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二十六)

出版时间:2013-7  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  作者:刘瑞琳 主编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13年推出的第三辑《温故》, “影像”专栏刊出了日本军医小野正男拍摄的日占区的图片共20余幅,它们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国城市刚刚沦陷时的情形、被战争破坏的景象,还无意间记录了民国时期旧城生活的景观和形态,具有极为珍贵的文献价值。
本辑“特稿”专栏,杜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回忆了1957年到1970年自己亲身经历的长达十二年的劳教岁月和这期间同被关押的巫宁坤、从维熙等难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方子奋讲述了1969年在白下区看守所结识的忘年之交老戚在日本人的宪兵司令部的特工队破案、“文革”初期结识逃亡女子的传奇人生。
“往事”专栏,康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主要原因,并对其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评价;杜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则回忆了自己的父亲—— 一名抗战期间在国民党傅作义部队做了八年军医的抗战军人与两个战俘和留学日本期间结识的学友、几位日本人之间的交往和故事。
“人物”专栏,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梳理了罗尔纲的思想历程和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思想,探讨了其在思想上“一边倒”向人民、在政治上“一边倒”向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以史料分析了茅盾在“反右”运动中的一系列言论和艰难处境。
“口述”专栏,《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首次刊出了历史学家刘绪贻先生的自传《箫声剑影》(下卷)的第二部分,1950—1958年的口述记忆;《我的父亲林损》,由林守瑜女士回忆父亲林损——这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大的知名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而成。
“记忆”专栏,沙漠《难忘的“拜托”》详细记录了自己跟朱厚泽交往的经历,文字细致入微、真诚感人;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讲述了父亲陶希圣、伯父陶述曾等陶家的家族故事;黄且圆《山雨欲来》回忆了1956年到1958年的北大校园,马寅初校长因提出新人口论的被迫离开、北大师生自编刊物《红楼》的出版等等;柳红《三十年秋风吹过》重温了三十年前,从1977年恢复高考前的备考到1982年大学毕业的生活;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回顾了少年时代对“右派”、“走资派”、“大字报”等的记忆。
2013年3月因患急病离世的青年学者张晖,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辞世,年仅36岁。 他遽然离世的消息,让众多同辈学人唏嘘垂泪。本辑《温故》的“文本”专栏,特邀约张晖多年的挚交好友维舟将已经整理的、两人1994—2000年高中至大学毕业初期的六十余封通信在《温故》杂志上分两期首次全文发表。

作者简介

《温故》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所谓“温故而知新”。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三方面: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书籍目录

[特稿]专栏
■杜 高《劳动教养:比路还长的回忆》
……十二年的劳动教养,监禁、苦役和饥饿,毁灭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能力,使人变成一个求生的动物,使人失去“人”的自我。我被恐惧包围着,把真实的“我”掩藏起来,向世界露出一个假象,用谎言换来安全。
■方子奋《老戚:纪念一位忘年之交的难友》
……倏忽之间,离这次拜访扑空,不觉过去三十四年了,距那个夜晚第一次见到他,更已达四十四年之久。这些年在与一些朋友谈及往事时,我多次提到过老戚,不少朋友对本文所述的故事颇感兴趣。
[往事 专栏
■康 狄《日本人为什么要杀害张作霖》
……他用高超的手腕对付日本人,对他无可奈何、恼羞成怒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狗急跳墙地在皇姑屯炸毁了他的专列,一代枭雄的生命就此泯灭。本文分析了张作霖被日军杀害的直接原因,以及主要原因,并对张作霖一生的历史功绩进行简单梳理,并进行简要评价。
■杜 元《一个抗战军人的“日本情结”》
……而我的祖父母也在抗战的艰难困厄中相继早逝。国仇家恨以及个人理想的幻灭,让父亲心中积蓄了太多的仇恨。然而,就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父亲却与几位日本鬼子有过“亲密接触”,其中两位日俘竟与父亲情同父子,朝夕相处达十三年之久。
[人物] 专栏
■吴海滨《早年罗尔纲的“一边倒” 》
……欲考察罗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史学,必须明了他的思想历程,才不至于陷于臆想和无端。正是由于“一边倒”,罗尔纲才由深受“资产阶级客观主义”影响的史家转变为马克思主义史家。
■商昌宝《茅盾在“反右”运动中》
……面对茅盾在“反右”中的“过激反应”, 《茅盾人格》中有这样的文字:“而今评价茅盾当时的政治品格,我们固然可以谴责他明哲保身的私心,但要作更为本质更为宏观的历史评价,我们只能归咎于极左思潮和执政权力在这特定时代的畸形结合。
[影像] 专栏
■秦 风《沦陷区的城乡风貌:一个日本军医的影像记录》
……喜爱摄影的小野,并非第一线的救护兵,而是前线野战医院的军医,在每一场战役的空当,小野几乎无所不拍。无论是风景、建筑、街景、人物等等,均进入了他的镜头。
[口述] 专栏
■刘绪贻《从大学教授到工会干部》
……所以,除1953年费孝通老师路过武汉时曾向他申请将我调往中央民族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外,一直到1955年8月错定我为肃反对象,我都是全力以赴地从事工会工作的。虽然结合业务活动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文章,但如上所说,那都是拾人牙慧,不是学术著作。从学术研究角度而言,这八年生命基本上是浪费掉了。
■林守瑜《我的父亲林损》
……因与胡适等意见不合遭解聘。其受争议,正如马叙伦所说:“学生中喜新文学者排之,喜旧文学者拥之。”林损因脾气怪癖,在《知堂回想录》中,周作人把他与辜鸿铭、刘师培、黄侃等并列为北大怪人。
[记忆] 专栏
■沙 漠《难忘的“拜托”:忆朱厚老二三事》
……读着读着,厚泽病中的身影渐渐浮现,蓦地,耳畔响起“拜托!拜托!”稍停,又一声“拜托了!”声音嘶哑,说得很慢,很吃力,很艰难。我听得清楚,这是厚泽的声音,那是他从电话里传来的最后的声音,是他病危时刻对我的嘱托!
■陶恒生《沧海寻踪:一个中国家庭的变迁》
……父亲八十岁那年,曾写感言,自序一生分二期,曰:“希圣一生,可分二期。前期由学生至教授;后期由教授而记者。”
■黄且圆《山雨欲来》
……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一群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从全国四面八方汇聚到燕园。他们见到了飞檐挺立的庄严的教学楼,还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他们见到了北方湛蓝的天空和未名湖碧绿的湖水。
■柳 红《三十年秋风吹过》
……还是先从恢复高考说起。1977年,我十七岁,在北京第七十二中上高二。有些事情已经忘了,亏得有日记,重读,少年心事再现。
■张际会《正在消失的词语:农村少年的“文革”记忆》
…… 一位“八○后”青年看罢此文给出两句评语,一句是,“那个年代未免有点恐怖”,另一句是,“你们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在青少年时期简直就是一群傻帽”。
[文本] 专栏
■维 舟  张晖早年信札选(上)
……张晖离世后,我回了趟崇明老家。阁楼上存放旧信的木箱早已尘封多年,铁锁锈结而无法打开,所幸撬开后一看,所有旧物尚皆完好。夜深在阁楼昏暗的灯下重抚年少往来函件,往事一一奔来眼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温故(二十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