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2 图文精印版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当年明月  页数:296  
Tag标签:无  

前言

   竿头添彩,后出转精   ——图文版《明朝那些事儿》赘语   《明朝那些事儿》一出,几年间成了时髦书,堪比“凡有水井处,必有柳词”了。历史本来很精彩,就看怎么写了。国人多少都有点儿历史癖,历史书写好了是不会缺少读者的。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布帛菽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古人原无异于今人,真能深入古人的情境和内心,历史就活了起来。   可是作者还不满足于此。毕竟语言的表现力是有限的,于是辅之以图、以表、以“参考消息”,使读者凭文字冥想的形象、情境,得以直观,使错综复杂的人物事件得以易晓,使故事的背景更加丰厚,是在百尺竿头又添加了新的光彩。古人读书也校书,旧的刊刻版本难免错字误植,就作者而言文字或许尚可推敲,这些遗憾都可以在新版中得以弥补。所以,古人说“后出转精”。这个插图本正是经过再次打磨的精编精印本。   历史是可以不断挖掘的智慧宝库,每次品读都能得到新的感悟。如今,读到这个插图大本的《明朝那些事儿》,会又展开一番新的境界吧!   毛佩琦    2011年5月4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内容概要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述了从建文帝到永乐年间二十六年的历史。
  朱元璋病逝前,放心地将皇位传予皇太孙朱允炆,看似传承有序的大明江山酝酿起微妙的不安定因素。九位戍边藩王手握重兵,年少弱质的朱允炆时刻感受着威胁,开始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应声造反,由此挑动起长达四年的靖难之战。
  朱允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如何被逼得气数渐失、江山易手?朱棣从背着反贼的骂名负隅顽抗,到长驱直入、挥师入京,期间经历重重危机,多次奇迹般地死里逃生,难道果真有冥冥中的命中定数?方孝孺、铁铉、道衍……忠臣良将各显本色,造势谋臣挥斥方遒。
  这场战争的影响也迟迟没有散去,建文旧臣被赶尽杀绝,而朱允炆生死不明的下落也成为一道千古迷题。但不论如何,朱棣开始了他的国君生涯,一手缔造了一个繁荣的朝代,一个众人仰视的伟大国家,大明!

作者简介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为三十年来最畅销之史学读本,多次获得“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荣誉,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该系列作品已被译为日、韩、英等多国文字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第二章 等待中的朱棣:朱棣的痛苦
第三章 准备行动
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
第五章 你死我活的战争
第六章 朱棣的对手
第七章 离胜利只差一步!
第八章 殉国、疑团、残暴、软弱
第九章 帝王的烦恼
第十章 帝王的荣耀
第十一章 帝王的抉择
第十二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第十三章 纵横天下
第十四章 天子守国门!
第十五章 逆命者必剪除之!
第十六章 帝王的财产
第十七章 生死相搏
第十八章 最后的秘密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建文帝: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少年惊奇地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五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中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障, 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叔叔的威胁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 “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吗?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形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执行计划。   建文的班底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器。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的方克勤之子,杀其父而用其子,不知这算不算是对方孝孺的一种压制。   方孝孺自小熟读经书,为人称道,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濂,而他自己也常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但让他莫名其妙的是,自己名声很大,老师又在朝中为官,洪武十五年、二十五年,地方政府两次向朱元璋推荐,自己却一直没有得到任用。   我们知道原因,但当时的方孝孺是不知道原因的,他就这样等了十年之久,由此可见,领导的想法确实是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   朱元璋告诉朱允炆,方孝孺是绝对可以信任的,他一生都会效忠于你, 并能为你治理国家,开创太平盛世。   这话他只说对了一半。   第二个人   洪武年间,京城里的谨身殿由于没有安装避雷针,被雷给劈了。如果是今天大概是要搞个安全宣传的,教育一下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修好完事,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朱元璋认为是上天发怒了,便决定去祷庙祭祀,他大概是认为自己确实干了不少错事,所以这次祭祀他挑选了一批人和他一起去。   挑选条件是极为苛刻的,那就是在九年之内(含九年)没有犯任何过失的,这在洪武朝可真是难过登天了。那个时候,官员能保住脑袋就不错了,你就是没错,说不准老朱也能给你挑出错来。这么看来,能符合要求者还真是需要一颗纯洁的心灵,至少对老朱纯洁。   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齐德就是其中一个,他因为这件事被朱元璋留意,并记在心中,祭祀完毕后,朱元璋亲自为齐德改名为泰,从此齐泰这个名字成为了他一生的代号。   此人是个文人,虽未带兵,却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朱元璋也曾放心不下,为他举行了一场单独面试,询问边界将领的名字,齐泰不慌不忙,从东说到西,从南说到北,毫无遗漏,得了满分。之后又问各地的形势,齐泰这次没有说话,从袖子里拿出一本手册,上面的记载十分详细。朱元璋十分惊讶,大为欣赏。   知道,这次面试是突然性的,齐泰并未预先做准备,说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把这些玩意儿当书来背的,还写成小册子,随走随看,其用功之热情胜似今日在公交车上背单词的四级考生。   他也将成为建文帝的重臣。   第三个人   这个人比较特殊,他从入朝为官时起就是朱允炆的死党,此人就是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洪武十八年(1385),他一鸣惊人,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最高分获得会元的称号,后被选拔为东宫伴读;这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工作, 因为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能够得到这个职位可见其学问之深。   朱允炆为皇太孙时,他一直陪伴在旁,而一件事情的发生更是加深了他与朱允炆之间的感情。   有一次,朱允炆在东阁门外唉声叹气,正好被经过此地的黄子澄看见, 他便上前问原因,朱允炆看他是自己人,便说了实话。他担心的正是他的那些叔叔们,万一将来要造反可怎么办才好。没想到黄子澄听后微微一笑,要朱允炆不用担心,他说:如果他们敢造反,   “诸王的兵力只能用来自保而已, 朝廷发兵攻击他们,一定能够取胜!”然后他又列举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故事来鼓励朱允炆,表示只要朝廷出兵,叛乱一定会被平定。   朱允炆听见这些话,顿时大感安慰,他把这些话记在心中,并感谢黄子澄为他指出了一条金光大道。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脱离实际以古论今的例子,试问周亚夫在何处?你黄子澄能带兵打仗吗?   总结以上三人,有几个共同特点,都是饱读诗书,都是文人,都有远大理想,都是书呆子。   书生误国,并非虚言啊!   建文帝登基后,立刻召回方孝孺,任命为翰林侍讲,并提升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翰林学士。这三个书生就此成为建文帝的智囊团。   当朱允炆正式成为皇帝后,他找到了黄子澄,问了他一个问题: “先生,你还记得当年东阁门所说的话吗?”   黄子澄肃然回答道:“从不敢忘记!”   那就动手吧,朱棣迟早要反,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我的判断没有错,他一定会造反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明月的写作不仅笔锋活泼幽默,而且加进了自己的感悟,这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也拉近了古人与今人的距离。   ——著名明史专家  毛佩琦   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聊,那本书很好。   我觉得喜欢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这是本好书,除了把史实摆出来,还要评论、挖掘,用现代的语言去说,他有他的角度。   —— 联想集团创始人 柳传志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起兵时的心态分析,就知道我的意思。老朱当时起兵是死,不起兵也是死,最后与其等死,不如战死。陈胜、吴广也是。这就叫,不做皇帝不行了,所以做皇帝。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过来人董事  徐小平   我很赞成《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的解读,毕竟历史是一堆堆故事和生动的人物组成,用老百姓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去了解,是好事。   ——著名作家、历史学者  吴思   这几天我连续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真是写得好看。   ——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  窦文涛   《明朝那些事儿》写得好,写得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得不合适。   ——著名收藏家 马未都

