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孙颙,陈歆耕 编 页数:248
前言
面对文化交融碰撞的年代孙颙2004年冬天,天寒地冻的时节,我们到北美去旅行,为一套英文版的《文化中国》丛书做市场推广。那时候,中国申办奥运会成功已经有三年,申办世博会成功也过去了两个年头,世界公众对中国的兴趣正逐渐浓郁起来。不过,坦率地说,北美的普通人,对中国的了解,非但有限,而且还相当扭曲。因为他们那里的电视台与报刊,很少真实地报道今日中国的生活。 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杨洁篪先生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他讲的一段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话的大意是:中美建交已经三十多年,我们在经济方面的交流做了很多,成绩显著,但是,文化方面的交流,做得非常少,成功的更加少。现在应该努力去做。 听那番话时,觉得真是十分有战略眼光的见解;同时,他提出的又是高难度的目标任务。 2008年夏日,北京奥运会精彩的开幕式震撼世界的一刻,中国的文化,古老且新生的文明,终于获得了历史性的大机遇:与数十亿地球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碰撞。具体分析张艺谋导演创意的种种得失,已显得不很重要,关键是巨大的帷幕已经拉开,神秘逐渐消解,中国人的刚毅与和善,开始被各色人种广泛地认同。 奥运会的主题毕竟是体育竞技。当比赛全面展开,人们的目光被激烈的竞争所深深吸引,文化的话题自然渐渐退出。今年,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各国朋友光临,参加2010年的中国上海世博会,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百八十多天的盛会,几乎所有的参展者与观展者,获得最为深刻印象的,便是感叹品尝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大餐!视野广阔的余秋雨先生,曾经担忧世博会“文化缺失”;我想,即使他现在对世博会的文化内涵依旧存有种种批评,“缺失”的忧虑则应该淡去了。尖锐而敏感的王蒙先生,更是以“我们走向世界,世界走向我们”的简练表述,阐发了世博会对于中外文化互动的意义,使我们怦然心动。 世界博览会的发展轨迹,已经有众多的出版物予以介绍。 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说不尽的令人高山仰止的辉煌。进化到本届上海世博会,各国人士不约而同的感觉,乃文化的展示、文化的创意、文化的关怀,占据了最为重要的位置。其原因大可分析。不是决定人类生存基础的经济与商业不再要紧,也不是决定人类发展前途的科技停滞不前。不,它们当然是性命攸关的头等大事。由于交通和通讯的现代化,特别是网络的全球性连接,经济贸易的实现与科技发明的交流,已经不必等待世博会举办的黄道节日,几乎可以随时随地达到预期目的。文化则稍稍不同。语言的障碍、审美价值的区别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众多差异,使得文化交流上的不畅通成为常见现象。几年前,在一次中外文化对话会上,我有一个简短的演讲,标题是“文明的误解源于缺乏交流”,我感到这个观点是站得住的。现在世界上的种种冲突,部分是为利益所激发,部分则是由于冲突的各方互相的隔绝与不理解。因此,世界博览会可以成为一座理想的舞台,交流、谅解和彼此学习的舞台。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把自己的智慧与美丽集中于一地和平地展示,可谓哲人们畅想的“世界大同”剧的预演,受到广泛欢迎是必然的道理。 