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孟昌明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为美籍华裔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孟昌明散文作品的精选结集,囊括了作者多年来散文作品的精品,基本可以涵盖孟昌明散文的全貌。主要关乎艺术、艺术家的评论,个人的生活、性情,美的追寻,乃至人生意义的求索,我们从中可以走近一位艺术家的心灵世界和真性情的生活空间,在美的洗礼中,引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获取吾道不孤的精神支撑,启迪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品质。文如其人,干净洗练,洒脱机趣,激情时如汹涌澎湃的大海,平和处又似老友间的剪烛夜话,脱却烟火气而透显出内在的笃定与淡远,其深厚的学识修养又笼之以厚实的底蕴,不拘形迹而自成一体,自名一家。

作者简介

  孟昌明,美籍画家、书法家、艺术评论家,曾经在美国、日本、中国等地举办过六十余次个人画展,作品为世界各地博物馆、学术机构及私人所收藏。出版有《思想与歌谣》、《孟昌明现代水墨》、《孟昌明画选》、《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孟昌明书法》、《我毫厘不让》等学术专著与画册,作品和文章见诸于全世界三百余家著名报刊杂志并多次获奖。

书籍目录

自序读碑帖画鱼者说袖手旁观——我和书法的点点滴滴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广陵散》不绝古道?西风?瘦马——杰克梅第雕塑随想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关于八大用团块思索——罗丹女神,你要像人那样微笑!——波提且利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埃贡?习勒安乐的椅子——马蒂斯塞尚那低沉的声音色彩是一首歌——雷诺阿风景在远方——高更喝茶逛书店及其它头发眼睛远方的钟声——陈道龙诗歌读后老师虞山关于董欣宾致友人——也说我的《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文人罗勃特苏北的风花雪月梦里不知身是客北京的味台北?酸雨扶桑正是秋光好—?日本随笔扶桑正是秋光好卖画日本名古屋的凡人小事一个穿制服的姑娘八十五岁的登喜代老人加纳美佐子山中百合大阪小拾短笛无腔信口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12章1 冬至?听戏?画画?品茶2 种树养花中的闲情逸致3 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日4 钓鱼5 再见,荷花6 又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日7 老马的诱惑8 私藏旧画9 静观——苏北偶拾10 美是一种冒险11 深秋札记12 又是一场席终人散……梦到天涯即是家乡——我的水墨荷花长卷有关写书的鸡零狗碎(代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划着自己方舟的行者
      
       ——读孟昌明散文集《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
      
      
      文/陈道龙
      
      
      
       他不断地走向远方,把背影留给了我们。他去了哪里?他做了什么?在想些什么?这本散文集《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便是他对我们的一个告诉,是他给我们的一个多彩的音信。
      
       在二十多年前的一个下午,我在南京中央门长途汽车站见到留着一头长发的孟昌明。他风尘仆仆地从盐城赶过来,并说就要准备到西藏去。我对他产生好奇,并关注起他。
      
       后来他从西藏回到南京,又从南京去了安徽、河南,去了北京,再去往美国,偶尔听到消息:他又去了日本,台湾,去了欧洲……几年才能见上一次面,总是看到他的大量画作、书法作品,出了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又看到他刚出版的散文集:《我看着你的美丽和忧愁》。这书名让我心里一动,感到有一种丰富的意味。浏览一番,便更为惊奇,他在美术、书法之外,在文学写作上取得这样的成绩真令人惊异。
      
       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让我最震动的,是他对艺术的探寻与批判。可以说,《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是他的对美、对艺术的感悟与认识,是他关于美、关于艺术的批判与宣言。“窗外。花园。天是蓝的。”他从自己面对着的丰富生动的自然世界状态开始着笔,进入他对美、艺术本质的探寻。音乐、书法、绘画、文学都在他一一观注之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由此也传导出了他的感慨与认识:“形式语言,在表达方便的同时总也走不出一个限制的窘态,直觉,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向我们遥遥招手。”“通俗?不。一个民族,倘若仅仅满足使用大众通俗的语言便不会有向前行走的欲望。”“诗人,你凭什么迁就?你迁就了谁?……原因是文学已经是我们时代最后的一个道德保险。”“书法不再也不应该是欺世盗名、装点门面的笔墨游戏,书法是书家思想的流泻,书法是书家感情的印痕。”他认为,“美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呼吸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呐喊与歌唱。”他问:“生命的尽头是什么?是美学,美学的尽头在哪?在天堂,天堂在哪?在你心里。”他一再地告诫自己,也告诫所有的艺术的追求者:
      