编辑推荐

   ★《明朝那些事儿》图文精印版由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   ★原文一字不少,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50余条参考消息+100多幅插图、参考消息、图表、地图   ★超值定价,收藏必选   一.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资深明矾五周年纪念回馈版,明史普及最具价值收藏版   1.更权威: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全程演绎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   2.更丰富:新增四大板块全新内容——50余条参考消息+100多幅插图、参考消息、图表、地图。涉及关键词解析、历史背景及相关插图、作战图、形势图、人物关系图等。图解历史,小细节、大事件一目了然,通俗易懂。   3.更精美:图文并茂,追求更加精美、舒适的装帧。   二.近三十年来最畅销史学读本,读起来就停不下来、最易上手的明朝历史普及本   《明朝那些事儿》自2006年出版后,迅速荣登“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2007—2011年度系列畅销书第一名;连续多年被读者推荐为印象最深之书。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无数人口口相传的最有阅读价值读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朝那些事儿2 图文精印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6条)

 
 

  •   当年明月全新修订,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审订并作序推荐,新增四大版块——肖像图、拓展阅读、事件进化图表、古地图四大版块
  •   、一直是明朝的忠实读者,非常喜欢这套书,明朝平装版和精装版都买了。现在看到又有一个图文版出来了,还说是当年明月全新修订,觉得很奇怪,会不会是给孩子看的呢?
    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比我想象的好很多,好多之前有争议的或者是不够恰当的地方都有修订,书里增加了很多图表、作战图,,地图、人物图,人物关系图什么的,还有【参考消息】,就是一些历史故事的注解和小知识什么的,都还挺有趣的。不过遗憾的是现在好像只有三本有卖的,回头等这本书都出齐了,我要收藏一套。我看了还可以给我儿子看,这本书是老少皆宜!!还有藏书票,哇咔咔。。。很喜欢!!
  •   11月23日早上收到了图书、其实22号晚上就送到公司了、外包装是当当网的手提袋、里边3本图书都有各自的独立包装、值得称赞。书的内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本人也是从电子书上转移到图书上的、本套图书值得珍藏。尤其这个版本的。我简单翻阅了一下插图、卡片确实不少、最为关键的是下方加注了注解。更是让读者图文并茂的对明朝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无论人物还是事件都刻画的栩栩如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后你会发现600年前的中国真是一个万国敬仰的国际大国、类似于现在的地球那端的美国,国际警察的嫌疑也不少哦。总之全书看完你会对整个明朝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于中华民族5000年的灿烂文化引以为豪。
    期待后续的推出!
  •     喜欢历史的人们不一定喜欢严肃,那种需要推理、考据的历史注定只能在学术殿堂里绽放光芒,很难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心中;老百姓们喜欢的是那种通俗易懂的历史,那种可以口耳相传的轶事,那种通过平白故事讲述出来的历史哲理。能把严肃的历史讲成故事一样,就像把《四书五经》翻译成普罗大众都能理解的知识,就是一种本事。印象里就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很多历史变得更加平民化,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第一次看《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们应该会记得这样的感觉:原来历史也可以很通俗的。于是很多人争相阅读《明朝那些事儿》,除了对明朝历史了解这一层目的之外,更重要的是想领略一下这种“平民化”的历史到底有多少魅力。这本图文版的《明朝那些事儿 第1部:从和尚到皇帝》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应的图文注释,推演朱元璋的个人履历、军事进攻以及相关的人物介绍等,使得原本的通俗历史更加易懂和有趣。
      
