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刘文荣 选编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前言
动物小说,就是以动物为叙事主体的小说。动物可分为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两大类,因而从题材上说,动物小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野生动物为叙事主体,一类以家养动物为叙事主体。就前者而言,野生动物往往被视为自然的象征,通常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隐秘关系;就后者而言,家养动物往往被视为人类社会的旁观者(有时也用来喻指某个社会阶层或某些社会成员),所以通常所表现的是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从艺术手法上说,动物小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拟人的,一类是写实的。所谓“拟人手法”,就是赋予动物以人的某些能力(譬如,会思考、会说话等),由此赋予小说以动物叙事视角,也就是小说中的故事是由动物讲述的。但也仅此而已,因为进一步拟人或人化(譬如,和人做生意、和人结婚等)会使动物丧失动物性,从而也使小说丧失了其原本追求的客观性。所以,在这类小说中,拟人化的动物通常仍保持着“非人”特点,而正因为它是“非人”,才能给读者以客观的印象,即客观地讲述和评判它的所见所闻。换言之,这类动物小说不同于童话故事,不是人物的动物化,而是动物的拟人化。也就是说,在童话故事中,人物被赋予了动物的某些外部特点,本质上仍是人,而在这类动物小说中,动物被额外地赋予了入的某些能力,本质上仍是外在于人类社会的动物,因而它的视角也是外在的、客观的,也就是“真实的”。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营造的一种艺术效果。实际上,动物视角仍是人的视角,往往还是小说家本人的视角。也许,正因为如此,这类小说中出现的,总是家养动物而非野生动物,因为野生动物实在没有太多机会“窥视”人类社会。 至于写实的动物小说,这类小说在写法上和其他写实小说没有任何区别:动物就是动物,人就是人,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加以描写。只是,这类小说的主题是通过人与动物的关系(而不像其他小说那样往往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加以表现的。换句话说,在这类小说中,动物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甚至是主角。但是,动物虽然始终是动物,却是人类眼中的动物。这一点,决定了这类小说只能采用人的叙述视角,即由人讲述的动物故事。既然是从人的叙述视角讲述的动物故事,其中的动物就每每成了一种喻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隐喻。一般说来,出现在动物小说中的野生动物(最常见的是狼和熊),大凡是原始野性的象征,而家养动物(最常见的是马、狗、猫),若不是奴役的象征,就是孩子的隐喻。显然,人类并不想、也不可能重返荒野,所以对野生动物的赞美,实质上是对原始丛林生活的模糊回忆,因为不管文明发展到何种境地,人心中始终深藏着人类的原始本性。同样,人也并非真的爱怜家养动物,而是自我爱怜的一种转移或投射——至少,在文学中是这样的。 欧美动物小说尽管在19世纪才真正出现,但其渊源一直可追溯到古罗马。一般认为,古罗马作家阿普列尤斯(1247一1757)的《金驴记》一书,是近代欧美动物小说的“远祖”。《金驴记》(也称《变形记》)采用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即“卢齐奥斯或驴子的故事”)作为全书的叙事框架,即:讲述卢齐奥斯因误服魔药而变成一头驴子后的奇异经历。也就是说,《金驴记》主人公是一只变形的驴,情节是驴的流浪史,叙述视角是驴的视角,即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驴讲述的。 这种运用动物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其间有诸多作家直接继承这一传统,采用动物叙事来构成作品,由动物主人公讲述它们的曲折经历,如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547—1616)的《双狗对话录》、德国作家霍夫曼(1798-1874)的《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和英国作家安娜·塞维尔(1820-1878)的《黑骏马》,就是其中的名篇。