       ——做你的行者吧。
      
       ——划你的方舟吧。
      
       这个宣言与告诫让我久久地震动不已。
      
       他带着我们《读碑帖》,听《广陵散》,注视杰克梅第、罗丹、八大山人等一个个中外艺术家,点出他们给他的启示,也给出他的独有评判。应该说,这些评判都带着他浓烈的个人色彩,是那些艺术家作品里某种特质在他内心引起的共震,但对我们也是很有意义的启示与参照。
      
       书中另部分内容是他对人情世态的观察与感触。当看过他的《台北·酸雨》后,我感到他过去大量阅读与钻研现代派文学名著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过去,我曾奇怪,他一个画画的,怎么还那么热衷于在美术之外读文学作品,我们曾多次讨论过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交谈过普鲁斯特、西蒙等作家的作品。可以说,这些现代一流的文学大师们对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影响,让他长出了一双异乎寻常的眼睛。他其实不仅仅是在写台北,而是在写现代与现实生活的无奈,是对现实生活发出的一声叹息。《苏北的风花雪月》是带着温情对故乡往昔的回忆,也是带着无奈对故乡现况的感慨。他对我说,这篇文章改了21篇。从中可见他的认真、刻苦、执着。
      
       他的文字,大多数都像他画画,泼墨写意,任情挥洒,充满感性地表达方式,而又常有深刻独到见解。直率而言,又常常巧妙机警。思绪与感触的奔涌,很自然地采用起意识流的表达方式。不讲布局,却又浑然天成。
      
       他一路地走着,脸依然朝着远方,观察着,体悟着,思考着,也表达着。他的表达,已不再是20多年前的单一的画画、书法了,他又有了一支精彩的文学之笔。这些年来,他在认识与思想上更丰富、更深刻了,收获也更丰盛了。他还要一路地走下去,我愿在此借用他在《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的话:
      
       ——做你的行者吧。
      
       ——划你的方舟吧。
      
       孟昌明是一个颇值得思考的现象。他已成为一个真正的划着自己方舟的行者。我们希望他扬帆远航,乘风破浪。因为他向我们昭示一种希望:一种在世俗看来不可能的事,却是可能的。
      
      
      
       2011年4月14日草于南京
      
       (本文作者为新华日报记者著名作家)
      
      
  •     他与他的笔在想象的乌托邦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读后
       文/倪端 (台湾著名作家)
      
      
       拉赫曼尼诺夫为开创事业第二春,在纽约写出「第三号钢琴协奏曲」。我看昌明集结所有的「美丽与忧愁」,字字句句应是为了更走近理想中的香格里拉而生。
      
       阅读昌明的文章,望似具象,实则虚拟;与我阅读他的书画有完全不同的心境。就如同简单音符,并不代表演奏的难度低下。昌明的水墨书画不用繁复线条,在行云流水间另有豁然开朗新意气象。而他的文字,无论短篇长文,却是必须随着理性丈量,亦步亦趋进入他的感性节奏,再拉出情丝万缕;不明究理的人直接看文全然无碍,明白故事后阅读者其实和他一样耗费许多精神。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东方到西方,传统到现代,左手是诗篇,右手是小调;从目录排陈看昌明学习企图与深刻反思的路径,可以了解他一贯「植栽耕种」辛勤务实的心理状态。他是一个端正四方爱憎分明的人,一个会牢牢记得细节过程的人,一个顽强执着毫厘不让的人,一个善感多愁用心生活的人。
      
       他与我有多么的不同。我们虽出生在同一个年代,却成长在截然不同的背景环境。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与自我要求,成就他势必是一位不同凡响的艺术家。他擅长用记忆深厚情感,所以他的文字绝非表面上铺成那般直接,而是再三咀嚼后的细腻编织。他的文字总不经意的指向遥远,这距离有相当深沉的孤寂。我想,他恐怕亦无意识到这一层吧。
      
