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祥龙  页数:349  字数:347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作者简介

张祥龙,男,1949年出生于香港九龙,七七级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1986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88年8月获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Toledo)大学硕士,1992年2月获纽约州立布法罗(Buffalo)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象学中心主任;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西哲学比较学会(ISCWP)会长,美国哲学学会(APA)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担任《世界哲学》(原《哲学译丛》)、《哲学门》、《江苏社会科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论证》等刊物编委或学术委员会委员。

书籍目录

开讲辞
第一讲 秦朝与法家的盛灭
 ——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 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 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 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
 ——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 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 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 “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
 ——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 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 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
 ——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 “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
 ——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 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
 ——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 受命改制
 ——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 改制中的元更化
 ——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
 ——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 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 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 天人感应
第五讲 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
 ——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 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 类比法
 第五节 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 佛教入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 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 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 《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
 ——《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 中国佛教的特征
 ——《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一节 《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心论
 第二节 天台宗哲理要点
 第三节 华严宗哲理要点(一)
 第四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 解(一)
 ——金与狮子相、华严判教/
 第五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 解(二)
 ——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第六节 《金师子章》要点讲 解(三)
 ——(因陀罗网境界)法界[性]缘起和理事无碍
第八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
 ——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一节 周敦颐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险可守
 第二节 周敦颐其人其书及其佛道因缘大略
 第三节 《太极图说》与道、佛的关系
 第四节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理意蕴
第九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
 ——二程
 第一节 二程与周敦颐和华严宗的关系
 第二节 二程的理学
 第三节 二程的理气说和格物致知说
 第四节 二程理学的问题
第十讲 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
 ——朱陆异同
 第一节 朱子生平简述
 第二节 朱子学说简括
 第三节 朱陆鹅湖之会
 第四节 陆象山之心学撮要
 第五节 心学之问题
 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有的同学问:思想有自己的路子和逻辑,通过政治现象解释思想是否合理?我们这门课主张从历史实际情境中达到纯思想,从现象本身的分析和剥离中呈现哲学的道理。权力传承本身是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表现得特别尖锐的政治现象,我们可以通过朝向这个事情本身,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它一定要忠于现象本身,如果限于是非情境的杜撰就没有意思了。我相信,这种方法可以发现用概念化方法完全看不到的一些哲理维度,比如“时”的哲理重要性,现在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涉及秦汉时,还没有人把它作为一个根基性的哲学词汇。 时间是一个特别根本的哲学问题,时间感不是单纯的心理活动。相比于个人的内时间感受,血缘时间感是更活泼、更原本的,它与广义的存在论问题和其他哲学问题是息息相关的。海德格尔能从荷尔德林的诗里看到纯思想,认为其中最根本者就在于时间感,即对于正在来临的时间的历史性预感。对这种时间感的领会光靠西方的思想还不够,所以他诉诸老子,全文翻译了《老子》第十一章,用来解释荷尔德林纯思想的独特性。我在刚出版的《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的前言里也讲到,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孔子思想的纯哲学含义不如后来的孟子、荀子、宋明理学那么强,比如孔子只讲了个“性相近”,而孟子、荀子专门讨论心性是善是恶,到宋明理学更探讨天理之性、气质之性等等问题,那才是哲学。近代以来到港台新儒家基本都是这么看。我完全不同意这种看法,如果就现象本身谈哲理的话,孔子恰恰是最深刻、最精妙的哲学大师,他的境界是后来的儒家都没有真正达到的,当然这种哲学不限于概念化的哲学,而是更广阔意义上的。 儒家突破法家的权力传承悖论的另一条途径是体制上的保证即分封制,实际上就是将君主的权力分一部分给同姓或异姓的诸侯。太子就可以出自某个同姓诸侯,比如汉文帝即是。分封制也出于周礼,“分封而藩卫京师[王畿]”有多重含义,政治的、地理的、文化的、传承的……总之是造成一个异质而又谐调的“和而不同”的结构,无论就其丰富性、稳定性和抗灾变能力而言,都要高于一个一体化的结构。可以设想,如果秦朝像王绾等人建议的,实行了分封,那么“二世而亡”就几乎不可能出现,赵高的内奸就不会那么致命。又可以设想,如果汉初没有分封,即便只是同姓王的分封,那么吕氏之乱很可能就是致命的。所以宋昌劝刘恒去接位的第二条理由,“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史记》,413—414页),很有眼光。 分封制的时间含义就是:太子或潜太子在君主当权时(现在)已经分享了一部分空间的权力,而这意味着未来以边缘的方式与现在交融;同时,君主的叔父们、兄弟们被封王,也意味着先王的过去以这种血缘的方式进入了现在,并与之交织共在。这样,太子或潜太子的接班就有连续性,就是一个形成了完整曲调的时间,而非一个个现在音响组成的杂音、噪音。当然,这里也有七国之乱之类的危机,关键在血缘时间感的构成,一旦形成风气,像西周那样进入良性循环,则国祚悠长。可惜汉代承接的时间结构过于残破,致使分封未被普遍化,如果连出三四个文帝式的汉皇,则汉朝和中国以后的历史就会又不同了。贾谊虽然提议削弱诸侯权力,但并不像冯友兰先生解释的那样是要恢复秦制,实际上他绝不反对分封,反而是拥护“定经制”而分封的,只是他看到当时的时代风气不足以维持较大的诸侯国,建议“推恩”而使之变小而已。此问题我们以后还会谈到。

