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学泰 页数:325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水浒传》这样流传久远的通俗小说,其读者恐怕是数以百万计的。
读者多,因之评论“水浒”者也多,近几十年来,评论“水浒”的书籍也是汗牛充栋,然而,就作者王学泰所目击者,还是有些习见的小题目,很少有论者。《水浒识小录》提出一些,加以考评,以为茶余饭后谈助。
《水浒识小录》是作者关于“水浒”的最新思考,也是写法很有趣的一本,从朴刀、杆棒、武监、流放等细微处着眼,演绎游民文化传统下社会的运作思维与方式。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从事研究工作。比较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任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人的幽默》等。
书籍目录
棒与朴刀杆棒
朴刀杆棒与发迹变泰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
皇恩大赦与《水浒传》
武举、武监、武学生
山寨、水寨、山水寨
《水浒传》与宋代法治
江湖人回归社会的道路
《水浒传》中江湖人回归主流社会之道——招安
附录 宋元“水浒”故事传承与演变
后记
章节摘录
《水浒传》流传给后世的话语3.好汉“好汉”这个词儿虽然不始见于《水浒传》,但是他在此书中独特含义被后世的下层民众所接受。我们从《旧唐书》中初见这个词的使用:初则天尝问仁杰曰:“朕要一好汉任使,有乎?”仁杰曰:“陛下作何任使?”则天曰:“朕欲待以将相。”对曰:“臣料陛下若求文章资历,则今之宰臣李峤、苏味道亦足为文吏矣。岂非文士龌龊,思得奇才用之,以成天下之务者乎?”则天悦曰:“此朕心也。”仁杰曰:“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真宰相才也。且久不遇,若用之,必尽节于国家矣。”。到了宋代宋祁修《新唐书》认为“好汉”不雅,改为“奇士”,这个解释是对的,但少了点口语神韵。不过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代,士大夫认为通过读书取得功名的人才算得上“好”。《默记》中记载,韩琦帅定州时,要惩处总管狄青手下将领焦用,狄青为之讲情,说焦用有军功,是“好儿”。韩琦驳斥他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好儿”也即“好汉”。在韩的眼中,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状元才是“好汉”。有“军功”算什么,充其量不过一个兵痞而已。宋代江湖上开始把好汉这个称号给予一些英勇的打拼之士。《齐东野语》记载活跃在山东一带对南宋的时附时叛强人李全的。这个很像梁山人的人物,淄州、青州地界内有个杨家堡仿佛是《水浒传》中扈家庄之类。淄、青界内有杨家堡,居民皆杨氏,以穿甲制鞾(同靴)为业。堡主曰杨安儿,有力强勇,一堡所服。亦尝为盗于山东,聚众至数万。有妹曰小姐姐(或云其女,其后称曰姑姑)年可二十,膂力过人,能马上运双刀,所向披靡。全军所过,诸堡皆载牛酒以迎,独杨堡不以为意。全知其事,故攻劫之。安儿亦出民兵对垒,谓全曰:“你是好汉,可与我妹挑打一番。若赢时,我妹与你为妻。”全遂与酣战终日无胜负,全忿且惭。适其处有丛篠,全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篠中。翌日再战,全佯北,杨逐之,伏者出,以刀钩止,大呼,全回马挟之以去。安儿乃领众备牛酒,迎归成姻,遂还青州,自是名闻南北。这位杨姑姑是扈三娘式的人物,其兄杨安儿对李全说:“你是好汉,可与我妹挑打一番。若赢时,我妹与你为妻。”从这里可见江湖人对好汉的理解。《水浒传》承继的就是这种意义的“好汉”,它不仅与“武”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带有不遵守国家法纪,专干一些作奸犯科之事的意思。《水浒传》中第一次出现“好汉”就是指少华山上的强盗朱武、陈达、杨春等三人。第八回在介绍柴进是说他:“专一招接天下往来的好汉,三五个养在家中。”所谓“好汉”多是“流配来的犯人”。第十四回说他接待天下“好汉”,又说他“最爱刺枪使棒,亦自身强力壮,不娶妻室,终日只是打熬筋骨”。第十五回,介绍阮氏三兄弟,说他们“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好男子”也是“好汉”之义。其他如不怕死,遇事敢作敢当等等都属于“好汉”的行为。这些说法与主流社会对“好汉”的看法有了根本的区别。我在《水浒传》主题时曾说过“水浒”是写游民的成功与失败的,最初这个故事的创作者与演播者是江湖艺人,江湖艺人实际上是一种有才艺的游民。他们对“好汉”的理解实际上是游民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自我肯定和评价由于《水浒传》的艺术感染力量得到广大受众的理解与认同。因此,自“水浒”故事普及以后,社会公认了这个用法。于是,“好汉”之名流于天下,不仅通俗文艺作品使用,而且也用于现实生活。为那些处于社会下层、又不甘于穷困以没世、并有几分强力的游民,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称呼。凡是敢于与主流社会对抗的秘密组织的成员、打家劫舍的绿林豪强、闯荡江湖各类人士、乃至称霸一方、为人所惧的痞棍,都会被畏惧者恭送一定“好汉”的帽子。驯良的老百姓突然遇到一个劫道的匪徒,惊恐万状,对匪徒如何称呼,过去没有,自读了《水浒传》之后,便有了一个现成的称呼:“好汉爷”。现代作家老舍也说“土匪们对于下过狱的人们,谥以嘉名曰‘好汉’”(《老张的哲学》)。有了“好汉”这个“嘉名”,便有了自我慰藉,干了违反了社会舆论的事情,在心理上也不会造成负担。
