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作者:[美]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  页数:176  字数:120000  译者:宋瑛堂  
Tag标签:无  

前言

(一)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多半是因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单身》(A Single Man)。2009年,时尚界风云人物、“世界上最性感的男同志”汤姆·福特(Tom Ford)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被誉为“最美的同志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威尼斯电影节等多项国际大奖的提名和奖项。扮演男主角乔治的影帝科林·费斯也因该角色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奥斯汀影评人协会三个影帝。    小说以冷静的笔风,描绘英国籍文学教授乔治,因车祸痛失亲密爱人之后的一天生活。从他晨起、如厕、到学校上课、用餐、看望病人、健身、与老友共进晚餐、在酒吧偶遇学生、去海滩游泳,到上床睡觉……叙事沉缓却韵味十足。    故事的背景落在1962年的美国南加州,距今刚好五十年。而距离1969年同志运动分水岭的纽约“石墙事件”,还有一小段时间差,那时社会意识的压迫与歧视,依然无处不在。在那个还不知道“出柜”为何物的年代里,艾什伍德借此书唤醒人们对同志文化的正确认识。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折射出作者本人的爱情经历。    1939年艾什伍德定居美国南加州,以写作及教书为生。1953年,年过48岁的艾什伍德,遇到了年仅18岁的画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两人年龄相差超过30岁,又是同性伴侣,相恋时承受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却发展了出乎众人意料的终身伴侣关系,成就广为人知与称颂的恋情。到艾什伍德在1986年因癌症过世为止,共约33年,被誉为“好莱坞最伟大的忘年恋情”。他们面对当时对待同志文化依旧保守与封闭的社会,也克服几次因两人在年龄、阶级与背景差异而起的风暴,向世界展露互爱与互信的关系可能,对同志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1964年出版的《单身》描述的正是这段同志经典恋情。它是半个世纪前同志解放运动的启蒙之作,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英美同志作家,令无数迷茫无助的人们重新定义爱情。汤姆·福特正是在读过《单身》之后,开始理解了“同性之爱”。它也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他本人毕生最爱的作品。    (二)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英美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同志运动先锋。    1904年8月26日,艾什伍德出生于英国柴郡一个旧式的贵族家庭,父亲是陆军军官。幼时随父亲四处迁移,他11岁那年,父亲战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岁时他进入公立预备学校,初识了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之后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    他具有反叛传统的性格,在剑桥读书期间的一次考试中,用双行押韵诗和无韵诗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被开除了学籍。但他的文学天赋并未受到压制,他广泛阅读当时大量的文学作品,受福斯特影响开始写小说。1928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都是阴谋家》(All the Conspirators),主题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相似,探讨了母子关系。第二年追随奥登游历到柏林(当时是魏玛共和国的首都),1932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纪念碑》(The Memorial),描写希特勒执政之前的柏林,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和肉体伤害。    20世纪30年代,是艾什伍德第一个写作全盛时期,他完成了《柏林故事》。这部作品集写出柏林30年代独特的文化氛围,是那个时代的柏林必读之作。它同时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人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该故事被改编为歌舞剧《我是照相机》,1972年再改编为电影《酒店》,由鲍勃·福斯执导、丽莎。明奈利主演,轰动一时。在隔年奥斯卡奖中囊括八项大奖,抢尽了当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风头。    提起奥登和艾什伍德中的任何一个,人们都会联想到另一个。在整个烽火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两人成功合作了三部剧本:《皮下之狗》、《攀登F6》、《在边界上》。    1938年初,奥登和艾什伍德决定来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采访。这次出行俨然成为伦敦文艺界盛事,几乎全体出动送别,福斯特也亲自前来践行。他们在中国旅行了四个月,足迹遍布香港、广州、武汉、郑州、徐州、南昌、上海等多个城市,采访过战事前线,也见过宋美龄、周恩来等诸多名人。他们给很多中国人留下的印象相映成趣:奥登不修边幅,典型的诗人的狷狂之态;艾什伍德则衣冠楚楚,完全的文人雅士之风。    回国后,奥登和艾什伍德分别以诗、散文写下中国见闻,合著成《战地行》,于1939年3月在英国出版,颇为畅销。后又在美国等其他国家出版。其中诗作,曾经由卞之琳译出,散文部分则由冯亦代翻译,改名为《中国之行》,在香港《星报》连载。    在英国加入二战前,艾什伍德与奥登携手迁往美国并定居。    1945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紫罗兰姑娘》,小说以3O年代的伦敦为背景,围绕一部伤感的音乐喜剧影片的拍摄,显示艺术与生活的对立,谴责了人们的愚蠢和自私。卞之琳曾于1946年将这本书译为中文。    此后的作品多以美国生活为背景。艾什伍德还出版了《A Meeting bu theRiver》和《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说,以及回忆录作品。在美国,由于受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2)的影响,他开始对印度哲学和吠檀多(印度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感兴趣,编辑和翻译了多部关于此类题材的作品。其他出版的作品还有《Down There on a Visit》(1962)、《Kathleen and Frank》(1971)、《Christopher and His Kind》(1976)、《My Guru and His Disclple》(1980)等。    除奥登外,艾什伍德还曾与毛姆、伍尔夫(Virgina Woolf,1882~1941)等人有过深入交往。毛姆很欣赏艾什伍德的才华,曾对伍尔夫说:“英国小说的未来就掌握在这小伙子的手中”。    上世纪70年代起,直到艾什伍德去逝,他始终领导着同志平权运动,他既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仰,也以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中国读者较为熟知的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曾在美国与艾什伍德和奥登等人比邻而居,受此影响写成长篇小说《哑巴》,后改名《心是孤独的猎手》。    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的名著《蒂凡尼的早餐》也是从艾什伍德的《萨利·鲍尔斯》处得到了灵感。    编者

