读这样的书,如品一盅下午茶,悠悠的,半日时光便溜走了,怡情怡心,恰正似诗云“偷得浮生半日闲”般心中窃喜。
    人至中年,少了些获取占有之心,只有些与彼相遇便是最好之意,所以那些最美的古诗词,年少时来不及背诵,甚至都未曾接触,但是现在却终于相遇相识了,而人生也有了自己的况味,再读这样的文章,便是千般滋味在心头了。

  •   在我过往的三十多年岁月中,最爱古诗词的年纪,便是高中时期尤其是高三那一年,阅读并背诵了大量古诗词,并且有可敬的语文老师带领我们一起领略和解读古诗词的美妙。那时阅读古诗词,只是纯粹的喜爱,从没想到古诗词也可以像于丹老师描绘的那样,把生活晕染得诗情画意,让心绪有所依托承载,让精神变得丰盈饱满。

    时至今日,我早已远离了那些美妙的古诗词,整日被现实的生活所包围和夹裹着,早已没有了慢慢欣赏和品读诗词的悠然心境和浓烈喜爱。直到当我手捧于丹老师的新书——《重温最美古诗词》,才发觉,原来对古诗词的那份喜爱犹在,那份悠然与诗意犹在,那份慢慢品味生活的能力与感觉犹在。是这本《重温最美古诗词》唤醒了我心中的诗意。

    于丹老师把那些最美的古诗词用八个最美的意象串连起来,展示给我们一副连贯的、美妙的诗词画卷。春风飞扬、秋思浩荡、明月千古、斜阳晚钟、田园林泉、登临况味、剑啸长虹、诗酒流连,八个篇章、八种意象,既是对古诗词的一种全景式回顾和赏析,同时也描摹和勾勒出了古诗词在现代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换句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诗意,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诗意。

    拿田园来说,我们现代人往往会觉得田园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家园,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到达的世外桃源。可是,于丹老师却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他不同的田园,每片田园里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主人公。读田园诗,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一种状态。也许田园就在写字楼边,也许田园就在柏油路上,也许田园就在你一天疲惫之后,也许田园就在你远行归来的那个时分。每一个人生命里都有那样一些心情需要托付,托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我们多么匆忙,不管我们如何壮志凌云,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此刻,你还会觉得田园是一种虚无的、无法抵达的地方吗?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进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再读古诗词,发觉与年少时不同,今日的品读中多了些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理解,把古诗词带入了生活。那份心中的诗意,已然被唤醒。
  •   上星期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与其说于丹的这本书是在给诗词做诠释,倒不如说她其实就是在写诗。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无论是古人的诗词还是于丹的文字,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诗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诗意无穷。
    重温古诗词,让我又一次重新找回了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情怀。诗意如风潜于心。风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刘邦那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豪迈。
      花开的时候我便会想起杜甫的那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的《江畔独步寻花》的惬意。
      雪纷的时候我也会想起柳宗元的那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寞。
      月明的时候我更会想起,苏轼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旷达。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我诗意的人生里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有着追求的无奈,执着的忧伤,适时地感动……所有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人生这首长诗内容,韵味和意境。不管怎样我都希望把它写得内容丰富,情节动人,意境优美,韵律铿锵,合辙对仗。
      我喜欢这诗意的人生,喜欢诗意的的幸福生活,喜欢诗意的风花雪月,喜欢诗意的悲欢离合,更喜欢诗意的男人和诗意的女人。诗意的人是一种浪漫丰富充实愉悦人,诗意的人是一种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人。
      诗意的男人是豁达超拔的男人,是洒脱奔放的男人,是真诚善良的男人,是丰富深刻的男人,是乐观向上的男人。这样的男人站起来如一道山伟岸不屈,顶天立地。躺下了如一条河淡定从容,渊源流长。
