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冷成金 页数:401 字数:33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智慧用生命来体味 据说,一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时代,此言不虚。其实,不仅中国如此,外国也是一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日本的经济以神话般的速度起飞的时候,中国的智慧典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许多商人、企业家、政治家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汲取了营养,获取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在当代中国,应该说,传统智慧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出版界掀起了一股介绍各种智谋韬略的“谋略热”,其来势之猛,真让人应接不暇。然而,几年下来,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谋略典籍的确有“诲盗”之嫌,因为它们往往只注重教人如何行权使术,却忘了教人如何做人。于是,传统智慧仿佛只剩下了赤裸裸的“术”,人也就随之变成了权谋和利益的动物。这远远背离了中国文化的实质,也不能让人有真正的智慧,不能助人成就真正的大业。 中国人似乎天生都是政治家,据说,政治的运作方式是“人治”,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治人”,于是,人人也就都成了谋略家了。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人的学问往往被理解成谋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很有代表性的话。有许多中国人不仅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更为严重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认同和称许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中国人的人生之“道”,是中国人内在的处世哲学和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是由此而来的。 然而,中国的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呢?中国的智慧定型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中国智慧中的道与术也定型于这个时期,从那时开始,就决定了中国智谋型文化的特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化巨人,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孙子、荀子、韩非子等,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纵观上述主要学派,我们会发现,尽管各学派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地方甚至针锋相对,但有一点儿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学派都非常关心政治,有的学派甚至其思想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在政治上。儒家要建立一个德化淳美的理想的王道乐土,是一个典型的为政治而建立的学派;即使是标榜最不关心世事的道家,“无为而治”也是它思想的重要侧面。“无为”的目的是什么?还是在于“治”,这“治”就是社会的安定,就是政治,所以,道家在骨子里还是没有忘怀现实政治。其他的几个学派也是一样,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和各自的角度来考察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尤其有意味的是,这些主要的学派不仅都非常关心政治,而且学派政治观更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治人”,都是从治人出发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治人就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就是智谋,就是谋略,就是权术。同时还必须看到的是,如果智谋在当时仅仅是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而存在的话,那么,这还不能完全形成智谋型的文化,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智谋被系统化、社会化、规约化,被提升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制度性的规范和原则,不论是学者、帝王还是平民,都没有对这种规范和原则提出怀疑。即使是在当时最为愤激的道家,实际上也是用反对一般谋略的方式来推行自己更为深刻的政治—文化谋略。各种学派和文化都在智谋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纳入了谋略的范畴,成为智谋不同的组成部分。至此,中国的智谋型文化突破就形成了。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突破开始,中国的文化重镇是以帝王之学为恒久不变的中心的。这里不必列举那些以供“资治通鉴”之用的“经、史、子”类的典籍,就是在思想比较自由的“集”类典籍中,又何尝不是处处“载道”呢?各家的“治人”之术有显有隐,我们读《韩非子》,会感到惊心动魄,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有了这样发达的“治人”智慧,无怪乎它几乎成了数千年来封建帝王执政、“治人”的教材和手册,确实会令我们这些愚蠢的后人无颜面对先人;读《孙子兵法》我们会惊诧于我们的先人竟有那样的铁血理性;但读《论语》、《孟子》呢?难道看到的仅是温情脉脉吗?其实,那才是一种更深刻、更根本、更有效,当然也是更具合理性的“治人”学说。 然而,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但成大事者,古今未有。”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不靠做人,只靠弄权而成功的人不得一见。无论是“圣人”还是小人,对于中国的智慧,如果一味地求其术而不求其道,最终会玩火自焚,这已为无数次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并且无一例外。 实际上,中国的智慧首先是道而不是术,也就是说,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是道的实现方式,道则是术的根本,是术的决定因素。只要掌握了道,术就会无师自通,就会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他们都是正大光明的“阳谋”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内谋谋圣,外谋谋智,都要求首先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是智慧谋略。如果颠倒了这一关系,那就无论如何也弄不懂中国的智慧了。 因此,中国的智慧是学不来的,要用生命来体味!只有熔铸了自己的整个情感与生命,才能得到中国智慧的活的灵魂,才能用中国智慧建立起自己高大的人格和杰出的功业!
