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缅北的鹰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萨苏  页数:38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有三次被日本人叫做“玉碎战”的,也就是日军被全部消灭的战役,即腾冲战役、松山战役和密支那战役,而这三次战役,全部发生在中国驻印军归国之战中。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从印度雷多出发,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
  旅日学者萨苏,首次利用大量日本史料,与中国、美国史料相对照,在《突破缅北的鹰》一书中全景展现了这一场历时400多天、跨越1600多公里的归国之战的全过程,清晰再现了从新平洋、拉加苏、胡康谷口、打洛、孟关、瓦鲁班、英帕尔,到密支那、松山、龙陵、八莫、芒友,每一次战役的攻防和战场细节。以“敌人之眼”描述了这支抗战时期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蓝鹰”部队,如何与日军六个师团交手,歼灭号称“丛林之王”的18师团主力,重创三个师团和一个独立混成旅团。作者文笔灵动诙谐,将一段沉重激昂的战争史,鲜活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

作者简介

  萨苏,199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AT&T、诺基亚、AMECO等公司工作,现为一家美国公司驻日的网络工程项目主管,住在日本关西的小城伊丹市。出版有《国破山河在》(《亚洲周刊》2007年十大好书奖)、《尊严不是无代价的》、《退后一步是家园》等。萨苏是新浪最佳写作奖获得者,文笔灵动诙谐,以敬畏之心写有趣文章,人称“文坛外高手”。其新浪博客点击量超过一亿三千万,作品广受读者欢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新平洋
 井上咸:中国兵来得好快!
 活捉日缅间谍
 令日本人震惊的中国兵
 不平等的较量
 菲亚特战车连
 野人山,让老兵变成了狼
第二章 拉加苏之一
 拉加苏夜袭
 美国人不相信
 孙立人:蓝鹰的灵魂
 孙立人的“八国联军”
第三章 拉加苏之二
 史迪威无奈的选择
 中国兵的“老爸爸”
 财大气粗的远征军
 “日本兵,你饿吗?”
第四章 拉加苏之三
 绑在树上的日军狙击手
 柏特诺:不懂日本人也不懂中国人
 三条信念让陈鸣人顶了47 天
 棋盘上的关键一点
第五章 胡康谷口
 孙立人:用火炮“蹂躏”日军
 40 英里打了两个月——“慢慢地”
 孙立人的两大法宝:克钦游击队、迂回战
第六章 打洛之一
 “湖南骡子”廖耀湘
 傅宗良擅自“迂回穿插”
 猴子带路
 井上咸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第七章 打洛之二
 井上给冈田支招儿
 傅宗良撤职事件
 打洛踹营之战
 靠大蒜果腹的日军
 廖耀湘:先拔头筹
第八章 孟关之一
 晓高地血腥争夺战
 日军也会“围魏救赵”
 “千人针”与“竹篓血渍”
 “不打下孟关,不剃胡须”
 远征军的钢铁刺猬
第九章 孟关之二
 日军战车:没法儿跟中国人的坦克比
 藤井大佐:死于骄横
 “猪突猛将”牟田口廉也
 田中新一:把自己装进了口袋
 瓦鲁班迂回的主力——梅支队
第十章 瓦鲁班之一
 梅里尔的两个活宝
 南皮尤得而复失
 中国人救了美国人
 打下18 师团总部的坦克营
第十一章 瓦鲁班之二
 潘毓昆:脚踩日本“豆战车”
 巴祖卡火箭传奇
 缴获了18 师团关防
 战车训练班的风云人物
 田中新一:败走“伐开路”
 史迪威拒绝了英国人
第十二章 英帕尔
 牟田口:指挥颇有亮点
 “不怕狼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盟友”
 史迪威的神来之笔
 古怪而狭义的英军猛将温盖特
 以煮芭蕉为生的日军
 “丛林霸王”谢尔曼坦克
第十三章 中印公路
 凶悍善战的仙台师团
 史迪威公路——中国战场的输血管
 中印公路上的“黄镜头”
 难忘的白衣天使
 一个美军飞行员和地主女儿的爱情
第十四章 密支那之一
 七天穿越原始丛林
 第一次空降,30 师闹了很多笑话
 杜聿明、魏德迈:舞会上敲定第一支伞兵
第十五章 密支那之二
 比敌人更可怕的雨季
 奇袭演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
 远征军新兵:吹吹打打上战场
 7 名日军打乱了一个团的阵脚
第十六章 密支那之三
 柏特诺:不中用的“美国式进攻”
 本多政材也有不得已
 西通截路之战——远征军的封喉一剑
 吉 田:“一千多人的大队,就只剩了这三十多人”
第十七章 密支那之四
 唐守治:让高见大佐倒了霉
 吉普车变成小火车
 柏特诺旧病复发,密支那总攻失败
 郑洞国临危受命
第十八章 密支那之五
 攻克火车头要塞
 11 条马路之谜
 丸山大佐对水上少将很无礼
 人称“豺狼”的第33 军参谋辻政信
第十九章 密支那——松山
 密支那守军的最后一幕
 滇西大反攻开始
 打下松山,粉碎“ 断作战”
第二十章 龙陵
 辻政信阴险毒辣的“断作战”
 砍掉“双头龙”的脑袋
 龙陵光复前,史迪威黯然离开
第二十一章 八莫之一
 蒋介石:“滇西没有下雨”
 1944:中国驻印军休整
 八莫:日军幻想中的马德里
 让装甲部队守城:日本人的败笔
第二十二章 八莫之二
 英 军:与其说是打日本人的,不如说是防中国人的
 西堡之战:一个番号对一长串番号
 七辆日本战车成了战利品
 大佐原好三:大摆“乌龟阵”
第二十三章 八莫之三
 打过八莫就到了家门口
 天不怕地不怕的李鸿将军
 八莫成了“瓮中之鳖”
第二十四章 八莫之四
 日军对八莫的成功救援
 孙立人、李鸿组织反攻
 孙立人与廖耀湘不和?
