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路-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2006卷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桂国强 主编  页数:295  字数:250000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世纪。尽管这个世纪至今仅仅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但在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地球上,却已经发生了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事件,令世界格局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变化,给全世界留下了难以泯灭的记忆。对于正在不断崛起的中国而言,21世纪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就和困难共现的世纪——这已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展现出来。在刚刚过去的十多年里,中国正式加入WTO,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青藏铁路顺利开通,“西气东输”工程全线推进,高速铁路亦成功运行,国家建设硕果累累;中国高度重视科学发展,包括航天科技、农业科技、石油勘探等在内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税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力推行,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中国的两岸关系有所突破,厦门金门实现直航,两岸春节包机适时通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更加便捷,两岸“大三通”已然实现……勤劳而智慧的中国人准确把握机遇,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当然,在新世纪已经过去的十数年里,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遭遇了不少困难。譬如: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及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负面影响,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2011年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出现的大面积干旱……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食品造假、海峡那边陈水扁的“台独”闹剧等等,凡此种种,都给中国的前进之路带来了挑战。成就也好,挑战也罢,时至今日,都已在新世纪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中显现出来。这些事件,有些已经成为历史,有些却还在延续。历史是一面镜子,对于后人,可以起到“以史为鉴”的作用;现实是当下的存在,研究它可以积累经验,帮助我们寻找到人类发展的正确路径——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已经过去的或仍在延续的事件以及与这些事件有着密切关联的人物——用一种最为世人接受的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为今天和明天留下一份可供借鉴与启迪的珍贵资料。我们之所以选择纪实文学作为承担“记录”重任的文字形式,是因为这种文体乃涉猎文学和新闻两大领域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是兼具新闻真实和历史真实品格的艺术真实,它在很多方面弥补了现实新闻报道无法反映的空白,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正是由于它能比一般的新闻报道更深地切入现实、切入人心、全景式地反映变革过程中某些本质的东西,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更能凸显其无可争辩的文献史料价值和文学欣赏价值。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纪实文学蓬勃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多边交往的频繁,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纪实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激发了纪实文学作家和各类媒体记者的创作热情,从而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展示波澜壮阔历史画面、描绘跌宕起伏现实场景的精品力作,为反映中国的现实、记录中国的历史、繁荣中国的文学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新世纪以来(自2000年开始)中国优秀纪实文学的精选、精编本。入选的文章中,有的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奖,有的获得鲁迅文学奖,有的则荣获了各种类别的年度新闻奖……由于诸多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会经历一定的时间,有些还会延续几年甚至更长;从创作规律来说,一篇成功纪实文学作品的采访、创作和发表也需要相当的时间,很难保证当年的文章能与当年的事件完全同步。因此,在对文章的选择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能够反映该年度的重要事件及其相关人物,至于其具体的发表时间,则应当服从于事件和人物。我们计划一年精编一本,每本都能比较客观、全面、及时地反映该年度中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从而能凸显其独特的史料价值;我们同时又希望,书中所精选的纪实文学作品能给予读者朋友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从而真正领略纪实文学的艺术魅力。迈着稳健而充满活力的步伐,向着明确而富有挑战的目标,中国依然在前进,中国的大地上依然在发生着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因此,用文字记录中国、展示中国,依然是我们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我们将不辱使命,勤奋工作,努力选编好一年一度的《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为广大读者奉献上兼具史料和文学双重价值的精神产品。(主编)

内容概要

2006年重要事件与人物:青藏铁路全线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一个“馒头”引发的风暴席卷整个网络;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一举成为“学术超男”,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开启了“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歌手丛飞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
《高原之路(2006卷)》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该年度中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人物,从而凸显其独特的史料价值;书中所精选的纪实文学作品能给予读者朋友有益的启迪和思考,充分享受阅读的愉悦,从而真正领略纪实文学的艺术魅力。本书由作家桂国强主编。

书籍目录

总序
2006年纪实文学概述
天堑变通途
一个“馒头”引发的风暴
闪电基地——七台河,一座冰雪聪明的城市
天使在作战
易中天:公鸡中的战斗机
2006韩寒白烨笔战始末:起于网络无疾而终
中国博客与中国博主
汉语,我们回家的路
T70次列车沙尘暴惊魂记
复旦开门——中国高考的破冰之旅
中国最大民办教育集团“南洋”崩溃始末
中国民办教师
让泪水作证——丛飞的178个孩子
雪豹突击队
后记