  •   啊,我最爱的明朝,出新版了!!可是,我好纠结,买了一本之后很想买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不知道这套有多少本啊??不过我挺喜欢这个版本的,封面很小清新,内容好像比之前的好一些,有一些修订的地方。里面的作战图和地图是我最喜欢的,那些历史小故事也挺不错的,看来这一版还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哦~~藏书票也是我很喜欢的,貌似每一本书的藏书票都不一样?那我岂不是。。。每一本都一定要买了??
  •   单纯的明朝历史不是那么好读的,《明朝那些事儿》写得非常好,写法非常轻松,加上历史大事件的进化图,历史人物插图跃然纸上,让原本非常轻松的一本书,阅读起来更加轻松了,我特想跟写《明朝那些事儿》的人说,《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很棒
  •   我是最近才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现在正好看到第二部。当我看完第一部是就忍不住在当当上拍下了图文版的1、2、3。今天刚收到书,内心还有点ian忐忑,害怕已经看过后书就不值得买了。起初的目的是因为在网上看了很上瘾,所以想买来收藏,结果拿到书后迫不及待打开时,才发现图文本远远比我想象中更有内涵有质量,除了我能在网上看到的文字外,还附带了人物图,生平一览,军事战争的附图,非常的详细与实用。自己看那会儿,还时不时要回过头去查找一番前面的地点人名,实在搞不清楚的时候还要在百度上搜索一下。这下有了这个图文版,更能自在的阅读了。
    以前很鄙视那些老是炒冷饭的作者,感觉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赚读者的钱。可是这次的明朝那些事儿,却是着着实实为了读者考虑,出了这么好一个版本。我很庆幸一来就买到了可以一生收藏的书!!!
  •   我也是怀着疑惑的态度先买了第一本来跟原版对比看看,这个所谓的图文精印版跟原版到底有什么区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不管是内文版式的设计还是人物插图的肖像画都让我震惊了,非常棒啊~尤其喜欢书下角的“参考消息”版块儿,把我当时读原版时的疑问都解决了,参考消息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那一时期的历史大环境,从而更能理解明月说写的历史内容。总之一句话,看新版明朝就像看3D高清电影一样,让人身临其境,非常震撼。
  •   原本以为这本书只是对原版的明朝重新的修订和增补,本来我是对这本书不抱什么希望的,但是当明朝实体书摆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才知道我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历史文物的再现、历史背景的拓展阅读、历史大事件的进化图表、犹如身临其境地回到了明朝。这便是我最想表达的话语。
  •   我这人读书很少被感动的。看明朝那些事儿,有人说哭了多次。我没有那么脆弱,但有那么一次,还是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
    那就是我在读杨涟写下《碧血录》的那段儿。原文摘录如下: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6],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
      惟我身副宪臣[7],曾受顾命[8]。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9]!”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10]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11]。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碧血录》

