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出版时间:2013-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倪慧如,邹宁远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这本书就要跟大陆读者见面了,我们满心喜悦和感念。这一段被遗落的历史,七十六年后香醇依然,对中国人有一层特别的意义。    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在日本法西斯肆虐下挣扎时,居然有中国人志愿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法西斯,他们散发“四海一家”的情怀,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历史唤起我们的记忆,早在1868—1878年古巴独立战争,就有上千名华人参加;1917年俄国大革命,华工参加红军人数高达数万人。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华人的参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活在我们的心中,不经意地影响了我们,历史又从我们的所作所为活现出来。当遗落的历史不再蒙尘时,我们不但找回了过去,也孕育了未来。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一书的出版,得力于许多朋友、媒体和团体的推动。2001年这本书的繁体版《橄榄桂冠的召唤》由陈映真的人间出版社在台湾问世后,同年美国海鹦基金会(Puffin Foundation)邀请我们在纽约办了一场幻灯演讲,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志愿军的风貌。李兆良、徐祁莲和几家中外报社先后撰文介绍此书。2004年美国《科学与社会》(Science&Society)杂志出版“西班牙内战”专辑,刊登了我们的论文《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一个报告》。2006年在西班牙萨拉曼卡(Salamanca)举行的国际志愿军参战七十周年纪念会上,我们发表了《参加西班牙内战国际志愿军的亚洲人》。2009年初北京塞万提斯学院(Insfituto Cervantes de Pekin)邀请我们到北京参加西班牙内战的研讨会,会议主持人巴塞罗那自治大学教授Laureano Ramirlez Bellerin推介我们这本书,并且透露已经开始翻译西班牙语的计划。西班牙的《先锋报》(La Vanguardia)、埃菲通讯社和新华网等媒体都有专题报道。同年年底西班牙的亚洲之家(Casa Asia)邀请我们到巴塞罗那演讲,并且安排了整天的媒体访问,经由《国家报》(E/Pais)、《先锋报》、AVUI等媒体报道,中国志愿军的故事便在西班牙流传开来。2011年幸运悄悄来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刘禾看到网站上徐祁莲教授写的书评后,找到了我们去参加她召集的座谈会“中国与西班牙,1936—1939:罗伯特·卡帕与全球人民阵线”。刘禾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够在大陆出版,于是建议与会评论家鲍昆接洽,不久便获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首肯。我们衷心地感谢鲍昆、刘禾和徐祁莲,因为他们的关心和努力,使得大陆读者能够分享这本书。我们很高兴刘禾教授在执教繁忙中拨冗为简体版写序,在此深表谢意。我们还要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曹凌志和北京一石文化马健全、王虎的编辑工作,使得出版圆满完成。    2012年3月

内容概要

◎	编辑推荐(作品看点)
★ 一场震撼世界良心的战争——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国际法西斯的干涉,国际志愿军的浪潮……那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争,它呼风唤雨,曾经让毕加索的画笔愤怒,让聂鲁达的诗篇流泪,让加缪的心口淌血,让全世界53个国家的4万多男女老少志愿去西班牙。
★ 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
★ 一批无国界“西班牙医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序言感慨说,像白求恩一样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来又转赴中国抗日的外国志愿者,还包括印尼华裔医生毕道文、德国医生白乐夫、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印度医生爱德华等20多位医生和护士……
★ 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2位台湾人→踏访3大洲→独立坚持10多年→居然拼凑出13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活出历史,他们不再是躺在纸上的名字:谢唯进—张瑞书—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 内容简介
“我们没有死光,实在是奇迹!”
20 世纪30 年代,当中国在日本法西斯肆虐下挣扎时,居然有中国人志愿前往西班牙抵抗德意法西斯,他们散发“四海一家”的情怀,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历史唤起我们的记忆, 早在1868—1878 年古巴独立战争, 就有上千名华人参加;1917 年俄国大革命,华工参加红军人数高达数万人。1936—1939 年西班牙内战,华人的参与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延续。
从1936年到1939年,来自53个国家的4万多名志愿军先后来到西班牙,与当地反法西斯军民并肩作战。在这支国际大军中,也有中国人的参与,但是,他们的身份和故事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半个世纪后的一次偶然机会,一对旅美华裔夫妇发现了西班牙内战时中国人的身影,在历史的尘埃中,如彗星闪过。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去西班牙?为什么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查不到资料?这对科学家夫妇决定追寻先人足迹,发掘这些勇士的事迹,填补历史不该留下的空白。历尽十余年,八方求索,终于完成这本第一部关于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的著作。

