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吴甘霖,邓小兰 页数:280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干部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一直想写一本关于干部职业化的书。 有这样的想法,源于这些年来在给很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做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作为肩负着领头羊和指挥家双重角色的干部,其位置和作用极其重要。可以说,干部的素养,直接决定着整个组织和团队的素养。另一方面,尽管干部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些干部的思想与言行却不符合合格干部的标准,职业化的水平也很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如有些干部,虽然“位子”上去了,但思想境界、眼界胸襟、思维方式等等并没有上去。还有些干部,虽然担任的角色转变了,但对角色的认知并没有随之转变:还把自己等同于没有提拔之前的“业务骨干”,只知道埋头做事,却不知道领导干部首先要成为“管理高手”,应该借用多方面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作用,而不是凡事都要亲力亲为…… 这些在干部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成为我们写《做最好的干部》一书的初衷。在当代,每一个负责的干部都应该看到:职业化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作为在各行各业起着领导作用的干部,其职业化的程度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关系到单位业绩的好坏和团队的生机,从大的方面而言,也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权威和力量。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为了迎接新时期的使命,接受新的挑战,干部们更有必要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 所以,我们在多方面调研的基础上,写作了这本书,以力求解决干部在职业化进程中最突出的一些问题。 那么,最好的干部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快速完成职业化呢?关键在于落实到一个“炼”字上。本书共分为五个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紧紧围绕“炼”字展开。 第一单元,炼境界:践行宗旨,能力重要,精神更重要。很多人简单地把职业化等同于能力,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能力毫无疑问十分重要,但首先要强调的是精神。光有能力,而缺乏境界,那么,能力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还有可能走到偏路甚至歧路上去。反过来,有精神,哪怕能力暂时缺乏,也能很快得到提升。所以,精神既是职业化的基础,也是职业化的灵魂和统帅。缺乏境界和精神,职业化就无从谈起。而要炼境界,就必须过好四关:责任关、带头关、胸怀关和考验关。 第二单元,炼思维:把握规律,思路决定出路。干部作为组织和团队的领头人,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因为干部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整个组织和团队的高度。胡锦涛同志曾提出干部应该具备“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忧患意识”,而“炼思维”也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对每一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既有生动的案例,也有具体的思路分析。 第三单元,炼能力:提高素养,肯做事还得会做事。对于干部来说,光有想做事的愿望还不够,还要会做事,也就是炼能力。 在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即: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和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六种能力,对于每一位优秀干部来说都是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六种能力,并且把它们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呢?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比如,在谈到如何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时,不仅提出了要“改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的观点,并且总结出了“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六大原则”,力求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四单元,炼作风:求真务实,做实功,才能出实效。工作作风和效率、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态表得再好、口号喊得再响亮,也落不到实处;而再好的想法、再好的战略,也不可能得以实施。要炼作风,就不能浮于表面,必须扎下去,必须把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研究研究”改为雷厉风行,让官腔绝迹,让忽悠止步,等等。 第五单元,炼方法:讲究策略,要苦干,还要巧干。这一点,对于干部来说也非常重要。我们看到有不少干部,他们很敬业,能吃苦,但往往费力不讨好:付出很多,效果就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技巧和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提倡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同时也要提倡巧干的精神,懂得智慧地去做事情,完成从“汗水型干部”到“智慧型干部”的转变。 这五个方面,可以说是干部职业化最重要的五大核心。如果能够全面掌握并加以实践,那么,对于干部自身素养的提升,将是一个质的飞跃。 毛泽东曾经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①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政府以及各行各业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视。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广大领导干部如何迎接党的十八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一定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和时代的呼唤,争当一个最好的干部! 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朱大平、总编辑张芬之、副总裁丁俊松、总裁助理魏童、策划副总监潘洋及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相关领导为本书的出版和推广做了很多工作,十分感谢! 甘霖智慧培训机构的张生翠、王志敏、邓佳、祁巍为本书做了一定的资料收集工作,张生翠还帮助做了一定的文字整理工作,在此深表感谢! 吴甘霖 邓小兰
内容概要
当政者实践经验之大成,为官者管理智慧之宝典!
从政之本,为官之道,成就之路!