内容概要

小说的背景是1962年的洛杉矶,男主角乔治是位大学文学院教授。故事发生在一天之中,乔治沉浸在失去恋人的痛苦中,而这一天也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后一天。艾什伍德写出了那个年代人们压抑的情感,内心与外在的断裂,呈现出整个六零年代初期美国社会窒息保守的氛围,精彩刻画出不受社会接纳的人们内在的心思。
作品中到处可见作者艾什伍德的影子。写作这部小说时,艾什伍德刚刚同比他年轻三十岁的男朋友分手,失去恋人的伤痛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作品于1964年出版时风靡英美文坛,成为一代经典,被称为“最美的同性恋文学”,激励了英美整整一个世代的“同志”文学作家。这部小说也改变了艾什伍德的生活——恋人重新回到他的身边,两人维持了长达三十余年的亲密关系,直到艾什伍德因癌症去世为止。
《单身》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毕生最爱的作品,2009年被时尚界风云人物汤姆·福特(Tom
Ford)改编为电影《单身男子》,获多项国际大奖。

作者简介

(美)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英美小说家、剧作家,活跃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艾什伍德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后在美国任文学教授,代表作有《单身》、《柏林故事》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并获多项国际大奖。
艾什伍德受到英美文学界和好莱坞评论家的广泛赞誉,其作品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入二十世纪一百部最佳英语小说。
译者简介
宋瑛堂,台湾翻译家,曾任Student
Post主编等职。译作包括《断背山》、《隐之书》、《永恒的园丁》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单身男子”的非单身一生 (一) 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多半是因为他最重要的作品《单身》(A Single Man)。2009年,时尚界风云人物、“世界上最性感的男同志”汤姆•福特(Tom Ford)将其改编为同名电影,被誉为“最美的同志电影”,获得了奥斯卡、金球奖、威尼斯电影节等多项国际大奖的提名和奖项。扮演男主角乔治的影帝科林•费斯也因该角色荣获威尼斯电影节、英国电影学院奖、奥斯汀影评人协会三个影帝。 小说以冷静的笔风,描绘英国籍文学教授乔治,因车祸痛失亲密爱人之后的一天生活。从他晨起、如厕、到学校上课、用餐、看望病人、健身、与老友共进晚餐、在酒吧偶遇学生、去海滩游泳,到上床睡觉……叙事沉缓却韵味十足。 故事的背景落在1962年的美国南加州,距今刚好五十年。而距离1969年同志运动分水岭的纽约“石墙事件”,还有一小段时间差,那时社会意识的压迫与歧视,依然无处不在。在那个还不知道“出柜”为何物的年代里,艾什伍德借此书唤醒人们对同志文化的正确认识。 这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折射出作者本人的爱情经历。 1939年艾什伍德定居美国南加州,以写作及教书为生。1953年,年过48岁的艾什伍德,遇到了年仅18岁的画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两人年龄相差超过30岁,又是同性伴侣,相恋时承受了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却发展了出乎众人意料的终身伴侣关系,成就广为人知与称颂的恋情。到艾什伍德在1986年因癌症过世为止,共约33年,被誉为“好莱坞最伟大的忘年恋情”。 他们面对当时对待同志文化依旧保守与封闭的社会,也克服几次因两人在年龄、阶级与背景差异而起的风暴,向世界展露互爱与互信的关系可能,对同志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 1964年出版的《单身》描述的正是这段同志经典恋情。它是半个世纪前同志解放运动的启蒙之作,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英美同志作家,令无数迷茫无助的人们重新定义爱情。汤姆•福特正是在读过《单身》之后,开始理解了“同性之爱”。它也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他本人毕生最爱的作品。 (二) 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英美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同志运动先锋。 1904年8月26日,艾什伍德出生于英国柴郡一个旧式的贵族家庭,父亲是陆军军官。