 史迪威:“中国军队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军队比肩”
第二十五章 芒友
 日军南坎“招魂会”
 反攻,从“Y”字两个枝丫开始
 黍野少佐的《昆司令部战记》
 芒友:打通胜利之路
外一篇 御虎:中国远征军装甲部队作战纪实
外二篇 永远的“林旺爷爷”——一头大象的故事
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新平洋  整个山谷寂静无声。三名日军像跳着小步舞一样,警觉地弓着腰曲折前进,越走越近,带头的那名日军军官手持南部式手枪,肩上扛着一杠两花,分明是个中尉。几个中国士兵抬起头来,看向新38师搜索连连长潘德辉,那种含义不言自明:要不要抓个活的?  潘德辉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平静地将手向下一按。没有人知道,这个一度被孙立人将军责备“滥杀”的青年情报军官当时心中在想些什么。被称作“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式冲锋枪打响了,一串火链之下,那名日军中尉军官一头栽倒在地。  山谷,顿时被烈焰和弹雨所吞没……  新平洋之战的主力——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新38师搜索连。不过,他们在投入新平洋之战的时候,是下马作战的(详见第30~32页)。  1943年10月30日,缅甸,茅邦,雨季正逐渐进入尾声。  日本陆军第18师团步兵第55联队担任值日官的井上咸大尉,接到一条让他大吃一惊的紧急命令,称在胡康河谷西端新平洋一带活动的第18师团混成搜索大队,与从印度方向出击的中国军队发生激战,命令他所属的第55联队立即做出发准备,向胡康河谷方向增援。  事实上,日军将第55联队主力部署在茅邦,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从印度经胡康河谷反攻缅北。  茅邦是个不大的缅北小镇,但是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在新平洋之战的前一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最英勇的将领戴安澜师长就战死在这里。茅邦地处缅北大动脉曼密铁路中段,北上可通缅北的中心城市——日军18师团司令部所在地密支那,南下可达缅甸古都曼德勒。从茅邦向西,则是胡康—加迈河谷的入口——孟拱。向西通过日军修建的简易公路穿过这条河谷,可以到达谷口西端的咽喉新平洋,从这里翻越因险峻而恶名昭彰的野人山,对面就是中国远征军在印度的基地——雷多。胡康河谷是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反攻缅北的唯一通道,必经之路。  不等井上做出反应,第二份电文又已经到达——混成搜索大队遭到重创,搜索队队长荒木与一中尉(当日晋升大尉)战死,命令第55联队主力立即出发增援。  井上咸的第一个反应是:中国人来得好快!  从各种情报分析,日军早已预料到中国军队会对缅北发动进攻。然而,日军一直认为中国人要到11月中旬雨季结束后才会开始行动,令他疑惑不解的是,情况怎么会变化这样快,荒木怎么会说战死就战死呢?  几个小时以后,新的消息传来,新平洋已经失守,胡康河谷谷口的北入口临滨同时遭到突袭,外围据点沙劳被中国军队攻占,在当地驻防的守备队全军覆没,指挥官原矶满中尉战死。  至此,一切已经没有疑问,日军一直担心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团的大反攻,比预期更早地开始了。  此时,第55联队主力,除了部分伤病员和运输兵以外,已经全部整装上车,准备出发。听到这个消息,井上心中忽然一寒:原和荒木并不属于同一个部队,在军校和自己却是同期同学,两人在同一天战死,这,算是怎样的一种缘分呢?难道自己……  新平洋战斗打响的时候,井上咸是55联队第三大队的大队副官。在随后和中国远征军的战斗中,这个大队几乎被全部打光。此时的井上当然不会知道自己的担心倒是没有必要的,此人和那两位同窗的缘分不够深,运气好得很,将是此时这个大队中唯一有幸活到战争结束的大尉级军官,而且能够在几十年后写下一本《死谷胡康的持久防御战》。