    尤其读到“何憾于天?何怨于人?”这八个字的时候,一下就哭了。之前明月用笔写了托孤的故事,和很多在狱中他所收的苦痛,这些叙述铺垫十分有张力,本就很佩服杨涟这人,被明月这么一写,简直成了青史第一人。看到他最后惨死狱中,哪儿能不悲痛?想我中华大地,泱泱几千年历史,正儿八经在道德人性上称得上完美也就杨涟一人而已。
    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好朋友来诉说这件事情。我于是在网上走杨涟这个人,百度有人为他建立了贴吧,还有人结伴去他的故乡去瞻仰。我没有那么多钱和精力去看他了。但为表达我一番心意,我决定买一本最新修订版的《明朝那些事儿》,放在床头,告诉自己历史上夜曾出现一个真正的偶像,一个伟大的中国人。这本书的扉页,我将写四个大字:杨公千古。
  •   似乎万事又别做绝,朱允炆如果不削藩,能逼得朱棣起义吗?最后连皇上都没得做....
  •   不太喜欢看有关历史的书,越是近代越是如此,但《明朝那些事儿》例外,大家都知道这本书很好,要说的是新版本比老的更贴心,相对的图案啊注解啊,对本人这种把历史课本内容全部还给老师的人,实在是太有用了。
    里面送的藏书票也很可爱。
  •   说实话这书最火的时候,我根本没去看,心理有一点点傲慢。当时认为这书大概是炒作出来的,不值一看。
    但后来读它的人越来越多,直到我那并不怎么爱读书的媳妇居然也开始迷上这书,于是终于hold不住的我也跟着看了起来。
    这一看,就放不下了。
    因为争夺阅读器,中间我们两口子还小炒一架,于是果断买了一套纸书来看。这看的叫一个过瘾。
    我一直认为历史那是过去的事,不管你如何解读,它就那样发生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历史学就是针对已经发生的确凿的事实来分析演绎,以古论今,防患未然。然则很多人写历史,则很令人失望。不用说那些不尊重事实捏造故事的人,就说能尊重事实的写历史的人,也是令人失望的多。
    有句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的史学底子不错,文笔也行,但惟独缺少一样历史观。于是洋洋洒洒,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失于偏激。那么读者看到这样的史书,影响是十分坏得。比如历史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今天的人喜欢开那些人的玩笑,觉得这些人不懂变通。我觉得这就是历史观出问题了。
    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不变通。但气节这种东西岂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今人性自私,堕落,不懂古人的心理与文化,但至少不应该把这种人说得一文不值。
    从整个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那些现代人认为很傻,很不懂得变通的人,恰恰是维系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我认为我们个人很难达到那种思想高度,也应该口下留德。在这方面明月做得非常好。
    他所秉持的理想主义的情怀,恰是一个维系民族品格的知识分子应该输出的价值观。仅仅从这一点上我就非常认同明月的做法。
    于是在花了一个月看完这部书之后,果断决定再买一本。然后就看到居然出了图文版,还是重新修订过的,实在太开心。我这不读书的媳妇居然十分支持我,也算是难得了。
  •   最近又看了一边《明朝那些事儿》,目前已经看到最后,却不忍看下去。崇祯本非亡国之君,比起中国历史上那些亡国君主,他的作为绝对是好得太多了。然而终究是死社稷,让满清乘机入主我华夏大地。单就隆庆年间敢于打破朱棣定下的海禁政策,让利民间,就可知明朝要比那个将大臣视为奴才的清朝高明。
  •   只知道明朝那些事儿最初的简装不带硬壳的那个版本,一直留着看,总忍不住跟金庸的比,一个是武侠,一个是历史,都通俗并且吸引人得不得了,这个精印版的真实5年等一回,早该有这一套,其他那些那么多的版本虽然没买过,但第一感觉就是排斥,只当它只有最初的平和版和现在的这个丰厚版了
  •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通过同学的推荐,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发现,天哪,历史书怎么能写成这样,我看过的史记、汉书什么的,都是完全的在讲故事,而且讲得枯燥无味,几几年,谁干嘛了,结束,我只知道有这件事,至于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导致了什么后果我完全无从得知。这本书讲述了明朝的开始,当然,一直到结束,当介绍一个人物时,作者先讲这个人物在之前是怎样的,通过怎样的机遇坐上了今天的位置,而且把人物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彻,经常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人物心理,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人,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而且文章笔法幽默活泼,经常令你开怀大笑,而且通俗易懂,把最复杂的事情通过最简单的笔法写出,在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娱乐了自己。可以说是闲着无聊时的必备良药,真的可以说比一场游戏还好玩。或许你有这样的困扰,当然我也有,当历史书在讲一些地形情况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云,什么正北方是什么,西北方又是什么,哪里有河,哪里有山,但这本书给你配了插图,一目了然,不管你买不买,反正我是买了!
  •   <明朝那些事儿>读到现在,我发现我最喜欢的居然是朱厚照。他不愿意放弃皇位的原因是,如果他放弃了皇位,天下将无他容身之所。他没有那种成为一代明主的抱负,但是它从来不会让那些有才干的人被轻易的打压,玩世不恭却头脑清醒。
  •   男朋友是明朝迷,之前买过平装版的,但是好多被朋友借走了,他想看的时候也找不到,就想给他再买一套。没想到看到这一版新的图文版。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错,就先买了一本先看看。很好,我很喜欢,比以前增加了很多内容,给男朋友看了,他也说,好像有很多地方都有修订,那些图表和地图他也很喜欢,说这个版本真的很好啊。可惜现在才有三本,不知道其他的什么时候能上啊?当当给力点啊。。。
  •   好喜欢这图文版明朝的封面啊。很清新亮眼,毫不犹豫就买了一本。发现真的是超值啊!这本书比之前我从朋友那边借来看的明朝好很多,不论是封面还是内文版式。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图片,还有很多有趣的历史小故事,看得我很开心~~以前想买精装版收藏的,可是觉得太贵,而且精装版翻多了还容易坏,这套图文版正和我口味,价格居然还比以前的低,好开心!赶紧上后面的吧,我要都买齐了!!
  •   对于新版,最喜欢得部分就是参考消息了,中学时代历史学的不好,看明月这书普及了不少了,参考消息更是让我的见识拓宽了不少。图表、地图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插图给书增色了不少,很有时尚感啊,是国内少有的历史读物图文经典版本哦~
  •   对整个明朝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   挺喜欢加的参考消息,有点娱乐新闻那意思,好多明朝历史上的小八卦,不厚道的说,比正史看着过瘾多了啊~野史什么的,未必不可信,你说新闻联播和新浪微博谁更好看吧……不过漫画不太喜欢,还是参考消息这样有料的内容有劲。另外图表也挺直观的,正文里描述的局势一目了然。
  •   <明朝那些事儿>里提出:有一位经济学家指出,明朝亡于没“没钱”,即通货紧缩。这一论述我觉得相当的新颖。飞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充足的货币保证其正常的运转。这对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前的世界经济很重要。对于现代金融体系背后的深意同样重要。
  •   历史可以很通俗,但也需要很直观,毕竟涉及的面儿太多太广,相关人等关系关联实在太过复杂,看到这图文版的图表样子,极具概括性,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只等到时精读了。。。。
  •   明朝那些事儿,不用我说,越出越好
  •   本来对日本战国和幕末挺有感的,结果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想想,也是就那么大点地方那个,几个乡长县长抢地盘,就啥感觉也没了。日本所有的年号都取自中国古籍。明治取自《尚书》“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昭和也取自《尚书》“昭明百姓,协和万邦”,现在的平成年号则取自《史记》。
  •   早就听说明朝是明史小说中的经典(可以说是小说么??貌似戏说正史这个定位更合适?)这套新版正好可以收一下啦,嘻嘻,比之前的还加了好多东西的样子,买的晚赚到了!
  •   终于抽出一切可以抽出的时间,把这套书读完了。从来没有像这套书一样让我对历史读本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作者像讲故事一样将明朝历史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书中没有错别字,很清晰,图文并茂,非常值得一读。
  •   这本讲了朱允文和朱棣,我最感兴趣的部分!
  •   特别购买自己收藏,喜欢当年明月历史书,文字浅显,内涵深刻。
  •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佩服作者较为客观的视角来解读明朝的事情,说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有许多千古不变的道理,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为我带来一丝的安慰。化简入繁易,化繁入简难。
  •   王阳明是明朝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我本人是学哲学的。所以对中国的哲学家颇有些亲切。孔孟老庄这些我也喜欢,但真正让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人性的哲学家,还真就是王阳明。当然了明朝还有很多其他领域的牛人,例子就不举了。