       昌明不是天才写手,他是用心写作的高手。因为他讲结构与刻度,字里行间有故事线条,文章有丰富变化色彩,你无法在他未断章句时停歇。阅读他的文章,很难随性随意,你必须一气呵成。
      
       除了对绘画情事的描写抒发,我特别喜欢他的人物速写与生活笔记,人间多情短小有味,虚实之间令人疑猜。你可以看到他正气凛然外侠骨柔情诙谐幽默的一面,以及人情世故下无伤大雅的小小乡愿(这点,他肯定不承认的)。他的一字一句都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与感动人的热忱。
      
       面对世俗的欢愉,当然比不上仙境的自在。这位天涯游子,始终在纸笔间不断尝试找回原乡的渴望。于篇篇文章中,他对良善讴歌,也显露了对人事的至情至性。
      
       有一天,他会发现他的笔,在文字中所创造的境域,对许多人而言,不再是神秘的冒险,而是乌托邦「梦到天涯即是家乡」的真实与美善。
      
      
       台北 2011. 04 . 03
      
      
      
      
      
  •     孟老师其人其文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读后
      
      文/杨义侠
      
      
       再次读罢《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这本散文集,心中充斥着两种感动,一种是对文学、艺术之美的感动,一种是对精神支撑上吾道不孤的感动。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哲学也好,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必是殊途同归的,大抵都指向一个至高无上的东西,我想那就是美。没有什么能比美的润化更深入人心,任何说教若不是通过美的感染而使人欣然接纳终究也只是一纸空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最后的道德保险;没有什么能比美的引领更让人坚定,人可以很轻易地因为美的觉醒而改变而狂喜,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世界要靠美来拯救。
      
       在而今这个喧嚣的尘世,多少人可能为了所谓的生计,所谓的将来过上好日子而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人生,忘记了所为何事。然而,在金融证券行有一份好职业、有一个贤慧妻子和漂亮孩子的高更,出人意料的递上辞呈选择了漂流四方,他放下所有不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走到底,走到远方灿烂的风景之间,高更从心底发出呼喊:“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风景在远方》)杰克梅第,对一次一次所谓的功成名就的“机会”没有心动,在那些掌握让艺术家或者上天堂或者下地狱的评论家面前,他依然用他那有点跛的腿,正直地站在那只属于他的位置上,不苟且,不逢迎,除了雕塑,除了自由自在地画着、折腾着,他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要(《古道·西风·瘦马》);那个看起来有点傻、有点愚的塞尚,他不在乎按尺寸画画去卖去挣两个活命的银子,社会喜欢不喜欢,收藏家买还是不买,他都不动声色,他依然是和昨天、前天甚至更早学画时候那样一文不名,一样兢兢业业,闷头躲在普罗旺斯画自己那些看起来既不聪明也不漂亮的画,他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自然,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艺术,画死在画布前(《塞尚那低沉的声音》);埃贡·习勒,那个英年早逝的天才,他用真诚抵抗虚伪,用良善改正邪恶,用性和爱的和弦修补死亡和疾病的创伤,像壮丽非凡的西西弗斯,在维也纳阴冷的冬天沉默演着推石头的童话(《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还有,还有,罗丹、波提且利、马蒂斯、雷诺阿、八大山人、虞山劲草、董欣宾、罗伯特、加纳美佐子、山中百合……世界因你们而美好,生命因你们而精彩!吾道不孤也!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微斯人,吾谁与归?!
      
       孟老师自然是他们中的一员。其实在写他们的同时,孟老师何尝不是在对自己作着心灵期许,在内心与他们惺惺相惜,交相辉映?
      