      诗意的女人温柔善良的女人,是热爱生活的女人,是健康快乐的女人,是优雅自信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如绽放的鲜花恬美馥郁,如林间的清泉清澈纯净。她们犹如一道令人迷恋的风景灵性自然,含蓄纯美,她们懂得爱和被爱。她们质地如蕙、心思如兰,品位高雅,内涵丰富,时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神奇魅力,犹如一首韵味十足的诗,让人百读不倦,回味无穷。  
    人生如诗,生命如诗,生活中处处都有诗。面对如诗如画的生活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珍惜,不活出一个诗的境界和诗的韵味出来的。面对诗意十足的世界,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首美丽隽永的诗篇,让生命更诗意,使这个世界更诗化。
      诗意的人生是对真、善、美的升华,是对假、丑、恶的鞭挞。诗意的人生浪漫温馨的人生,是激扬向上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诗意的人生里想爱你就大胆的爱,有梦你就尽情的追,投入的活一次,潇洒的走一回。让这首人生的诗篇更加的精彩完美!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继《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作品,于丹17年古诗词积淀,首度爆发!)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继《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作品,于丹17年古诗词积淀,首度爆发!)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   本人是于丹老师的粉丝。自于丹老师《论语心得》出版以来,于丹老师的书我基本上都买了,看后受益匪浅,从书中的论述得到心灵的鼓励。新出版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更是从春、秋、明月、夕阳和山水田园感悟到自然的美,人生的乐,回味无穷。谢谢于丹老师,为广大读者奉献丰富的、优质的精神食粮。
  •   说起于丹,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对于于丹,心里满怀敬意,因为她独特的见解,因为她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因为她敢于唤醒心中对文化的热忱,从庄子,论语,昆曲中她能品味到为什么这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因为在于他们的韵味。古诗词,正如于丹所说,它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耳语目染,牙牙学语的会了床前明月光,会了白日依山尽,会了春眠不觉晓,会了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的拖着长音读诗。文化的魅力在哪?在于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它能让你感受到一种隔空对话的兴奋,与李白相隔千年,却依然能够感受到他诗中的魅力,白居易处于晚唐,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境界。李煜处于南唐,可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依然能够感受到那哀愁,李后主的诗能够感受覆国之痛,能够感受与周娥皇的情,能够感受小周后,能够感受赵匡胤。
  •   (继《心得》后又一央视力推经典作品,于丹17年古诗词积淀,首度爆发。领略美丽的古诗词最深层的意义
  •   一直都很喜欢于丹老师的书,喜欢她讲的论语,喜欢她的游园惊梦,而这本重温最美古诗,更是令我受益匪浅,那些不断消失的中国古典文化,那些渐渐被人们忘记的古诗词,我们都应该有一颗“诗心”。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能泡上一杯清茶,品一阙古诗,似乎已经成了渐行渐远的渴望。
  •   本作品延续于丹的独特风格,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读者共鸣。让读者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   该书的央视版我在电视节目中看过,因此想买一本收藏,有些东西是电视中无法播出的,需要在读书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很赞同于丹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也认可林语堂先生对于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的论断。在当下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年代,人们太显浮躁,短暂的人生付诸毫无意义的利益追逐,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是让我们回味一下古典诗词,寻找内心的宁静,方才感悟人生的真谛。
  •   戴着镣铐跳舞的诗歌现代人已经很少有人费劲的跳了。看于丹老师《重温最美古诗词》就是看古人在跳舞!开篇于丹老师就用几个简单的舞蹈语言带进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舞台!让我们“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喜欢于丹老师的书,更爱听他的讲课。这本书好啊。出版的非常及时,要多有这方面的大家对中国文化进行普及,否则,这一朝代为子孙留传下的将会只是“短信息和XX体的短句萌语”.