作者简介

倪慧如、邹宁远,成长在台湾,后赴美国留学,在自然科学领域耕耘。异国的土地提供了他们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空间,在世界青年进步风潮的启发下,选择了自己生活的道路。相信“四海一家”不是梦。倪慧如(英文名Nancy Tsou),邹宁远(英文名Len Tsou),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

书籍目录

【代序】写在记忆的荒漠上/刘禾 【自序】谁说中国人真的只扫自家门前雪? 【前言】第一次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 【楔子】震撼世界良心的内战 【第一部】寻找历史的春天 [1]纽约—西班牙—哈佛旧报—中国城—东欧之行—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柏林—布拉格—荷兰—日内瓦—巴黎 [2]去台湾—再往荷兰—在北京—联络莫斯科—前往保加利亚 [3]又访北京——去成都——再访北京——拥抱西班牙 【第二部】英雄的故事 [1]中国志愿军 谢唯进(林济时)—张瑞书与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2]亚洲志愿军 华裔印尼籍人:毕道文 其他亚洲志愿军 [3]参加西班牙内战及中国抗日战争的外籍医生与护士 迪尔哈根之歌——德国的白乐夫医生 索非亚的中国情——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医生 简介与名单 【第三部】咏叹的诗文 欢送演说辞多洛雷斯·伊巴露丽 《自由西班牙》序言加缪 国际军团到马德里来了聂鲁达 明天的种子朗斯顿·休斯 诗约翰·康福德 生之意志斯蒂芬·斯彭德 献给在西班牙阵亡的美国人海明威 但是林肯兵团那些志愿军是怎么回事?约翰·塞尔斯 林肯兵团:对美国历史一点批评纳瓦罗 《保卫马德里》歌曲麦新词、吕骥曲 在回忆中重温往事乔治·奥威尔 【余音】橄榄桂冠的召唤 背着枪走进马德里大街 用鲜血护卫西班牙民主 四万多个志愿军只剩下几百人 转往中国参加抗日战争 理想之花散发着幽香 【后记】接受我们访问的国际志愿军,相继病老去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献给在西班牙阵亡的美国人 海明威 倪慧如译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白雪吹过橄榄树,从树根筛落,飘积到立有墓碑的土堆上。橄榄树低矮的枝干已被砍断,以掩庇坦克,寒风中橄榄树显得十分单薄。那年二月他们战死时,天寒地冻,死者冰冷地睡在哈拉马河上的小坡,从此他们不再察觉四季的转变。 自从林肯兵团在哈拉马山岗上坚持四个半月以来,迄今已经两年了,第一位阵亡的美国战士早已化成西班牙的泥土。 今夜死者冰冷地睡在西班牙,整个冬季他们将冰冷地长眠,与大地一起沉睡,但是当春天来临,雨水将再度唤醒大地,和风将从南方温柔地吹拂过山丘,黑树将冒出绿叶重现生机,哈拉马河边的苹果树将鲜花怒放。今春,死者将感到大地复苏。 如今死者已成为西班牙大地的一部分,西班牙大地从此不再衰亡,每年冬天大地似乎死亡,然而翌春大地再度复苏,我们的死者将与西班牙大地永生。 正如同大地不会灭亡,被解放的、自由的人们也绝不会向奴役回头。农夫们在我们死者躺下的土地上耕耘,他们从战时就了解死者为什么牺牲,他们将永远怀念这些死者。 我们的死者活在西班牙农夫、工人的心中,也活在所有相信西班牙共和国并为它而战的善良人们的心中。只要我们的死者永远活在西班牙大地,他们将与大地永存,没有任何暴政能最终战胜西班牙。 法西斯也许会在大地上蔓延,用国外获夺的武器开路,他们也许会靠叛徒和懦夫前进,摧毁城市乡村,企图奴役人民,但是谁也不能够永久地奴役任何人民。 西班牙人民将再度站起来,就像以前他们站起来反对暴政一样。 死者勿需站起来,他们已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是永不可被征服的,它比任何暴政制度还要长命,大地将永垂不朽。 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这些光荣入土的人士,已经完成人类的不朽。 在回忆中重温往事 乔治·奥威尔 谭嘉译 当我们第一次取得军假时,我们已在此驻军一百一十五天了。当时我觉得这段日子实在是我生命中最被荒废的时光。我参军的目的是为了反抗法西斯主义,然而,我根本没有打仗,只是作为一种处于守势的人物生存着。除了挨饥抵冷外,什么也没做地换取我的口粮。也许这就是大多数战争中大多数军人的命运吧!但如今回想起来,我并不后悔有过这一段经历,我衷心希望我当时能较有效地为西班牙政府多做一些事。但从个人的观点来看——从我个人的成长来看——这三四个月的军旅生涯并不是那么徒然的。这时期有一点像我一生中的过渡期,既与我参军前的生活不同,也跟我以后的日子相异,我学到了一些无法从任何其它经历里学得到的东西。 主要的一点是这期间我是孤独的——在前线的人是完全孤立于外面世界的一切的,就连发生在巴塞罗那的事情也不大知晓——我和一群虽然未必贴切但大致上可称为“革命者”的人在一块儿。这是军队编制的结果,这情形在阿拉贡前线一直维持到约莫1937年6月。工人队伍的成员大多数是各工会会员。

