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禁锢的头脑

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乌兰,易丽君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198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米沃什写于1950年代初的经典作品,对于二战前后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人的处境做了精彩的描述与反省。米沃什的许多真知灼见放到现今的语境下,其阐释力度依然强劲,甚至更富潜力与空间。中文世界对本书期盼不已,中文版从波兰文直接译出,同时汇集了德文版、英文版序,并请著名批评家崔卫平女士作导读,可谓善本。

作者简介

作者:(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乌兰 易丽君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11年出生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立陶宛。“二战”期间在华沙从事地下反法西斯活动。“二战”后在波兰外交部供职,曾在波兰驻美国及法国使馆任文化专员和一等秘书。1950年护照被吊销,后选择了政治流亡的道路。先在法国获得居留权。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曾荣获波兰雅盖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近十座世界知名学府的荣誉博士学位及各种勋章。1978年获俗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在对他的授奖词中说:“他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2004年8月在波兰克拉科夫逝世,享年93岁。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穆尔提丙”药丸 第二章看西方 第三章凯特曼——伪装 第四章阿尔法,道德家 第五章贝塔,不幸的情人 第六章伽玛,历史的奴隶 第七章戴尔塔,行吟诗人 第八章秩序的敌人——人 第九章波罗的海三国 后记 米沃什年表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前言 我很难用几句话说明这本书的特点。我想在这本书中介绍的是,在人民民主国家人是怎样思维的。因为,我观察的对象,主要是作家和艺术家这个群体,首先是研究在华沙或者布拉格,布达佩斯或者布加勒斯特起着重要作用的作家和艺术家群体。 困难在于,那些撰写有关今日的中东欧文章的人通常都是反对派的政治家,他们得以移居国外,或者曾经是共产党员,现在公开宣告自己的绝望。我不希望把我也算入这两种人中的任何一种,因为这不符合事实。我属于那类绝大多数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变成莫斯科的附庸之时,竭尽全力表示自己的屈服与顺从,并且被新政府利用。根据政府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参与政治活动,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尽相同。至于我自己,我从来就不是共产党员,尽管我在1946—1950年期间,曾担任过华沙政府的外交官。 问题是我既远离正统思想,而由于身在西方易断绝与体制的联系,在我的祖国这种体制的性质愈来愈明显,为何我还是一度成了这种体制的行政和宣传机器的一部分?我希望,在分析我的朋友和同事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时,我的这个问题哪怕能部分得到回答。 在那些年代,我感到自己是这样一个人,他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但身后仍拖着一条长链,这个链条总是把他钉在一个地方。这个链条有一部分是源于外在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也许更重要的是,在于我本身。从外部因素看: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设有个学者,在东欧的某一个城市,拥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而且他非常依恋自己的实验室。他会轻易地放弃这个实验室,还是宁可付出高昂的代价,只是为了不致丧失他生命中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东西?对我来说,这个实验室就是我的母语。作为一个诗人,我只有在自己的国家才能拥有自己的读者群,只有在那里才能发表我的作品。 这条链条同时还有来自内部的因素:那就是,我担心,有些事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有那么一些人能够忍受离乡背井的流亡生活,而另一些人却把流亡视为极大的不幸,并且随时准备妥协让步,只为不丧失自己的祖国。此外,还应同时注意到一点:游戏对人有极强的吸引力。正如许多东欧国家的人那样,我也曾参与过玩这种游戏:妥协让步了,对外公开表明自己的效忠,为了维护某些价值实施一些计谋,采取一些复杂的步骤。不过,玩这个游戏有时很不安全,因为,想让那些参与游戏的人(我曾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彼此协调一致其实很难。我觉得,我自己对在华沙的朋友是忠贞的,但当我采取了脱离体制的行动后,再加上意识形态的问题,我就变得不再忠诚了。我曾觉得,我跟我那些在华沙的朋友本是一致的,我采取与体制决裂的行动,在我看来是不忠顺的表现,最终是——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 1939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年轻诗人时,我的诗歌得到华沙某些文学咖啡馆的认可;我的诗歌,就像我特别珍视的法国诗歌那样,很少人懂,近乎超现实主义。尽管我的志趣是文学,但对于政治问题我却也不陌生——我对当时的政治制度并不满意。后来,战争爆发,纳粹占领了我的国家。我在这种情况下度过了几年——战时的经历使我改变了许多。战前,我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与关注,仅偶尔表现在参加反极右派团体与反排犹的活动之上。在国家被占领期间,我对文学的社会意识才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纳粹的残暴深刻影响到我的作品的内容;与此同时,我的诗歌变得更易懂——正如常有的情况那样,当诗人渴望向自己的读者展示某种重要的东西,他便极力使自己的诗歌为读者所理解。