幸而有这本不厚的小书,才能够让我们知道,本篇开头那一段中方记载的新平洋之战相当写实,那个被打死的日军军官,正是井上的好友荒木中尉。  正是井上和其他日军第18师团、第2师团、第56师团、第49师团、第53师团、第24独立混成旅团、第33军总部残存官兵的回忆,让我们在60年后能够从敌人的记录中,观察一支中国军队怎样从印度穿过缅北人迹罕至的林莽打回自己的祖国。  井上与原、荒木都是日本陆军设在中国奉天的甲种干部候补生第四期同学。荒木专攻侦察,井上和原专攻步兵战术。三人一起被分配到第18师团,关系甚好。就在一个月前,井上刚刚与荒木在茅邦见过一面。茅邦的日军兵营在一片芒果林中,两人在那里曾一起举杯,并谈论起国内一个月前派来的慰问团。当时,荒木正率部增援新平洋方面的日军。  新平洋,地处胡康河谷以西的新平洋盆地,再向西,则是被称作野人山的喜马拉雅山余脉。此时,在印缅边界前线的日军,是直属于缅甸方面军总部的那嘎特工队,指挥官长桥中佐。这是一支日缅混合部队,包括日军一百余人,伪缅军八百余人,目的是对印缅边境的那嘎人进行“宣抚”,策动他们与日军合作,为日军进一步向印度渗透和防范中国驻印远征军的反攻创造条件。他们以新平洋为据点,频频翻越野人山开展活动,甚至派人深入到雷多的中国驻印军营地展开谍报活动,一度十分猖獗。  曾在驻印军总部担任宪兵的周文星老人在60年后,还能回忆起当时和这支日军的交手。1943年秋天,他在雷多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放哨的时候,曾亲手抓获一名奉命潜入的缅籍日军间谍。当时,连下了几天大雨,周和成都籍士兵杨思聪以及两名美军宪兵一起沿江岸巡逻,正要在一棵大树下避雨时,借着美军宪兵的手电光一扫,周忽然发现附近一棵倒伏的大树形状有些可疑,似有人隐藏其下。周当即喝问,杨思聪开枪警告。  周文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描述了此后双方的角逐:“美国兵再次将光束交叉着射出去,那人装作被射中的样子,稍做停顿后,匍匐前进,向河奔去,企图逃走。我又射出一枪,击中其大腿和臀部之间。两个美国宪兵已经走了下去,我紧跟在后面。相距其实不过50多米远,但坡陡路滑耽误时间,那人就死命地向着河边翻滚,我赶紧又补了一枪,此时美国宪兵已追了上去,一把卡着那人的后脖子提了起来。用电筒一照,他咬紧牙一句话也不说,只在身上搜出缅刀一把、卢比若干等,看其穿着却是印度的黄军服。”此人被活捉送交总部,经查系缅籍,被日军抓走了亲人,经过间谍训练后,要他潜入雷多盗取盟军指挥中心的文件,立功受奖后方放其亲人。  这支日军部队很快就陷入了困境。1943年8月开始,中国军队行动渐趋活跃,频频与缅北日军前哨发生交火,渐渐开始出现翻越野人山出击新平洋的迹象。坐镇新平洋的长桥中佐招架不住,向第18师团请求增援。  日军第18师团参谋长,绰号“雷神爷”的片岗衷少将对驻扎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一直十分重视,当即下令由荒木指挥的师团搜索队与步兵第55联队11中队、机枪中队共同组成一个混成搜索大队,前往增援长桥中佐的部队,统一由长桥中佐指挥。  井上感到惊讶的是,当时他曾亲眼看到增援新平洋的荒木一行足有数百名精兵,沙劳的守备队也足有一个中队,怎么会在短短的几个小时被中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呢?  他有这种惊讶丝毫也不奇怪。要知道就在一年以前,日军攻占缅甸的时候,仅仅以一个大队轻取没有设防的密支那,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归国之路,竟逼得国军名将杜聿明坐拥全副机械化数万精兵而不敢一攻,选择了焚车上山的突围方案,结果兵败野人山,大量官兵在突围途中因病饿而死。  以此前中日两国的交战经历而言,日军以数百兵力据守的据点,中国军队很难在几日内能将其拿下来。这既是装备差别的体现,也和训练水平、战术素质、精神风貌有关。  所以和中国军队多次交战的井上要问,这次新平洋怎么会丢得这样快呢?  其实日军败得一点儿也不冤枉,因为他们碰上的这支中国军队,和以往交手的中国兵完全不同。这一仗日军出动的部队,为荒木与一中尉指挥的日军搜索队和第11中队主力,总兵力240人。