这样的博览会,在某个国家进行,对全世界知晓该国的文化,以及该国人民深刻体验世界的先进文明,其作用当然特别突出,其文化交融碰撞的成果也必然特别丰富。于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中国智者的百年之梦,更是中国强盛之路的新起点。 中国作家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历史机遇,并且意识到作为民族脉搏承载者的职责。中国作家不但积极参与世博会主题演绎与文化活动的策划,积极陪伴世界各国文化人参观展览,而且以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写下内容浩瀚的文字,作为这一伟大事件的现场见证。收入本书的文章,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既可读到像王蒙、王安忆等中国一流作家的随笔,也可读到刚刚步入文坛的新秀的散文,几十位作者间的年龄差距可达半个世纪之宽。几代中国作家为同一事件直抒胸臆,这本身也是一大盛事。 生命繁衍不衰的秘密,在于基因的传递和因时应运而生的突变;。 文化昌盛不衰的秘密与此相近。多元、传承、交融、碰撞、变易,是文化进化中互为补充的活跃形式。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意义,我们会看得越来越清晰。
内容概要
《中国作家看世博》是一本值得典藏的“世博文学书”。2010年的夏五月,在上海举行的这场世博盛会,有着建筑的坚硬写实质地,也有流水般的抒情写意蕴味。 《中国作家看世博》以散文集形式,收入了王蒙、王安忆、叶辛、贺捷生、赵丽宏、余秋雨、钱文忠、于丹、张海迪等50余位中国文坛知名的作家、学者撰写的世博美文。 作家们别具一格的文化眼光,对世博理念和城市幸福生活的阐述、文化构想,乃至以微粒心境,感受“一个人的世博”的私己体会,或把排队当做一种与修身养性有关的“世博生活”的由衷赞叹,都生动有趣,引人思考和启迪。
书籍目录
序言 面对文化交融碰撞的年代/孙颐走向世界与走向我们/王蒙什么样的生活更幸福/王安忆上海世博会的文化构想/余秋雨难忘的开幕式/钱文忠难忘世博“小白菜”/贺捷生游客的心灵之旅/于丹世博,我能否静静地品味你/何建明世博会是浓缩的世界/叶永烈我爱生命阳光馆/张海迪世博的灯光/叶辛城市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黄亚洲鸟瞰地平线/赵丽宏乐活着/秦文君一号门的微笑/褚水敖到处是黄金/闵师林从丹麦馆的自行车想起的/孙悦此地夜夜璀璨如昼/王勉想念世博/杨少衡我的幸福与记忆花园/徐鲁世博的读者来信/黄咏梅典藏世博/鱼丽从俄罗斯馆说起/罗伟章上海、中国和世界同时奏响进行曲/毛时安“文化眼”看世博/丘树宏上海世博“向德克萨斯州致敬周”/施雨世博色彩/陈先义世博三章/曹景行我与世博/杨扬世博会中国馆向世界展示什么/葛红兵一个人的世界博览会/庞培我从世博看到希望/沈善增“发现儿童”/刘绪源尼泊尔馆,中国画与唐卡相遇/孔明珠城市足迹馆巡礼/王琪森记住的理由/苏北为世博燃烧激情/陆海光刘迪托马斯的中国情怀/沈嘉禄去世博园感受“各美其美”/吕怡然排队/杨守松漫游在世博园区/桂兴华去世博排队吧/薛舒金色少女曹衣出水/程庸陪美国作家逛世博/小饭上海人看世博/滕肖澜亮晶晶的苏泊德·古普塔/姚育明在世博园遇到孤独/赵瑜强国世博与世博强国/蒋蓝那高高的气象信号塔/童孟侯上海世博建筑对万众视觉的冲击/赵鑫珊
章节摘录
