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祁天,李渊君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序:我还年轻,渴望上路(部分) 走遍美国,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出发时,将钥匙留给朋友,把自己锁在门外的一幕。面对一扇回不去的门,我们有些后怕,好在及时想起了凯鲁·亚克的话-- “我还年轻,渴望上路。” 转身,上车,我们开始了一年的旅行。 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 虔诚的旅者常偏爱步行,我们选择开车;自驾旅行的也有,但一定要有地图和指南针,我们却依赖GPS;旅行家爱穿粗布迷彩、裹头巾、戴防水手表,我们则穿衬衫、扎围巾,看时间要掏手机。记得出发前,曾有朋友预言说: “一年后,你俩肯定大变样。” 他大概是指,旅行能使我们彪悍许多,到时我们会留长发,穿马靴,兴许还围着兽皮。然而一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面皮白净。我还穿着皮鞋,渊君还带着她的玩具熊。 对旅行这件事,我们并不专业。所以,有人推荐我们给《旅行家》投稿,我们知难而退了。相反,有许多经验丰富的驴友跑来取经,听完我们的故事大都很失望,并不忘问一句: “你俩竟敢开一辆二轮驱的RAV4环游美国?!” 每逢此时,我们总羞愧无言。说实话,我们还是在旅行结束卖车的时候,才知道它是两轮驱动的。 至于这是什么,我也不敢肯定,只知道在旅行之前,一场变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那是2009年5月,我们刚从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毕业典礼那天,我们无心留影拍照,早早退了学士服,从系里的收发室,取走了网购来的佳能相机。回家,拆封,说明书、保修卡散乱一地,无意中与尚未投出的求职简历混在一起…… 适逢美国经济危机,公司大幅裁员,首当其冲的正是毕业新生。有中国同学见形势每况愈下,便订了回国机票。我们心有不甘,求职又无下落,于是安排了一次毕业旅行,并用几年的积蓄,买了套摄影器材和一辆二手车。白天练车,晚上学摄影,日子过得清淡而紧凑。 父母得知我们的计划,打来电话叮嘱:“旅行是次要的,工作才是第一。”我们连忙解释:“在美国生活,车和相机是不可少的。至于旅行,能走多远走多远,多走走才有机会嘛。” 安慰了父母,自己却迷惑了:我们为何来美国?为了工作么?又为何工作?为了挣美元么?为何挣美元?为了换更多的人民币么?……照此推理下去,即便走得再远,飞得再高,生命的重心,还要落回到那个曾试图挣脱的窘迫的原点。每逢此时,再看那相机,想那旅行,顿时索然无味,只觉那是将人系回原点的一条花哨的锁链。 就这样,我们在等待旅行与等待工作的矛盾中徘徊,谁承想到,竟先等来了一场车祸。 2009年5月25日,我们在费城西郊练车。一个莽撞的黑人司机,在绿灯将熄之际突然左转,撞上了直行的我们。我们的车失去控制,又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爆炸般的冲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左臂,竟像面条一般折断了。 所幸渊君仅受轻伤。她挣扎着逃出汽车,欲四处呼救,却因巨大的惊吓而蜷缩在路边,那样子好像一棵等待破土的春芽,却先遭到夏日的毒晒。我躺在车里,痛苦地等待着救援,渊君的身影在眼中渐渐模糊,无奈地,我闭上了双眼。路人、警察、救护车纷纷赶来。我被送到医院,医生问我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用左手还是右手写字?” 事后,律师和我开玩笑地说:“如果说用左手,你可能还会得到更多赔偿。” ……
内容概要
这不是旅行,却有60000公里长、360天之久;这不是旅行,却踏遍48个州、100个城市;这不是旅行,却走在最危险的街巷里,躺在最美的星空下;这不是旅行,是告别校园的放逐,是一段关于发现、探索、实验、冒险,甚至犯错的故事。
2009年毕业时的一场车祸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当“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像其他留学生一样求学、工作、挣钱,不是自己想要的。痊愈后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一年时间迈出书斋,感受这片土地,走遍美国,了解美国,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展现一个最真实的美国。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环游美国,一年期间二人完成专题报道20万字、日记15万余字,摄影作品上万幅。
作者简介
祁天、李渊君,80后留学生恋人,热爱写作、摄影。
书籍目录
费城 偶遇黑人Woo
大急流城 天上掉下来的艺术
罗切斯特 如此治病
大瀑布城 寻枪
黑山脚下 寻找印第安
代顿 一切从好奇开始
底特律 最危险的街道和最美丽的星空
芝加哥 曾经的犯罪之都
黄石 看上去很美
小巨角古战场 苏族传说
爱荷华城 诗意的栖居
圣路易斯 西进!西进!