      
      
       孟老师其实不是我的老师——若从严格履历师承的角度来说。也许我应该称之为孟昌明先生,或者孟先生,但是,孟老师是什么时候我都心甘情愿称为老师的老师,一如孟老师这样形容他自己的老师虞山劲草——这里,老师是一个标准,一个学术品位和道德素质的标准。孟老师祖籍山东,乃亚圣孟子的嫡系后人,其通身彰示的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勇以及 “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让人对此深信不疑。
      
       发而为文,纵横雄肆的一面,仿佛是遥承其远祖孟夫子的遗绪,洋洋洒洒,扑面而来,像滔滔江河连绵不绝;而其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一面,又仿佛多得周作人、梁实秋诸家的好处,像《读碑帖》《喝茶》《逛书店及其它》诸篇,其情致风雅处亦无愧方家。如果说其汹涌澎湃的一面出自对艺术对哲学对美的不竭的激情,那么其涓涓细流的一面则是源于对生活对人生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尊重,或者说这是一体之两面,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更为合适。
      
       孟老师记人写事,包括他的游记,在平凡平淡中发现美的本事实在令人佩服。孟老师常跟我说起普鲁斯特的一句名言:“我总想在别人认为没有美的地方发现美。” 孟老师大概是在对这个他常记挂和追求的境界做自己的实践吧。《苏北的风花雪月》可称这类的代表作,在那个被常人所鄙视的贫穷落后一无是处的苏北,孟老师竟然发现了“风花雪月”。其实所谓“风花雪月”,不过是四鳃鲈鱼汤、赵家朝牌饼、欧家猪头肉、山芋干冲子、澡堂吼京戏之类平淡无奇的物事,可是孟老师硬是从中掘出了美,写得如此有情致、有趣味,读之不禁有些神往。再如《名古屋的凡人小事》,如题,所写的正是凡人小事,但在作者的笔触的引领下,你不禁随之怅然、随之叹息、随之感伤、随之追想,一种淡淡的惆怅之美袭面而来,那个不知姓名只有一面之缘、三分钟实现由机场转上火车的穿制服的姑娘,那个可爱真挚、 “一期一会”的登喜代老人,那个失夫子残“作如是观”偷闲画油画的加纳美佐子,那个能读懂罗斯科抽象作品却不能画画、借钱买画的山中百合……作者写来如在目前,如此真切,如此生动,让你不能不因作者的动情而动情。
      
       在这方面,孟老师是下过功夫的,他像杰克梅第一样把自己逼到艺术的角落,练习,锤炼——集子中的《头发》《眼睛》便是这样的成果。头发,眼睛,这类再熟悉平常不过的事物要想写好其实却是最不易的,也许勾勒某些片段不是难事,但要裁剪成篇、熔铸成文,则是非有一定的功力不可,就像韩愈写诗写自己的落齿,用韵用最险的韵,这都是对自身的挑战,对语言文字范式的挑战。孟老师作为一个书画家,又久居异域,便有了旁观的视角和距离的审视,也许正是这样的“优势”让孟老师发现了中文的“密码”。孟老师说:“我真正懂得和喜爱用中文写作……是在我定居美国十年之后”,“生活环境的改变让我对产生汉字的华夏土地有一种客观的距离……距离也会让任何一个文化范式(包括文字)的真正端倪清晰地显现其优势和劣质”。
      
       这种旁观的视角、距离的审视,加上孟老师自身的学养修为,成就了孟氏文章的自家面貌,随便拿来一篇文章我们能很轻易地分别出是不是孟老师所作,就像我们随便拿出一首诗一阙词,行家里手很轻易便能分别这是太白的诗这是小山的词。孟老师的文章,尽管风格各异,但其内在的气韵是一脉贯穿的,如他打了二十几年的陈式太极,贯入书法,贯入绘画,贯入文章,吾道一以贯之,血脉里流淌的是孟子养就的一股浩然正气。
      
       文而能成体,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诚如林少华先生所言“文体绝不仅仅是文字腾挪技巧,而且包含作者对世界对生命新的领悟和姿态”,村上春树甚至断言“文体就是一切”,大抵成体也就能成家了。就像诗有太白体、少陵体,词有东坡体、少游体、易安体、稼轩体,文体实际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所谓文如其人,读其文如见其人。但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文如其人并不是一个普适的法则,以上列举的诸体无不是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如王国维论词所谓“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同样非大学问大智慧者不能成其体。
      