    写王阳明的书很多,惟独明月这本书讲王阳明写活了。
    说到这里比较生气的是,我们自己经过鸦片战争之后,居然自卑到这种程度,凡谈哲学必言希腊。而一讲中国,则说中国无哲学。我最讨厌这种调调了。奉劝那些对哲学有兴趣的孩子们,拿来王阳明的资料好好研读一下,你就会知道,王先生绝对可以称得上集大成者。好了不多说了。买一套书作纪念。
  •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8226;伽马。  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8226;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8226;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乱搭乱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丰碑。  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   书到了,挺满意的,对当当的服务还是很好的看,书的内容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从作者的角度上又重新了解了一下明朝的那些事。
  •   有图 比原来的好看 当年明月写书很幽默
  •   这个封面很喜欢啊,很有明朝故都南京的那种气质,尤其是书名的设计。如果说原版是经典历史,那么这新版就是经典历史书,看过那么多历史书,没看过做得有这本书这样精美的封面了。
  •   作者修订了很多内容,还增加了很多图表和古代地图,使阅读更清晰,更能了解历史本身的真实情况,赞赞赞
  •   看完电子书来当当购买带插图的准备收藏所获颇丰啊、喜欢明朝的人物、更喜欢当时的社会。
  •   一直想买一套明朝,没想到出图文版了,看封面感觉不错。
  •   我一直都在支持明朝那些事,好看,非常好
  •   内容轻松,研究明朝历史的很好材料,让读者在轻松有乐趣的氛围下就了解了历史!
  •   图文版印刷精美,配了图更易理解了,值得收藏!
  •   了解明朝历史最好的书
  •   对明朝历史有个大体了解
  •   先在手机上阅读了第一部,就迫不及待地买了全套。
    以写小说的形式描述正史,让我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从来不喜欢看历史书的我,读拿起来都是爱不释手的。更难得的是,作者不止一次在文中提到,懂得历史的规律更重要,而且多次根据历史的事件来向大家诠释规律。这不正是读历史要学习领会的精髓吗?
  •   书包装的很好,内容比较充实,词汇丰富,很喜欢,虽说的是明朝的事情,但是通俗易懂
  •   图文并毛,明朝有热闹
  •   比满篇是字的形式要好,很喜欢画的人物肖像,十分的随性呢~不足是战争形势图略简。
  •   想读明史,请看它,有收藏价值
  •   这本书有插图、有图表、有地图,把这些排列到相应的位置,是需要些功夫的。在我阅读时,文中提到了战略部署,很轻松的就可以在文字旁边找到相应的地图,不需要翻页,也没有把文字硬生生的截断。同理,插图总是出现在某个重量级人物出场时,图表也很恰当。综合到一起,阅读非常流畅。
  •   买了一套,不着急看完,每天看几页。非常喜欢作者的写作手法,风趣幽默,讲故事的形式诉说了明朝的正史野史,很棒!
  •   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视觉
  •   最喜欢那套藏书票
  •   了解明史的一套很好的书,看了不会让人疲倦,很轻松。
  •   曾经买过全套的可惜一场大火烧了我最爱的两本,现在重新买它:有图有真相的哦
  •   这版牛逼了,看书上写的介绍以为就加了一点点图示呢,刚随手一翻内容还挺多啊,连战争地图都给画出来了,我觉得这应该不是作者自己画的吧……要不然也太万能了。这套比之前的精装版什么的值多了,还没买过的直接买这版吧,足量的。
  •   最最好玩的明史
  •   言语活泼,人物栩栩如生,读的不让人瞌睡,又有配图,推荐啊。
  •   以幽默诙谐的文字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让人在轻松中记住很多历史,真是一本好书!
  •   虽然一样没有惊喜。但是因为相比朱元璋我更喜欢朱棣所以也就更喜欢这本。而且这本书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从这本书中我获取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
  •   很多人推荐,据说是一本牛书,历史知识匮乏,通俗易懂的文字比较能接受
  •   这书写得通俗易懂,不失幽默,很有趣味,不像一般的历史书籍那么的无味枯燥!这书有对当时历史的讲解,有插图更让我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推敲很到位,我准备将整套书收藏!
  •   之前都是网上看的,一看图文版出来了,赶紧入一套。纸张、印刷还是挺不错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了。
    一看价格,比以前的便宜啊!心想出版商什么时候这么良心了,感动中……结果买了三本后坐等剩下的,我靠~你丫的7本改9本了……算球,哥也不差那两本的钱,挺图文版!
  •   插图很有意思,看图文版就像是在看3D图书,见识大增啊。
  •   很好的书,全新的看历史的思维角度!
  •   还有藏书票
  •   也是非常好的版本,还送藏书票
  •   先是买了一本典藏版,看了一下,然后,我和儿子都入迷了。接着,就买了一套图文版的。不错,印刷清晰,图文并茂,还增加了很多知识。强力推荐。
  •   图文版内容更加清晰明了,有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感官,还超值!
  •   好书,我家的人都很喜欢,习惯晚饭后阅读,老公只要拿起书就放不下了,历史就是吸引人,写得不错。读完后,再让儿子读一读。
  •   再读了一遍。之前看过文字版。加入了图片背景之类的小佐料,读来更加立体丰富了。还是推荐。
  •   书的内容不用说,赞!几个月前在当当买了一套,收到后因为每本都包着塑料纸,就没一一拆开检查,后来读到第二本的时候发现缺了二十多页,当时已经过了换货日期,只能自认倒霉,重新买一本。原本挺相信当当图书的品质,没想到还有缺页这种事情,有点失望,以后买书,每次都必须好好检查。
  •   与原版相比,新增内容其实没多大作用,但还是很推荐哦!!!
  •   我买了一本,回去给我儿子看,让他从小就喜欢历史,先从这种有图有文的开始吧。
  •   其实和文字版没什么变化,只是加了图
  •   这书就不用多说了撒,看过几遍了 这套图文版买来收藏
  •   非常喜欢这个图文版的,做了好多历史知识方面的补充,从中学到了好多东西。
  •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啊,虽然不太喜欢作者口吻,但是是不错的读物了。ps强烈建议图文版。
  •   拿到书了,非常喜欢!一口气先买了目前出的三本!原来看这套书是看的大本儿盗版!觉得非常不错!希望出个比较精彩的版本,这回出了!看了网上的评价就买了!拿到手里觉得很不错!赞!
  •   朱元璋的后人之事,浅显易懂,写出争夺、阴谋的精彩之处,但是怎么好也比不上三国精彩
  •   第一版已经看完,挺有意思的,因为这版有图,看着更好。
  •   书背上有个错别字,第二步印成了第二卷,正文没得说,拓展阅读错字太多。
  •   已经看过2遍了,第一套送朋友了,第二次在手机上看的,这又买了套再版了,有图有真相,不错
  •   作为休闲读物真不错
  •   明朝那些事儿:第2部(图文精印版)
  •   那些岁月,那些人。
  •      近期看书、做事都慢慢领悟到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真正的傻子。一家之言里面的愚蠢,很可能只是没有发现对方的真正目的。所有的行为都是资本趋优的,所有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文中讲到皇帝培养太监读书,然后让太监掌权。这个现象以前在电视、在书上看到的版本都是站在大臣的角度讲的——皇上荒淫,宦官专权,自己就是鞠躬尽瘁的忠良。在本书中看到的,则是皇帝和大臣们的博弈,而太监的皇帝用来帮助自己的工具。这种说法似乎更有道理。这个社会有太多的大道理,但大道理往往都是大而无当,或者仅仅是别人拿来获取利益的借口。要想真正有所成就,就必须脚踏实地地处理好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必须有很具体的一些行动。
       小时候,被大人以各种为了你以后好的理由给绑住,所作所为都被各种束缚,那时的所谓损友,大概也有古代太监的角色吧,不是什么贬义,而是说这些损友都是我们在互动中的一种自我保护。站在长辈的角度,给后辈更多的空间与选择,可能比严格更有效益,这样他就不需要去外面需求力量来平衡了。
       会说话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看到书中那个使者一无所有地说服对方放回朱祁镇,真的是拍案惊奇。事实是事实,不能改变;但事实却是很多面的,切入角度不同可以说出完全不同的意义。说话不是死板地转述,而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一定要多注意,祸从口出,福从口出,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成功地要诀,除了坚持,还有低调。不管是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不撑王”,还是一些杨士奇这种谋士的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你的才华照亮了别人的粗鄙时,不提高自己,而是踩低别人来达到心理平衡的仇富心理,肯定会让你受尽苦头。恰好这几天文章出事,看到网上对他的评价,真的是平时不积累,或许平时没人找事,但一旦埋下了仇恨,迟早都会还的,并且代价巨大。
       里面还有一个情节——废立太子。以前觉得这是一种习俗,这次发现,其实这种习俗的背后是利益的分配。为什么改立太子这么难?因为自打太子一出身起,各种大臣的各种资源都押宝在上面了,成王败寇,一旦改立,这些人都会功亏一篑,所有的资源都要求从新分配,这种动荡,是一个和平王朝所不允许的。这也看出了,皇帝确实不容易当,他必须兼顾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能改革也必须谨小慎微,看似想做什么做什么,其实做什么都要仔细考量。
      