德国村 社区的力量
匹兹堡 世上最奢华的别墅
俄克拉荷马城 这片战场没硝烟
石化森林国家公园 触手可及的国家宝藏
拉斯维加斯 赌城婚礼
加州大学 圣迭戈留学生琐事
板城 愚公画山
萨克拉门托 走进加州议会
大峡谷 疯狂的小屋
圣迭戈 为海豹修改宪法?
洛杉矶 从日落到星光
加州海岸 赫斯古堡
旧金山硅谷 让自由之风劲吹
萨姆堡 天堂门外
普雷斯 业余总统
里士满 鲍勃的收藏
纽约市 法拉盛的血迹
鳕鱼角 五月花号归来
章节摘录
序:我还年轻,渴望上路(部分)走遍美国,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出发时,将钥匙留给朋友,把自己锁在门外的一幕。面对一扇回不去的门,我们有些后怕,好在及时想起了凯鲁•亚克的话——“我还年轻,渴望上路。”转身,上车,我们开始了一年的旅行。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虔诚的旅者常偏爱步行,我们选择开车;自驾旅行的也有,但一定要有地图和指南针,我们却依赖GPS;旅行家爱穿粗布迷彩、裹头巾、戴防水手表,我们则穿衬衫、扎围巾,看时间要掏手机。记得出发前,曾有朋友预言说:“一年后,你俩肯定大变样。”他大概是指,旅行能使我们彪悍许多,到时我们会留长发,穿马靴,兴许还围着兽皮。然而一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面皮白净。我还穿着皮鞋,渊君还带着她的玩具熊。对旅行这件事,我们并不专业。所以,有人推荐我们给《旅行家》投稿,我们知难而退了。相反,有许多经验丰富的驴友跑来取经,听完我们的故事大都很失望,并不忘问一句:“你俩竟敢开一辆二轮驱的RAV4环游美国?!”每逢此时,我们总羞愧无言。说实话,我们还是在旅行结束卖车的时候,才知道它是两轮驱动的。至于这是什么,我也不敢肯定,只知道在旅行之前,一场变故改变了我们的命运。那是2009年5月,我们刚从位于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毕业典礼那天,我们无心留影拍照,早早退了学士服,从系里的收发室,取走了网购来的佳能相机。回家,拆封,说明书、保修卡散乱一地,无意中与尚未投出的求职简历混在一起……适逢美国经济危机,公司大幅裁员,首当其冲的正是毕业新生。有中国同学见形势每况愈下,便订了回国机票。我们心有不甘,求职又无下落,于是安排了一次毕业旅行,并用几年的积蓄,买了套摄影器材和一辆二手车。白天练车,晚上学摄影,日子过得清淡而紧凑。父母得知我们的计划,打来电话叮嘱:“旅行是次要的,工作才是第一。”我们连忙解释:“在美国生活,车和相机是不可少的。至于旅行,能走多远走多远,多走走才有机会嘛。”安慰了父母,自己却迷惑了:我们为何来美国?为了工作么?又为何工作?为了挣美元么?为何挣美元?为了换更多的人民币么?……照此推理下去,即便走得再远,飞得再高,生命的重心,还要落回到那个曾试图挣脱的窘迫的原点。每逢此时,再看那相机,想那旅行,顿时索然无味,只觉那是将人系回原点的一条花哨的锁链。就这样,我们在等待旅行与等待工作的矛盾中徘徊,谁承想到,竟先等来了一场车祸。2009年5月25日,我们在费城西郊练车。一个莽撞的黑人司机,在绿灯将熄之际突然左转,撞上了直行的我们。我们的车失去控制,又撞在路边的电线杆上。爆炸般的冲击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左臂,竟像面条一般折断了。所幸渊君仅受轻伤。她挣扎着逃出汽车,欲四处呼救,却因巨大的惊吓而蜷缩在路边,那样子好像一棵等待破土的春芽,却先遭到夏日的毒晒。我躺在车里,痛苦地等待着救援,渊君的身影在眼中渐渐模糊,无奈地,我闭上了双眼。路人、警察、救护车纷纷赶来。我被送到医院,医生问我的第一句话竟是:“你用左手还是右手写字?”事后,律师和我开玩笑地说:“如果说用左手,你可能还会得到更多赔偿。”
编辑推荐
《这不是旅行》编辑推荐:“80后版林达”当代最有思想、最具激情的旅游文学写手,作者依靠微薄的车祸赔偿金开始了艰苦的自驾车旅行,期间踏遍美国48个州、100个城市,行程6万公里,文字穿梭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社会,可以说《这不是旅行》不仅是一本旅行记录、图集,还是一本生动的田野调查,又是一本引人思考的美国文化讲义。作品刊登于《美国国家地理》和《读者•原创版》,以专栏形式连载,受到读者和网友追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