以第11中队来说,下辖三个小队,每个小队有三个拥有轻机枪火力的步兵班和一个掷弹筒班,共有兵力170人,一般士兵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他们碰上的中国军队,则是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38师搜索连,指挥官为潘德辉少校。这个连共有300名官兵,装备迫击炮12门,反坦克炮3门,轻重机枪25挺,一般士兵使用的是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单从装备角度说,这个搜索连的火力当时美军的一般部队都比不上。  和大多数战斗双方有预谋地互相试探不同,这一次双方纯属遭遇。  10月,中、英、美三国共同批准了史迪威反攻缅北的“安特利姆”计划,计划调动驻印中国军队与云南的第二批远征军同时发动攻势,两面夹击,打通从雷多到云南保山的中印公路。此时,在中美工兵的努力下,一条从雷多出发,横贯野人山的公路已经修通,远征军驻印军参谋长柏特诺准将急不可耐地调动陈鸣人的第112团主力从雷多出发,攻入胡康河谷。潘德辉的搜索连,奉命担任陈鸣人所部第112团的前部,清扫道路,搜索攻击。他们从野人山向东前进,到达了新平洋镇西的一片高地。  日军方面的行动有些诡异。当时长桥中佐带那嘎特工队的主力深入野人山活动,留守新平洋的是深泻大尉指挥的第11中队和深井的搜索队,由深泻指挥。估计是在新平洋的西边发现了一些可疑的痕迹,荒木中尉率部向这个方向搜索前进,结果和潘德辉的部队狭路相逢。  新平洋是胡康河谷和野人山之间难得的一片平地,几个月后,这里已经变得车水马龙,在美国起重机的帮助下中国工兵用双手建起了机场、训练中心、加油站、汽车修理厂、医院,甚至俱乐部,就差弄几个印度妓院来了,俨然一座新兴的城市。但深井的部队和中国新一军所部交锋的时候,它不过是坐落在一片林空(即原始森林中的断续空地)中的小小集镇,周围完全被苍茫的丛林所覆盖。1942年中国远征军从缅甸向印度败退,一度也曾经到过这里。  新平洋之战——确切地说,是在新平洋以西无名高地的战斗,双方投入兵力都不过两三百人,在中国远征军从印度发起的归国之战中,这只能算是一次路边小战。我们对这次战斗进行特别详细描述的原因,是因为尽管这之前中日两军在缅北已经有过多次零星交锋,但新平洋之战普遍被认为是中国远征军大反攻的序幕之战。  应该说,中日两军的人员战术素养都堪称不错。所以,他们几乎是同时感觉到了对方的存在。  这时,双方的指挥官,却分别做了一个不相同的决策,对以后的战斗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新平洋之战的两名主角,一个是中国远征军新38师搜索连指挥官潘德辉,一个是日本缅甸方面军第18师团侦察队指挥官荒木与一。根据中方的记载,这两个人,应该是在战斗打响的一瞬间狭路相逢的。  当远征军的官兵在林中向新平洋搜索前进,即将和日军相遇的时候,也许完全凭借直觉,潘德辉感觉到了前方丛林中隐藏的危险。在他的指挥下,新一军搜索连按美国教官训练的要点迅速散开,轻巧地散布成一条中间略微凹陷的蛇阵。炮兵停了下来,将偕行的迫击炮底钣装好,步兵打开了冲锋枪的保险,向对面丛林无声地搜索过去。潘德辉的位置正在蛇形队形凹陷的中央。  此时,经验丰富的日军指挥官荒木与一,也似乎预感到了中国军队的存在,只是他的反应完全不同。这位荒木中尉做了一个优秀侦察员应该做的事情。他让全队停步,自己带了两名士兵,警惕地向中国军队方向摸索过来。  或许,他认为在新平洋和中国军队的基地雷多之间横亘着险恶的野人山,中方不可能有大部队深入到这里,因此对方应该只是少数侦察人员。而根据日军在中国战场的经验,三个日本兵足以抵挡十七八个训练和装备都很糟糕的中国兵。荒木中尉带着两名部下搜索前进,大概觉得是给够了中国侦察兵的面子。  不幸的是,这个经验,从这一天起在缅北战场不再适用。更糟糕的是荒木摸索的方向,正是潘德辉所在的位置。由于植被和地形的原因,中国兵看得见他,他却看不到中国兵。于是,本文开头的一幕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荒木当时怎样行动并非出自日方的记载。虽然有少数日军从这次战斗中脱身,但他们大多在此后的一连串恶战中丧生,我们没能在日本方面找到新平洋遭遇战的详细经过。荒木的行动,是根据中国方面的记录推理出来的。  张映秀是此战中最先开枪的中国士兵之一。