  •      对忠实于史实的作品,我都非常尊敬。第一遍看得很快,故事精彩、叙事流畅、语言诙谐,带来武侠小说一般的阅读快感。第二遍开始严肃地审视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当以认真的态度来阅读这部书的时候,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也变得深入起来。
      
       第二部写到土木堡之战,明朝二十万大军以及随军出征的文武精英几乎全部覆灭,罪魁祸首当然是依仗皇帝宠信胡作非为的王振。但在整个出征过程中,这么多聪明人看不出王振决策的荒谬吗?可是有多少人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有大军护卫不至于惨败;有多少人真正以国家命运、皇帝生死为己任,而不考虑王振对自己个人的报复。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出头力挽狂澜,而自己洁身自好即可。所以这样重大的失败不仅是王振一个人愚蠢无知的乱作为造成的,同时也是很多人自以为无关大局的不作为造成的。正是很多人的容忍,养肥了王振这个大祸害。
      
       写朱祁镇回家也有点意思。书里重点写了明朝前后两任使节,都是遭遇上级(朱祁钰)的各种不支持不配合,一个去蒙古把太上皇奚落了一番,另一个却凭借个人能力成功接回了朱祁镇。杨善的能言善辩确实让人叹服,但是我一直有疑问,他有朱祁钰的授权吗?他这么聪明不可能不知道当今皇上压根儿就不想接亲哥哥回国,他就全凭自己的正义感或者出于展示自己才华的迫切愿望,就这么干了吗?不担心忤逆圣上的后果吗?在出使蒙古的日子里,他每晚所纠结的是面对蒙古人的答辩还是朱祁钰能接受的底线呢?所以除了杨善的才能,我也很敬佩他的勇气。
      
       把历史当作故事来看固然有趣,但如果自己也穿越一把,站在这些历史人物的角度设身处地考虑当时的情景,其实很是惊心动魄,能够青史留名的果然不是一般人。而书中一笔带过、作为陪衬的芸芸众生,他们的行为模式倒是很好理解。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也要考虑家人、权位、待遇、脸面…,凡事也都会想一想,值得不值得,公平不公平。
      