       孟老师的中西两方面的学问修养是让人惊叹的,孟老师的博学健谈和出口成章也是熟悉他的人公认的事了。常常记起那些与孟老师促膝长谈的下午和夜晚,孟老师视野极广,思维极快,常常从法国的西蒙、普鲁斯特,德国的康德、诺瓦利斯,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一下子又跳到了中国的嵇康、八大山人、胡兰成、周作人、郁达夫、叶嘉莹、刘小枫,文学、艺术、哲学,东西方文化差异,世界文明的相通,海阔天空,不知今夕何夕。
      
       我们看《于是,他说——关于美学的断想》,如此天马行空的笔触,神与物游的玄思,若没有充分的学识修为和高超的语言驾驭力断不能至此,好似《文心雕龙·神思》里的境界:“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还是古贤阐述得精到,换做等闲之语来形容,就只有辞不达意之叹了。再看《〈广陵散〉不绝》,该文的完成历时半年之久,“从二月与琴师们的雅集之后,读《晋书》,读六朝的美学著作,听《广陵散》的音乐磁带、CD,不知不觉,一晃,也到了盛夏八月……”,孟老师实际上是在用做学问的态度对待写文章,而又跳出了学术文章的樊篱,这篇随笔性质的散文倒毋宁说是一篇文采斐然的论文。还有《梦到天涯即是家乡》,这篇集子的压轴作,洋洋万余言,像一部四个乐章的交响乐,呈现、展开、再现、慢板、快板、终曲,孟老师音乐修养在文学上做了一次完美的展现。
      
      …… ……
      
       翻着这本《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感受着孟氏文体的魅力,想到孟老师自己说过的他写书的目的,他说是给自己一个纪律,一个“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做学问的态度。我想,应该还有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还乡,将平生所学在异国他乡的月光下书写出来还归故土,给自己一个交代,给乡愁的寻根一个交代,给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和文化一个交代……
      
       昔东汉通儒马融曾就弟子郑玄的辞归故里,欣喜地对门人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如今孟老师的艺术评论专著《寻求飞翔的本质》《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毫厘不让》回归故土,已经在华夏土地上让华夏的儿女受惠,现在这本历二十余年饱含深情的散文作品又在故土结集刊行,孟老师庶几可以欣慰地说声:吾道东矣!
      
  •     打着皮肉连着筋骨——《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出版感言
      
      文/孟昌明
      
      
       在文学想象力视觉部分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各种因素:对现实世界的直接观察、幻象的和梦境的变形、各种水平的文化传播的比喻性世界,和对感性经验的抽象化、凝炼化与内在化的过程,这对于思想的视觉化和文字表述都具有头等的重要意义。
      
       ——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手上拿着这本书,白色封面,素雅的装帧,简洁的信息,像一个惯常所见的普通诗集或是剧本那样的封面,封面上的画是我在江阴赞园画的写生,“我”,是用的“多情原本应笑我,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的书法作品中的字——先睹为快还是对的,先睹是我得做最后一校,而快意者并非是“春风得意马蹄疾”那样的忘乎所以,只是一种释然,一种秋收大忙割完稻子打完场的满足和惬意。
      
       从和编辑说好编书到出版仅仅三个月时间,而拉拉杂杂写这近300页的书稿,的的确确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二十年是一个可以把少年变成青年把青年变成中年而把中年变成两鬓苍苍的老年的概念。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固然说出了弄文字人的辛酸甘苦,他是流传千古的名仕,没得说,该那样,而我手面上的这本自己的集子,则像一本私人的日历或是备忘,圈圈点点多少记载一些不愿意忘记的旧人往事,触动心怀的记忆片羽,让自己喜悦甚至有点不能自持的、多多少少想藏着的情感和自己所憎恶的社会恶人丑事想呼喊一声却没有空间没有平台的窘迫,我就这么着,在自己文字的行间去爱,去恨,去思索去警示,给自己给别人,给自己是自我约束的纪律给别人则是一个善意的参考或是建言——尽管我一位老友常常说过,给上一辈人建言为时过晚,给同辈人建言我们不配,给晚辈建言也许我们还不如他们。
      