  •   喜欢于丹老师讲解古诗词,浅显易懂,更加的深入人心。春天要有什么样的心才能去发现润如酥的小雨,春光如线袅袅袭来呢?韩韩愈接着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个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曾记得,远远看去,连成片的草地似乎已经朦朦绿色了,但是你近了去看,不管地上的草还是眼前的柳枝,分明还没有绿意,只有离得很远的时候,淡淡的一抹,这就叫“遥看近却无”。柳丝已经摇漾了,什么样的柳呢?他用了一个字,叫做“烟”柳。“最是一年春好处”,最好的春天是摇漾的烟柳满皇都。我们知道,形容水上含烟袅袅升起的时候,有一个词,叫做“烟波”。烟波浩渺那也是如烟,柳丝荡漾依然如烟,人心事如烟,看世事岁月也如烟。有些往事不如烟,它还缭绕在心,我们能够知道烟字里面,袅袅荡涌的那种气息、那种光影,对我们的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动。只有早春才是如此,春光再盛、再晚的时候,都不是这番景色。
      
    我们小的时候,都背过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个诗词我还记得,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开始教我背,而且带着我去看什么叫做细叶新裁出,等到我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回来,又是奶声奶气地在念这首诗,所有人的年华都曾经从早春经过,我们都曾经天真地用小手拈着柳叶,去用孩子一样浪漫的幻想去想什么叫做二月春风似剪刀。是春风一缕一缕的,像我们做手工剪彩纸那样,把柳丝裁成了这等婀娜的模样。其实在累了的时候,我喜欢对着一盏春茶,淡淡地在心里去回忆这些小时候念熟的句子,心渐渐地就柔软了,就松弛了,被春雨滋润了,被烟柳感动了,心渐渐地就轻盈了,被春风托举了。




    我们还有多少春光可以流连?我们现在忙得已经分不出一年四季了。我们试一试跟着白居易走一走钱塘湖边。
      
    “孤山寺北贾亭西”,这个地方是哪儿呢?“水面初平云脚低”,显然这是西湖了。只有春天的水面渐渐渐渐地涨起来,可以用“初平”,因为它从冬天的低落已经春水上涨。而远处天边的春云渐渐垂下来,水和天渐渐要相连了。再看近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对得如此之工,但是新鲜、玲珑、活泼、流利。他用的是“几处”,用的是“谁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换一个字,说,处处早莺,那就用不着争暖树了,因为已经到处莺歌,显然春已盛;我们再换一个字,用家家新燕,那就不用小心翼翼地啄春泥了,因为那已经到暮春了,莺歌燕舞都已经多出来的时候,哪有这点“几处”和“早春”的时候,人心里蓦然相逢的惊喜呢?渐渐地,春真的深了。“乱花渐欲迷人眼”,花逐渐开得纷盛了,纷纷扰扰乱红之间,人眼开始变得迷离了、沉醉了。“浅草才能没马蹄”,花绽放的时候草跟着长,但是草还未深,在这一条笔直大道的白堤上,多少人踏马游春,你想过吗?马蹄下的小草刚刚长出来,将将没了马蹄,这是早春气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一条白堤,是白居易的政绩,白居易在杭州任上,看着如此风景,内心那样的一种感动。
      
    其实我们对比一下,他从洛阳来的时候写过洛阳的春天,洛阳的春天什么样呢?他写的《魏王堤》写得也很好,他说,“花寒懒发鸟慵啼”,北方的花比南方的花要懒,它没那么勤快,太早的时候寒气尚重,起不来。所以,“花寒懒发”。你看北方有的时候,很冷的早晨,人伸个懒腰,都不愿出热乎乎的被窝。所以花也随人,在北方的寒冷中,懒懒的、渐渐的,要晚晚的再出来。你再看鸟,“鸟慵啼”,也是一份慵懒。寒气还重,哪有那么多生命的欢欣?那人要去寻春了,“信马闲行到日西”,一直找到沉沉落日都西斜了,“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终于我找到这个地方,在魏王堤上,还算是未春先有思。春意还没萌动,这儿有柳树,我在这个地方托付一点我的思情吧。看见这点柳条,还是柳条无力的魏王堤,白居易这种刻画,今天看起来真是让我们动心动情。南北方的春天,我们曾经这么深地感受过吗?