这是迄今为止一本最全面地对中国干部进行职业化建设培训的著作,从“炼境界、炼思维、炼作风、炼方法、炼能力”五个层面,打造干部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尤其在阐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忧患意识”等干部四大素养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干部六大能力方面,有着细致而有效的分析。
本书紧密联系党的干部队伍的现状,以及人民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期望与要求,借鉴古今中外各类政党的正反经验教训,尤其是结合当今中国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中的正反典型,继续发挥作者“大白话讲大道理”的写作特点,深入阐述了新时期广大干部需要提高和务必做好的五大素质和能力,是全党、全军、全国各系统干部认真学习和践行的普及读本。
作者简介
吴甘霖
享誉海内外的管理学、方法学和工作学专家、著名培训师、畅销书作家。现任甘霖智慧培训机构理事长、国资委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认证及考评委员会主任委员。其服务对象包括财政部等三十多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江苏泰兴市委、山西运城市委、湖南怀化市政府、福建晋江市政府等众多党政机关以及中石化销售公司全国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等,并参与财政部干部教材编写,对党政图书编写和党员干部的培训,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此外,还为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航天、长虹集团、王老吉等著名企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院校多个高级总裁培训班等开设培训课程。众多媒体以“甘霖智慧旋风”等为标题纷纷报道。近年来,吴甘霖还主编了“甘霖智慧培训文库”,出版著作三十多部。其中《方法总比问题多》系列发行超过80万册,《做最好的党员》发行超过70万册,成为庆祝建党90周年最受欢迎读物之一。
邓小兰
曾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全国妇联华坤女性调查中心主任等职,现任甘霖智慧培训机构副理事长、著名畅销书作家,和吴甘霖合著的《方法总比问题多》《做最好的党员》《做最好的中层》等作品持续畅销,深受读者欢迎。邓小兰女士多年担任管理者和培训师,对党员以及党政干部素质和能力提升问题有深入研究。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多次为她制作专题报道。
书籍目录
序言 干部职业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第一单元
炼境界:践行宗旨,能力重要,精神更重要
第一章 过责任关:要想坐好“位子”,就得挑好“担子”
要做好干部,先当负责人
对自己负责:尽好工作本分
为人承担责任:体现领导价值
让人承担责任:打造“负责型团队”
第二章 过带头关:从“给我上”到“跟我冲”
行动在先:“喊破嗓子”不如“做个样子”
奉献在先:面对困难争着上,面对待遇抢着让
律己在先:想要求他人,先约束自己
第三章 过胸怀关:心胸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
成功=胆量+力量+肚量
常能容人之短
总能礼让他人
不怕被人“冒犯”
第四章 过考验关:不经“折磨”,难成栋梁
经得住“敲打”,才能常有长进
经得住挫折,才能不断成熟
经得住诱惑,才能避免陷阱
经得住压力,才能挺直腰杆
第二单元
炼思维:把握规律,思路决定出路
第一章 战略思维
抓战略,就是抓全局
抓战略,就是重发展
抓战略,就是扣重点
第二章 全球视野
越能认识世界,越能成就自己
吃他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学好“交流学”,沟通有保障
第三章 历史眼光
学习优秀传统,不忘自己的根
学习历史规律,提高治国和管理才干
让今天的工作经受历史检验
第四章 忧患意识
居安必须思危
学好“敬畏”这门课
拔掉思想的“毛刺”
第三单元
炼能力:提高素养,肯做事还得会做事
第一章 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
不要顾此失彼,更不要挂一漏万
以系统思维确保统筹兼顾
以“矛盾论”方法统筹兼顾
第二章 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
大胆想
勇敢“破”
善于“立”
第三章 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
以最有效的方式识别人才
管理下级的三重境界
最大限度激发团队活力
第四章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防范风险要到位
灵敏反应要到位
处理措施要到位
第五章 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
改“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
掌握用权“三大铁律”,让维稳更有保障
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六大原则
第六章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改“被动应付”为“主动合作”
从“乱讲话”到“善讲话”
负面事件中处理媒体关系五大原则
第四单元
炼作风:求真务实,做实功,才能出实效
第一章 越想“飞得高”,越得“扎下去”
不在上面当盆景,要在下边当雪松
扑得下身子,看得淡面子,放得下架子
改“走马观花”为“下马看花”
第二章 改“研究研究”为雷厉风行
只有说干马上干,绝不空说等等看
让官腔绝迹,让忽悠止步
改“让别人去管”为“到我为止”
改“下不为例”为“到此为止”
第三章 四大要点做足实功
说实话:空话必误事,假话必坑人
做实事:少一点做秀,多一点做事
出实招:管用才是硬道理
出实效:只有做好,才算做了
第五单元
炼方法:讲究策略,要苦干,还要巧干
第一章 从汗水型干部到智慧型干部
“老黄牛”也要插上智慧的翅膀
学会总结进步快
学会汇报弯路少
学会沟通管理顺
第二章 从业务骨干到管理高手
一马当先,不如万马奔腾
“管理就是借力”
“千斤重担人人挑,个个头上有指标”
第三章 从意气用事到建设性解决问题
改“战胜策”为“全胜策”
掌握“第三条道路法”
做事多一些力度,做人多一些温度
章节摘录