这个1942年随着新38师师长孙立人翻越阿拉干山到达印度的广东老兵命硬得很,活过了战争也活过了“文革”,还能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政协整理文史资料时口述当时的情景。人们惊奇地发现,并不大会写字的张映秀却认识不少英文单词!  那有什么好奇怪的?!当时在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一军中,很多老兵都有能跟美国兵聊大天的英语水平。英语这玩意儿又不是豺狼虎豹,学会它不算新鲜事儿。我曾经采访过的一位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并没有多高的文化,却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几十年后一张口就是:“Give up your arms, you won抰 be killed…”(缴枪不杀)  汤姆式冲锋枪的扫射曾在德国打得精锐的党卫军落花流水,这种优秀的武器在缅甸的丛林中同样威风八面。张映秀回忆,战斗一开始,中国兵密集的子弹当场击毙了一个突出阵前的日本中尉。荒木与一是这次战斗中被打死的唯一日军中尉级军官,所以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这个被击毙的“一杠两花”的日本军官就是他。几十年后,中国远征军新一军的老兵回忆,在击毙的敌军中,曾寻获“荒木中尉”和“山下大尉”的证件。  这个记载与日军自己的记录有点儿不同,日军记载此战中被击毙的最高指挥官是荒木,所谓“山下大尉”,应该指的是日军那嘎特工队的山下弘大尉。此人在当晚对中国远征军的夜袭中被击毙,估计是中国兵把两次战斗的战果混为一谈了。  看来,荒木是一个身先士卒的侦察员,却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他被击毙的直接后果是,一开战日军第18师团搜索队就失去了统一的指挥,面对中国军队出乎意料的凶猛火力只能各自为战,无法作出统一的应变。中国军队的蛇形阵从三面包围了还没有展开战斗队形的日本兵。  猝不及防的日军伤亡惨重,他们的反击却显得软弱无力——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打出一发子弹的时间,中国兵的汤姆式冲锋枪足够打出十发。  让日本兵惊讶的是,面对软弱无力的反击,中国兵的勇气却好像差一点,他们并没有乘胜猛冲上来,而是一遭到反击立即后退。  不等日本兵庆幸,中国军队密集的迫击炮弹就落在了他们的头上。面对这些头戴英国钢盔,手持美国冲锋枪,却打着中国绑腿的对手,日本兵显然感觉会有些怪。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在如此近距离又没有工事掩护的情况下,中国人的迫击炮弹几乎弹弹咬肉,而中国兵的炮弹似乎是无限的,一打起来就是一个钟头。  等炮击结束,趴在地上的日本兵,已经没有几个能站起来了。此时,新38师112团的一个连也前来参战,200名日本兵的最后命运就此决定。  这实在是一个不平等的较量。这次战斗的后果是中国兵顺势冲向山下的新平洋镇,镇子里少数日军猝不及防,在深泻大尉带领下放弃兵营,匆忙向山林中逃避。  ……

编辑推荐

  三次让日本人在亚洲蒙羞的“玉碎战”;  一段被台湾当局封杀三十年的历史;  一部中国人回家的故事。  著名军史作家、旅日学者萨苏 , 首度在《突破缅北的鹰》一书中揭秘中国抗战“天下第一军”!  比大片还震撼的战史巨制,尽在《突破缅北的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突破缅北的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4条)

 
 

  •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一买,1.填补了驻印军这段空白;2.大部分资料是从日本留存而来,更加真实;3.萨苏的文笔,语言,排序等很简洁,很诙谐,引人入神。真的希望萨苏再能利用生活在日本的机会,为了那些逝去的国人,为了我们这些对祖国还有深厚感情的人,多写一些能深入揭开历史尘封的八年抗战乃至整个昭和军阀历史的书吧!期待中,谢谢!