采用动物视角虽然对作者的表达自由度有所限制,但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以《黑骏马》为例,这部出版于1877年的小说从一匹马的视角,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讲述它的“人间”遭遇:它是一匹漂亮的黑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它受过良好训练,性格温顺,而且聪明、机智,深得主人喜欢;但是,好景不长,主人家有了变故,它不得不被卖掉,其后,它又被多次转卖,频繁易主,有喝了酒拿马撒气的醉汉,有动辄抽鞭子的车夫,有不把动物当回亭的野蛮人,也有把动物当成朋友的好人家……总之,它尝尽“人间”酸甜苦辣,并作为冷眼旁观者,领略了人类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 像这样的动物小说。最终指向的不是动物本身,或动物和人的现实关系,而是人类及其所处的现实社会。所以,有的学者将此称为“工具型动物形象”,认为作家们塑造这类动物形象主要服务于修辞目的,考虑的是叙事技巧问题。 不过,在19世纪,出现了另一类以动物为叙事对象的小说。这类小说堪称真正的动物小说,因为这里出现的是真正的动物,而不是拟人化的动物。这显然和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和普遍被接受有关。既然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也就意味着人和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类也是一个“物种”,只是有点特殊罢了。基于这样的思想,欧美人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不再像《圣经》里所说,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所用的,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可能是我们的“对手”(野生动物),也可能是我们的“朋友”(家养动物),但无论是“对手”,还是“朋友”,就同属于自然物种这一点而言,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生的权利”。因而,作为“对手”的野生动物,就可能令我们敬畏,而作为“朋友”的家养动物,则应该得到我们的关爱。筒言之,受进化论影响,人们对动物的态度变了。与此相应,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及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动物不再作为一种叙事工具,而是作为“人物”甚至“主人公”出现在小说中——它们仍可能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不再是人的写照;它们所代表的,通常是作为人类社会对立面的自然界(野生动物)或动物自身(家养动物)。在这类小说中,最有名的就是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1891)的长篇小说《自鲸》。 到了20世纪,欧美动物小说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以家养动物作为小说要素,以此探讨所谓“动物福利”;一是以野生动物为小说要素,以此关注“生态平衡”,因而也被称为“生态小说”。前者在形式上和19世纪的拟人化动物小说很相像,通常也是由动物主人公自述身世,但内容不一样,不是借动物说人,而是动物诉说其自身的多灾多难,由此赢得读者的同情,如移居加拿大的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桑德斯的长篇动物小说《美丽的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部作品其实出版于1893年,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销量突破1000万册,因而其影响在20世纪。至于后者,即所谓“生态型”动物小说,有的采用拟人手法,如出生于英国的加拿大作家欧内斯特·西顿(1860—1946)的《西顿动物故事》;有的采用写实手法,如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尔特(1921-)的长篇纪实小说《与狼共度》。但不管是拟人的,还是写实的,这类小说无一不从动物角度而非人类角度描写动物生活——否则,就称不上“生态小说”了。 本书所选十篇动物小说,均出自名家之手。其中三篇,即托尔斯泰的《霍尔斯特梅尔》、马克·吐温的《狗的自述》和吉卜林的《莫格里的兄弟们》,是拟人的;其余七篇,即屠格涅夫的《木木》、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一个非洲故事》、萨拉·朱厄特的《白鹭》和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是写实的。 