后记
去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拙著——《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为写这部书花去了一年多的时间,长达38万字,但限于体例与篇幅,仍然觉得言不尽意。比如有的问题在《水浒․江湖》中谈到了,但未能将手中掌握论证的材料全部收录,因而论述显得不够细腻深入;有的话题放在以“理解中国社会”为目的《水浒․江湖》中显得太琐碎,与书的主旨关系不大,只得舍弃;有的论述因为篇幅太长只得割爱……为了补救前书之失,因而写作“识小录”以为补充。“识小录”采用了笔记的体例,这样可长可短,收放自如,专选择与其他研究者不同观点作阐述,使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笔者对于《水浒传》和有关“水浒”故事的个人意见。《水浒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白话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比《水浒传》早,但其语言文言色彩太浓),它产生于社会动荡与转型期间,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社会史料。如果关心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演变,那么读《水浒传》会有许多发现。我曾在拙著中谈到《水浒传》第一次告诉我们在主流社会之外还有一个不被主流认同的隐性社会——江湖,它既瓦解着皇权专制社会、又对皇权专制体制具有修复作用;又如宋代以前“武”是被社会尊崇的,崇武之风往往与贵族联系在一起,那时武的象征是“剑”,习武或称为“学剑”;而到了宋代统治者推行了“重文轻武”政策,武风逐渐沉沦于社会底层,武术往往与流浪汉、或不务正业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其象征则是“枪棒”,学武就称为“使枪弄棒”。梁山一百零八将有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使枪弄棒”。这种轻蔑武的习俗一直沿习到二十世纪。我小的时候身体不好,父亲想请个师父叫我学学武术,母亲不同意,就怕把不三不四的人招引到家里来……《水浒传》成书经历了二三百年的时间,传世的《水浒传》中包含着南宋、金元和明代初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史料,如何把它们区别开来,的确还需要很细致的工作。但是直到现今《水浒传》研究尚缺少细致与耐心。与《红楼梦》研究比较起来《水浒传》的研究显得太粗糙了。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版本”、“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巨大影响”四大块上。而《红楼梦》的研究,只要与书中所写的内容或作者、续作者沾点儿边,无不有学者不厌其详地进行考索、研求、推想、甚至大胆地猜想。有些实在与《红楼梦》本身没有多大关系,也缺少社会意义,纯粹就是闲聊(当然有人愿意聊,有人愿意听,也可以出版),学术界讥称为“红外线”。我觉得《红楼梦》研究有些太过——过于琐碎,但《水浒传》研究就有些不足,我希望在《水浒传》研究上有点新的开拓。这本书的形成与出版要感谢一些新老朋友,如“识小录”在《万象》上连载了有两三年之久,全赖王瑞智先生的支持;本书能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接受出版,也有赖公司编辑魏东先生很早就关注此书的写作。两年前,此书《万象》只发表四五万字的时候魏东先生就来电表示愿意接纳此书,当时我有些戏谑地回答说:“姑娘尚小,尚不到谈婚论嫁年龄。”当此书完成的时候,很自然地交给了上海贝贝特。希望本书能给读者带来一些阅读的愉快与思考。
编辑推荐
《“水浒”识小录》编辑推荐:王学泰先生是研究中国游民文化的泰斗,《水浒传》与游民文化牵涉重大,二者合流,于是就产生了《水浒与江湖》《<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批判》《水浒•江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这本“识小录”是王先生关于“水浒”的最新思考,也是写法很有趣的一本,从朴刀、杆棒、武监、流放等细微处着眼,演绎游民文化传统下社会的运作思维与方式。这本“识小录”是王先生关于“水浒”的最新思考,也是写法很有趣的一本,从朴刀、杆棒、武监、流放等细微处着眼,演绎游民文化传统下社会的运作思维与方式。“识小录”采用了笔记的体例,这样可长可短,收放自如,专选择与其他研究者不同观点作阐述,使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笔者对于《水浒传》和有关“水浒”故事的个人意见。中国游民文化泰斗王学泰先生的最新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