第一单元 炼境界:践行宗旨,能力重要,精神更重要 第一章 过责任关:要想坐好“位子”,就得挑好“担子” 当干部,就是挑担子!对于干部来说,“位子”和“担子”的关系,就好像天平的两边。有多高的“位子”,就得挑多重的“担子”,不想、不会挑“担子”的干部,肯定不是好干部。 只有时刻将挑担子的意识放到第一位,不仅负责,而且尽责;不仅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只有着力打造“负责型团队”,才能成为优秀的干部。 要做好干部,先当负责人 许多人一谈到干部,第一评价就是“当官的”,第一印象就是“有权”。 毫无疑问,如果离开权力,就不能称为干部。但是,如果一个干部只是把“有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拥有权力、怎样使用好权力、凭什么得到权力,那么,往往就失去了当好一个干部的根本。而在现实中,我们的确看到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某些干部乐于当官,下决心当更大的官,就是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有权就意味着威风,意味着说话有人听,意味着有名有利,甚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可以为所欲为,滥用权力甚至以权谋私。 那么,一个好的干部,到底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岗位与权力的关系呢?又应把什么作为他们做事的原动力呢? 《作家文摘》曾刊发过著名作家梁晓声写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录了一个使他很感动的干部事迹,并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位干部不是别人,而是温家宝同志,而文中所记录的事情,发生在他担任地方干部的时期。 多年前,一部反映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的电视剧《荒原》在甘肃省境内拍摄,剧本由梁晓声改写,黄群学导演。拍摄受到了甘肃省地质局的大力支持。时任地质局副局长的温家宝亲自接待了拍摄组的主创人员,不仅对拍摄组需要向地质局租借的东西充分给予满足,而且连马灯容易碎,因此要多准备一盏这样的细节都一一考虑到了。另外,考虑到天气已冷,在野外容易冻着,他还主动把剧组原本想租借的单帐篷改成了棉帐篷,并无偿提供给他们使用。 这时,一位干部低声告诉温家宝,后勤仓库里只剩一顶棉帐篷,而且还是崭新的。言下之意,很有些舍不得。但是,温家宝沉吟了一下,还是很爽快地决定由拍摄组使用,并说了一句非常暖心的话: “崭新的帐篷那也要有人来开始用它。就让摄制组的同志们成为开始用它的人吧!” 然而,就因为这顶帐篷,导演黄群学受到了地质局长的批评。因为剧中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帐篷失火,化为灰烬。得知这个消息后,温家宝急了,在电话里断然对黄群学说:这顶帐篷绝对不允许烧掉。 这怎么行,不拍这场戏,整个情节就没法成立!于是黄群学提出,帐篷的损失可以用剧组预留的资金来弥补。温家宝却表示,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另外想办法的问题。接着,他紧急约见了黄群学,说自己将剧本读了一遍,因为烧帐篷的情节发生在夜里,完全可以用一顶旧帐篷来代替。可时间那么紧,拍摄又不能等,黄群学十分着急,临时上哪找一顶烧了都不心痛的旧帐篷呢? 温家宝告诉他,放下剧本后,他就立即打电话到处联系,旧帐篷已经找到了。他已经嘱咐将破了的地方修好,及时给摄制组送过去,不会耽误当天晚上的拍摄。 这个情况是黄群学没有料到的,他怔怔地望着温家宝,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对于为什么不能让这顶新帐篷烧掉,温家宝动情地解释说: “我们是在西部,西部的老百姓,太穷、太苦了!烧掉一顶好端端的帐篷,跟直接烧钱有什么两样呢?那笔钱,比一户贫穷的西部人家一年的生活费还多。省下来,用在别的地方,不是可以起到更有价值的作用和意义吗?我们中国目前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应该长期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一定要物尽其用……” 梁晓声在听黄群学转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的这位地质局副局长,有一天会成为国务院总理。但是,他当时就忍不住深深地感慨:“中国委实需要一大批像那位地质局长一样的人民公仆。” 梁晓声写的这个故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是温家宝当时作为一个地方干部,在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权力时,始终保有的思想境界。 境界决定世界。有多高的思想境界,就有多广的人生。温家宝从一个基层、中层干部,到成为国家领导人,绝对有其内在的原因。 那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温家宝总理体现了怎样的境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任何事情,首先要将责任摆到第一位置。在象征权力的“位子”和象征责任的“担子”关系方面,一个最优秀的干部,首先应该看重的是“担子”,即时刻要承担责任。 在这一故事中,他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值得干部们学习呢?总结起来,起码有四条。 (一)责任应有硬性约束,但更应是自觉要求 工作不到位是存在于中国职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最大问题之一。工作不到位首先来自于责任不到位。而要责任到位,毫无疑问应该在制度等方面进行“硬约束”,让人人负责,干部带头将负责落到实处。但是,制度再好,也需要有人执行。如果不自觉执行,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具体的工作,其责任其实是无法从制度上做硬性规定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能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尽职尽责当成自己不懈的追求。 在上述故事中,温家宝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按一般干部的做法,能根据拍摄剧组提出的要求,提供有关服务就够了。但他不仅为剧组提供了一切方便,而且还主动将那顶新棉帐篷让摄制组先用,更难得的是,当这顶帐篷有可能被烧掉时,还想尽办法保留住它。 在整个的过程中,有谁要求他这样做吗?有哪项制度要求他这样做吗?都没有。这一切都来自他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责任的最高体现恰恰就是:没人要求,自我要求。这是我们每个干部应该自觉培养的。 (二)以一流的权力观,养一流的责任心 为什么当干部?哪些问题应该成为干部考虑的重点?哪些问题不必看得太重?……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每个干部应该经常思考,并认真思考。