      
    大概在穆宗长庆三年的七月到长庆四年的五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所以他在他的白堤之上去这样咏春。后来又转任苏州刺史,到55岁的时候回到了洛阳,那么再看洛阳北方那一片慵懒沉重的春色,他的心中对江南有什么样的牵绊呢?如果说在钱塘湖边,他看着西湖咏一个早春,那个时候还有从容细腻的发现,那么人远归之后,在轮转十多年,他对江南的那种思念就已经不是这么纤弱精细了,那是一种蓬勃热烈、魂牵梦萦。



    我们都熟悉白居易在67岁暮年时光写出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有多好?江南的花儿、江南的水,居然如此明艳。日出江花红,红得比火还艳;江水绿,绿得比蓝还要浓。过去大家知道,杜甫写诗是特别善用色彩的,杜甫写“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说江有多么绿呢?鸟倏地一下过去,碧江更衬出鸟的洁白,而山又有多么青呢?朵朵的鲜花像燃烧一样。这个色彩很明丽。再比如我们更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都很显眼。但是你看,白居易在回到北方之后,那种诗情欲燃的时候写出来照样是鲜亮的色彩,这样的诗写出来的,其实就是随物赋形,充满所在。到处都是蓬勃,到处都是新鲜。
  •   很喜欢于丹的书,她的作品通俗、易懂、妙语连珠且能激起我们的共鸣。
    读她的书就像是品味一杯香茗,越是细细的品,越能品出那细腻的茶香。
    跟随着她的字句,重温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
  •   小的时候写作文,老师总是说我们观察得不好,用的意象不足,让我们去学古人。当时只知道照搬照抄别人用过的意象,长大后才明白,我们远离的其实是一份精细的心情。每到春来,还感受得到春意在心中的悸动吗?古人给我们留下这么多首春天的诗词,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让我们的心都经历一次苏醒,我们才会恍然惊觉生命深处对光阴的柔情。
    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我们缺少的不是“文”,而是经典如何进入百姓大众真实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的坐标里去实现一种化解,成为世人智慧与心灵的给养。因此“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容轻视,这项工作需要有学者去完成,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   第一次买于丹的书是她写的《论语心得》,觉得写得真不错,把遑遑一部伦语讲得有滋有味。现在又买了她的《趣品人生》和《重温最美古诗词》,都是大爱的好书。
  •   从于丹老师的《论语 心得》开始,就非常喜欢她的风格,这本《重温最美古诗词》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支持~
  •   古诗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精髓的体现,仅仅以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内心无限思想。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到诗词韵律的唯美,更能了解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这个嘈杂、急躁的社会里,古诗词可以使你的心灵得到净化,身为中国人,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诗词的魅力,我很期待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   无论你是你年龄多少,无论你工作如何。都应该从这个暑假开始跟着国际顶尖教授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此书对中国古典诗词曲的赏析内容丰富全全面而且十分精彩!值得大家购买!
  •   书很美!对喜欢古典文学的我来说,真的为自己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明窗,让我能直接而愉悦地欣赏唐诗宋词、元曲的无限美感,夜深人静时,捧书细品,先贤古人如潮思绪一涌眼前,时而闻到股股清新的春意,时而感受诗人惆怅的情怀,时而领略活泼、妩媚的情致,时而悲叹时运不济的无奈。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在古诗词中领略、体验、感受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也是一种丰富,也是一份与从不同的精神财富。感谢于丹老师,能让我们这样处于平凡工作岗位却有文学爱好的人也能有能力有兴趣领略阳春白雪的风雅 !