  •   之所以购买了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家里订阅了《新快报》,里面有本书的连载,看了几天之后觉得还是挺吸引的,而连载看起来总觉得太慢,干脆就买了一本。其实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看过纪录片,也看过几本书。对比起来,感觉这本书有几个特点:1、图片特别多。仅有文字的书看起来确实感觉缺了些什么。文学作品倒还好,有想象的空间,但是纪实文学能够配上一些当时的照片确实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本书配上了大量的照片,而且还对照片有所讲解和分析,让读者读起来更有意思。2、聚焦。其实远征军的内容很多,从印度打过去缅甸的和从中国打过去缅甸的,两条线并进,最后会师。本书的重点集中在从印度打过去缅甸的孙立人将军的率领的新一军,其他的部分围绕着孙将军讲述,而关于第一次远征军和败退野人山的部分也是穿插在其中,涉及到时才讲述。这样的方式让本书的内容更为聚焦,更通过本书了解了远征军的同时了解孙立人将军。因此关于从中国打过去缅甸的腾冲战役、高黎贡山战役、松山战役讲的并不多。
  •   以前对网上购物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觉得怕怕先付了款,买到假东西。一直比较喜欢看书,经常到新华书店买书,书店有卡才打9.5折,有些书还买不到。有一天,无意中听到同事说,可以从当当网购书,还是货到付款。只要注册了就可以。上网一看,还真有自已想买的书《突破缅北的鹰》。注册完了,在同事的指点下购买了一本。三天就到了。那感觉真好。对于喜欢书的人来说,那种喜悦感就象久旱逢甘露。接连着我又当当网买了三本,在书到来之前,很期盼啊。当当网的书质量还不错。
    《突破缅北的鹰》这本书很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还愿了历史,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我们的先人,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把倭寇赶走的,真的不能忘了他们,真的要记住他们。也谢谢作者。
  •   本书用中日史料对照,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国驻印军的浴血奋战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历史书籍,该书资料翔实可靠,值得一读。
  •   被称为“天下第一军”的孙立人统帅的“蓝鹰”部队,终于再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感谢作者啊!这段历史和这支军队都被人为的有意无意的掩盖了这么久,此时重现,让人对这支部队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   大量丰富的中日史料对照,使得作者描述下的这场战争中的细节真实可靠,更令人感到震撼。作者更高更广的视角,让读者对战争的了解远远超越表象,让我们对这个对手,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这对当下浮躁的国人,不啻是一剂清醒剂!反观现在荧屏所播的抗日雷剧,就不能只是嗤之以鼻,而应该对它的毒害作用感到愤怒了。感谢作者写下的这本好书,谨向萨苏先生表达我的敬意!
  •   萨苏每部作品我都购买收藏,总觉得,从《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萨先生写作水准在下降。可能是期望值太高的原因。直到本部作品的出现,萨苏再次给了我惊喜。虽然其中关于孙立人部队介绍与前面很多书中完全重复,很不错,值得一看
  •   书中的内容详实、感人,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深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壮,真实再现了当时身在异域的中国军人为归国而战的感人事迹,老萨没有让人失望!
  •   中国远征军雨雪在国外,他们大多没有那些在国内战场的战友那样声名显赫,他们的历史尘封了很久。萨苏的历史书一直很受欢迎,这本更可谓精华,深入浅出,多层次描述,大范围引证,尤为可贵的是介绍了许多普通士兵的事迹,让人感觉历史是特别熟悉的,事情仿佛发生在自己眼前。期待那段历史被更多国人关注,那些流过血的远征军战士能让我们铭记!老兵不死!
  •   写远征军抗战历史的书已经很多了,萨苏的这本书引用了中日双方的史料,很好看。
  •   老萨用最新史料向我们描述了中国远征军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中国从来不缺英雄,只要有正确的指挥和合适的武器,我们不惧任何对手。国军为抗日付出了重大牺牲,但这些牺牲有多少本可避免?如果一开始就能采取正确的战术,也许我们本可拒敌于国门之外。重温历史,为的是不重复当年的错误。记住那些英雄吧,那些年,他们在为国而战。
  •   萨苏的书,视角不同的中日之战
  •   抗日战争,一直重压在我们心头,从民族角度我们一直的在愤怒,从军事角度,我们一直在对诸多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悲愤着,从来都是国军共军被追着打,不对称的单兵素质,不对称的武器装备,不对称的后勤支持,一切一切让我们翻看历史的时候不住的愤怒。而孙立人将军的远征军缅甸一战让世界知道了中国军人的精神,见证中华儿女的顽强,见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   中国驻印军的对日作战让人刮目相看哦。
  •   最近买了一批战争类的书,这本讲缅北战争,图片多
  •   收到了,O(∩_∩)O~哈哈,又一本萨苏的著作。

    大略翻了一下,封面设计很有质感,图文并茂。相信凭借老萨一贯的严谨、公正以及史料的收集,一定会展现出一段风起云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

    泡壶茶,慢慢读!