乐活着秦文君世博期间乐活的事情之一,是来了一拨又一拨朋友。前几周接待来自美国的朋友,接着又见了来自西班牙和瑞典的朋友,上周是来自香港的几拨朋友,都是几年不见了,相谈到夜深也不厌倦。夜里回家听先生说刚来了北方亲戚,乐乐活活的3家人,在上海租下房子暂住,游罢世博,顺带着还要游遍周边的江南水乡。这让我忽然惦起我远在北京的表妹,她们一家去年就说要来看世博的,于是赶紧联络,好巧,她们已经“潜伏”在上海,此刻正在世博会看夜景呢,问下来才知是体谅我的忙碌,想悄悄地来去。 表妹一家连续三天逛世博,是披星戴月的那种,居然去了几十个场馆。我去世博会,每次都直奔三两个馆,看充分了在园里品美食,然后打道回府,所以去了多次,也不指望看很多场馆。 比较难忘的有瑞典馆,我去那里参加“追随阿斯特利德·林格伦的足迹”——瑞典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主题论坛,和瑞典作家一起谈各自的创作,聚会中有上海世博会瑞典参展委员会总代表安莉女士和林格伦纪念奖主任艾瑞克·提图森,还有中瑞儿童文学的学者专家,甚至高龄的任大星先生也和夫人一起前来参加文学聚会。后来我和刘绪源,王周生在展馆的顶楼俯身看门口上演的儿童音乐剧《长袜子皮皮》,这样的顽童体验也是久违了。那扎着两根硬梆梆翘辫子的皮皮用夸张的歌舞逗乐了大家。长袜子皮皮是阿斯特丽德·林格伦笔下的童话人物,这个长满雀斑、特立独行的9岁女孩看似无比叛逆,可是心里无时无刻不渴望着家庭之爱,朋友之爱,这是作品最牵动人心之处。我还喜欢瑞典馆里高高荡起的秋千,钻在布袋里一股脑儿出溜下去的滑梯,看看也能乐活起来,在无拘无束的童年里我们就常常这么皮皮般地表现自己的能耐,享受美好时光。 我还分外喜欢波兰馆,好像也说不出大的理由,就是受细节的影响,受直觉的感召,我喜欢波兰馆的“外貌”,那表面布满镂空花纹,仿若民间剪纸,看一眼就心生好感,多有个性,视觉多舒服呵,它还具有多个表面,一方面构成折叠的‘‘剪纸板”,另一方面又构成有趣的几何形状的内表,空间灵动,我在波兰馆里坐了好久,等着阳光透过缝隙进入大厅,想象着夜间,色彩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营造出明暗错落,阴晴圆缺的迷人感觉,也看播放反映波兰城市生活的影片,看波兰龙在幕墙上微笑,活跃地如鱼儿穿梭。 我同样喜欢法国馆,它如此感性,有漂浮于水面般的浪漫:溪流在法式庭院流淌,小型喷泉构成水上花园,微微舒展的倾斜坡道,法国老电影的片断,现代法国的图像,它的主题好像是故意藏在花园里,长廊中、名画内,让人通过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体验到舒畅,自由,浪漫,美丽的呼吸。 也因为如此美好的观感,那天从法国馆出来,先生提议去看世博演出《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说编导由法国巴黎歌剧院明星演员、编舞约瑟·马丁内兹担当,皮尔·卡丹亲任服饰和舞美设计指导。我欣然答应。当时只想知道他们怎样以古典芭蕾的形式,描绘马可·波罗在护送公主远嫁波斯途中所经历的艰险和奇闻,展现中国古代、印度、波斯等神秘国度的异域风情,倾诉遗憾的爱情故事。 在演出现场,说真的,我没有想到演出会给人如此多源源不断的惊喜。且不说音乐,编舞,灯光效果,单说那些演出的服装和布景,奇幻而雅致,如此华丽,波斯女仆、蛇女的服装充满异域风情,精美到有魔幻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舞中的阔阔真公主的婚纱,美到华贵,美到让观者也有飘飘欲仙之感。后来才听说,那些戏服的代价,除了超级的设计,价格真是不菲,仅“忽必烈”一套行头,价值上万元。不过这霓虹华服,这华美绚烂的舞台,让我记忆起那些全民穿深灰色的荒唐时代,不过,那黑暗的现实在美的面前霎那间又变得恍如隔世。 令人惊叹的还有年轻的演员,那天担纲主演是上海芭蕾舞团的季萍萍、吴虎生,他们活力四射,还有,在整台演出中,几乎每一个演员的表演极其出色。散场的时候,我听到四周的观众们都在小声赞扬着那些年轻演员,那些在上海的清爽的夜空里轻轻传开的真诚的嗓音更让我乐活着。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