如前所述,拟人化的动物小说其实是“影射小说”,即借动物之口或动物经历来影射人类社会。这里的三篇同样如此 《霍尔斯特梅尔》的副标题是“一匹马的故事”,即通过一匹马的身世影射和质疑人的财产占有欲,因为在马看来,它没有财产也照样过完一生,而人呢,却非要有财产才觉得幸福——这很可笑!要知道,人和马一样,也会死的。人一死,财产还有何用?其实,人活着,有吃有穿就行了,何必费心积聚财产? 《狗的自述》嘲讽人的所谓“理性”和“智慧”——这只狗说,人们崇尚“理智”和“智慧”,结果弄得连它的母亲(一只柯利种犬)也冒充起学问家来,好在它自己秉承了父亲(一只圣伯尔纳种犬)的天性,还不失纯真,还保留着狗的情感,然而人却因为“理性”和“智慧”而丧失了情感,所以它很纳闷,连狗也有的情感,难道在人身上就没有了? 《莫格里的兄弟们》有点像童话故事,其实是动物小说,因为它的情节比一般童话故事复杂得多,其内涵也不是儿童所能理解的。莫格里是个在狼群中长大的“狼孩”,他的“兄弟们”就是一群狼。莫格里代表了“文明社会”,狼群代表了“原始生活”。尽管莫格里已习惯“原始生活”,但他终究不是狼,而是人,所以他毅然离开狼群,返回人类社会,以期获取“人类知识”后,再回来把狼群改造成“文明社会”。他能成功吗?小说生动而有趣地用动物形象展现了“文明”与“原始”的复杂关系。 写实的动物小说,关注的是人与动物的现实关系,并由此引申出不同的主题—家庭的、社会的、情感的、哲理的、道德的、宗教的,等等。这里所选的七篇,当然也是这样 《木木》讲述一个看门人和一只狗的故事,那只狗是那个看门人唯一的“亲人”,然而由于女主人讨厌那只狗,看门人只好杀死了那只狗。小说的主题既是情感,又是社会的。从情感角度讲,小说塑造了一个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个看门人;他愚钝、低贱,但却有爱心,更有自尊。他的爱心只能寄托在一只狗身上,这已经令人寒心了,然而印使这点爱心,他还要亲手加以扼杀,因为他要雏护作为一个人的最后一点东西——自尊。从社会角度讲,小说是对势利社会的控诉——在这个社会,“下等人”连爱一只狗的权利也没有! 《一颗纯朴的心》是公认的短篇小说杰作,用短短两万多字写尽了一个女仆的一生。这个女仆的最大亮点,就是没有亮点——一个女仆,能有什么亮点?她只有“一颗纯朴的心”。但作为小说人物,她又必须有亮点。所以,小说家以高超的技巧,通过她和一只鹦鹉的关系,放大、凸现出她本不为人注意的亮点,并由此显示小说隐含的主题,一个宗教主题(这在小说的结尾处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套用《圣经》里的话就是:纯朴仁爱之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野性的呼唤》的主人公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而且自始至终是一只狗,没有被拟人化。这只狗因主人爱它而对主人忠心耿耿,但主人死后,它受尽奴役和虐待,最终遁入荒原,恢复野性,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狼。小说的主题很激进,也很诱人——没有爱,人间不如荒野与其为了苟活而忍受奴役,不如为了自由而变成野蛮! 《熊》被认为是一篇“生态小说”。表面上,小说的主人公好像是一个男孩(他是猎人的儿子,刚刚学会打猎);实质上,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只熊,即自然的象征。通过男孩和熊的两次相遇,以及男孩对熊的感受和反应,小说展示了这样的主题:人类本以自然为生,就如猎人以猎物为生;所以,人类应该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真正的猎人并不滥杀猎物,真正的文明应与自然并存。 《一个非洲故事》也被认为是一篇“生态小说”,讲述的是这样一个“非洲故事”一个白人男孩偶然发现一头大象的踪迹,便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得知后,便和一个土著朋友一起带着他去寻找那头大象。这个男孩开始很兴奋,因为这是他第一次发现“象迹”,也是第一次追踪大象,但是当他目睹了大象被猎杀的过程后,他感到困惑,大象虽不可爱,但并不妨碍人,为什么要杀死它呢?父亲对他说:“这头大象可喜欢杀人哩。”他不相信。后来他知道,原来他父亲和那个土著朋友是为了获取象牙。对此,他感到内疚,后悔自己把“象迹”告诉了他们。显然,小说从一个孩子的视角,通过猎杀大象的血腥场面,控诉了人们出于贪婪而滥杀野生动物的恶行。 《白鹭》是一篇颇具诗意的动物小说。一个乡村女孩,当她要在爱情和一只白鹭之间作出选择时,她竟然选择了后者。为了保护一只白鹭,她牺牲了爱情,这看上去不合情理,其实不然。她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只白鹭,而是她纯洁的心灵。 《老妇与猫》是一篇动物一社会问题小说。一个穷苦的老妇,为了她的一只猫,流离失所,最后惨死在一片废墟里。小说以此揭示出当代大都市的一个阴暗面:表面富裕的都市社会隐藏着一个“悲惨世界”——下层独居老人的惨状。他们物质匮乏,生活艰辛,这还不算,更为凄惨的是,他们在精神上无所依托,往往只能和一只猫或一只狗相依为命。市政当局或许能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但又怎能给他们以真正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基本的感情需要呢?这很难很难。所以,不管怎样,他们总归是“悲惨一族”! 刘文荣 2012年1月于上海