  •   从她的著书和百家讲坛中不难看出、也不难体会到--于丹是贴近大众的一位教授。我们每个人对于我们中国历史长河中所出现的古诗词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此书中,于丹教授与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诗词的独到见解和领悟,真的很感谢有这么一位老师用如此深入浅出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们在现今喧嚣的尘世里为我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安宁静谧的驿站和港湾。
  •   能够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   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看到于丹的丹韵词音,听她说中国的古诗词,就像在听抒情演讲,我立马被吸引,好享受!在这里发现有她的书,立马买了下来。拿到手立即看了几页,好美啊,有于丹的书,我的人生立即增加了好多诗意,美好的人生,应该就是这样的-----富有诗意的人生!感谢于丹老师,我最欣赏的女人!她的书是值得拥有!
  •   一直很喜欢于丹,也很喜欢古诗词,这次真的是和于丹教授一起重温经典,重新激起心底的诗意!
  •   于丹老师的语言总是那样的生动,她总是能够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意向世界当中,仿若我们梦回大唐,和李白、杜甫、王维一起把酒欢歌,吟诗畅谈。那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单单爱着中国的诗词,也更爱古代先贤们的中国情怀与人文精神。
    锦瑟年华谁与度?若问闲情都几许?一盏春茶,手捧《重温最美古典诗词》让我们在于丹老师的指引下,让她带我们去看一看那一片情意盎然的景象吧,那里也许有你的依托,那里也许有你的眷恋,那里也许更有你曾经的一片美好回忆……
  •   我是一名语言工作者,每天的工作就是读稿件,最喜欢的就是为散文录音。心里总有一个愿望,希望像于丹老师那样博学,可是文化底蕴是补不来的,于是读书成为我每天的必修课。每天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几页,心里不自觉地涌起美好,唤醒了那些儿时美好的回忆。每天忙忙碌碌,生活两条直线,快乐真地是自己找来的,品《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让我们拥有一颗“诗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大力推荐!
  •   于丹写的很好,书中有一句话是林语堂老先生说的“中国人不信教,但是中国的古诗词时时陶治我们,就是我们的宗教”。我非常赞赏这句话。书中分六个情节来叙述不同的诗词,慢慢体会,内心里的忧、喜、愁、登高、怀古、明月等等,思绪一次次感念升华,一次次洗礼,感慨、兴奋,主要是我们想到了什么,那是一种大美、大爱!值得购买!
  •   随着于丹老师的话语温习着曾经熟悉的古诗词,增长知识,享受生活。于丹老师入情入境的再现诗词描绘的意境,甚至结合作者的经历,追述作者书写诗词时的那情那景,真的让人在诗情画意中享受古诗词的魅力。不论是谁,都应该懂得欣赏我国文学精粹吧?谁让我们是中国人呢。这本书,适宜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即便是小学生也可以大大提高一下诗词鉴赏能力,实在是值得购买!
  •   于丹,一位浸透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女子,以其细腻和很深的文学造诣成就了这本书。对古诗词有了解兴趣无研究兴趣的朋友,应该读一读,这是欣赏古诗词的一条捷径 ,是条阳光的捷径 。跟着于丹一起,重温那些无边的浪漫!
  •   毕业季,忙于各种繁杂事项,很久不曾有闲暇读诗。跟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心情静美了许多。于丹这本讲诗词的书,貌似就是在电视上讲的纸本,并不深奥艰涩,而是平易温润,读来有种渐入人心的感觉。不禁感叹,还是古典诗词最能潜入心灵,触动心底不曾磨灭的诗意的温柔。
  •   一直觉得自己文学修养不足,变买了于丹老师这本书来读。感觉受益匪浅,把很多优美的古诗词都重温了一遍,跟着于老师的意象寻找心中的诗意。一个有诗意的人生是浪漫的,是有深度的。心有诗意,生活便可以多了几分乐趣。很喜欢!