  •     一千多年前,一个叫韩信的人对皇帝刘邦说出了一句话: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军事指挥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挥的人数和指挥官的指挥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挥的人数越多,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从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顶的人是很少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北京保卫战绝不仅仅是史书上记载的某年某月某日某些势力之间的一场战争,以及那由成王败寇规则书写的胜负关系,在这些公式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人性的光辉。
      这场战争真正向我们讲述的并不是王侯将相的丰功伟绩,而是一个关于勇气和决心的故事,是一个在绝境下始终坚持信念的传奇。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于谦用他的行为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真理。
  •     从中段开始就是各种玛丽苏青年朱祁镇的独角戏的直视感!!!!
      什么在乱军当中有人拿刀旁边马上敌军来救……
      监视他的伯颜铁木尔和他成为了朋友,最后要答应让他做回皇帝才放人……
      和他一起的侍卫3人有坚定情谊,可以一起捂到出汗感冒好了才分开(说吧到底发生了神马!两个大男人叠在一起到出汗到感冒好!别撇开脸不谈!)
      回家来被监视,监视他的人都被感化了……被关了八年还能复辟成功……
      玛丽苏功能全开好嘛!!!!!
  •      几百年前的大明与蒙古的那场恶战(明英宗vs也先),明朝二十万大军啊!骑兵五万啊!几天之内全部都魂不归故里,一代名将张辅也就此陨落,悲哀啊,愚蠢到无以复加的王振大宦官,对于他的无知和罪恶我真的……鞭尸都不解恨,罄竹难书!恨~不成器不成器啊!
       朱元璋啊,朱棣啊,看看你的不肖子孙;朱高炽啊,朱瞻基啊,看看你们为朱祁镇留下的人才和守护的江山啊!颇具军事才能的驸马井源、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侍郎、內阁大臣五十余人被杀,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人才难求,损失惨重,可惜了人命啊!
       殉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于谦
       说的好!社会在进步,这人怎么就变得越来越无耻,越来越贪婪……
       权谋术数,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财产!生者苟且,死者已矣,机关算尽换不来与世长存,何必呢!忠臣奸佞,也都成了历史长河中英杰的代名词,名留青史的不论忠奸哪位不是枭雄!过去了的武将,荣耀了他们至今被人们铭记于心,当真是智勇双全,不可一世!(深深地崇拜中……赶紧看完全书,好去专研兵法,我现在觉得古人真的太牛逼了,尤其是排兵布阵!)
       我就不该提出这个话题:历史的正确性!个人觉得历史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但是有人就不同意了,就此我们寝室分为两大阵营,势均力敌,展开激烈的争论,双方辩手面红耳赤,最后直接导致了冷场的尴尬场面!
       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自然,就会遵循自然法则,所以强者一定会取代弱者,弱者一定会被强者蚕食,这是历史规律,多少经验告知了我们不胜枚举!怎么还会那么偏激地认为这是错误的呢?那些支持历史无善、朝代更替加速制度的恶化的人为什么还是顽固地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片面性?她们说汉唐最为发达,此后的朝代都是退步的表现,试问她们是以什么来判断的呢?人民赋税严重了,集权加强了就能说历史退步了?隋朝的科举制度的空前繁盛,宋代的经济繁荣,元代的火器的装备与发展,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与军事力量的成熟……哪一个没显示出历史的进步意义?单从那两方面说就没觉得太单纯么?历史是立体的、具有空间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判断,否则怎么能叫纵观历史!
       我一直坚信人没有善恶,历史没有好坏,陈述完毕!对方辩手貌似生气了……
       ps.其实我这一观点得益于我曾经看到的一番话,当时就觉得哲理极了,既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阐释,又是一种人对事物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必然性:孩童时期我认为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坏人;等我上了学读了书发现世界上不只有好人和坏人,还有不好不坏的人;我长大工作了,却明白世界上既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
  •     
       前言:很巧合,图书馆里《明朝那些事儿(壹)》不知何处去。好吧,我“从二“开始明朝那些事儿。
      
       本书作者当年明月,精湛的文笔,幽默的语言风格,真的是把曾经枯燥接近阳痿的历史,描述得异常鲜活,精彩纷呈。每每看到作者把很现代很时尚的元素用去解说历史时,精辟精辟!在赞叹他独特的思维的同时,也佩服他加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原来,历史不用专业化,不用官方,可以加入通俗的语言,历史可以这么精彩!不知不觉,渣家也慢慢喜欢上了历史。
      
       “皇帝都不是好人,因为好人干不了皇帝“。看了整本书,才知道原来朝廷官场政治这么黑暗。朱祁钰顶替亲哥哥朱祁镇当上皇帝后,迷恋上了皇帝的权力,一度还不想把亲哥哥朱祁镇从瓦刺国那里接回来。即便哥哥回来之后,还不顾群臣反对,把他和嫂子一起囚禁在”南宫“,甚至想把他弄死。哎,真是”兄弟情分,狗屁不如“。权力的争夺从来不会停息,运用权术之道,六亲不认,杀人灭口,比比皆是。在朝廷的臣子中,几乎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斗来斗去,像于谦这样轻视功利真正为国家做事的人太少太少了。
      
       另外,阅读这本书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同样很精彩。他没有哗众取宠没有歪曲事实,而是立足于历史事实,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现在许多人需要去做到的。对于朱棣大帝,他以很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一方面,他认为朱棣是个精通权术之道,六亲不认的臭无赖;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朱棣在修书、管理国家、传播中华文明方面,是个好皇帝。做皇帝也不容易啊。在讲解于谦的那段历史中,我很欣赏作者对于英雄的理解。“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才是英雄“。的确,英雄最初也是普通人,也会畏惧。可当他勇敢面对畏惧、苦难并战胜之后,他的人生就开始与众不同了,我们也是这样。青春里,我们面临的境况都很类似,有的人迈开了那艰难的一步并且做到了别人做不到或者压根就没勇气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收获别人享受不到的成功的喜悦,而更多的人还在那地球上的几百公里之间来回徘徊一无斩获,这都是我们自作自受。
      