如果细细探究下去,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干部,要体现一流的责任心,就必须具备一流的权力观。 那么,一个优秀的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呢?关于这点,胡锦涛同志对干部工作的多次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10年9月6日的《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讲话,也明确指出: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在上述故事中,最打动人的就是不让帐篷烧掉的细节。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一顶帐篷,值不了几个钱,烧了也就烧了,何况摄制组明确表示会补偿,何必去较真呢。但是温家宝为什么执意不让它烧掉呢?因为他考虑到的是,烧掉一顶好帐篷,跟直接烧钱没有什么两样;考虑的是,那笔钱,比一户贫穷的西部人家一年的生活费还多,省下来,可用在别的地方。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想到,我们中国目前还欠发达,每个中国人都应长期养成物尽其用的习惯…… 这难道不是将自己的感情紧紧系在人民身上吗?如果每个干部都这样想、这样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又何谈做不到呢? 温家宝同志的做法,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存在于一些干部身上的问题:他们比待遇,争位置,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花公家的钱大手大脚。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人民和国家缺乏真正的感情。 如果每个干部都能像温家宝同志那样,在做每一件工作时,在花每一笔钱时,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想一想“这是否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并自觉以此作为行事的标准,那么,凡事负责的好品质就很容易形成了。 (三)负责不够,尽责才行 在《做最好的党员》一书中,我们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最好的党员而言,“为人民服务”还不够,还得“全心全意”。其实,要做最好的干部也一样,就负责来说,仅仅负责还不够,还得尽责。 在这方面,温家宝正是这样做的。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已经将那顶帐篷给摄制组了,那摄制组怎么用就不必管了。但是温家宝不仅要管,而且是一管到底——不仅绝对不允许烧毁那顶崭新的帐篷,而且也不像一般干部那样,将问题交给摄制组自己去解决,而是考虑到摄制组的实际情况,主动帮摄制组解决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的做法却是:自己把问题提出来,把工作布置下去,就觉得责任尽到了。至于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结果会不会打折扣,则不会去考虑。而不一抓到底的结果,可想而知。 “要么不抓,要抓就得有结果”,“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恰恰是尽责的真正体现。只有当问题圆满解决了,任务圆满完成了,达到了要求和标准,责任才算尽完。 (四)只要心中有责任,脑中自会有办法 不少人遇到困难,总是打退堂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想不出好办法来。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该去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其实,脑中的方法,往往来自心中的责任。在一些人看来,时间那么紧,怎么可能马上找到一顶替代的旧帐篷呢?但为什么温家宝就能把问题解决?因为他觉得这一问题非解决不可。正因为有这种责任,方法自然就不难找到。 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先别急着说没办法,先问问自己:心中是否有那一份责任? 很多时候,所谓的没办法,只是想图省事的借口。与此相反,只要心中真有那份责任,下决心去想,总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要当一个好的干部,尤其是要当一个最好的干部,首先就得修炼自己的境界。而修炼境界,首先要从过好责任关,即培养一流的责任心开始。任何干部,只要走上领导岗位,就一定要先弄清楚“位子”与“担子”的关系:越能挑担子,越该有位子;越不能挑担子,越没资格坐位子! …… 第二单元 炼思维:把握规律,思路决定出路 第一章 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对关系全局、长远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预见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方向性的问题,例如:下一步该怎么发展,重点在哪里,等等。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意思是说那些缺乏全局思维、不懂得全盘考虑的人,连一个很小的局部问题,也不可能筹划和解决好。 小到管理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大到治国安邦,都需要有战略思维。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连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都搞不清楚,哪些是重点都搞不明白,就会出现瞎指挥、乱指挥、指挥不到位的情况,结果可想而知。 ■ 抓战略,就是抓全局 ■ 对于战略,一位管理大师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没有战略的单位就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单位的领导,往往是决定战略的人,怎能让单位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呢?只有当领导定好了战略,下面的人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否则有力也不知道该往哪里使,或者力量用不到真正需要的地方。由此可见战略是何等重要。 那么,领导干部该如何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呢?