后记

写这本书不知不觉前后已经超过了十年。虽然我们两人只是利用业余的时间来做这个研究,但是如果当初知道需要花这么长久的时间,我们有没有勇气抓住这个题目去探究,还真的不敢说。    当初被几个中国人为了西班牙这个陌生国度的自由,而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与性命的故事给迷着了。他们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做呢?却发现居然找不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于是,我们就上路寻找去了。    路上我们遇见了许多人,其中一个是碧眼金发的美国人,  叫梅根(Megan cogswell)。她说西班牙对她有着无比的吸引力。1973年大学毕业后,她就一个人跑去西班牙,这个斗牛的国度曾经使她的父亲在1937年放弃一切,前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究竟是什么东西那样吸引她的父亲?她渴望能够在西班牙亲身感应到。    在西班牙她找到一个家庭教师的工作,学生是一位比她大七岁的年轻律师。有一天她去他的律师事务所上课,学生说太累了,今天不上课,她说那么改天再补课吧。哪知学生说:“不,我们随便谈谈吧。”谈什么呢?话题居然谈到西班牙!    梅根说,他们彼此小心翼翼地谈这个题目,像是在下一盘棋,仔细揣摩对方,然后才接腔下去。    “一个破碎的国家。”律师说。    梅根用心听着,不知他说的真正是什么意思。    “我的父亲心碎了。”律师接着说。    梅根小心问道:“你的父亲为什么心碎呢?”    “从1939那年,我的父亲就心碎了。”    1939年,不正是西班牙共和国战败在佛朗哥的那年!梅根一怔,大胆地说:“我想我的父亲认得你的父亲。”    年轻的律师开始哭起来,嘤嘤地说:“这样的英雄!”    梅根猜对了,律师的父亲和她的父亲,当年都是为了护卫西班牙共和国而战。三十多年来,在佛朗哥白色恐怖的阴影下,他无法,也不能向自己的同胞流露这隐藏在心底的哀痛,是梅根这异国的善良,使他掀开秘密的一角,却惊异于梅根的父亲是一名参加过西班牙阿.战的国际志愿军,是他心灵崇拜的英雄!  ’    纳瓦罗也是一位西班牙青年,因为参加反佛朗哥的地下组织,60年代不得不逃亡海外。他刚到美国,第一件事就是去寻找当年去西班牙参战的美国志愿军。几个礼拜后,他终于找到第一个战士约翰。他惊讶地发现约翰眼里充满了压抑的恐惧,像极了他在西班牙地下工作的同志的眼神,他不知道那是50年代麦卡锡政治迫害的印记。约翰对他显得冷漠,而且很不自在,一直追问他为什么要来见他。经过几个晚上的交谈,约翰终于紧紧抱住眼前这个西班牙青年。    纳瓦罗没有忘记在西班牙的一个寒冬,他的父母要他保证:永远永远不要忘记从异国前来帮助我们作战的兄弟姐妹。并且庄严地跟他说:“将来不论如何,我们将永远敞开我们的家门,和国际志愿军的兄弟姐妹分享我们家中的一切。”    如果纳瓦罗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他也一定会热情地伸出他的臂膀,像亲人一样把他们搂在怀里。同样地,如果那位年轻的律师知道有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他也一定会喜泣唤道:“我的英雄!”    然而中国志愿军早已消逝人间,连同他们在西班牙的经历。我们走遍了三大洲,去各地聆听古稀战士回忆他们中国战友的点滴,去寻访中国战士的亲友,去翻掘中国战士的资料,才拼凑出十三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虽然明知他们早已作古,可是当我第一次听到毕道文医生在政变中丧生的传闻时,竟伤心地流下泪来。    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战士恐怕不只这十四位。在我们收集的外国资料里,还有一些零星的关于中国护士、中国伤兵、中国战士的记载、诗篇和照片,却无法找出他们的姓名。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参加西班牙内战呢?