  •   从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开始,就喜欢上于丹,这本古诗词内容充实,评论精准,插图唯美,实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   这本书真不错。一直就很喜欢于丹的书。感受她惊人的语言天赋,无穷的语言魅力。丹韵词音让我领略最美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向中,感受古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让我们的生活诗意盎然。
  •   和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回归自在大人生。
  •   一直很喜欢于丹的书,从论语心得到现在的古诗词。哈哈。书的质量不错,一分钱一分货。
  •   于丹教授常说:“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周易》有云‘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俯察世间人文百态,还需用一种思想理念去流化天下,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愿意作为一个‘动词’活着。”这正是于丹教授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选择的人生态度——去承担“化”这件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述浩如烟海,我们缺少的不是“文”,而是经典如何进入百姓大众真实的生活,如何在当下的坐标里去实现一种化解,成为世人智慧与心灵的给养。因此“化”的意义与价值不容轻视,这项工作需要有学者去完成,于丹教授以强烈的自觉意识,奉行知识分子的这一使命,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大力诠释与传播,探寻着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激发起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   于丹的这本书带我又重温了一遍经典的古诗词、于丹的文字让人觉得温暖、强烈推荐大家看一看、中国的古诗词
  •   于丹教授一直是我的偶像,字字珠玑,妙语连珠经常给我很深的感动。希望这本书能再带领我重温最美古诗词,一定会有收获!书的装帧华美,各方面都非常棒!
  •   本来寄比较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化,喜欢古诗词,觉得中国的古诗词意境等都很美,看了于丹老师的全新解读,更美了。。
  •   于丹的语言如行云流水。内容正如题目所写——重温最美古诗词。诗是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   中国的古典诗词给人的心灵带来的美感是需要用心来体会的。而于丹老师将许多的古诗词信手拈来而又天衣无缝的融合在一起,让我和孩子都在读书的过程中再次感受了唐风宋雨的美与安宁!
  •   在每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和于丹老师一起慢慢重温最美古诗词,品味春华秋实、寄情山水江河,流连彩云归处、沐浴月华流照,任时光漫溯,静水深流,让心一点点沉静下来,获得内心的喜悦,传递正能量。带着这样的宁静入睡,明天又是活力充沛的一天。深谢老师的分享!
  •   中国的古诗词需要我们细细品读于丹正是这路上的引导人带我们重温最美的古诗词
  •   昨天刚一拿到,就在地铁上看了起来。 淡淡的书香,精美的印刷,娓娓动听的语言,仿佛游走于青山碧水的古画之中。 喜欢古诗词,小时候就喜欢大声朗诵精美的词句,感觉朗朗书声和优美的词句结合起来,那简直就是人间极品,极好的享受。 于丹让我打开了一个欣赏古诗词的窗口,从百家讲坛开始,到于丹老师写的每一本书,说的每一句话,我都深深为之着迷,喜欢她那略带古人书生气的样子,喜欢她嘴巴里说出的字字珠玑,更喜欢她的文字,优美,恬淡,和中国悠久的古诗词文化结合起来,于我而言就是极享受的事情。 不急,晚上有的是时间,慢慢看。。。。。。
  •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习惯了每天敲着键盘忙碌着。难得的清闲让我在午后放慢心情,捧起这样一本富有诗意的书,任思绪驰骋.....
    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为闷热的初夏带来丝丝清凉,更为我枯燥的生活注入了点点诗意!
  •   于丹的文字很精致,这一次的对古诗词的重温,让我们窥见古诗词唯美背后的才情和对人生和生命的种种思考!