幼时随父亲四处迁移,他11岁那年,父亲战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岁时他进入公立预备学校,初识了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之后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 他具有反叛传统的性格,在剑桥读书期间的一次考试中,用双行押韵诗和无韵诗回答所有的问题,因此被开除了学籍。但他的文学天赋并未受到压制,他广泛阅读当时大量的文学作品,受福斯特影响开始写小说。1928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都是阴谋家》(All the Conspirators),主题与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相似,探讨了母子关系。第二年追随奥登游历到柏林(当时是魏玛共和国的首都),1932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纪念碑》(The Memorial),描写希特勒执政之前的柏林,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痛苦和肉体伤害。 20世纪30年代,是艾什伍德第一个写作全盛时期,他完成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这部作品集写出柏林30年代独特的文化氛围,是那个时代的柏林必读之作。它同时被美国国家图书馆与《时代》杂志评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语小说。该故事被改编为歌舞剧《我是照相机》(I am a Camera),1972年再改编为电影《酒店》(Cabaret),由鲍勃•福斯(Bob Fosse)执导、丽莎•明奈利(Liza Minnelli)主演,轰动一时。在隔年奥斯卡奖中囊括八项大奖,抢尽了当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风头。 提起奥登和艾什伍德中的任何一个,人们都会联想到另一个。在整个烽火动荡的20世纪30年代,两人成功合作了三部剧本:《皮下之狗》(The Dog beneath the Skin)、《攀登F6》(The Ascent of F6)、《在边界上》(On the Frontier)。 1938年初,奥登和艾什伍德决定来处于抗日战争中的中国采访。这次出行俨然成为伦敦文艺界盛事,几乎全体出动送别,福斯特也亲自前来践行。他们在中国旅行了四个月,足迹遍布香港、广州、武汉、郑州、徐州、南昌、上海等多个城市,采访过战事前线,也见过宋美龄、周恩来等诸多名人。他们给很多中国人留下的印象相映成趣:奥登不修边幅,典型的诗人的狷狂之态;艾什伍德则衣冠楚楚,完全的文人雅士之风。 回国后,奥登和艾什伍德分别以诗、散文写下中国见闻,合著成《战地行》(Journey to a War),于1939年3月在英国出版,颇为畅销。后又在美国等其他国家出版。其中诗作,曾经由卞之琳译出,散文部分则由冯亦代翻译,改名为《中国之行》,在香港《星报》连载。在英国加入二次大战前,艾什伍德与奥登携手迁往美国并定居。 1945年,艾什伍德出版了《紫罗兰姑娘》(Prater Violet),小说以30年代的伦敦为背景,围绕一部伤感的音乐喜剧影片的拍摄,显示艺术与生活的对立,谴责了人们的愚蠢和自私。卞之琳曾于1946年将这本书译为中文。 此后的作品多以美国生活为背景。艾什伍德还出版了《A Meeting by the River》和《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说,以及回忆录作品。在美国,由于受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1894~~1962)的影响,他开始对印度哲学和吠檀多(印度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感兴趣,编辑和翻译了多部关于此类题材的作品。其他出版的作品还有《Down There on a Visit》(1962)、《Kathleen and Frank》(1971)、《Christopher and His Kind》(1976)、《My Guru and His Disciple》(1980)等。 除奥登外,艾什伍德还曾与毛姆、伍尔夫(Virgina Woolf,1882~1941)等人有过深入交往。毛姆很欣赏艾什伍德的才华,曾对伍尔夫说:“英国小说的未来就掌握在这小伙子的手中”。 上世纪70年代起,直到艾什伍德去逝,他始终领导着同志平权运动,他既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信仰,也以各种形式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中国读者较为熟知的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曾在美国与艾什伍德和奥登等人比邻而居,受此影响写成长篇小说《哑巴》,后改名《心是孤独的猎手》。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的名著《蒂凡尼的早餐》也是从艾什伍德的《萨利•鲍尔斯》处得到了灵感。