抓战略,首先是抓全局。 (一)跳出“事务主义”,从全局来做决策 干部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事务主义”。因为忙,缺乏计划性,因为陷入各种各样具体而繁杂的事务当中,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全局问题。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觉得哪项工作都重要,什么都是重点,反倒抓不住重点,等等。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观点:“细节决定成败。”这对于我们将工作抓细、抓实很有价值。但作为干部,抓细节也要建立在战略正确的基础上,否则抓细节抓得再好再牢,也没有意义,甚至出现“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的结局。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定战略。细节上的一些错误有时改起来还比较容易,但如果战略错了、方向错了,那么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曾经说过:“胸怀全局者,才能担当重任。”其实,“全局意识”不仅仅成为像海尔集团这样著名企业选拔干部的标准,也应该成为所有干部选拔的标准。 只有胸怀大局者,定出来的战略,才有真正的高度。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前半生虽然很努力,但没什么成果。后经高人点化,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一套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并没有向刘备讲述如何打仗,而是对当时的整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北面的曹操和东面的孙权,都兵强马壮,根基深厚,难以动摇。而荆州的刘表无能,益州的刘璋昏庸懦弱,恰恰是很好的机会。于是他建议刘备先占荆、益二州,对外则联合孙权,等到时机成熟,再称霸中原。刘备采纳了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最后建立了蜀国。 尽管这只是一个历史故事,但给我们今天的干部仍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缺乏战略思维,就算有才能,也未必能成大事。其实,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刘备身边也不乏才人:文有孙乾、糜竺等人,满腹经纶;武有关羽、张飞、赵云等,都有“万夫莫当”之勇。他们都有能力,但为什么没能助刘备完成立国大业?原因还是他们缺乏战略眼光,所站的高度不够。 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就能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干部干部,除了在行动上要带领大家先干一步,更要在战略高度上,比别人高出一步,否则,怎么能更好地带领大家前进? 第二,订战略关键要从具体事务中跳出来,用全局的眼光去做判断和决策。在上面案例中,诸葛亮并没有一开始就谈如何带兵打仗,而是先对整体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然后才制定出最终战略。如果诸葛亮不是从大环境、大背景出发,再切入到具体该怎么做,而仍然就事论事:你的兵力不如曹操,所以要更多地招兵买马;你的根基不如孙权深厚,所以要多安抚人心,争取更多人的支持……那么,三分天下的格局可能就会被改写。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干部陷于具体的事务中无法摆脱,以至于把战略思考抛在一边。那么,该怎么改进呢? 一要避免思维懒惰。 有些干部整天忙忙碌碌,疲于应付和处理各种繁杂的事务,其实,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给自己不愿思考、不想承担责任找借口。干部如果不思考战略问题,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员工,只知道每天闷头做事,那领导的价值和作用就得不到体现。 二要培养“大画面”意识。 对这一点,柳传志就深有体会。众所周知,联想是中国发展最快而且走向世界最成功的企业之一,这点与柳传志和他的团队干部高度重视战略有着密切关系。在总结什么是战略思维时,柳传志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看油画的时候,退到更远的距离,才能看明白。离得很近,黑和白是什么意思都分不清。退得远点,就能明白黑是为了衬托白,再远点,才能知道整幅画的意思。 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大画面”的意识。大环境是什么、大背景是什么、总体目标是什么?然后再考虑如何协调、具体该采取什么方式。这一点,不仅对企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2011年11月,一则很重要的新闻,引起了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决定支持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原崛起”成为国家战略,再一次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在众多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消息的同时,也有媒体不由回想起数年前,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主政河南时,最早提出“中原崛起”的情景。其中有一点格外值得称道:他不只是从河南看河南,而是在中国全局和世界视野中审视中原,谋划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他认为:河南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是个内陆省,从实际出发,要顺应国家西部开发战略,全面实施东引西进。东引:不局限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也包括吸引海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西进:不局限西部各省区,还着眼东亚、中亚和东欧地区。这一来,不仅促进河南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竞争,更对冲破内陆意识,对河南长期以来在扩大开放方面形成的故步自封、保守狭隘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而其提出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进、中心城市带动等战略等,无一不是因为有“大画面”的意识,才创造了许多大策划和大手笔。