内容概要
本书是冷成金教授历史解读系列丛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本。在这本解读先秦历史的著作中,冷成金教授以智论史、以史说智,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向今人阐释历史中的大智慧:最深刻的儒家智慧,从征服人心入手,谋圣而不谋智;最刻毒的法家智慧,以法、势、术为核心,用阴谋和强权控制民众;最圆融的道家智慧,通过“不争”,以心智王天下;最超脱的佛家智慧,在面对在世与超世、做人与成佛、求佛与求己中选择追求内在本心……此外,还有最无耻的纵横家智慧、最冷峻的兵家智慧以及最神秘的阴阳家智慧。
历史的治乱兴衰、人物的成败得失,深入浅出,淋漓展现。读此书,登堂简单,入室很难,需要深思、顿悟,方能看到作者打开的历史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简介
冷成金,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苏轼研究会、李清照辛弃疾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研究。曾先后出版《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隐士与解脱》《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辩经》《读史有学问》等知名专著,在文化界影响巨大。
书籍目录
中国智慧要用生命来体味(代前言)
第一编 仁德、政治、阳谋、阴谋
仁义与阴谋
圣人也有骗子
政治与道德
以臣代君
骗子与谋略家
政治家的说话艺术
强权就是真理
缓政与暴政
外儒与内法
商业与政治
龙种与跳蚤
远水不解近渴
儒家变法
德行与政治
不顾流俗,坚持改革
给人以尊严的为政之道
如何预言国家的存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知义、知信、知礼
仁者的智慧
君子之过
如何考察人才
秦朝灭亡与汉朝的兴起
第二编 纵横有术利为先
苏秦何以能佩六国相印
游说的迷魂阵
缓称王
引申进谏
保全别人就是保全自己
兔死狐悲
千古一义士
士可杀而不可辱
与谁为友
一言兴国
哪一派最无耻
决定秦国命运的“外交政策”
千古第一纵横家
二虎相争
妻妾之道
中庸之道与过犹不及
戏谑与劝谏
语言的智慧
张仪“捣鬼有术”
比喻的力量
处理国际关系的典范
纵横家是什么
第三编 性格与命运
女人与亡国
大义灭亲
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人之剑
反间计与人性
年龄?经验?政治家
什么是宽宏大度
什么是愚忠愚孝
请谁帮忙
妻妾与臣民
纳谏与人性
智者与仁者
韩非论法
什么才是不卑不亢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利令智昏
狡兔未死,走狗即烹
最刻毒的一页
将在内,君命也有所不受
一位“学者”政治家的下场
第四编 得一士而国兴
失一士而国亡
郭隗的“知识分子”政策
古今成功第一义
千虑一失
望子成龙
知其可为而为之
治国为政的“辩证法”
报恩与复仇
跖犬吠尧
以退为进,终成霸主
黄歇“妙计安天下”
西施与美人计
三友与三臣
杀一儆百
文人与侠客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见微知著
古人的人才策略
温柔乡是英雄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仁义与阴谋 【引言】 中国人的统治经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遥遥领先的,这是因为中国立国久远,且中国人又以“治人”为乐,所以每朝每代都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别的野史杂传且不说,单说所谓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就够让一个聪明的读书人读一辈子了。举出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其治人的精深独到之处都会令世人喟然慨叹。 其中固然不乏成功的历史经验,但中国人把“虚伪”二字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妙到毫巅,不知能否算到成功的历史经验之列。不过,虚伪之术确实帮了统治者不少忙,为他们沽名钓誉、巩固权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哪一个君王敢公然扯起反对仁义道德、崇尚虚伪奸诈的旗子,连被称为“奸雄”的曹操,也未敢贸然做皇帝,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已,他还是惧怕道德和正统舆论的力量。然而,封建统治者们却又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干一些道德败坏、残忍无情的事,于是,虚伪就成了他们的法宝,他们既不择手段地达到了目的,又树立了无可非议的道德形象。 【事典】 大概最早能够成功运用虚伪之术的是春秋时期的郑庄公。《春秋》在记载这件事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郑伯克段于鄢”,极其明确地确定了这件事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性质。郑伯,是指郑庄公;段是指郑庄公的胞弟共叔段;鄢是地名。在这句话里,最有学问的用字是“克”,本来君主杀臣下,用“征”、“伐”、“讨”、“诛”等字均可,唯有这“克”字,既表现了平等对敌又表现出高明的手段,郑庄公本可光明正大地讨伐他的弟弟,但他却阴设陷阱、沽名钓誉,其阴毒虚伪因一“克”字而跃然纸上了。《春秋》一书往往在记载历史事实的时候暗寓褒贬,在不露声色中给予褒扬和抨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不过,在春秋时期,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遭到了破坏,传统的道德也遭到了践踏,即所谓的“礼崩乐坏”。《春秋》作者创“春秋笔法”,试图挽狂澜于既倒,也可见其用心良苦。必须指出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历史事件,也是《左传》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左传》细致传神的记载,这一历史事件就变得更加著名起来了。 郑庄公就是为幽王抵抗犬戎而战死的大将郑伯友的孙子,是带兵为父报仇、打退犬戎的郑武公掘突的儿子,可以说,庄公的爷爷和爸爸对周天王都有很大的功劳。郑庄公兄弟俩,自己的名字叫寤生,弟弟的名字叫段。寤生出生的时候难产,使母亲姜氏受惊,从此就不被喜欢,而段则长得一表人才,人也聪明,所以姜氏非常喜欢他。姜氏不断地在丈夫郑武公面前夸奖小儿子,希望将来把王位传给他。这样,寤生和母亲之间就有了隔阂。不过郑武公还算明白,没有同意姜氏的请求,最后还是把王位传给了大儿子。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并接替父亲的职位,在周朝当了卿士。
编辑推荐
《三千年来谁著史:先秦时期的权谋游戏》编辑推荐:最有意思的历史故事!无论秦砖还是汉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兵家,作者以独特视野,全方位诠释权力体系的玄机,讲透历史台面下的势力较量,彻底颠覆你对传统历史的认知。风云流转,大浪淘沙,这部书是最经得起沉淀的漫谈历史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