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金达芾 页数:2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建党伟业(青少年版)》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展开,以毛泽东青年时期的故事为线索,在内容上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抓取共产党建党的辉煌瞬间和共产党人救亡图存的精彩片段,如毛泽东长沙抗敌、中共一大转战南湖、李立三刘少奇组织罢工等英雄事迹,为青少年展现了从1913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内共产党的风云传奇。本书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壮大过程中的所经历的坎坷、所获得的荣誉、所激发的热情、所饱含的深情。故事的形式更容易吸引青少年的目光,使本书内容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转化为青少年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金达芾,男,1987年生,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多年以来凭借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文学素养,多次参与相关图书的编纂工作,经验丰富。曾编著《名句名段》一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一线阳光穿云出
“德先生”与“赛先生”
铁肩担道义
普罗米修斯之火
一代青年当努力
第二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
何不带吴钩
路漫漫其修远兮
求法度重洋
面壁十年图破壁
第三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我的1919!
“五四”精魂
问题与主义
潇湘急流
第四章 敢叫日月换新天
风云初际会
星火成燎原
挥手从兹去
霹雳一声雷
湖上定乾坤
第五章 长缨在手,何日缚苍龙
唤起工农千百万
万众齐心风云变
世间知己吾与汝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一线阳光穿云出 1913 年3 月,上海--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进站台,汽笛声、叫卖声、嘈杂的人声充斥了整个站台,熙熙攘攘的人流争先恐后地向列车涌过去,生怕别人抢先上了车。 “砰!” 一声闷响破空,沸腾的人群立刻呆住,几秒钟时间,死一般的沉寂,之后人们开始尖叫着四散奔逃。人群散开,只见一个衣着考究的中年人倒在血泊里…… 他,就是宋教仁。 上海车站的这一声枪响,证明了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设想在中国彻底破灭。随着这一声枪响,袁世凯加快了背叛革命、复辟帝制的步伐。随之而来的反袁斗争,将苦难深重的神州大地再一次带回了兵火连天的岁月。 中国,这个沉睡的东方古国,究竟路在何方?没有人知道答案,仿佛有一块浓厚的乌云笼罩在华夏大地之上,让人看不清前途。然而,此时的国人尚不会料到,遥远的西边,在那个叫圣彼得堡的地方,将有一声炮响,把中国上空的这一块浓密的乌云打出一条裂缝,让阳光再次照临这片古老的大地。 壹 “德先生”与“赛先生” (一) 1914 年,日本-- 11 月的天气,在岛国日本已经是寒意深重了,街上没有什么人。一幢小楼独自亮着灯,里面住的是一位大学者,他就是后来响彻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陈独秀。此时的陈独秀已经是名动一时。不管是在故乡安徽,还是上海,提到陈独秀,大家都会尊称一句“陈先生”。一间不大的斗室,透着阵阵寒意,伏案奋笔疾书的陈独秀停下笔,披上一件外衣,默默地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外面的寒气一下子涌进来,冲淡了屋里略有些浑浊的空气。凭栏远眺,往事一幕幕浮上了陈独秀心头:十几年前,22 岁的自己怀着救国的梦想东渡扶桑,研究日本强盛之原因,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这一次留学,让年轻的陈独秀眼界大大开阔,思想为之一振。那时自己风华正茂,参加了留日学生中最早的革命团体“青年会”,凭着少年人的血气方刚,自己剪了作风卑劣的学监的辫子,多么痛快淋漓。而这一痛快换来的,就是被遣送回国。 回国后,自己组织集会、演讲,成立“安徽爱国会”。又与章士钊等合办《国民日日报》,鼓吹“排满革命”。紧接着自己提着一个包袱、一把伞就回到了芜湖,办起了《安徽俗话报》,用通俗的文字启发民智。最陈独秀值得自豪的还是游访“淮上豪杰”,发起组织“岳王会”,秘密培训志同道合的革命之士,真有一派投笔从戎的豪情。 这几件事,桩桩件件都那么漂亮,但也着实被政府所痛恨。这几年东奔西跑的日子,虽然攒下了一些虚名,让人家都知道了咱陈独秀这么个青年才俊,可是咱做这么多事,有几件真的发挥了作用呢?国家存亡在前,一点浮名,又算得了什么。这次再次东渡来到日本,为的是帮章士钊办杂志。 办杂志为了什么?要振聋发聩,对,一定要振聋发聩啊!不能再写以前那样温文尔雅的文章了。这篇文章,一定要如平地惊雷,震动中国。想到这里,陈独秀刚才的倦意被驱散得干干净净,一股豪情涌上心头,不觉文思泉涌。他赶忙提起笔,在纸上刷刷刷地写道: 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吾国伊古以来,号为建设国家者,凡数十次,皆未尝为吾人谋福利,且为戕害吾人福利之蟊贼……若而国家实无立国之必要,更无爱国之可言。过昵感情,侈言爱国,而其智识首不足理解国家为何物者,其爱之也愈殷,其愚也益甚…… 洋洋数千言,文不加点,挥笔写就。是啊,这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曾有过真正的国家吗?所谓国家,不过是帝王将相拿来谋私利、祸害人民的工具,这样的国家值得我们去爱吗?好不容易盼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袁世凯这个窃国大盗又滥用国家威权,进行种种卖国害民的罪恶活动。这样的国家,有还不如没有! 写到这里,陈独秀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他很久没有写出这么痛快淋漓的文章了,明天就发出去,对,一定要明天就发,让袁世凯和他的走狗们听听这堂堂之音,要听得他们觉得害怕,觉得发颤才好! (二) “这像什么话!