媒体关注与评论

“英国小说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个小伙子的手中。”——毛姆“高度反映艾什伍德个人经历的一部小说,简朴的语句营造出浓烈的亲近感,犹如密友,全然坦白无欺。”——《金融时报》“直到四十五岁左右,我重新阅读这本书,才发现其中的精神内核。我以前只知道书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但我那时没有意识到,它是真正的自我观察。对我来说,就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某些特定的时刻。”——汤姆·福特,电影《单身男子》导演“剖析人类自身的困境,写得伤感而诡谲。”——《纽约时报》“艾什伍德于战后至为关键之作,完整描绘出当时的生活,激励了英美一整个世代的文学作家。”——《独立报》“身为一名作家,艾什伍德拥有耀眼的才华,字里行间充满机智、幽默,极具魅力的写作风格与叙事技巧……《单身》一书可视为其代表作。”——《卫报》第一部英美同志小说经典,书写了1962年洛杉矶一名大学教授对失去恋人的哀悼,写出了那个年代里的情感压抑,刻画出不受社会接纳者的心灵。——《晶报》“艾什伍德是英语文学界最优秀的作家,这部作品比早期的更出色。”——戈尔·维达尔,《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论家“喜欢这位真正伟大的作家,这本书是必读之作。”——彼得·斯坦斯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评论家“《单身》为现代同志解放做了开场,一部经典之作。”——艾德蒙·怀特“小说家艾什伍德的文思精巧,历久弥新,由本书可见一斑。”——安东尼·伯吉斯“最诚实的一部作品,关于同性恋情……关于人生、死亡、爱与性……难以被超越。”——詹姆斯·科尔顿“这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艾什伍德,这是他的作品中我最爱的一部。”——格雷厄姆·格林“我总感到克里斯多福本能地,看到、理解和知晓一切。”——唐·巴查迪

编辑推荐

《单身(电影原著小说)》是艾什伍德的代表作和毕生最爱的作品,2009年被时尚界风云人物汤姆•福特(Tom Ford)改编为电影《单身男子》,获多项国际大奖。毛姆评价作者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英国小说的未来就掌握在这个小伙子的手中。”英美小说家、剧作家、同志运动先锋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的代表作、毕生最爱的作品。

名人推荐

“英国小说的未来就掌握在这小伙子的手中。” ——毛姆 “高度反映艾什伍德个人经历的一部小说,简朴的语句营造出浓烈的亲近感,犹如密友,全然坦白无欺。” ——《金融时报》 “直到四十五岁左右,我重新阅读这本书,才发现其中的精神内核。我以前只知道书是以第三人称写的,但我那时没有意识到,它是真正的自我观察。对我来说,就是发生在我生活中的某些特定的时刻。” ——汤姆•福特,电影《单身男子》导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单身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3条)

 
 