  •   很值得反复品味的一本书。于丹用最美的语言解读最美古诗词,让读者感受中国古诗词的独特韵味。
  •   于丹老师的佳作基本上都收藏了,跟着她品味学习经典,不枯燥也不乏味,不仅充满了美好还受用于我们的生活,先前听了她的古诗词讲座,觉得非常的美,也再一次点燃了我重新学习品味古诗词的热情,书的质感也不错还有插图,读起来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从小对古诗词也不是很有兴趣,背也背不出几句,只是一次无意间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了于丹老师对古诗词的解说,一下子被她的语言所吸引了,越听越喜欢,越听越感兴趣,这时候才发现我国古诗词的美,于丹老师以她特有的生动言语将听者带入古诗词的意境,感受那意境的美与妙,所以就在网上翻找到了这样一本书。真的不错。
  •   很喜欢读于丹的作品,干净利落、充满睿智,时时徜徉在文学的海洋里,心生愉悦。小时候就喜欢唐诗、宋词等,手捧这部作品时,恰如书名:重温最美古诗词。
  •   喜欢于丹,更喜欢她的这本重温最美古诗词,跟着她一起进入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和安详。任世界再喧嚣,我的心,是安静的。我心安静,是我看书的唯一目的。
  •   自从春节看了央视的“丹韵词音”就一直期待着新书。除了讲昆曲的,于丹老师的书我都有收藏。
    拿到新书很惊喜,非常厚实的一本书。于丹老师有一种化繁复为通俗的能力,跟随她诗一般的语言,很自然的进入到诗词的氛围中,享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   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让读者领悟中国传统文学和古典哲学的精髓所在,找回心灵深处的宁静之美和生命的诗意。
  •   我读过于丹的《论语》解读,写得非常好。我也喜欢古诗词,也喜欢在写稿时借用古诗词,可惜记忆不全。这本书真是解了我燃眉之急。感谢于丹!
  •   我一直就很喜欢于丹,她的语言,她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重温最美古诗词,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吧!
  •   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很吸引人,很耐看。还可以学到古诗以为的知识。
  •   喜欢于丹的书,读这本书让我又回想起伴随自己成长的诗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感悟古诗词带给我们的优美意境。其实我们都需要给心灵充氧,读书是不错的选择,当我们再次从书中汲取力量后,将踏着更坚实的步伐前进!
  •   和美女教授于丹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感觉非常好。我喜欢古诗词,也喜欢于丹。
  •   很养心的一本书。看过于丹在电视上对诗词的讲解,很好,所以看到出书了,立即买下,同时还给好友买了两本。 我一直喜欢中国的古诗词,于丹讲得清晰、清新,读后心灵感到不仅受到了文学的洗礼,而且是一片宁静。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好书,早被同事借走了,未归还。
  •   跟于丹老师一起,重温最美古诗词
  •   中国的古诗词就像历史长河中颗颗璀璨的珍珠,经过几百年的水拍浪打,依然夺目。而于丹就像一位灵巧的绣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穿针引线,穿出的每一串都诗意盎然,于丹用自己的文字带我们徜徉在古诗词的世界,这些古诗词在她的笔下散发出别样的韵味。
  •   于丹,这位温情的女教授如何带我们《重温最美古诗词》呢?看了再说
  •   一直就很喜欢于丹老师,也很喜欢经典古诗词。所以就果断下手,买了这本书啊。
    这本书给我的帮助是很大的,它教会我赏析各类名家的精美篇章,大爱啊!!
    睡觉之前总会翻阅翻阅,感受那古典的香气就是一种幸福,亲,你还在等什么?快下手吧!文艺青年必备哟!!