有一说是“近百佘人”,然而比较中肯的数字恐怕是1939年《新中华报》编者写的“数十人”。期望以后能够有人继续挖掘下去。    在寻找中国志愿军的资料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其他的亚洲人——菲律宾、日本、印度、越南和印尼人,也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其中数日本战士白井的资料最丰富,在日本还有两本他的传记,但是关于其他的亚洲战士,几乎没有什么记载,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我们在这本书里只列出他们的名字和简介,希望以后有人能够研究这个题目,使他们的历史能够活现出来。    对于许多国际志愿军,西班牙不是他们生命中的变奏,而是他们一贯的生命脉搏。譬如毕道文,还有十几位外籍医生,他们参加西班牙内战后,便志愿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等到毕道文终于返回印尼,他合弃了公家分发的汽车洋房,每天一身布衣,像街坊的一般贩夫走卒,骑着脚踏车去麻风病院看病人。譬如像纳尔逊这些美国老战士,他们在美国民权运动、反越战、反核武、支援中南美的运动里,都是让人刮目相看的老兵。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们这么活着呢?    有一回,我们在巴黎跟一位当年也去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波兰医生欧斯勒聊天,他正在研究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四百多位医生,书已经写得差不多了,话题谈到这些医生,包括他在内,为什么当年会去西班牙参战。欧斯勒认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他们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即使那是丰衣足食的生活,他们内心有一种渴望,想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甘愿做出被人们认为是合己利他的行为。譬如史怀哲,他跑到非洲去行医;譬如现在的“无国界医生”(Doctors WithoutBorder‘s),他们专门去最危险最痛苦的地方去救人,像索马里、波斯尼亚、科索沃……这些地方,明知炮火的危险、病毒的传赧惨淡的生存环境,他们还是执意地去了,,不要求任何的报偿。欧斯勒说,其实那些人是为了自己,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饥渴而去的。    突然,欧斯勒把话锋一转,问我们:“那你们为什么去寻找中国志愿军的历史呢?”我愣住了,然后不解地说:“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你就问过我们这个问题。”那年是1 991年。当时我们答复过他,显然他并不满意,八年后他还是问着同样的问题。    “也许我们也是为自己而做吧。”望着欧斯勒,我终于这么说。的确,我们想探视他们攀登精神高峰的神秘力量,使我们分享世间任何物质也不能给我们带来的鼓舞与生命的意义,使我们在现世涌现的昏暗中,没有理由颓丧绝望,要像他们一样,无惧于任何挑战。    1999年12月12日,就在这本书写到尾声时,悲哀的太阳沉落在波罗的海的海平线下。德国志愿军白乐夫医生在他九十三岁生日当天离开了人间。    在这十几年当中,许多接受我们访问的国际志愿军,相继病老去世。白乐夫医生算是高寿的,也是我心爱的朋友。我无法忘记六十年前他是怎样从西班牙战场赶去中国,参加抗日战争。我完全了解西班牙青年纳瓦罗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拥抱美国志愿军,因为我也曾经是这样激动地拥抱白乐夫医生。    白乐夫医生走了,可是就像比他早走的国际志愿军一样,他的心却留在人间。讣文上这样写道:“献金请交给cuba si,为古巴儿童买牛奶。”