编辑推荐

《被禁锢的头脑》编辑推荐: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奥威尔的那本是预言幻想小说,身在英国的奥威尔,并没有亲身经历俄式极权主义,没有看见它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内部成长出来。而实际上任何被称之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原因。《一九八四》重在描写人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及恐惧之下,如何思想变形,完成了从属和归顺的过程。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这些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名人推荐

切斯瓦夫•米沃什以“被禁铟的头脑”为标题组成的义集,我认为是一个文件,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阐释著作。……我们感受到了人在完全异样条件下的演变。演变发生在彼此监督、互不信任的生活中,在戴着假面具的无情斗争中,在角色扮演中,在与其认同之中。……米沃什以一种特别贴近的方式揭示了可怕的现实状况。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 数十年来,读者忽略了《被禁锯的头脑》的文学性,反丽一直将其作为了解渡兰斯大林意识形态的唯一一本书来看待。……不管怎么说,《米沃什作品系列:被禁锢的头脑》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论文,它论述人的心理问题比政治问题更多;论述人的性格比意识形态更多。本书更大篇幅地论述了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不是斯大林时期的编年史。 ——波兰米沃什研究专家,伏沃基米日•波莱茨基 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米沃什作品系列: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实际上任何被称为“怪胎”的东习,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根源。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最,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帮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被禁锢的头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翻译得很流畅 书本身也很经典 很喜欢
  •   为什么有错别字?刚开始看,竟然发现有错别字。但是看大家评论没有这个问题,这是什么情况?
  •   与《1984》对照看,就知道这个社会的根子是什么
  •   思考什么是所谓“真理”,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被禁锢。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最成功的禁锢不是让被束缚者感到绝望,而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被禁锢甚至充分地享有自由。
  •   最近看过的最有洞察力、最具启发性的书了。如果想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周围,读这书最合适不过,你懂的。当然东欧有他不一样的地方,这书里的历史和思想,很多我都是第一次见。
  •   以若干人物经历为例,悲喜人生,知识分子的灵魂在受到拷问,较1984更上层楼。
  •   1、纸张比较差2、字体比较小3、价格比较高4、书页有些许破损5、内容毋庸置疑,深刻、犀利而且极具启发性如果你想在黑暗之中追寻光明、集权之下追求真理,那么仅参考上面的第5条就够了,这本书物超所值!
  •   说的是张三的事,有的分毫不差,应在李四头上。就好比很多同学在研究怪胎朝鲜,研究倒头苏联,他们究竟想说什么呢?心知肚明,但是不说。就像赵丹,就像钱学森,临死前说(治罪得活人追到地府里去呢)。
  •   书很好。写得很清晰。唯一的败笔是崔卫平写的中文导读,简直就是胡扯。
  •   好书,收回家慢慢学习
  •   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主义是导致人类痛苦
  •   我非常满意这本书咧,
  •   米沃什的作品早就听说过了,很不错
  •   还没看,但是觉得应该不错,
  •   确实是一部好书,不好意思这么晚才来评论
  •   有点高度了 看不太懂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