       历史这般精彩,那。。。
       赛呦娜娜,“二“已经过去了,“小三”你快到我的碗里来吧。
  •     还没有读完,写的真不错,从明朝创立开始一个皇帝一个皇帝,写的非常细致,作者一定读过不少史书,真厉害。
      感觉明朝的制度比天朝还要民主,黄帝的权力不算大啊,爱各种势力的约束,大小言官可真厉害!
      总之,给大家强力推荐,读史使人明智!
  •      即使你拥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你的智慧有多高,你的雄心有多大,出生在帝王之家的你,仍要因为是否为长子而决定你所拥有的权力。虽是燕王,却得不到父亲的充分重视,重守边关,捍卫自己父亲打来的天下。得不到继承皇位的权力,内心是如此的不甘,但又能有什么办法呢?怪只怪自己没有早点出生了。委屈自己屈于哥哥之下,已经是他——朱棣,最大的容忍了吧?但最不能容忍的是自己还要为自己的侄子拼死拼活守卫江山。这真是太委屈拥有雄才大略的朱棣了。内心不甘,仰天愤怒,最后呢,还是伪装自己。还有什么办法,出身问题是很重要的。
      
       上天还是会眷顾有才能的人的。性格温和,仁心泛滥的朱允炆如果能继续成为皇帝,他应该会成为一个明君吧?但是好领导一定要懂得如何重用人才,不是读过百书,能善辩的人都可以成为国之栋梁的。书呆有可能会害国呀!有仁心故为好事,可要明白战场上仁心只会为胜利带来阻碍。
       最后经过多次对战,敢于背上造反之名的朱棣把不敢背上杀叔之名的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毕竟出身还只是决定你前半生的命运,并不代表不会有所改变,只要你敢于去争取自己所需,并拥有足够的能力足够的能力与智慧。属于你的胜利永远都会等着你来摘取。
      
       驰骋于沙场上,经历了生死,最终安定了下来。但那颗炽热的心还是无法平定的。于是,朱棣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狂野用在了他的治理上。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他做了一个皇帝应该去做的事。他的心应该是满足的,然而身为一个帝王,你就要时时刻刻警惕别人从你的手中抢走你的皇位。而这个“别人”也许是你的侄子,也许是你的儿子,还也许是你亲密无间、并肩作战的战友。所以登上皇位那刻起,也许更早的时候,你就开始不安的一生。
       要想做一个伟人,就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事实证明,已成为伟人的人必有他不凡之处。朱棣的一生为争取皇位付出很多,为守卫皇位付出更多。也许从他懂事开始,他就已经失去一个平常人所拥有的心态了吧。当我们羡慕那些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你应该想一想,你是否愿意为此也付出同等代价。如果愿意,那你就努力吧!也许你也可以成功。但如果你不愿意,你就羡慕就行了,别因此转为嫉妒,这只会害了你。别到最后连个做平凡人的权力都自己弄丢了。
      
      
      
  •     这第二部主要写了从永乐到景泰这50几年的事情。
      1402年,朱棣篡权成功,是为永乐元年,此时大明已开国34年,国家进入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
      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好皇帝。他共在位22年,期间解缙修《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张辅平定安南、朱棣迁都北京、御驾亲征横扫蒙古。朱棣去世时,大明建国56年,此时国力鼎盛,万国来朝。
      明仁宗朱高炽宅心仁厚,可惜命短,在位只有十个月。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也只有10年,从1425到1435这11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是为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镇的经历十分奇特,他即位时只有9岁,太监王振把持朝政。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几乎使大明重蹈北宋的覆辙,幸赖于谦等人力挽狂澜,击败也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而英宗于土木堡被俘,由其弟朱祁钰继任皇位,是为景泰。朱祁镇有着很强的人格魅力,竟被瓦剌放了回来,后被景泰帝软禁多年,终经夺门之变于1457年重登皇位,改元天顺。即位后,在徐有贞等人的蛊惑下,冤杀了于谦。
      于谦为官清廉、能力超群,两袖清风、石灰吟等正是其最佳写照,当年明月誉其为明史第二人。
  •      这不是书评,只能算读后感。
       这本书是从朱棣开始的。那个优秀的、肆意的,但是有着极多的性格缺陷的皇帝。看到这里,似乎总能和曾经看过的那么多网络小说联系起来,之所以他们只能是为众人诟病的网络小说,正是因为其中的主角永远都是风度翩翩、器宇轩昂、品貌俱佳、德才皆备,然而仅是以上这些也不成诟病,拿破仑的气势轩昂、各个开国之帝的雄才伟略,即使是当代,也有着乔布斯的传奇人生,令人叹为观止。真正令人惊讶的是,在其中的主角总是“慵懒”“风轻云淡”地看着世间的一切,从不涉入其中,冷漠而自持;其中的主角从来都是骄傲地不可一世,那种骄傲甚至没有一点敬畏之心,他们似乎从不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们的聪明让我惊讶,而他们的性格中的冷漠和无所畏惧才真正让他们不再真实。他们,不过是作者所臆想出来的满足自己虚荣和骄傲的单薄的个体,我喜欢看,不过是因为现实的无能让我愤怒而无奈。
       其实真正让我动心不是他们,而是明宪宗朱见深。他是一个懦弱、平凡、不思进取的人。作为一个皇帝,他的失败简直造成了一个帝国的倾覆。可是我也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要一个爱我的人。他是懦弱的,可是当万贵妃被皇后责骂之后,他却可以冒天下之大不韪废了刚立一个月的窈窕皇后;他是平凡的,可是面对比他大了十多年的万贵妃,他却可以至死不渝,任凭她杀了他那么多个孩子,依然无一句苛责。万贵妃在那年的春天去世,而朱见深也在那年的八月离开,他不离开那个女人,生死相随。也许那才是真正的爱情,甚至无关人品和子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