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只有我们有了全局思维,才会通盘考虑,也才能更好地解决局部问题。 第三,要学会对各个竞争者的优劣势加以比较和分析。 这一点在制定战略时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比如诸葛亮在制定战略前,就对曹操、孙权、刘表和刘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如果只知道闷头做事,不知道抬头看周围,那么就算失败落后了,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点对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我们来看看贵阳近年来的发展思路。众所周知,贵阳处于云贵高原,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有相当一段时期,该市就一直力图赶超发达城市,使贵阳在省会城市中排位前移,1996年就提出到2010年力争综合实力达到省会城市中等水平,但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差距越拉越大。 2007年6月起,李军任贵州贵阳市委书记。一上任,他就通过调查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贵阳与其他城市比GDP是不明智的,要扬长避短、走比较优势的路子。 他发现贵阳的优势首先就是生态优势。贵阳最大的资源是气候、是生态,贵阳的负氧离子含量是每立方厘米1400个,而北京是400个,他去北京,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交流,比的就是两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于是,他定下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主政思路。首先,在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规划,在城市各功能区之间,通过绿地、湿地、公园、森林、湖泊等连接,使城市“显山”、“露水”、“见林”、“透气”,突出贵阳山水林城的城市生态景观。 这是一个既符合实际同时又能扬长避短的定位,为贵阳各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一方面是“增”,不仅在上项目、上工程方面要强调这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并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一方面“减”,如大力搬迁那些破坏贵阳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抵制那些尽管能直接带来GDP增长但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在这一点上,就算每年都拒绝两三百亿金额的这种投资项目,李军也一点不犹豫。 在确定“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战略之前,贵阳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因为有资源,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掉进了资源陷阱,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磷矿、铝矿严重破坏了生态,贵阳上世纪90年代一度被列为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而确定了“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以后,贵阳的发展就成了“扬长避短”。目前,不仅外地人到贵阳旅游大幅度增加,旅游文化已经发展为该市的第一产业,当地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海内外众多媒体对此也纷纷报道。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是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利用优势克服劣势。”李军的这番总结,对我们如何进行战略思维,有很切实的启迪。 第四,战略计划要分步骤。这点很好理解,就像诸葛亮所说的那样,要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终的目标又是什么,才能做到稳步前进,最后完成大战略目标。 (二)跳出“本位主义”,以全局眼光开展工作 “本位主义”就是为自己或所在的小团体利益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或行为。但凡以“本位主义”为中心的人,不可能从全局上考虑问题,也就不可能有战略思维。 所以,要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就必须跳出“本位主义”。 那么,怎么才能跳出“本位主义”呢?邓小平曾经说过:“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大局看可行。归根到底要顾全大局。” 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说,跳出“本位主义”,就是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只考虑“怎么对我有利”,变为总是先考虑“怎么对全局有利”。思维方式一旦转变,大局意识自然就会形成。 作为领导干部,如果思考问题总是从“怎么对全局有利”开始,那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都懂得轻重缓急,哪怕存在重重困难,也会去克服、去顾全大局。 在邓楠所著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记录了邓小平和刘伯承在解放战争时期,是如何在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率领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大别山是敌我必争之地,也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较量的关键之地。早一天挺进大别山,就意味着早一天掌握主动。 当时刘邓野战军已经在鲁西南连续作战一个月,部队疲惫不堪,急需要休整。 就在这时,他们收到毛泽东一份只有8个字的电报:“陕北情况甚为困难。”