  •   客观、真实。驻印军是好样的,可惜内战中无目标,可惜一世英名
  •   最初是看了萨苏的《国破山河在》感觉特别好,这样图文版的更有说服力。在新浪访谈偶尔发现这部新书毫不犹豫拿下,书质量没的说很好!内容更好!!!
  •   萨苏的书总是喜欢看的,史料齐全,角度合适。不足的就是他的评论,毕竟小萨不是军事和历史专业出身,总结性的内容写得不好也是可以原谅的。
  •   萨苏的这本书从不同的视角重现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特别是对孙立人将军的描写生动传神。
  •   一直很关注萨苏的博客,第一次买他的书……
  •   萨苏的书,叙述生动,史料详实,还有一个其他出版商没有注意的优点,那就是图片很多,图文并茂才会物有所值!
  •   为了写成此书,萨苏严谨地搜集了大量日本资料,可谓心血之作!
  •   一直喜欢看萨苏写的书,真实、可信的高。通过中、日两面,来看当初远征军征战缅甸,打通回国之路的经过。很喜欢,值得收藏。
  •   之前看过萨苏的《国破山河在》,所以对萨苏的其他书比较感兴趣。书的外包装还可以,印刷也行。没有其他不好的地方。
  •   到手之后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萨苏的作品很多,史料详实,而且文字很生动!
  •   如果说最悲伤的历史是远征军败走野人山,那么最激荡的命运就是归乡的孙立人和他的将士。曾经的峥嵘往事,因为孙立人冤案而尘封,萨苏以自己独特的笔触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值得你的关注。即使不为书本,为了曾经的故事。
  •   本来就很喜欢萨苏的作品,书一到手就迫不及待的一次读完。老萨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还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让整本书显得更为丰满
  •   以前在杂志上看过连载,出书后还是买了,不过感觉萨苏终归不是专业写军史的,场面一宏大,看到后面我有点凌乱。
  •   萨苏的新作,用来系统地读一读中国远征书的书。
  •   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对壬辰之战很感兴趣,作者现在集中精力将宏大的战争描述得更加具体,鲜活纸上,让大家更了解这段历史,记住了祖辈的英雄事迹。 感谢作者。
  •   听说 中缅公路,后来进来的物资,很多变成走私通道,发了国难财,不知道是真是假,
  •   萨苏的书一直我都很喜欢。非常有趣
  •   萨苏的书, 写的好。
  •   萨苏的书,考证的功夫一向还是做得不错的,而且趣味性很高,就是写东西有些啰嗦,经常能跑题跑出十万八千里去。
  •   令人震撼,感谢萨苏!
  •   萨苏的书我有全套,很好的作者,非常喜欢他的幽默。
  •   以前看萨书都是在他的博客上,这次是第一次买他的书,很不错的书,参考了日中美等国的战争史料和经历者的回忆录等,照片丰富。
  •   让我真实的了解了中国远征军的抗日历程!
    中国抗日战场如果都如中国远征军这样英勇,我们的屈辱感也就不会如此强烈了!
    但还不得不说美国人的物资援助对当时的国军是多么的重要!
  •   萨苏的书很喜欢,就是不打折
  •   喜欢萨苏的书,还没有看,期待
  •   萨苏的书,是很值得一读的抗战史书,大力推荐
  •   萨苏的书,一如既往的好
  •   萨苏的书每本都买,很喜欢。
  •   一直喜欢萨苏的书,这本看起来感觉还可以!
  •   萨苏的书真不错 值得一看。
  •   萨苏大大的书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   昨天下单,今天一早拿到书。晚上看看。冲着萨苏买的。
  •   喜欢读萨苏的这类历史小说!
  •   萨苏每部作品我都购买收藏
  •   继续支持萨苏,其实还看中几本,不过要等有优惠活动再出手了!
  •   萨苏一贯的考据风,看着还是不错的。
  •   萨苏《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连载原著,畅快淋漓,受益匪浅。不过,该书对图片资料考证不够严格,犹需商榷。推荐购买!!