  •   看了科林费斯主演的电影《单身男子》后被这个故事所深深吸引。于是买来这本书著名的同志小说。故事讲述了大学教授失去同性爱人后的某一天。故事低沉却让人沉醉,宛如一壶老酒,愈久迷香。书中描述的同性之间这种隐忍、深刻而又伟大的感情让人潸然泪下。看着书,耳旁响起张国荣的歌声《当爱已成往事》。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生活也许就是这样,总不会那么尽如人意,留下遗憾还有无奈,让人咀嚼让人回味。
  •   在读原著《单身》之前,电影《单身男子》预先为我铺垫了一个一心赴死的完美印象。然而电影与小说是异卵双生,他们拥有各自动人却迥然不同的面貌。不不不,关于《单身》,这真的不是一个一心赴死的故事。
  •   小说的线索和基本情节就是失去爱人的同性恋者,一名大学教授的一天。作者功力高超,实在是值得一读,强烈推荐!与影片《单身男子》相比,小说的刻画更加细致,心理描写的技巧性的同时,又真挚而写实。
  •   本来是看了电影《单身男子》才来买这本书的,但看完后发现书的魅力比电影更大!书中的一些刻画描写是电影中体会不到的!撑同志!反歧视!
  •   单身男子的电影很好看啊 现在来看看原著~
  •   首先是看过Tom Ford的电影,科林·费斯出场时的裤脚优雅到不行,知道出书了,就买回来看一下,感觉还不错。。。。。。。。。。。。。。。。
  •   因为之前看了电影所以看到原版而且正在搞活动就正好买下了必收藏的同志文学经典!
  •   宋瑛堂老师译本绝对是质量保证,当然小说文本不如电影那么光鲜,只是细节美不胜收,时代性与人物心理当然也更符合实情。
  •   国内难得的一部关于讲同志的小说,内容让人深思。值得买来一看
  •   听说电影比听说书早 还是tom ford喜欢并推荐的 所以买来看看 据说很好看
  •   电影版是Tom Ford导的,因为太喜欢了所以把书也拿来读一次!
  •   单身是一种自我解答自我调节的生活状态。
  •   电影已经很精致了,但是我认为还是无法反映这部书的很多细节。一本非常好的小说,尤其是对于gay group
  •   很后悔没有先看电影...一直躺在硬盘角落没舍得看 结果还是先读了小说 独特的写作手法 加上通达的译文 让人很难不一气读完。
  •   很早前看了电影。后来知道是按小说来的。这次碰巧看到。一样精致
  •   ……看介绍挺棒的,电影还没来得及看先看看小说好了-w-
  •   电影和小说对比,感觉小说更深入。
  •   看完电影才来买的书,一直都相信书比电影更优秀。有时候拯救我们的不一定是我们身边最亲的人,可能只是一个陌生人。
  •   看了电影,想看书。等待感觉,有苦有甜。我想说什么....
  •   电影很美,美得令人窒息。因电影买了这书。打开外包装,翻了下,美丽的淡淡情调袭来。读它,要入夜温暖的灯光。
  •   我是看了电影才看的这本书,它交代了电影里很模糊的东西和内心的os,让人能够更加清晰的明白这个故事。
  •   文字细腻,作者很厉害 同志亦凡人
  •   看过这部电影,很喜欢这本书 书的封面还是电影的一个镜头
  •   看过电影,再看看原著,能够更理解电影了
  •   看完电影之后特来拜读原著,还没看完。
  •   先看的脸脸演的电影,太好看了~~~所以一定要看看原著~~~
  •   电影就很不错,书自然也是极好的,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这份感情都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   这是一个在还不知道什么叫出柜的年代,一个男人失去挚爱并永远无望被理解的故事。有一种爱,叫说不口。还好,这个社会在发展。
  •   书还没看,电影也只看了一半。故事好看与否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已经变成中文随时供人阅读。
  •   一直等降价买 终于买到 还没来得急看 不过直觉不错 看完准备去看电影
  •   经典的小说,不愧是倾心之作
  •   最美的同性恋文学,必读
  •   我看过这电影,很美的感情
  •   很出名的同志书
  •   很喜欢,同志爱情故事
  •   好不容易等到的書 自從看了電影《單身男子》之後就無法自拔了 沒有過度去渲染悲傷的氣氛 但恰恰從主人翁嘮叨抱怨的話語中嚼出了憂傷
  •   电影看过,书还没开始,期待
  •   很感动,很写实的书,看了书之后去看电影,更有感觉了
  •   封面都折了,看了电影才想来买书的,内容不必说
  •   看了电影再看书有很不一样的感觉。总体还好。
  •   因为看完电影才知道这本书,迫不及待地买来看。里面一句台词让我了醒了过来。“在我的人生中很少有醍醐灌顶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活得并不是那么清醒,那么清晰。