  •   于丹的文字中总是给人以美的感觉,炎炎夏日追随于丹的脚步,重温古诗词中的美……
  •   重温最美古诗词,好一个重温,已经多少年不读诗词了,于丹的讲述真是温婉动听撩动我心。
  •   春节时只听了一期于丹老师的节目就喜欢上了,尤其是古诗词的感悟讲解,当时我就盼着有书出版,现在终于到手了,大爱!更为有意义的是,这本书我是买给学生的,相信他们由此会喜欢上语文课!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非常好看,非常满意
  •   重温最美古诗词,跟于丹学古诗。
  •   重温最美古诗词,好美文,于丹的书不错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好书,没事的时候看看挺好。
  •   从高中就开始喜欢古诗词,用当时有限的工资买唐诗 宋词等大部头的词典,看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更是喜欢至极。
  •   喜欢诗词,更喜欢于丹写的《重温最美古诗词》。
  •   喜欢于丹,喜欢她的文字,在细读于丹的同时重温最美古诗词。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她的书写的很好,里面的资料是经过筛选过的。
  •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好书
  •   于丹的古诗词解说,很美。欣赏古诗词,要用心慢慢去体会,去感受,忧伤也是一种美,无论田园、春、夏、秋和冬,还有明月等等,静静的夜晚伴灯赏析,定能体会出发自内心的心灵感应。接受一次次的洗礼。
  •   一直很喜欢中国古诗词 跟着于丹老师重温一下吧
  •   于丹讲座和书我一直都有关注,她能把古典一些难懂的文字简洁化,让普通人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美也被她诠释得耐人寻味,好像把我们引入了古人的所处意境,更能体会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
  •   我听了于丹老师的《丹韵词音》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现在社会太浮躁,人们需要找到一种恬静,从诗歌中找到一种陈静美,过着诗意的生活。
  •   古诗词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真希望能像于丹老师那样满腹诗文、文采飞扬,努力努力啊!
  •   喜欢这本书,古诗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于丹老师又加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很棒
  •   如果想要得到一份安静,可以看这本书,但是如果不能静心也是看不下去的
    要怀了对中国古诗词由衷的欣喜,要有种心甘情愿愿意随着作者体会感动的心情才能看下去~
    我看的很慢,又有点混乱,不知道是因为于丹真的在某些承上启下,在某些婉转的时候不够自然,还是我太注重里面的诗词字句而没能体会作者的思路~
  •   这书写的真是太好了!!于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古诗词的热爱洋溢在清新美丽的文字中,重温最美的古诗词。不过有一点很奇怪,不知道为什么,我买了一本给了我两本一模一样的。
  •   一直都非常喜欢于丹老师,她所有的著作我几乎都囊括于我的书架中,她的优美精髓的古诗词评论,太美了
  •   于丹的论语说的好,古诗词分析的也很有意境,学到不少东西,感谢!我很喜欢!
  •   
    于丹老师又出书了,必须购买支持。
    文笔很不错,很唯美,而且还能重温那些古诗词,很不错!
  •   于丹的书刚开始是爸爸引荐我看的《论语》心得,看后感触很深,很有哲理。这本书很舒服,字里行间对诗词的描述都是很自然的带进去,让你也很容易记住,真的是重温一遍。很喜欢很喜欢
  •   于丹把沉睡中的古诗词重新挑动起来,包含感情,是一次诗歌的心灵旅程。
  •   于丹大师的作品 精品…… 也许中国人确实离不开古诗词吧 更别说那些优美的 匠心独运的了 喜欢
  •   很爱!!!!!终于买到了!!!!!!跟着于丹,重温最美的古诗词!
  •   跟随于丹重温最美的古诗词。
  •   和于丹一同重温最美的古诗词,满意
  •   十分迷恋于丹的文章,越发对中国古诗词的言简意赅,又意境深远的精髓深有体会!
  •   还没看就写心得是不是有点不靠谱? 看了央视《文明之旅》节目被于丹吸引着,觉得不买这本书都不行~可能我心里也蛰伏着诗意吧~~~书的质量非常好~~重要的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内心应该会有更多的感悟~~
  •   非常喜欢于丹教授写的这本书!她熟读古诗词,把她的心得深入浅粗、毫不保留地跟我们分享,敬佩之至!我把这本书,也推荐给我的朋友和学生。
  •   我一直喜欢古诗词,喜欢她的浪漫与唯美联社。于丹教授的解读非常的精道,原来古诗词的意境如此优美。书上的插图很漂亮。是闲暇时捧起来温读的不错选择。通俗易懂,反而更容易接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