内容概要
本书所选十篇动物小说,均出自名家之手。
其中三篇,即托尔斯泰的《霍尔斯特梅尔》、马克·吐温的《狗的自述》和吉卜林的《莫格里的兄弟们》,是拟人的;其余七篇,即屠格涅夫的《木木》、福楼拜的《一颗纯朴的心》、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福克纳的《熊》、海明威的《一个非洲故事》、萨拉·朱厄特的《白鹭》和多丽丝·莱辛的《老妇与猫》,是写实的。
作者简介
作者:(法)居斯塔夫·福楼拜,(美)威廉·福克纳等
书籍目录
前言
霍尔斯特梅尔
木木
一颗纯朴的心
狗的自述
野性的呼唤
莫格里的兄弟们
熊
一个非洲故事
白鹭
老妇与猫
章节摘录
霍尔斯特梅尔 一匹马的故事 [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大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本篇是托尔斯泰唯一的一篇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小说的主要部分是一匹名叫“霍尔斯特梅尔”的老马自述身世:它原是一匹出色的骏马,曾落到过各种各样的主人手里,虽然这些主人有好有坏,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把它当作一种“财产”。不仅如此,它还通过马的眼光(即自然的眼光)看到,其实人们把什么东西都当作“财产”。这使它大惑不解,它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把它和各种东西都称为“我的”,为什么“我的”东西越多,人们就觉得越幸福,而实际上呢,这些被称为“我的”东西又往往不是人们必需的:人们说“这马是我的”,可是并不骑它,说“这房子是我的”,可是并不住这房子,说妻子是“我的”,可是妻子和别人同居……这是为什么?它觉得很奇怪,觉得人和马比起来,实在是一种不自然的“低等动物”。然而,讽刺的是,马的命运却掌握在人的手里!霍尔斯特梅尔后来被转卖给一个军官;它为这个军官效力,可谓尽心尽职,而当它老了、病了的时候,又被送进了屠宰场,因为它的皮、肉和骨头还能为主人赚回几个钱。小说最后强烈暗示:马的命运固然掌握在人的手里,可是傲慢而自私的人有没有想过,入的命运掌握在谁的手里?人们自以为一切都是“我的”,可是他们的生死却掌握在上帝手里!马死了,还有点用处;人死了,一文不值! 纪念M.A斯塔霍维奇 天空升得越来越高了,霞光不断扩散开来,灰暗的晨露泛出银光,一钩弯月变得暗淡了,树林中喧闹起来,人们开始起床了。老爷的马院里也越来越频繁地传出马儿的喷鼻声、麦秸的沙沙声,和挤在一起、不知为什么争吵起来的马儿愤怒的尖嘶声。 “吁!别急!都饿了吧!”老牧马人打开咯吱作响的大门,说道。“哪儿去?”见一匹牝马。想挤出大门,他扬起手,大声喊道。 牧马人涅斯特尔穿~件哥萨克上衣,腰上束一条挂着金属饰物的皮带,肩上搭着一根鞭子,腰带下塞着一块用毛巾包着的面包。他手里提着一具鞍子和一副笼头。 马儿对牧马人嘲笑的腔调既不害怕也不生气,它们做出毫不在意的样子,不慌不忙地离开大门。只有一匹鬃毛蓬松的暗栗色老牝马侧过耳朵,迅速掉转屁股。这时,站在后面、跟它没有关系的一匹小牝马尖嘶一声,掀起屁股撞在老牝马身上。 研!”牧马人提高嗓门,更加严厉地喝道,同时向马院的一个角落走去。 马院里所有马匹当中(有上百匹),表现出最有耐性的是花骟马。它独自站在角落里棚顶下面,眯起眼睛舔着板棚的橡木支柱。不知花骗马在柱子上尝到了什么味道,它舔的时候表现出严肃和若有所思的神情。 “淘气!”牧马人以同样的腔调对它说。他走到它跟前,把马鞍和磨得油光的毡垫放在它旁边地上。 花骟马不再舔了,一动不动地久久望着涅斯特尔。它没有笑,没有发怒,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只是鼓一鼓肚子,重重地叹一口气,转过头去。牧马人搂住它的脖子,戴上笼头。 “你叹什么气?”涅斯特尔说。 骟马摆一摆尾巴,似乎是说:“不,没什么,涅斯特尔。” 涅斯特尔把鞍子和毡垫放在它的背上。骟马侧过耳朵,大概是表示自己的不满,但得到的回答只是,涅斯特尔骂了一声“没用的东西”,然后束上肚带。这时骟马生气了,但涅斯特尔把一根手指伸进它的嘴里,用膝盖在它的肚子上打了一下,它只好把一口气慢慢呼了出来。涅斯特尔用牙齿勒紧它的肚带时,它再一次侧过耳朵,甚至扭过头来。虽然它知道这没有用处,它仍然认为必须表示出这使它很不舒服,而且永远要表示。加上鞍子以后,它叉开肿胀的右腿,开始嚼嘴里的衔铁,大概也是出于某种特殊的考虑,因为它早该知道嚼子是不会有什么味道的。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