看完电报,刘伯承和邓小平立即下了迅速南进的决心,并马上复电中央,说10天后行动。 本来,用短短10天进行跃进千里的准备已经很匆忙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刘邓大军克服了重重困难,不到10天就开始行动。此举不仅实现了战略反攻,也缓解了陕北、中央的艰难处境。 如果从自身的困难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延迟行动。何况,也正因为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毛泽东并没有下达“立即行动”的命令,但刘、邓二人从大局出发,没有讲任何条件,以实际行动缓解了陕北和中央的困境。 邓小平和刘伯承与许多优秀解放军指挥员的做法,与国民党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总是强调“保存各自的实力”,结果总被解放军消灭。 尽管处在和平年代,重读这些历史经典案例,仍然对当今的干部有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要成为最好的干部,就必须改“小团体第一”为“大团队至上”,不仅需要从“个人主义”中跳出来,也要从“本位主义”、“山头主义”中跳出来。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部门领导在做某项决定时,不仅要考虑这种做法对本部门是否有利,还要考虑对其他兄弟部门是否有利,最终还要考虑对整个单位的发展是否有利。有了全盘的考虑,自然就知道该怎样做决定。 同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用到方方面面。比如县里制定一项政策,先要看是否符合市里的精神,市里则要看是否符合省里的精神,省里则要看是否和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而国家在出台一项政策、规定前,则要考虑不同的省份、不同的人群、方方面面的关系,有时候甚至还要考虑到国际影响等等。 …… 温家宝告诉他,放下剧本后,他就立即打电话到处联系,旧帐篷已经找到了。他已经嘱咐将破了的地方修好,及时给摄制组送过去,不会耽误当天晚上的拍摄。 这个情况是黄群学没有料到的,他怔怔地望着温家宝,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对于为什么不能让这顶新帐篷烧掉,温家宝动情地解释说: “我们是在西部,西部的老百姓,太穷、太苦了!烧掉一顶好端端的帐篷,跟直接烧钱有什么两样呢?那笔钱,比一户贫穷的西部人家一年的生活费还多。省下来,用在别的地方,不是可以起到更有价值的作用和意义吗?我们中国目前还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应该长期树立这样的一种意识,一定要物尽其用……” 梁晓声在听黄群学转述这件事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年的这位地质局副局长,有一天会成为国务院总理。但是,他当时就忍不住深深地感慨:“中国委实需要一大批像那位地质局长一样的人民公仆。” 梁晓声写的这个故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是温家宝当时作为一个地方干部,在对待自己的工作和权力时,始终保有的思想境界。 境界决定世界。有多高的思想境界,就有多广的人生。温家宝从一个基层、中层干部,到成为国家领导人,绝对有其内在的原因。 那么,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温家宝总理体现了怎样的境界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任何事情,首先要将责任摆到第一位置。在象征权力的“位子”和象征责任的“担子”关系方面,一个最优秀的干部,首先应该看重的是“担子”,即时刻要承担责任。 在这一故事中,他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值得干部们学习呢?总结起来,起码有四条。 (一)责任应有硬性约束,但更应是自觉要求 工作不到位是存在于中国职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身上的最大问题之一。工作不到位首先来自于责任不到位。而要责任到位,毫无疑问应该在制度等方面进行“硬约束”,让人人负责,干部带头将负责落到实处。但是,制度再好,也需要有人执行。如果不自觉执行,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在实践中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具体的工作,其责任其实是无法从制度上做硬性规定的。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当事人能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把尽职尽责当成自己不懈的追求。 在上述故事中,温家宝正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按一般干部的做法,能根据拍摄剧组提出的要求,提供有关服务就够了。但他不仅为剧组提供了一切方便,而且还主动将那顶新棉帐篷让摄制组先用,更难得的是,当这顶帐篷有可能被烧掉时,还想尽办法保留住它。 在整个的过程中,有谁要求他这样做吗?有哪项制度要求他这样做吗?都没有。这一切都来自他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责任的最高体现恰恰就是:没人要求,自我要求。这是我们每个干部应该自觉培养的。 (二)以一流的权力观,养一流的责任心 为什么当干部?哪些问题应该成为干部考虑的重点?哪些问题不必看得太重?……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每个干部应该经常思考,并认真思考。如果细细探究下去,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干部,要体现一流的责任心,就必须具备一流的权力观。 那么,一个优秀的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呢?关于这点,胡锦涛同志对干部工作的多次指示,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2010年9月6日的《学习时报》,刊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的《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的讲话,也明确指出: “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 在上述故事中,最打动人的就是不让帐篷烧掉的细节。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一顶帐篷,值不了几个钱,烧了也就烧了,何况摄制组明确表示会补偿,何必去较真呢。