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京华 作者:曾仕强,刘君政 页数:175
Tag标签:无
前言
人际关系与沟通,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又形成不一样的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西方人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社会由个人所构成,个人自由独立,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成为其人际基础。 中国人的想法比较复杂,也显得周到得多。我们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活。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完全能够由法律来控制。至于独立,那就更加不可能。互依互赖、彼此互动,总比单打独斗要方便而有效。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这才是中国人的人际基础。 为了培养自由独立的习惯,西方人刚出生时,便要自己单独睡觉,不和父母同床。长大到十七八岁,就应该自立。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当父母去世时,孤零零地乏人照料。如果说西方人孤单单地出生,孤零零地死亡,应该毫不为过。 中国人不喜欢这种人际疏离,我们比较喜欢热热闹闹地出生,然后风风光光地死去。婴儿刚出生,父亲为了表示欢迎,马上把自己的床位让给婴儿,一方面使母亲方便照顾,一方面也让新生婴儿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子女和父母一辈子互依互赖,除非不得已,否则会长久地居住在一起。子女再忙碌,也不愿意父母孤零零地死亡。 西方人的观念,是“分大于合”,常常站在“个人”的立场来看整体的社会,一开口就说“我个人的看法”。 中国人的观念,则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个人固然重要,但只有在整体中完成自我,才称得上圆满。看不懂的人认为中国家庭不尊重个人,甚至于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其实,中国家庭自古以来,便重视成全。唯有彼此互相成全,一家人才能够发挥不同的才能,以求互补。 “对,没有用”,成为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最佳切入口。对就是对,为什么会没有用呢? 西方人深受“二分法”的祸害,好像“不是对,便是错”,是非分明成为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中国人早已摆脱“二分法”的陷阱,我们知道“错,绝对不可以;对,常常没有用”。对错之外,还牵涉到是否圆满的问题。我们虽然厌恶是非不分的人,却也并不欢迎是非分明却不圆满的人。因为我们讲求“在圆满中分是非”,把是非分得大家都有面子,不得罪人,但也不讨好人,人际关系才可能良好。 我们一直认为某些人的成功是讨好别人的结果。这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最好不要如此认定,以免误导了自己。中国人看自己和看别人,往往采取不一样的标准: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而别人表现出同样的行为,那就是投机取巧。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所说的沟通和西方人也有很大的差异。与西方人说话,如果没有结论,就很不容易沟通。与中国人沟通,最好不要有结论,以免引起无谓的排斥或抗拒。我们的方式,是让对方自己获得结论,而不是我们给对方结论。 凡此种种,都是研究人际关系与沟通必须了解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特别加以注意,以免不研究还好,愈研究愈使自己远离中国社会,产生反效果。 书中的若干论点,乍看起来,好像古老而不够现代。其实深入了解之后,才发觉是我们现代人解释错误,产生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这些道理有什么不妥。 盼望各位能够以继旧开新的心情,共同来创造合乎我们风土人情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并以虔诚的心,期待各界先进的不吝赐教,幸甚! 曾仕强刘君政 序于台湾兴国管理学院
内容概要
人际关系本来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运用得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自古以来,中国人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它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后者主张“人生而平等”。
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