  •   萨苏的东西还是可以看看的
  •   就是喜欢萨苏从日方过度看问题,好书必买。
  •   在那段历史下,很少有人知道在缅甸也有我们国家的军队,有一种中国的军队,那支军队在那片原始丛林中和敌人战斗,那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和令人敬佩的军人
  •   写得很细,很多细节是第一次看到,非常受震撼,也很感动和感慨
  •   的确很少有讲驻印远征军的书籍,而且其中揭示了三军用命、取得胜利的道理。
  •   还没有看 喜欢国军抗战方面的书
  •   一段尘封的历史,值得反思的不仅仅限于书的内容,不过书能出版和公开讨论国军的抗战史,已说明时代在进步。
  •   一气读完,这段历史的书比较少,看起来过瘾,不像正面战场那么让人憋气
  •   这是一本很细致的书,书中有些内容貌似和退后一步是家园中有重复的地方。可以通过这本书重新认识远征军在缅甸的战斗。
  •   八年抗战留给我们太多太多,我们的保护和整理工作远远不够。把这些东西整理出来,留给我们的后代,使他们了解我们民族这段苦难的历程,对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用非凡。
    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   以日本人的视角看中国远征军,立意新,资料实,与众不同
  •   中国人写的血淋淋的历史。tmd的鬼子还没给全部消灭让他们也写下了文字,应该全部把他们给毙了!
  •   感谢作者把这段历史真实重现,让我们了解更多中华的脊梁,人民的子女。这本书,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从而更加珍惜今日的和平。
  •   一段抗战中值得国人骄傲的回忆,看过之后,痛快、伤感、追忆。
  •   从日本资料和中国史料对比,讲述中国远征军。角度新颖,作为远征军是民间专家的父亲,一口气读完后,也认为比较严谨。
  •   是跟《国破山河在》一起买的,类似的书,对于远征军历史的了解,是个很大的补充。
  •   先是看了作者的《国破山河在》,然后又看了这本,很喜欢作者的文字,一直给人一种充满感情的文字。
  •   “回家'的路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好样的中国远征军
  •   很好的一本书,用日本的史实资料,再现了远征军的事件
  •   国军如此神勇 令人震撼 发人深省
  •   看完这本书,想着60多年前为了抗日而走出国门的英雄们真的是很伟大,为了祖国的独立,英勇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   史料详实的书值得读。
  •   这本书连载在坦克装甲车辆新军事里,我一直在追,后来发现,买杂志费时费力,不如养起来,直接买书。
    书是上午10点左右送到的现在大概翻了一下,说下里面的问题,此书因为文字方面不太多,所以大量插图,且校对不认真,竟有被“追击炮重伤”之语。
    两个外篇在萨大出版的其他书里均有,这次又出现了。无语!~
  •   史料丰富 我喜欢
  •   配有大量图片,真实的了解苦难的中国及勇敢的中国人!
  •   文笔不错。看得很解恨。
    两边的文史对照有呼应。
  •   帮LG买的,他在网上看得欲罢不能,觉得不过瘾,决定买本书捧着看,因为这本书,LG特地查找作者的一些相关信息,对作者做了肯定的评价。应该还会再买这个作者的书。当当速度超快,昨天晚上才下的单,第二天就到货了。
  •   书中大量历史照片,有助于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以大量日方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史实,非常非常好!!!已经不只是一部小说啦,而是一部历史书!
  •   新书,上了好多次这个网都是缺货。终于买到了很开心。
  •   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好多人都知之甚少,需要补课。
  •   这就是历史,抗战史。在腾冲看了一些展览,所以就买了这本书,很不错。
  •   写的不错,这段历史令人振奋
  •   远征军相较国内抗日战场的军队来说绝对是异类,如此特别,打得又如此荡气回肠
  •   谢谢作者对这段历史的表述,虽然里面掺杂着许多个人情感,但散发着民族自豪感。历史不应该被忘记,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希望能重建陵园。
  •   详细记录了远征军打回国内的情节,个人觉得,对于在缅甸以外发生的战事就不用交代了。毕竟像内战和台湾的内政这些都带有很强的政治意图,跟民族解放独立相比,差太远了。
  •   头一次在当当网买书,打折还包邮,书送的很快,我看的也很快,哈哈,都看完不少天了才发现要确认收货。一句话:很好的过程!
  •   对远征军的历史又加深了印象,壮哉,中国远征军
  •   从来没有关心过这段历史。看完后,被深深触动、感动。推荐所有的朋友都看看。
  •   一段被忽视的历史
  •   以前对这段历史只知道皮毛,如“十万学生大从军”等,通过此书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下前辈做的大事
  •   这段历史,最近几年才有出书,要看,……
  •   我们的教育部门把《谁是最可爱的人》从课本上删去了,这还好说,借口就是战争不是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要是他们把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都忘了,这就叫千古罪人了
  •   从中知识历史的魅力,了解到中日关系的错综复杂。
  •   内容很多以前在网上看过萨大的, 纸质书看来真的感觉中国人真牛.
  •   中国远征军,成功的反攻
  •   中国威武
  •   一段了解很少的史实。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很多珍贵的照片和细致的考证,不晦涩,可读性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