真是无知小辈,狂妄至极!” “简直是大言欺世,甘愿亡国之辈,还好意思在这里大放厥词!” 新一期的《甲寅》杂志出版了,陈独秀的这一篇《爱国心与自觉心》迅速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招致几乎举国上下的一致批评,甚至怒骂。 “陈先生,有你的信。” 陈独秀接过邮差送来的信,撕开封条,展开信纸读了起来。这是一封读者来信,这位读者看了陈独秀发表在《甲寅》杂志上的那篇文章,感觉无比气愤,就给作者写来了这封信。陈独秀一字一句地读着,这已经不是第一封愤怒的读者来信了,“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放为是论”的观点,也早就不是第一次看到了。 这一点是陈独秀早就想到了的,这篇文章如此犀利,没有批评反倒是不正常。批评没有什么不好,反而会促使更多人去读,更多人去思考。想到这里,陈独秀微微一笑,把信收起来,放到一边,继续自己的工作。 “仲甫兄,近来批评你的声音很多啊!”章士钊不无担心地告诫陈独秀。 “外界的批评,我向来是不惧的。我早就说过嘛,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会改观。在这之前,别人要说什么,让他们说去好了。” “这么大的中国,有几个人能懂我陈独秀呢?”他不禁这样问自己。这么多年的救亡图存,为什么总是不见效?看来关键还在国民。几千年了,国民在孔教和宗法制度的毒害下,变得越来越愚昧和落后。中国的出路首先不在于政治制度的改革,而在于文化的转换,实现国民性的改造。改造国民性,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几千年的老东西,不是说打破就能打破的。这次不过发了这么一篇文章,就招来这么多的是非,要是真的向旧文化宣战,还指不定闹出多大的风波呢。 一定要在国内掀起大波澜,这样才能吸引志同道合的力量,一起来改造我们的国民。陈独秀暗暗地下了这个决心。至于方法,他早就想好了--办杂志,办自己的杂志。日本是不能再待下去了,既然下了决心,就要回到中国,去放开手脚大干一场。躲在海外,偷偷摸摸地搞,这样声势怎么会壮大? 怀着开办杂志,唤醒国民的一腔壮志,陈独秀回到了祖国,而他这一次选择的落脚地,是中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上海。 20 世纪初的上海滩,是堪比纽约、巴黎的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为这个“国际大都会”蒙上了一层浪漫的面纱。这个被称做“冒险家的乐园”的城市,见证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腐朽和罪恶:在闪烁的霓虹灯光下面,是每天都在饥饿中挣扎的贫民,是被资本家榨干最后一滴血汗的劳工的悲惨命运。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的畸形繁华,却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活跃。比起被北洋政府高压统治着的北京,这里的空气已经是相当的自由了。各种新思想都是从这里进入中国,然后被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而这一点,也是陈独秀选择这里作为杂志创刊地的最主要原因。 回到上海的陈独秀,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志同道合的撰稿人。在大上海,卖弄文墨的笔杆子到处都有,而思想进步、文笔犀利的撰稿人却不好找。陈独秀最先想到了昔日共同留日的同窗高一涵,在向他透露了这个想法后,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开拓新事业。两人分头行动,通过自己的地域人际网,联络了汪叔潜、陈嘏加入了创作队伍,这样,杂志的班底总算建立起来了。 新杂志的准备工作忙碌而有序地展开了,杂志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出版。在那个年代,要在北洋政府的眼皮子底下出版这么一本被当局看来有点“反动”的刊物,的确是个大难题。陈独秀想到了另一位老乡--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汪孟邹曾帮助陈独秀出版《安徽俗话报》,算是“老战友”了。可是,财力微薄的亚东实在有心无力,他们维持着《甲寅》杂志的出版已经是惨淡经营,要再增出一本杂志便过于吃紧了。但是交情摆在那儿,陈独秀要出杂志,汪孟邹没理由不支持,于是他把陈独秀介绍给了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经过反复协商,终于商定由群益书社出版这本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200 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 份。 出版商落实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本新杂志要叫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好呢?一定要突出这本杂志一新国民精神的创刊意图,要有锐气,要有革新精神。这一点是颇费踌躇的,陈独秀想了好几个名字都不合意。突然,一道灵光划过陈独秀的脑海,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国度,谁最有朝气?青年。谁最具有进步要求?还是青年。欲新一国之思想,必先自新一国之青年开始不可。这一本新的杂志何不叫做《青年》呢?这个名字好,充满了朝气与希望,象征着永恒不竭的激情与力量。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杂志的名字敲定了,万事俱备。这个年近不惑的中年汉子脸上,露出了一丝平日不容易见到的笑容。 ……
编辑推荐
《建党伟业(青少年版)》向青少年读者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历史,但又不是干巴巴地讲述历史,而是运用蒙太奇的手法,用文字将一个个精彩故事画面展现出来,读来趣味性十足,读过记忆深刻。因此,这本书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即是拓展阅读的良好选择,又是增长历史知识的有效读本。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