作者简介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曾任大学校长、教授多年,并长期担任企业经营顾问、高级培训师。现任时代光华公司特聘高级培训师。被誉为中国式管理大师、最受企业界欢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重要著作有:《中国式团队》、《圆通的人际关系》、《在中国如何当领导》、《管理的真相》、《从管人到安人》、《中道管理》等。 刘君政教授,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教育行政硕士,美国东北密苏里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历任大学教授、胡雪岩教育基金会理事。
书籍目录
序
前 言
第一章 中国人一切靠关系
中国人复杂的人际关系
中西方眼中的人际关系
正当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催化剂
第二章 中国人99人1Q关系
把伦理道德加入人际关系
中国人需要人伦关系
人伦关系的六大原则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三个阶段
务实求本,为人诚恳
随机应变,择善固执
追求中庸,寻求合理
第四章 由己及人开展人际关系
认识自己,提升自我
尊重家人,互相协作
交友之道,守望相助
第五章 成功的人际关系
做人十大要领
提高个人修养,善用社交媒介
五方交友,扩大交际圈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会努力忍耐
第六章 在人际关系中持经达权
人际关系“经”六则
人际关系“权”六则
经权配合,持经达权
第七章 人际关系的艺术
诚恳的艺术
人际关系中应有的基本态度
和谐的艺术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沟通
良好的沟通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什么是沟通
……
第九章 实现有效沟通
第十章 全方位突破沟通困境
第十一章 沟通的艺术
结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化戾气为祥和,是和谐人际关系的目标。中国人常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化”不是“和稀泥”式的化,而是“皆大欢喜”式的化,是真正的中国功夫,着实不简单。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基本理念有三,分别说明如下:1.简化人际关系。往昔农业社会,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但大家有较长的时间来互相认识,也有较多的时间来调整彼此的关系。现代商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动很大,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系得到简化,才能够产生实质的作用。为此,我们建议把人分成四个层次,由自己开始,再由个人到家人,然后推及朋友,最后推及一般人:亲戚之中,近亲并入家人,远亲纳为朋友;同时把朋友这一层次的范围加以扩大到同宗、同事、同乡、同学、同业、邻居、同年以及熟悉的外国人;一般人这一层次则包括点头之交、陌生人、群众以及一般的外围^.2.有差别地爱人。尽管有很多人在大力倡导平等的爱,我们仍旧赞成中国人原有的“自差别的爱人”。爱是有差别的,父母就是父母,不同于朋友;认识的人便是熟人,不同于陌生人。对不同层次的人给予不同的爱,以免出现“爱所有的人,结果爱不了任何人”、“爱人类却天天和家人吵架”的怪现象。要爱人,先要爱自己;要爱别人的父母,先要爱自己的父母。人对人的爱一方面要真挚,一方面更要合理。3.心存谅解。人与人之间既然不可能没有差别地爱,那么,彼此互相谅解就成为“化”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对他比较好,对我不太好,我应该充分谅解,认为你之所以有这种表现,必定有原因。人人反省,并且反省之后能自我改善,以谅解的心情来化解人际之间的各种不公平问题,人际关系自然日趋和谐。心存谅解,自然容易化掉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后记
写完这一本书,我们的内心感到相当轻松。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大家所谓的转型期等待、挣扎,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简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有些人固守传统的人际关系,尽管内心十分厌恶,也不得不强颜欢笑,勉强应付。在众人面前一副兜得转、吃得开的模样,背地里则有一大堆自己怎么都想不通的问题,因而独自郁闷、苦恼。 有些人根本无视于传统的人际关系一味西化,殊不知一个中国人若是失去中国味道,再怎么成功也不过是半个洋人。现代化绝非西化,而是既具有中国人的味道,又能够适应国际化的潮流。 一个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正直应该表现在当美国人赞美他的时候,他会回答:“谢谢你。”当日本人称赞他时,他会回答:“请多多指教。”而当中国人夸赞他时,他又会及时调整回来:“哪里,哪里。” 可惜有些人往往一去不回头,一旦学会了“谢谢大家的肯定”,就在中国人面前变成没有中国味道的中国人了。这样下去,势必有一天造成一个没有中国人的中国,岂不遗憾? “持经达变”的精神同样应该发挥在人际关系上面。