章节摘录

  在二十局集团竞争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长的大会上,况成明在竞选演说中引用了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这个支点,也许在这支队伍的三上青藏线、二上风火山的14年高原实践中早已显现,只是由于时代与大环境的局限,使得这个支点还处于时隐时现的蒙咙之中。那条躺在风火山上已经几十年的500米的铁路路基实验段,不正见证着这个支点吗?还有这支队伍作为“两弹一星的开路先锋”的罕见的经历,不也在将这个支点作为一种传统深深地根植于这支队伍之中吗?1958年2月,铁十师挥师北上,驻防甘肃省酒泉地区,在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大漠里,为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修建清绿军事专用线。1962年12月,还是这支部队,先后开赴青海省湟源、海晏两县,为原子弹、氢弹研制基地修建二二一厂铁路专用线,到1964年9月胜利完成任务。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一支“两弹一星的开路先锋”。当多年冻土作为世界级技术难题而成为青藏铁路的最大拦路虎时,又是这支队伍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上风火山,与铁一院、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等科研单位配合,致力于冻土的试验与研究。这种研究,除了冰川冻土给施工带来的科研难题,同时还包括建设人员在高原缺氧条件下的肌体承受能力的研究。他们不仅投入智力,还要投入身体亲自参与科学实验,这也就让他们与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建立起骨肉般的情谊——这一切,更将这一支点牢牢地扎根在这支队伍的血液之中。站到风火山青藏铁路试验段上,70年代曾经参加过试验段建设的党委书记周玉成浑身热血沸腾了。他甩脱上衣,迎着零下刺骨的寒风,让稀疏的华发在零乱的雪花中飘舞,泪水在他的眼睛里涌出。终于要离开了,车子又走在西去拉萨的路上。前边就是让世界震惊也让中国人自豪的风火山隧道了,这位心脏中已经安了五个支架的老兵,突然以充沛的底气说:“这次风火山之战,我们大获全胜的支点就是科学,科研,科学技术。如果说四上青藏线是一次长达半个世纪的接力赛的话,那么我们!在这四个赛段上要数这个第四棒跑得最漂亮,得力的就是科学技术,就是我们的老师和战友的科学家们。这既有时代进步的原因,也有我们这支队伍几十年间所形成的亲近科学、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科学的传统的因素。”作为科学城的风火山,无疑已经成为整个青藏铁路的一块科学圣地。是它吸引并接纳了全国的冻土研究工作者,吸引和迎来了这支四上高原的英雄的队伍。也是它的无比丰富又无比严酷,造就了灿若群星的科学家群体和举世瞩目的大科学家们,也在这支四上高原的铁道工程队伍的英雄气概中淬进了科学的品格。铁道兵作家朱海燕说得好,风火山上的这段500米试验路基,就是青藏线的产床。是的,当全线550公里的多年冻土拦在决策者与建设者面前时,就是这500米试验段上的科研成果一一化解了无数个难解之题,从而才有了今天的豁然贯通。在这段试验路基的旁边,长眠着一位科学家,他就是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北铁路研究所副所长王占吉。他1964年到风火山搞冻土试验研究,一待就是13年。因高原病引发癌症,才50岁就去世了。去世时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将他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要等着青藏铁路经过这里。等啊等啊,20多年过去了,不见他所熟悉的队伍的影子,也不见一个亲人来上坟烧纸,更不见他死也不能泯灭的渴盼着的铁路。只有高原的寂静与洪荒,只有忧伤的白云和凄厉的风雪,但是他坚守着这座让几代科学家与那支神奇的队伍魂牵梦绕的风火山,他坚信他们会来、铁路会来。他们没有让他失望,他们来了,铁路来了,如今,他的儿子王跃新又来到了风火山上,在工地当一名工程监理。当火车的汽笛声向坟墓中的父亲送上问候与敬意时,这或许就是儿子最好的还愿与报答吧?还有那个被西藏自治区副主席哭着追问的冻土专家吴紫汪。为了这条青藏铁路,40年间他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中奋斗了28年,近百次走完青藏线的全程。在生活最困难的岁月里,为了坚守住自己的冻土研究也坚守住高原上的这方科研阵地,他常常要到青藏公路沿线的兵站去捡拾战士们吃剩的饭菜,被称为“要饭”的科学家。这样的生活只能以身体的透支为代价,他的牙掉光了,头发脱落了,数不清的病痛,五次大的手术,但海外亲属的邀请以及高薪与舒适生活的诱惑,都不能动摇他坚守的决心。风火山科学观测站就设在二十局指挥部旁边。就是这个观测站,每天坚持“828”工作制——早8点、下午2点、晚8点必须按时到观测点观测抄录科学数据。40多年间,上百位科学工作者代代相接,没有一人一次迟观迟抄、漏观漏抄,共积累下1200多万个科学数据,为青藏铁路的建设、尤其为二期工程的启动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周怀珍与孙建民师徒俩当是他们的代表。两人可以在酷寒的雪窖中冻残双手,也不漏抄一个数据;寂寞得实在难忍了,就牵上相伴的狗在荒原上转啊转啊;数不清的春节就在这荒无人烟的山上度过,想家想得实在太难受了,就蒙上被子痛哭一阵,让泪水稍稍减轻一下长长的思念。我们都还记得中央电视台播出的那个感人的场面,面对镜头,面对全国人民,也面对他们相守相恋了几十年的青藏高原,观测站的第一代科学家、在风火山观测站奋斗了22年、已经78岁的周怀珍老人泣不成声,只说出了一句话:“青藏铁路……终于……上马了。”而他的徒弟、在观测站坚守了28年的孙建民则只有哭泣,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能够有这些科学工作者为师,并成为他们生死相交的战友,这个队伍是幸运也是幸福的;而能够与这支英雄的队伍为伍为邻为友,这些科学工作者们,一定也会感到欣慰与荣幸吧?有这样两支相知相亲相助的队伍在为它奉献着所有的智慧与挚爱,高原是幸运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原之路-21世纪中国纪实文学大系-2006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