编辑推荐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1936-1939)》编辑推荐:东战场,西战场,相隔几万里,全世界是我们的家乡。一场震撼世界良心的战争——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国际法西斯的干涉,国际志愿军的浪潮……那是一场非比寻常的战争,它呼风唤雨,曾经让毕加索的画笔愤怒,让聂鲁达的诗篇流泪,让加缪的心口淌血,让全世界53个国家的4万多男女老少志愿去西班牙。一群参战西班牙的中国人——东战场,西战场,从抗日中国,从欧洲各国,分别来到西班牙战场,国际反法西斯的阵地上出现华人身影。加缪说:“西班牙使我们意外地了解到,正义一方未必成功,暴力是可能征服精神的。”海明威说:“没有人比在西班牙阵亡的人还要光荣地入土,他们已经完成了人类的不朽。”一批无国界“西班牙医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刘禾教授序言感慨说,像白求恩一样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后来又转赴中国抗日的外国志愿者,还包括印尼华裔医生毕道文、德国医生白乐夫、保加利亚医生甘扬道、印度医生爱德华等20多位医生和护士……一对旅美华裔科学家夫妇——2位台湾人→踏访3大洲→独立坚持10多年→居然拼凑出13位中国战士残缺的面貌→活出历史,他们不再是躺在纸上的名字:谢唯进—张瑞书—刘景田—张纪—陈文饶—陈阿根—李丰宁—张树生—阎家治—杨春荣—张长官—刘华丰……

名人推荐

这是一本很不寻常的书,它其实在我们记忆的荒漠上竖起了一块纪念碑,将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名字——那些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志愿者和继而奔赴抗日战场的外国人——永久地铭刻在后人的心中。——刘禾(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当世界年轻的时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虎头蛇尾,文章措词有点做作。
  •   什么叫左派,真正的左派是啥样?什么是人的样子,真正的人的样子。书里说了。
  •   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虽然作者并非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员,在《读书》中见到李零教授推荐,买来一看,果真不错。
  •   无意在新闻上了解到的,买来一周多就看完了,感觉很好,然后又因为这本书找了奥威尔的《1984》,真是书又生书无穷尽也
  •   年轻人的激情、热血、岁月。
  •   开卷有益,好读书,读好书!
  •   纸张和印刷都很不错,内容看了才知道,别人推荐的。
  •   虽然有点小贵 但是新书质量什么的真心可以
  •   主要篇幅是作者的搜寻过程,而不是具体的事件,与主题有些偏。
  •   书的质量是不错得,待看中
  •   主要是这个主题实在太高了,而历史这个东西,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去写,还真的不能一概而论。
  •   了解中国志愿者参加西班牙内战的历史,只是作者叙述略显啰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