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忻平 编  页数:352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节选)   本书是团队创作的结晶。作者群体中既有学术界知名教授,也有新生代学者、博士研究生。尽管他们学术背景不一,学术功底相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对城市史研究,特别是对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独到的见解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城市史的研究既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又有深刻的现实需要,同时,城市史的研究既要深度与广度的提升,也需要理论与视角的创新,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冲动与思考,完成了本书的创作。本书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一、城市化与都市管理。近代上海的城市化的飞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铸就的,从上海特别市理念产生到建国后对上海城市的整合,城市管理问题成为城市良性发展的必然需要。其间,现代教育这一社会工具在实现上海人的社会化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培养了具有新型人格的都市人,促进了上海城市化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则从反面视角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和谐的一面。   近代上海的城市管理一条从“自治”逐渐被纳入“官治”的轨道。如上海职业介绍所,这一国民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在拓宽市民就业渠道、缓解失业压力方面进行了种种尝试,体现了政府参与社会治理的努力。作为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大了对上海城市管理的力度,对老上海城市管理格局进行了“破”与“立”的双向改造,如对游民群体的既往的生活进行管理和革新,使其进入新的生活状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海市政府完成了对旧社会的“清扫”,从而为上海的进一步的城市化与都市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市管理逐渐被纳入政府宏观掌控的过程中,民间力量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1931年江淮发生严重水灾,在政府力量缺乏的背景下,民间力量借助于各种媒介,广泛倡导市民参与帮助江淮灾民完成灾后重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城市人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的生活状态、社会认同与身份建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近代社团作为社会机构,在国民政府的默许下,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社会各阶层更是如此。民国时期的上海的中产阶级,包括职员阶层与知识阶层两个群体,具有新老中产阶层并存、传统性与现代性共处的特征,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他们的人格发展及阶层属性对于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律师群体作为社会地位较高、社会认可程度较高的阶层,既是近代中国走向法制化的产物,也是个人发展空间的体现。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群体,作为中国乡村凋弊与城市崛起的共同产物,既促进了城市的兴起,也带来了城市管理的困难。民国时期的中医阶层作为传统知识阶层和文化的代表,面临着政府与社会的巨大挑战,为维护尊严与自我价值而进行竭力的抗争。   尽管社会阶层与社会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政府主导型的社会整合仍居城市管理主导地位,体现了“国家在场”与“官民合治”的都市管理特点。   三、旅沪群体与移民社会。上海是座移民城市,因为移民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因而形成不同的群体,造就了上海移民社会的色彩斑斓。最初,上海移民以福建和广东人为主,政府干预小刀会起义,间接导致上海移民演变为以江浙为主要来源地。其中旅沪宁波移民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们的自然属性(包括年龄、家庭出身、知识背景和职业流向等)及社会属性(同乡会组织及其宗旨、功能、结构和机制),体现出近代上海移民转化传承是组织变迁与社会变迁互相激荡的结果。旅沪福建人的自然、社会属性之中,还体现出了群体好勇斗狠和乡土观念强的群体特征。旅沪徽商是旅沪传统商帮的一个典型,他们的“乡土之链”——徽宁会馆对内、外两个方面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强化了徽商的群体意识,并对上海城市发展产生助益。此外,在“三国四方”的近代上海还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外国人,如在沪生活半个多世纪的日本侨民,他们在即将离沪返国的特殊时期,中国军方协同上海市政府,通过官治与自治相结合的方式,对待遣日侨进行了科学化、人性化、重时效和行之有效的集中管理。从以上个案不难看出,上海移民的管理特点是国家权力让渡给民间的同乡组织,后者在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中发挥了社会控制、冲突协调和利益维护的作用,有助于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良性运行。   四、企业发展与经济生活。消费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的消费观发生了从生存本能向个性解放与自我价值体现的质的飞跃,实现了所谓的“消费革命”。消费的需求,催发技术革新的加速。20世纪,上海的民营企业已经有能力对技术引进做出理性选择,其引进项目从单一走向多元,引进方式也从间接变为直接。技术和人才的引进推动了章华毛纺织公司等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上海经济生活中,劳资关系和劳资纠纷一度十分引人瞩目,二三十年代,政府的政策消除了大规模的工人暴动,但无法消除大量的罢工活动,上海的缫丝业即是其中的典型。童工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广为关注,二三十年代上海的童工问题给当时上海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甚至影响了上海现代化的进程。近代上海企业非常重视营销,如旅沪宁波帮企业家,在营销方面的进取和创新为中国经济的进步作出贡献,同时,从天厨味精厂的个案可以看出,上海民族企业在营销时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迎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形式多样的经济行为体现着经济文化,经济文化是长期经济行为积淀下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中国企业的艰苦创业精神和“中国式管理”,可视为对历史资源重新发掘和发现的一种呼吁。   五、社会生活与文化记忆,即近代上海城市社会生活过程中的风俗与文化变迁。20世纪30年代是上海城市娱乐业的黄金时期,此时上海城市娱乐区空间分布是有特征和规律可循的;同时期的上海广播先后出现中国化、上海化和国家化三次改流。近代上海民俗可以归结出中西交汇、南北兼容和新旧杂陈三个特征。近代上海民俗变革的动力来自于稳定社会转型期秩序、城市经济发展和现代文明进步三个方面。民国时期上海的集团婚姻,上海市政府依托行政力量,从政府举办走向政府管理,实际上也是一个“变俗”的案例,突出了政府行为对民风民俗的介入和影响。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急剧变迁中上海方言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异,无论从语言整合、构成,抑或语言的地位和包容性等,都反映了当时上海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开历史先河的上海女子体育运动改变了上海的健美的观念,影响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尚。西医对中医的冲击反映了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上海人接受西医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医学的事实,更是一个心理和文化的历程,对西医的接受也伴随着对中医的贬斥,致使民国时期中医面临废止危机。上海中医界建立了职业团体精神和群体认同,以助其共度难关,这也可视为一个文化现象。   上海城市史的内蕴极其丰富,是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前人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使我们对史学研究新维度的探索成为可能。诚然,近代上海的城市化与社会生活包罗万象,仅以一本书的三十几万字无法面面俱到,还期望本书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城市化与社会生活的研究阵营中来。