编辑推荐

  秦不仅是一朝之名,而是代表了一种生存文化和哲理形态。秦的特点已经由韩非、李斯、始皇、二世、赵高充分显示了,就是刻削寡情、暗算一时、急法尚同、出生入死。秦韩做绝,所以刘汉通吃。汉有四百年的江山,有深远的文化历史影响,没有其他原因,就是反秦兴汉。董伸舒使儒家在汉代发皇盛大,成为求王者之师。  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已经传人中国。佛家主宰中华哲学思想的论坛数百年,无以匹敌,领时代之风骚。它不但成为当时世界范围内佛教的创新前沿,同时深化和丰富了华夏的哲理,激发出宋明儒学,造成长久的和多方位的文化影响。佛教入华不只是一个历史事件,一次偶然邂逅的思想遭遇,而是这样一种哲理间的爱情事件,纵使让双方再寻找挑选一百次、上千次,还是会属意于对方。往前生、后世延续多少代,此情不渝、此爱不悔,这种结合都会像神话般优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张祥龙教授的书,吾人是逢出必买。买了又常常翻出来看,因为作为一位思想者,思想的如此深远和有方法性。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学会他的精髓的。在儒学和儒家方面,历代的研究已经不少了。然而,张祥龙先生能把现象学的方法用到儒学研究中,将儒学的精髓发挥出来,展示与解读了一个新的儒学的生命姿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张教授每本书都是学术研究心路历程的一次进展。每次都有新的东西出来。一直购买张教授的书。这个时代的一位有启发性的思想者、
  •   陆象山的哲学研究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语境下,再一次从辟佛的时代背景下对象山哲学的解构
  •   张祥龙课堂整理讲稿 富有原创意味的大作 值得一读
  •   早就听说张先生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一重身份,从作品中我们读到的更是对先哲的同情之理解和深度诠释,而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暴力批判和贴标贴,不愧为大师之作,喜欢!
  •   思想开阔,视角独特。
  •   祥龙老师的书总是颇有启发。
  •   还没看,准备好好看一下。
  •   张祥龙先生的后期观点令人挺意外。
  •   张祥龙先生的书,内容和质量都不错
  •   导师推荐,虽然有难度,但是受益匪浅
  •   想知道北大哲学叫兽都教什么吗?这里可以成为一个渠道。这是张老师三本此类书籍的第二本。可以关照其他两本一起看。张老师的书,本人收集的差不多了。他也是改造我思维方式的第一人。只是现在已经略察觉他的“过度”之处了。具体我不说,大伙自己去了解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