       话是如此说的,但写还是耐不住,甚至写完了出版了,我禁不住有一丝丝喜悦,一位美术杂志的编辑曾经多次对我说过的,昌明,别傻,写书干嘛呢,你一张画怎么着也得上万的,我搁脑后面——另一位真正写作爬格子吃饭的朋友,纳闷之余也问我,伏案写这几十万字一本的中文书稿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呢?细细思想过,我的回答是,让我有纪律,让我有言必信、信必果的作风,有铁一样的时间观念,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做学问的态度与气质,还让我在写作过程中踏实修正通常画家们那看得见的、好大喜功不知所以然的通病——于是,引经据典,一个往往熟视无睹的成语或是典故,一下子可能查七八本书,和编辑就八大山人一个题画的长句子有不同的意见,把手上的藏书一股脑搬过来,翻着,记着,从以前随时随地就手找一个纸片片寄下想到感概到的词儿字儿,到处心积虑在记忆深海中潜藏很久的书写计划——譬如我写的莫迪利阿尼,从在他作品前不忍心离去发誓写一个关于他的电影剧本开始到最终写完关于他艺术和生活一个两万言的随笔,整整花去我十年零零星星的时光——写,打字,多少个夜深人静的中霄,和着淡淡秋风绵绵春雨写下这些语言文字。
      
       《我看着你的美丽与忧愁》是书稿中的一个小散文,写的是关于奥地利英年早逝的天才画家埃贡·希勒,在纽约大都会我曾经仔细看过这个不到三十岁就撒手人寰的天才那些带着泪水的作品,油彩和线条中分明埋着某种签语,是对命运不公的呐喊还是对美好生活的遗憾,我不得而知,只是觉得那个时空不写便不能释怀;《古道·西风·瘦马》——是给瑞士裔的雕塑家杰克梅第——从写第一个字开始就不能把持一份理性的端正,恨不能把自己对着杰克梅第雕塑那一番刻骨铭心的感怀,把杰克梅第雕塑中那些某种隐隐约约的东方因素,或是人性相同的前提下东西方无意识的契合诉说出来;《于是,他说》不是“他”说是真正的我说,我不过是借着许许多多大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管道,说出来自己在艺术奋斗苦难和孤独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一种信仰;《关于董欣宾》是我和这位我所尊敬的师长和好朋友交往过程的点滴记忆,我不能忘记当我在文章中做最后修订的时候董先生在上海的医院中已在弥留之际,不久带着他满怀的愁绪和幽怨离开这个让他过的并不很快乐的世俗社会,在他最后的岁月里我们曾经通过越洋长途,他说过,你知道为什么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我们文化曲曲折折但终将是往前走?就是因为我们世世代代有一批硬骨头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梦到天涯即是家乡》是我在苏北一个绘画创作过程中完成的日记,它让我在一个安安静静的时段里把自己的艺术和生活匆匆做一个梳理,从中国到美国的生活舞台,又从美国回到中国的家园,像一个远征的战士在长亭外古道边端着茶碗做一个短暂的休憩,继而策马征尘去收复疆域——而集子中涉及的许许多多师长好友,有的离我而去,驾鹤西行,有得依然秉持一份自己认为的良知和道德感,为自身的理想和价值观像昨天、前天一样勇敢抗争艰苦奋斗着,这本书无异于我自己的一间朴素的客厅一个温暖的书房,寒夜客来茶当酒——且和他们一起做一番彻夜的谈话,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责任,争执着切磋着讨论着,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是贯穿我们心灵的细索。
      
       细索可以断断续续,但不会消逝。
      
       理想也是,信念也是。
      
       ————
      
       信手翻看着这本马上就要放在书店货架上的书,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常常听到的一句俗话,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自己的孩子哪怕长的不尽人意也一定喜欢的,因为有血脉的流淌,因为有基因的承传,因为——因为打着皮肉连着筋骨,文字不过都是心声。
      
       我还会一直发声——一直写下去。
      
       憋得不得不写的时候我也曾经告诫过自己,书是一个永远有遗憾的艺术,非倾力为之不能善终,善终谁也不敢说,毕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也就如此何况区区小书一册?我所想做的,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在“神马都是浮云”的时代给自己做一个演算一个论证,神马不一定总是浮云,浮云也不光是神马变成的浮云,或者,神马就是神马,浮云也就是浮云罢了。
      
      
       孟昌明 2011年3月 27 美国旧金山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