内容概要

 
本书是忻平教授主编的有关近代上海城市化及其社会生活的学术专著。内容涵盖丰富,涉及城市管理、社会阶层控制、移民社会建设、企业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等上海现代化历程各个方面;大量引用历史档案文献,资料翔实。多为个案研究,代表性强,学术价值较高,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近代上海的建设过程。作者也大都已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上海史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忻平,1954年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大量学术和行政职务。长期从事近现代中国城市社会史、上海社会生活史、中日关系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曾于1996、1997年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美国交流、讲学。1999—2000年作为日本文部省国际交流基金学者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研究一年。代表作有《王韬评传》、《民国社会大观》、《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与上海社会生活(1927—1937)》、《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全息史观与近代城市社会生活》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教育部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课题多项,曾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项目首席专家。
  学术格言:“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则无所得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城市化与都市管理
 江浙军阀战争与上海特别市的发端
 现代教育:20—30年代上海人社会化的主渠道
 城市人口结构对30年代上海娱乐业的社会影响
 1931年江淮大水义赈募捐机制及其特点研究
  一一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介绍、服务与职业培训
  一一国民党社会部上海职业介绍所简述
 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后上海对旧人员的接收与安置
 论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社会异质性的消解
  一一透过上海游民改造的分析
 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第二章 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近代社团组织
 20世纪前期上海中产阶级的发展模式与群体特征
 1927—1937年上海律师业发展论析
 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力车夫群体研究
  一一以20世纪20一30年代为中心
 1929年上海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抗争
第三章 旅沪群体与移民社会
 小刀会起义与上海近代移民趋势变化
 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
  一一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
 旅沪宁波移民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分析
 转化与传承:四明公所与宁波旅沪同乡会的比较考察
 城市近代化中的上海闽商
 近代上海福建人群体结构与特点
 近代旅沪徽商的“乡土之链”
  一一徽宁会馆述论
 “身有所寄,心有所托”
  一一战后上海待遣曰侨的集中管理
第四章 企业发展与经济生活
 技术引进与企业发展
  一一抗战前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个案研究
 试论近代上海民营企业的对外技术选择
 1926--1931年上海缫丝业劳资关系述评
 试论1920、1930年代上海童工问题
 旅沪宁波帮企业家的营销韬略
 抗战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心理学分析
  一一天厨味精厂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史蕴涵的经济文化精华
第五章 社会生活与文化记忆
 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市文化地图解读
  一一城市娱乐区布局模式及其特点初探
 声音传播的社会生活
  一一1927年至1937年的上海广播演变轨迹
 上海都市民俗特征初探
 近代民俗变革的动力考察
  一一以上海为个案
 都市变革中的上海方言
 民国时期上海的集团结婚
  一一一种政府行为的考察
 开历史先河的上海女子体育运动对社会风气的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民众西医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一一以上海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30年代上海中医界团体精神之建立
后记

编辑推荐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涵盖了城市研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对上海近代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所选的个案典型性和代表性强,学术价值颇高。书中文章拓宽了上海史研究领域,也为其他城市的城市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市化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