保持若干中国人的“经”,做到“敬人者人恒敬之,有原则也能应变,圆通却不圆滑”,然后顺应商业时代的实际需要加以合理调整。中国人依然是中国人,但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当今民主时代,人与人之间乃是“好人必须出头,坏人才会自知约束”。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在求每一个人都“让好人说好,让坏人说坏”,“有事不怕事,无事绝不惹事”,让我们共勉之。 为了拥有现代却保有中国人的味道,我们大胆地把人际关系和伦理结合在一起,称为人伦关系,并且保留和谐的特性,要求和谐而不流于“和稀泥”。其实,只要时时留意“合理”的标准,处处小心,无过与不及,和谐的人伦关系应该是令人喜爱、受人欢迎的。 转型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借口,大家保留一些面子,当然无可厚非。只是不要用来欺骗自己,一旦自己也认为真的是转型期,那就受害不浅了。 看过这本书,明白了这些有关沟通的道理,现在可以“我有话要说”。至少说出来的话,比较合理而不致害人害己。 老子说过这样的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惜经常被人误解,成为“不言”的依据。一般人只知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便不闻不问,以免“数穷”,弄得运气不佳。 “多言数穷”,“多”与“少”相对,并没有劝人不言,只是希望大家少言。少言也不是尽量少说话,而是“不可多说,不可不说”。 “应该说才说,不应该说不说”,才是真正的“守中”。书中所说的道理都是为了达到“守中”,是一些不得不说的道理。 这些道理看起来十分简单,真正实行起来并不是轻易可以见效的。必须多多磨炼,才能够达到圆熟的地步。 现代社会重视沟通,一切措施都有待沟通,而且步调快速,必须及时达成预期目标,以争取时效。所以看完了这些道理之后,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即付诸实行! 从做中学,从行动中体验,这些浅显的道理就会产生神奇的功效。 古圣先贤,知道文字、语言的限制性,实际上无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意思。所谓词不达意,不但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而且牵涉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困扰。 因此,我们的沟通特别以心为主,讲求情意交流、心与心的感应。语言、文字不过用来辅助沟通而已。换句话说,沟通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注重媒介,还必须时时刻刻把心融进去,用心体会说者的用意。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一样的用意;不同的人听起来,也会产生不相同的理解。何况中国文字原本弹性很大,几乎不容易找到固定的意义。单凭我们的语言、文字,实在很难获得有效的沟通。 还有,中国社会不像西方那样,认为“对就对,不对便是错”。我们有一种“对,没有用”的圆满哲学,认为“大家都对,也可能沟通不良”,最好让大家都有面子,促成圆满的沟通,才没有后遗症。 这本书,处处以情为重,因为“情”即“面子”,不能不时刻留意,不可无情,以免沟而不通,甚至不沟通还好,愈沟通愈惹来一大堆麻烦。 大家都爱面子,但是各人的立场未必相同,往往顾此失彼,很不容易兼顾并重。这时候伦理成为十分重要的因素,只要大家守分,谨守人伦关系,做出合乎伦理的表达,相信必能达成圆满沟通的境地。 不必害怕面子问题,人人爱面子,若能爱到合理的程度,也就是不要爱面子爱到“不要脸”(不讲理)的地步,爱面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提醒我们,必须将心比心,同样重视别人也爱面子的习惯,予以对方同等的尊重。 有话要说之前,先充分考虑,把相关事宜想想清楚,宁可多花一点时间,谋定而后动,想妥当再开口,也不要事后才来后悔,造成一些无谓的烦恼。想好了再说,想好了再动手写成文字,原本是一种十分得当的做事方法,想不到现代人好像忘光了。 有话当然可以直说,只要人对、地点对、时机对、所说的内容也对,再加合适的沟通技巧,有何不可?可惜一般人本事不够,每当有话直说的时候就得到很糟糕的结果,以致害怕得不敢有话直说。任何希望有话直说的人,最好把自己的沟通本领练好,再来有话直说,才能经得起考验,维持对有话直说的信心。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修养,有话实说本来就是最好的沟通策略。我们所说的先瞒一下,不过是说实在话的先行措施。如果从头到尾隐瞒,怎么能够沟通良好?瞒一下,把情况稳定住,然后想办法一步一步走向实话实说,既安全又有效,才是暂时隐瞒的真正用意。 话是可以说的,也是应该说的,只是不能够这样说。中国人对这方面的要求特别高,能够做到可以说、应该说,而又说得很妥当,大家都有面子,才称得上圆满的沟通。 走出一条现代化的中国道路,真正做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是举世都欢迎的好事,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编辑推荐
《人脉关系课》:人脉决定命脉,人伦关系胜过人际关系,曾仕强教授教你最好的人际沟通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