  •   还没看完但是觉得很好看很感人,忍不住想去看电影
  •   先被电影感动而读书。
  •   很薄的一本,但是质量很好,主要是被介绍吸引了,电影也听说过,会好好看的。
  •   同学喜欢,是耽美bl小说。。。。
  •   乔治的孤独,只有爱过、失去过的人才懂吧~
  •   五十年等待,等哭了都……正所谓唏嘘不已
  •   看过电影再读得书,对人物刻画十分细腻,人这一生何其短暂,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爱,人与人之间最朴实的情感
  •   乔治永远逃不开吉姆的死,不管是寻找第二春还是放纵身形,都不可能……
  •   不要给爱附以轮廓和规则,抛开世俗的枷锁去感悟,在主人公悄然离开的一刻,冲触到读者内心的是一份从压抑中如泉喷涌的愛。
  •   很喜欢!触动内心的伤痛
  •   很喜欢,但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的吧。一句话“我们不是同性恋,只不过,爱上的人是同性罢了”
  •   很喜欢,就是邮寄叔叔有点辛苦十分抱歉……但是书感觉可能是放久了,感觉有点脏,但是还是大爱的!
  •   书还没有看,但觉得不会让我失望,既然是经典,就一定有它不同寻常的地方。书都很好,改天看看。
  •   似乎是一部伤感的书,留到下雨天吧。。。
  •   书有点薄作者的写作方式比较独特
  •   真的很赞!先看看原著就来买了!
  •   原著应该也是不错的还没来及看
  •   之前看过电影,再读读原著吧。
  •   人生。一天足矣
  •   对待外人,他总是展现着自己缤纷的一面,却在无人之时,独自活在那灰暗的角落里。他为别人考虑一切,却放不过自己。我们孤独的生,孤独的活,孤独的死去。尽管此刻,我在这,却只是被完全封闭在自己的躯壳内。经历不是一个人发生过什么,而是一个人如何对待发生的事。
  •   终于来了!
  •   第一次品味是粗略的,期待下次的阅读,找到书中的精神内核!
  •   我觉得还不错。。。。。。。。书暂时还没有看,先评了再说。。。。
  •   我觉得中文版本可能因为翻译的原因,有点难以体会作者的感想。如果能看原版的就更好了,不过本书真的有很多新视角分享给读者。
  •   译者的文笔很流畅
  •   光是书名就让我感兴趣了,看了故事之后觉得虽然平淡但是总有一种淡淡的忧桑【←文艺了亲
  •   故事很好看,很喜欢,推荐
  •   没看懂写的是什么。。
  •   很理解他的状态。对这个圈子很好奇,所以想了解他们的心态。看了之后,觉得,爱情可能真的不分性别。只要忠诚,我相信同性之爱并不令人讨厌。
  •   他们的世界总是充斥着他人的眼光,现实总是无奈。
  •   很好的书a single man
  •   都很不错,物流也很快,书一如既往的好。
  •   这书有点深奥、反正有点看不懂、可能翻译有问题
  •   书刚拿到,包装不错,不过看着不像正版,不过也制作很精良了。对得起这个价格。
  •   书很好很新听朋友说很好看就买了暑假看看
  •   书好小本,但总体感觉不错
  •   很喜欢封面,书很好
  •   大陆能引进真的很不容易!值得收藏!!
  •   文字很细腻,很喜欢,送货速度挺快的
  •   书包装得非常好!很满意!
  •   很喜欢~~
  •   还没开始看、质量挺好的
  •   还没看 不过应该不错?
  •   这本书是看似平淡 但是慢慢看来非常有味道
  •   挺好的,可读性很强
  •   听同学说这本书挺好的,正在看,挺喜欢的。
  •   这也算BL的了吧,不管清不清水,力挺~
  •   以前看过电影,应该不错!
  •   还没看,但超喜欢
  •   是期待的效果,排版简单清新,和书一样。
  •   14页:“用来诱导大肠的制约反射作用。48页:“他由衷感谢这些年轻动物献美。对于这些拗口的,没有做到信达雅的、符合中国人阅读习惯的翻译,表示严重失望。汤姆福特的电影,不愧是出于设计师的设计,能把一部不入流的小说,拔到奥斯卡级别。电影强力推荐,书就没有必要读了,翻译太垃圾。
  •   英译汉的作品第一次见到翻译如此生疏的。
  •   看的英译汉中书籍中翻译非常糟糕的一本书电影非常不错,小说逊色了许多可以参考夏奈君的书评
  •   当初就是看了电影才突然想买实体书看的,非常喜欢啊,真是没辜负我的期待
  •   书很不错,之前找了很久没有找到,包装也很好。
  •   大概一看书的内容不是很多,很精致(体积小)的一本书
  •   书挺不错的不过内容就不怎么样的,翻译太差了,读着没味道
  •   送货很及时,服务周到,书品质亦好。关于内容,正在阅读ing

推荐图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