但是温家宝为什么执意不让它烧掉呢?因为他考虑到的是,烧掉一顶好帐篷,跟直接烧钱没有什么两样;考虑的是,那笔钱,比一户贫穷的西部人家一年的生活费还多,省下来,可用在别的地方。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想到,我们中国目前还欠发达,每个中国人都应长期养成物尽其用的习惯…… 这难道不是将自己的感情紧紧系在人民身上吗?如果每个干部都这样想、这样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又何谈做不到呢? 温家宝同志的做法,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存在于一些干部身上的问题:他们比待遇,争位置,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花公家的钱大手大脚。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人民和国家缺乏真正的感情。 如果每个干部都能像温家宝同志那样,在做每一件工作时,在花每一笔钱时,在处理每一件事时,都想一想“这是否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并自觉以此作为行事的标准,那么,凡事负责的好品质就很容易形成了。 (三)负责不够,尽责才行 在《做最好的党员》一书中,我们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对最好的党员而言,“为人民服务”还不够,还得“全心全意”。其实,要做最好的干部也一样,就负责来说,仅仅负责还不够,还得尽责。 在这方面,温家宝正是这样做的。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既然已经将那顶帐篷给摄制组了,那摄制组怎么用就不必管了。但是温家宝不仅要管,而且是一管到底——不仅绝对不允许烧毁那顶崭新的帐篷,而且也不像一般干部那样,将问题交给摄制组自己去解决,而是考虑到摄制组的实际情况,主动帮摄制组解决了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干部的做法却是:自己把问题提出来,把工作布置下去,就觉得责任尽到了。至于执行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问题,结果会不会打折扣,则不会去考虑。而不一抓到底的结果,可想而知。 “要么不抓,要抓就得有结果”,“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恰恰是尽责的真正体现。只有当问题圆满解决了,任务圆满完成了,达到了要求和标准,责任才算尽完。 (四)只要心中有责任,脑中自会有办法 不少人遇到困难,总是打退堂鼓。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想不出好办法来。而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该去做的事情没有去做,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其实,脑中的方法,往往来自心中的责任。在一些人看来,时间那么紧,怎么可能马上找到一顶替代的旧帐篷呢?但为什么温家宝就能把问题解决?因为他觉得这一问题非解决不可。正因为有这种责任,方法自然就不难找到。 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先别急着说没办法,先问问自己:心中是否有那一份责任? 很多时候,所谓的没办法,只是想图省事的借口。与此相反,只要心中真有那份责任,下决心去想,总能找到有效的办法。 要当一个好的干部,尤其是要当一个最好的干部,首先就得修炼自己的境界。而修炼境界,首先要从过好责任关,即培养一流的责任心开始。任何干部,只要走上领导岗位,就一定要先弄清楚“位子”与“担子”的关系:越能挑担子,越该有位子;越不能挑担子,越没资格坐位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毛泽东 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 ——邓小平 我们要建设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是由具有社会主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骨干带领的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这应当是一支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组成的宏大队伍。 ——江泽民 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胡锦涛 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清正廉洁,努力改进作风,自觉勤奋学习。 ——温家宝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一要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二要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三要提高知人善任的能力;四要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五要提高维护稳定的能力;六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习近平 当干部要有敬畏之心: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 ——李源潮
编辑推荐
《做最好的干部》引入100多个古今中外正反案例,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多个政党、政权、国家领导人及省部长、历史名人、全国各界典型人物、优秀企业家及企业高管等经验借 鉴,对当今社会各类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重大责任事故等均有深入分析,并提出借鉴方案。 深入阐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历史眼光、忧患意识”等干部四大素养和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干部六大能力。 多角度引入联想、海尔、万科、华为、惠普、微软、索尼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知名管理学、工作学专家、著名培训师、畅销书作家吴甘霖、邓小兰根据多年研究经验及培训心得,倾情写作多个供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干部学习的管理及工作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